APP下载

我国首脑外交创新与世界格局重塑

2015-01-26岳西宽

唯实 2015年1期
关键词:外交主席习近平

岳西宽

在各国的对外关系中,首脑外交作用极为重要,往往会决定世界的政治格局。新时期我国的首脑外交非常成功,目前处于极佳的国际机遇期。一个非常明显的对比是,当美国外交正在“重返亚洲”之际,中国的外交却正在走向世界。

外交首先要顶层设计,

谋大势、讲战略、重运筹,即谋局

外交与战争一样,谋局是极其重要的。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就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外交政治智慧。《孙子兵法》曰:“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这里的庙算即指战役之前的战略筹划。战国时国家凡遇战事,都要告于祖庙,议于庙堂,成为一种固定的仪式。“夫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置酒款待众臣,就曾说对众臣言张良,说运筹帷幄之中,才能决胜千里之外。战争是这样,外交也是这样,外交是没有硝烟的战争。所以,谋局是外交大盘的重中之重。

新世纪以来,中国外交的战略格局是“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这被普遍认为是中国外交的总体布局,国内的政治学者旁边将此理解为“三环外交”。若环顾中国周边国家,邻国是第一环,包括蒙古、朝鲜、韩国、东南亚11国、印度、巴基斯坦以及中亚各国;第二环则是发达国家,即G8,包括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及俄罗斯;第三环则是发展中国家,即西亚、非洲以及拉丁美洲。当然我国也极为重视双边及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各种国际组织并逐渐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从2013年底以来,我国更重视周边外交。习近平主席讲,我们要谋大势、讲战略、重运筹,把周边外交工作做得更好。这既是对周边外交工作的思路与设想,也是对整个外交的构想。习近平指出,我国周边外交的战略目标,就是服从和服务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发展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是我国周边外交的一贯方针。开展周边外交要有立体、多元、跨越时空的视角。“立体”指的是陆地国家与海洋国家同等重要,要意识到周边国家不仅指有陆地和海上边界的国家,还要扩展到更宽广的区域。“多元”指的是要充分利用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相互依赖增强的良好环境,在安全、经贸、人文和政治等各种领域都要通力合作。“跨越时空”是一个更加意味深长的提法,表明中国政府提倡要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当前的矛盾和争议。

布局:建立互信,打造“亚洲的事务

应该由亚洲国家主导解决”的国际秩序新理念

习近平主席积极倡导和推动首脑外交。在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出访33个国家、联合国的一些组织所在地以及欧盟总部等,足迹遍布欧洲、亚洲、非洲、北美、南美以及大洋洲等国家,频繁进行首脑外交,为中国外交打开了崭新的一页。有韩国媒体统计,在习主席任期的580天里,出席了147次首脑会谈,几乎每4天就出席一次首脑会谈,而美国总统奥巴马仅有81次。

习主席的外交理念同样是和平与发展,与很多国家确定了新型的国际关系原则。

首访俄罗斯,确立了与俄罗斯是最重要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首访俄罗斯,是他就任国家主席之后的首次出访,充分体现了新一代中国领导人对中俄关系的高度重视,也凸显了中俄两国在对方对外政策甚至国家战略的重要地位。中俄两国进一步巩固了政治互信,并在经济、国际以及人文交流等领域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因为习近平主席成功的首脑外交,才有了2014年5月份“亚信会议”上中俄4000亿美元能源大单的巨大成果。

与美国的“新型大国关系”的设想与构建。与美国的“新型大国关系”是习近平主席外交思想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构想。2013年在访问拉美期间,中美外交巧妙设计了“庄园会晤”,这次会晤确定了中美之间新型大国关系。关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习近平主席在会晤中用三句话十四个字作了精辟概括:一是不冲突、不对抗。就是要坚持做伙伴、不做对手,通过对话合作,妥善处理矛盾和分歧。二是相互尊重。就是要尊重各自选择的社会制度和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的问题。三是合作共赢。就是要摒弃零和思维,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习近平对奥巴马说:“宽阔的太平洋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日本学者对此的解读是,这似乎是中国要与美国分治太平洋,共同管理国际秩序。

与欧洲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14年3月底习近平主席对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以及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和欧盟总部进行了成功的访问。这次访问欧洲恰到好处,四两拨千斤,有“不战而屈敌人之兵”的意外之举。习近平主席访问欧洲,是中国战略上的大调整,由原来的韬光养晦到现在的主动出击,由原来的保守到现在的张扬霸气!

强化金砖国家组织、上海合作组织,增强“亚信”的凝聚力。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以及亚信会议是我国施展新型外交的最佳平台。通过与金砖国家合作,可以推动中国同有关拉美国家双边关系和中拉关系实现新的更大发展;而上合组织则是加强与俄罗斯以及中亚各国的最为关键的外交纽带,也凸显了“亚洲的事务应该由亚洲国家主导解决”的外交新理念;亚信会议是凝聚亚洲力量的最大外交平台,习近平主席在上海亚信会议提出了“亚洲新安全观”,主要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强调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和可持续安全;二是用亚洲方式解决亚洲问题;三是指明了亚洲的责任。面对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复杂的安全挑战,亚洲国家需要建立一个覆盖整个地区的、由亚洲国家自己主导的安全合作机制。这是中国真正介入亚洲事务的最佳渠道,在此次会上,正式签署了亚信与上海合作组织加强合作的备忘录,中国在主导亚洲事务的领域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破局:提出“一带一路”的宏大战略构想,

这个战略思想既是经济层面的,又是政治层面的,

极具前瞻性,是一个跨越时代的外交战略

“丝绸之路经济带”:2013年9月,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共同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习近平在演讲中强调,中国希望同中亚国家不断增进互信、巩固友好、加强合作。他更提出双方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我的家乡中国陕西省,就位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站在这里,回顾历史,我仿佛听到了山间回荡的声声驼玲……”习近平回顾了拥有两千多年历史、连接欧亚的古丝绸之路。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证明,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

“海上丝绸之路”:与此同时,在2013年10月访问南亚并出席印尼巴厘岛APEC峰会时,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题为《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演讲,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愿同东盟国家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的巨大意义在于,一是从地缘上,一带一路战略把原来搞的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联盟、中国—东盟“10+1”机制都统筹起来了,彻底改变了之前点状、块状的发展格局,而且横向贯穿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纵向链接主要沿海港口城市,并且不断向中亚、东盟延伸;二是另辟新径,防范美国,避开美国;三是助中国可持续发展;四是以文化将各地区凝聚起来。

新时期中国外交布局非常成功,影响了世界政治格局,中国没有动摇世界秩序,便成世界第二大国。英国《金融时报》2014年3月刊登题为《在和俄罗斯打交道时借鉴中国经验》一文,作者为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马凯硕。他问道:为什么中国没有动摇世界秩序便成为世界第二大国,这几乎是一个地缘政治奇迹。中国是怎样办到的呢?这就是中国高超的外交战略,采取“与邻为善”、“克制战略”,以及与大国平等竞争,说到底,一个和平的周边国际环境,使得中国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三个峰会之后,中国将成为全球领袖

从北京的APEC会议到缅甸的南亚峰会,再到澳大利亚的20国集团首脑峰会,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先后发起了一场外交“闪电战”,与美国达成了气候变化和军事协议,还与日本缓和了关系,并且与东南亚国家商谈签署“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并为国际反腐合作铺平了道路。

APEC会议,中国成为国际规则的制定者。2014年11月11~12日,在北京成功举办了APEC会议,这次会议中国不但是会议的东道主,而且是许多亚太国际规则倡导者与制定者。诸如会议批准的《APEC推动实现亚太自由贸易区路线图》,申明通过实施路线图,在完成现有路径基础上建成亚太自贸区;与会国家共同找到支撑亚太经济的五大新支柱,即经济改革、新经济、创新增长、包容性支持和城镇化;开辟了一系列全球性问题的合作新领域,像反恐、气候变化、大规模流行性疾病、自然灾害等,尤其是会议支持中国起草并通过的《北京反腐败宣言》,各方决心携手打击腐败行为,拒绝成为腐败分子及其非法资产的避风港;由中国倡导主持“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东道主伙伴对话会,邀请了中国周边7个国家领导人及2个国际和地区组织的负责人出席,中国宣布设立丝路基金,提速“一带一路”建设等。中国主办的这次会议成为历届APEC会议最为成功和完美的会议。此外,中国还广泛开展与大国的双边外交。第一,会议期间,美国总统奥巴马任内第二次对华进行国事访问,双方就共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目标进行了非常有益的探讨,习主席提出六点建议,得到美方的积极回应。双方还就两国各领域务实合作达成一系列重要共识,尤其是中美久气候及军事领域的合作达成重要共识,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赞赏。第二,习近平主席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实现了2014年以来的第五次会见,两国元首同意如期推进东线天然气管道建设,尽快启动西线天然气项目,不断加强在高铁、高技术、航天、金融等领域互利合作;第三,习近平主席与韩国总统朴槿惠共同见证了签署关于结束两国自贸协定谈判的会议纪要,中韩自贸协定成为中国与重要发达经济体达成的首个自贸协定;第四,习近平主席还在会议期间应约会见了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两国关系朝着改善方向迈出了重要一步。当然,北京APEC会议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当我们回顾雁栖湖会议这段历史时,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做了应该做的事。中国是区域合作受益者,更是积极倡导者和推进者。中国将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情,也要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亚太和世界,向亚太和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

东亚峰会,凸显中国外交影响力。东亚峰会是中国展示外交魅力的又一重要平台。第九届东亚峰会、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以及东盟与6个对话伙伴(10+6)等一系列会议在缅甸召开。东亚峰会即将步入第十个年头,峰会未来发展方向引发关注。李克强总理在讲话中说,东亚得以快速发展,根本原因在于有一个和平稳定的地区环境。东亚国家都是地区和平的直接受益者,也应当成为地区稳定的坚定维护者,各方应通过和平方式妥善解决有关争端,走世代友好、合作共赢之路。中国首提南海问题“双轨思路”。在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反复阐述了处理南海问题的“双轨思路”,即有关具体争议由直接当事国在尊重历史事实和国际法基础上,通过谈判协商和平解决,南海和平稳定由中国和东盟国家共同加以维护。这套“中国方案”目前除了菲律宾和越南以外,已经赢得了东盟其他成员国的支持,从而为南海问题的最终解决指明了方向。政治安全和经济发展是东亚地区合作的“两个轮子”。在维护好和平稳定大局的前提下,进一步深化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强化双方之间的利益纽带,不仅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而且也有利于相关争议的解决以及整个东亚地区的繁荣稳定。李克强总理宣布,中方愿向东盟国家提供100亿美元优惠性质贷款,支持双方各领域务实合作;中方还将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与东盟国家共同推进自贸区升级版谈判,力争在2015年底前完成谈判。过去的十年间见证了中国与东盟合作的“黄金十年”。2013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为4436亿美元,比十年前翻了两番,目前我国是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今年被誉为是中国—东盟合作“钻石十年”的开局之年,中方提出了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2+7”合作框架等一系列重大倡议,为中国—东盟合作规划了美好蓝图。

中国承接G20峰会,是对国际社会未来发展的巨大贡献。习近平出席11月15~16日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举行的20国集团领导人第九次峰会,并对澳大利亚、新西兰、斐济进行国事访问,这是具有里程碑式的首脑外交。引领20国集团合作方向,助力世界经济复苏增长。实现世界经济可持续增长,必须厉行改革创新,中国提供了方案。峰会制定了全面增长战略,确立了到2018年前使20国集团整体GDP额外增长2%以上的目标;并签署了多项文件。尤为重要的是,峰会决定将由中国主办2016年20国集团领导人峰会。提升中澳、中新关系水平,推动双边合作迈上新台阶。将中澳、中新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这种关系的内涵大致包括三个方面:其一,两国应该是伙伴,而不是对手;其二,这种伙伴关系是建立在战略全局上的,而不是局部的,是长期的,而不是权宜之计;其三,这种战略伙伴关系是建设性的,而不是排他性的。中澳、中新新型外交关系的确立,也是中国实现“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举措。习近平主席还对南太平洋斐济进行了国事访问,并在斐济同8个南太平洋岛国领导人举行了集体会晤。此行的意义在于,太平洋岛国是亚太大家庭成员,海洋资源丰富,具有区位优势,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自然延伸和亚太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条件下,“软实力”和“巧外交”成为拓展一个国家战略影响、提升其国际形象的重要手段,而“首脑外交”又是集中展现“软实力”和“巧外交”的重要场合。新时期的首脑外交,成功奠定了未来中国外交的大格局,并实现了使中国从世界外交重要的参与者向世界外交规则制定者的角色转变,这是中国外交一个历史性的飞跃。

(作者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公共管理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黄 杰

猜你喜欢

外交主席习近平
冬奥外交促进团结,一起向未来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河南省青年联合会第十二届委员会主席、副主席、常务委员会委员名单
标题党
扁亲信为“外交案”出庭
恼人的电话
希拉里喊出“巧实力”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