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行动下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初探

2015-01-25董振辉

中国森林病虫 2015年6期
关键词:生物防治联网林业

董振辉

(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辽宁 沈阳 110034)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1]“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2015年7月1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未来三年以及十年“互联网+”的发展目标[2]。“互联网+”是什么?它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有什么影响?如何通过“互联网+”进一步推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信息化工作的发展?围绕这些问题,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对“互联网+”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面临的机遇和研究重点进行了初步探索。

1 概述

“互联网+”是指利用互联网的平台、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从而在新领域创造一种新生态,简单地说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3]。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作为传统林业行业管理中的重要工作内容,如何在“互联网+”行动战略中实现创新与突破,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和探索,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具有专业性强、公益性高、社会关注度偏低的特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信息化的重点应该是如何通过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提高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防控的精准度和覆盖面,提供智能决策支持,提升公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提高灾害应急管理能力。

2“互联网+”行动下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

2.1 应用物联网技术开展地面自动监测如何有效提高监测覆盖率、提升监测数据质量、在野外开展连续监测是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最大的难题,在这方面物联网技术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物联网技术是指通过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监控目标信息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技术[4]。物联网对于信息的感知,主要通过两种方法,一是通过射频识别技术进行感知,并将信息传送到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二是通过设立传感器节点将数据传送到网关,通过Internet或者移动通信网络等与计算机监控中心进行通信[5]。随着各类传感器技术的不断成熟,其价格也不断下降,自动监测气象变化的气象自动监测仪,监测土壤水份、二氧化碳浓度、植物茎体水分的森林生态监测仪,具有自动拍照计数、实时数据传输等功能的智能虫情测报灯,远程视频监控设备及各类融合通讯技术的不断推出,为林业有害生物野外自动监测提供了可能。通过这些设备和数据传输网络,可以开展持续准确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建立虫情动态监测数据库,为进一步分析昆虫诱捕量与有害生物灾害关系,开展精准预报奠定基础。

2.2 结合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展人工调查据统计,2014年全国移动电话用户达12.86亿户(工信部),其中智能手机市场占有率逼近90%(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为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应用提供了巨量的载体。基于智能手机(或手持终端)的林业有害生物数据采集上报系统、自助诊断系统、在线交流与专家服务系统等在很多地区都开始推广应用,结合智能手机的定位服务、地图服务、拍照功能以及其他传感器,可以实现以前传统人工调查所不具备的很多实用功能,移动APP将成为林业有害生物人工调查的主要工具之一,具有非常巨大的应用前景。

2.3 应用GIS/GPS技术开展林业生物灾害的监测预报在微观上,传统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调查是通过线路踏查结合样地调查将发生种类、面积和程度等相关信息以林业区划单位为单元记录下来,通过GIS、GPS技术的结合,可以将这一过程精准化、可溯化,形成一套便捷高效准确的灾害调查系统;在宏观上,我国已建设完成国家、省、地、县4级林业有害生物监测网络,同时在全国重点地区建立了1000个国家级中心测报点,这些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机构的调查数据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均匀性和连续性,同时在时间上具备延续性,结合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可以对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扩散趋势进行宏观分析。

2.4 应用大数据分析对海量的监测数据进行挖掘

大数据是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IT产业又一次颠覆性的技术变革。多年来,通过在用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管理系统、各地自行建设的监测调查系统以及一些科学研究,积累了大量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相关信息,这些信息包括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防治数据、气象数据、森林资源数据、林业有害生物特征特性数据、标准地(固定样地)系统调查数据、各类的遥感监测数据、各类自动监测记录设备、传感器采集的数据、图片及其他各种人工调查数据等。这些数据具有体量巨大、碎片化严重、结构性不强等特点,但也蕴含着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发展的各种先行指标信息。可以偿试大量收集这些数据,应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分析处理,从而探索一条对林业有害生物进行预报分析的新途径。

2.5 通过“二维码”实现植物检疫追溯二维码作为物联网的一个核心应用,近几年发展很快,大大改善了人们的消费和参与体验。二维码的特性特别适用于表单、追踪、证照、盘点、资料查验等方面。林业植物检疫结合二维码技术即可以实现对林业植物及其产品从生产、加工、运输到种植、使用全过程的跟踪管理,实现林业有害生物传播源头和责任的可追可溯。在具体操作上,植物检疫证书加印二维码,检疫检查站工作人员通过手机APP即可验明检疫证书真伪,核实调运对象信息并登记检查结果,出现违法案件时追溯其源头;在调运的苗木及林产品张贴二维码,公众即可随时查到产品的产地、加工、运输、是否检疫合格等信息,便于明明白白消费。

2.6 应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林业植物及其产品的供需状况通过对产地、调运、引种等数据的深入挖掘,可以分析林业植物及其产品的流动规律,通过某些产品调运数量及始发地、目的地的变化,分析产品的供需状况。这些信息对指导林农、林产品加工企业了解市场需求、把握商机、调整经营策略有一定的帮助。

2.7 通过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实现林业生物灾害防治的辅助决策与应急指挥在一系列基础数据库、模型库、预案库和辅助决策库基础上,结合物联网、GIS、GPS、遥感、移动互联网,实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辅助决策与应急指挥,具体包括现场灾情展现、远程诊断、灾情评估、防治辅助决策、应急物资人员保障、远程调度通信、防治过程管理、损失评估、信息发布等环节,通过“互联网+”技术和现实灾害管理体系的高度融合,实现林业生物灾害的应急指挥决策功能。

2.8 通过“互联网+”促进和推动公共服务互联网以其特有的互动性和广泛的普及性成为改进公共服务的最佳媒体,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借助互联网可以推出一系列便民、利民的公共服务功能。如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和短信服务,可以向林农推送林业有害生物预警信息;通过发展网络森林医院,使普通民众可以足不出户解决林业有害生物方面的困难;通过网络在线办理引种审批、调运检疫等事项,减少相关企业和个人往返办事的次数,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对林业植物及其产品流通情况的分析可以为涉林企业提供商机等等。随着“互联网+”行动的不断推进,会有越来越多的产品和应用投入到公共服务中来。

3 小结

国家林业局2013年就制定了《中国智慧林业发展指导意见》,其基本思路就是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的手段,形成林业立体感知、管理协同高效、生态价值凸显、服务内外一体的林业发展新模式[6]。其核心内容、目标与“互联网+”行动是一致的。林业有害生物信息化建设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积累了一些经验,也经受过一些教训,随着国家“互联网+”行动的不断推进,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面临很大的提升空间。林业有害生物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实施过程中要高度重视顶层设计,做好整体规划,统一相关标准,注重资源整合与共享,基础工作准备充足,才能在互联网+行动计划中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达到提升工作效率、改进管理水平的目标。

[1] 李克强.李克强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15-03-06(2).

[2]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EB/OL].新华网,2015-07-04[2015-08-06].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7/04/c_1115815944.htm.

[3] 马化腾.“互联网+”将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机遇[EB/OL].中国青年网,2015-03-05[2015-08-11]http://news.youth.cn/gn/201503/t 20150305_6504274.htm.

[4] 沈苏彬.物联网的体系结构与相关技术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9,29(6):1-10.

[5] 赵静.物联网在农业病虫害中的应用[J].通信技术,2010,11(43):49-51.

[6] 国家林业局.中国智慧林业发展指导意见[EB/OL].中国林业网,2013-08-26[2015-06-01].http://www.forestry.gov.cn/Zhuanti/content_zglyy/624730.html.

猜你喜欢

生物防治联网林业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身联网”等五则
《物联网技术》简介
《物联网技术》简介
《林业科学》征稿简则
《林业科技》征稿简则
植物内生菌在植物病害中的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活性物质在欧洲农药法规(EC)No.1107/2009框架下的发展
land produces
抢占物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