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腑法在中风急性期的机制探讨及临证应用*

2015-01-24石冬燕朱垚常诚

中国中医急症 2015年11期
关键词:通腑中风病急性期

石冬燕 朱垚 常诚

(1.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江苏南京210046;2.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急难证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29;3.江苏省中医院脑病中心,江苏南京210029)

·综述·

通腑法在中风急性期的机制探讨及临证应用*

石冬燕1朱垚2常诚3

(1.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江苏南京210046;2.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急难证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29;3.江苏省中医院脑病中心,江苏南京210029)

中风急性期腑实证通腑法病机治法机理剂型研究使用注意

中风卒发后或因痰浊瘀血积而化热致津液耗伤,腑气不通,浊毒上逆或因正衰积损脾胃运化传导无能,糟粕不能及时排出或因邪入于腑,影响了六腑“传化物而不藏”的生理功能而致肠腑通降失常,浊气内停,中焦浊邪不降反升与风阳相搏而出现大便秘结、腑气不通、神明失用等,故而中风急性期常运用通腑法治疗。现将通腑法在中风急性期的机制探讨及临证应用阐述如下。

1 通腑法主证病机

张景岳指出“二便为胃气之关锁,而系一身之气之安危”“大肠者,诸气之道路”。胃以降为顺,以通为和,腑气一通,气血流畅,清窍灵动,络脉因和。耿建领[1]认为中风病位在脑,但与脾胃关系密切。中风病急性期,以标实为主,肝阳暴逆,风、火、痰、瘀诸邪涌上,脉阻窍闭,治疗常采用平肝潜阳、降逆息风法,但力单势薄,因此宜采用通腑化浊法。腑气一通,秽污得排,升降得调,气血得以敷布,通痹达络,促进半身不遂等症的好转。薛捍臣等[2]指出中焦气机由脾胃所主,脾升胃降则精微得以布散,糟粕得以排出,从而维护着神志的正常。从经脉循行看,足太阴脾经从足走胸腹,足阳明胃经从头走足,与中焦脾升胃降功能相一致,若阳明经气机下行不畅,胃腑传化失司,胃气不降,浊毒内蕴,邪实热盛,浊毒上扰清窍,则神机不明。黄玉强等[3-4]认为及时将体内代谢物质排出,能使浊气不复扰脏,脏腑的功能得以正常发挥,清阳得上升,即大肠腑气通畅,则能降逆气,导下传上。

2 通腑法治法机理

2.1釜底抽薪直折肝阳暴亢[5]通下腑气可使热毒从大便而解,热去风自消;且通腑可清泄肝经火热毒邪,舒畅暴逆之肝气,使风痰随气火降,即釜底抽薪之意。

2.2上病下取,引血下行[6]“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通腑法既可行气活血,使气行血行,又可直接导玄府之瘀血下行,不仅可泻腑实,畅气机,且有利于瘀血的消除。

2.3化浊通腑,推陈致新借通下之力祛瘀化痰,荡涤阳明,清热解毒,使伏火风痰随燥屎而去,风火熄灭,气机调畅。

2.4祛瘀逐毒,开窍醒神[7]中风闭证多因风阳痰火蒙闭清窍,气血逆乱,上冲于脑,加之内有湿浊瘀血,热毒内生,瘀毒互结,进一步扰乱神明,神明失用,通腑法可泻邪热,下燥结,推陈出新,使腑气通畅,邪有出路,从而避免惊厥的发生。

2.5敷布气血,畅达血脉[8-9]中风后气机逆乱,腑气不通可使气血津液不化,络脉痹阻。通腑法可解除火热痰瘀等病理产物对脑络的损伤,还可调畅气机使气血敷布正常,通痹达络,以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2.6急下存阴,以防竭脱中风时痰火内盛,耗伤真阴,通腑法可急下存阴,使火热煎灼将竭之真阴得以保存,以防阴竭于内、阳脱于外。

3 通腑法治法分类

孟祥等[10-11]认为通腑法包括:1)平肝通腑。适用于肝阳暴亢,风火相煽,上冲犯脑而致中风者。方用调胃承气汤和天麻钩藤饮加减。2)化痰通腑。适用于痰热夹风横窜经络,甚则内闭清窍者。方用星蒌承气汤合羚羊角汤加减,神昏者灌服安宫牛黄丸;温阳化痰通腑适用于痰夹风横窜经络,蒙闭心神者。方用温脾汤合涤痰汤加减,神昏者配合灌服苏合香丸。3)化瘀通腑。适用于气滞血瘀,瘀阻脑府者。方用桃仁承气汤加味。韦春燕[12]认为通腑除上述3法外还包括:1)开窍通腑。适用于中风闭证,此乃中风病之急重症。腑实燥结,热毒上扰清窍,清窍闭塞而加重神昏,治疗以开窍醒脑通腑为要。2)息风通腑。中风早期(2~4周)以阳亢风动、大便秘结之本虚标实多见,宜及早应用息风通腑法,使腑气通畅,邪有出路。3)滋阴通腑。在中风急性期的数日内,特别是已用脱水药者,可迅速出现口渴、烦燥、便干、舌红绛、苔少或黄燥等症状。宜采用滋阴通腑法纠正和防止阴津亏虚。4)泻毒通腑。中风后,可产生瘀毒、热毒、痰毒等毒邪,损伤脑络,破坏形体,宜尽早清除毒邪。

4 通腑法实验研究

黄玉强[3]发现活血利水通腑汤(泽兰、制水蛭、泽泻、大黄、双花、三七、郁金、生甘草)可改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者的临床和证候疗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王辛坤等[13]应用大承气汤(生大黄、厚朴、枳实、芒硝)联合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现治疗组头痛缓解时间、脑脊液变清时间、头颅CT改变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李信铭等[14-17]应用化痰通腑法治疗中风痰热证,发现治疗组在改善症状、减少并发症及生化指标恢复正常等方面均较对照组有明显优势;王凌云[18]应用通腑活血汤(胆南星、全瓜蒌、大黄、枳实、厚朴、芒硝、当归、川芎、白芍、鸡血藤、三七、土鳖虫、木瓜、姜黄)治疗急性期脑卒中,发现治疗组在改善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及证候积分减少均优于对照组。

5 通腑法剂型发挥

中风急性期应用通腑法可不局限于口服药,还包括药物剂型及给药方式的创新。如魏东生[19]将自制通腑合剂(大黄、枳实、厚朴、陈皮、木香、桃仁、赤芍、甘草、莱菔子等)运用于痰热腑实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发现其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中医证候积分、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上都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周仲瑛等[20]用凉血通瘀注射液,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发现其对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积极意义。张建军等[21]观察中药汤剂口服加灌肠联合治疗中风急性期,发现其可降低中风急性期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杨辉[22]认为中医直肠给药简便易行,不仅有泻下作用,与开塞露等单纯通便药相比,更符合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更能充分发挥中药的全身性调节作用,同时还可避免药物对损伤胃黏膜的刺激。刘惠杰等[23]分析化痰通腑法治疗痰热腑实型中风病临床给药方式后发现有口服、鼻饲、灌肠、穴位贴敷、脐敷等多种给药方式,可根据临床需要具体选择。

6 通腑法应用时机

汤尔峰等[5]指出应用时机:1)起病后大便秘结,或虽有便意而便干难解;或腹满气逆,腹胀,口苦口臭等;2)舌苔黄腻或舌苔由白转为黄腻;3)脉滑数有力或沉实。张惜燕等[24]指出应用通腑法不必拘泥于有“可下之证”方可下之,囿于“痞、满、燥、实”等急需攻下之证,在临证时要审证求因,辨证论治。

7 通腑法临证体会

薛捍臣[2]指出大便通下后,保持大便略稀,每日2~3次,应用2~3 d,或黄厚苔渐去,即停止使用。简文佳等[25]指出,大便得以通下后,可根据舌苔的变化判断预后,若黄(腻)苔转为薄白苔则为顺;若黄(腻)苔持续不退,则为少阳枢机不利,气郁生热;若黄(腻)苔迅速剥落而舌质转为红绿则为逆,有复中之危险,且常存在大便通下1次后在数日之内又形成腑实者。同时还可依舌苔判断大黄的用度,若洞下数次,舌苔褪去,大黄可不复用,反之则需再用大黄。张树泉等[26]认为通腑不等同于通便,其最终目的在于通畅腑气,调畅气机,所以临床上常见患者虽大便已通而仍腹胀、烦躁、苔黄腻等,仍当续用理气化痰通腑之品,以恢复肠腑传导之功能。

8 通腑法应用注意

临床应结合病情和体质状况合理运用通腑法,中风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泻下易伤正气,所以急则治标,药猛力专,中病即止,不可过用久用;厥、脱、极危之象不可应用;若素体气阴不足者,则用药宜轻或攻补兼施。刘岑等[27]指出使患者大便保持在每日2次左右为宜;大便通下后,应减少剂量继续用药,以腑气通畅,舌苔渐退为度;禁用于中风脱证,慎用于年老体虚者。

9 结语

中风急性期患者常因各种原因引起粪便毒物滞留体内,腑气不通,增加肠道细菌的异常繁殖及各种毒素对机体的危害,产生各种严重并发症。泻下通腑法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肠胃积滞、攻下毒邪、荡涤实热和推陈致新的作用,通过通腑泻下治疗,保持大便通畅,使邪有去路,有利于调整和保护内外环境,减少并发症,但此法临床不宜久用,要注意掌握时机,在选药、用量及用药途径(如口服、鼻饲、灌肠等)上应根据病情灵活掌握,久虚、脱证者禁用。

[1]耿建领.化痰通腑汤治疗中风急性期临床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2011,26(1):96-97.

[2]薛捍臣.通腑理血法在中风急性期的应用[J].河北中医,2013,35(1):62-63.

[3]黄玉强.活血利水通腑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型的临床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

[4]张婷.通腑化瘀治疗糖尿病并脑梗塞的临床回顾性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

[5]汤尔峰,姜惟,吴颢昕.通腑法在出血性中风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2):256-257.

[6]刘海英,张伦忠.清热化痰通腑法在中风急性期的应用[J].河北中医,2011,33(10):1491-1492.

[7]牛豫洁.通腑泻浊打开闭塞之门——中风病急性期治法探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8):1500-1502.

[8]苏业军,何乾超,刘永辉,等.星蒌承气汤治疗痰热腑实型中风急性期患者的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3,35(1):5-6.

[9]罗玉韵,关少侠,陈昕,等.中风急性期腑气不通证候组合及与垂体——肾上腺轴激素关系的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9(7):817-819.

[10]孟祥,马健雄,余焙佳,等.下法在中风急性期的运用体会[J].新中医,2013,45(1):173-174.

[11]杨海燕,王新志,朱盼龙.通腑法在重症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体会[J].现代中医临床,2014,21(2):13-14.

[12]韦春燕.通腑法在中风病中的运用[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10):1766-1768.

[13]王辛坤,黄艳,陈慧铿.大承气汤联合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117-118.

[14]翟瑞柏.化痰通腑汤治疗中风急性期的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0,32(1):41-42.

[15]邸杰,崔春霞,刘钟,等.化痰通腑泻热方加减辨治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4):715-717.

[16]杨慧艳,车志英,陈东晖.化痰通腑泻热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临床研究[J].新中医,2014,46(8):37-39.

[17]李信铭.化痰通腑法治疗中风痰热证的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4,6(31):95-96.

[18]王凌云.通腑活血汤治疗急性期脑卒中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5,30(5):1004-1005.

[19]魏东生.通腑合剂治疗痰热腑实型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临床研究[D].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2012.

[20]周仲瑛,周珉,金妙文,等.凉血通瘀注射液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2,9(5):276-278.

[21]张建军,张权.下法治疗中风急性期60例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54,56.

[22]杨辉.通腑化痰汤灌肠治疗急性脑出血伴意识障碍30例临床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4,21(2):16-17.

[23]刘惠杰,徐寅平.化痰通腑法治疗痰热腑实型中风病临床给药方式分析[J].现代中医临床,2014,21(2):8-10.

[24]张惜燕,田丙坤.下法的特殊临床应用[J].现代中医药,2014,34(4):37-39.

[25]简文佳,时晶,田金洲.王永炎先生运用化痰通腑法治疗中风浅析[J].天津中医药,2015,32(2):65-67.

[26]张树泉,刘强.脑出血中医治疗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5):605-607.

[27]刘岑,高颖,邹忆怀.化痰通腑法治疗中风痰热证之临床应用与理论创新[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1):89-91.

R255.2

A

1004-745X(2015)11-1977-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5.11.032

2015-05-08)

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资助项目(2013WS-034)

猜你喜欢

通腑中风病急性期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对柔红霉素药物急性期心肌损伤的相关性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观察通腑平喘汤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
缺血性中风病复发危险因素中西医的研究进展
探析古今中风病的发病机制
脑卒中急性期高血压患者的护理要点分析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的性别差异
基于混沌和替代数据法的中风病人声音分析
补肾活血祛瘀方治疗中风病恢复期100例
通腑逐瘀汤治疗创伤后腹胀12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