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桐花(叶)治疗猪疮的医学原理与应用

2015-01-24

猪业科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桐花本草出版社

(贵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桐花(叶)治疗猪疮的医学原理与应用

胡安徽

(贵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桐花(叶)是较早用于治疗猪疮的药物。它们治疗猪疮既有中医理论的支撑又有临床实践的检验,同时还有现代医学的原理。依据临床实践和现代医学原理,桐花(叶)在当代仍可用于治疗猪疮。通过分析桐花(叶)治疗猪疮的中医理论、本草考证、现代医学原理,为今后进一步开发研究桐花(叶)治疗猪病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桐花;桐叶;猪疮;医学原理;临床实践;本草考证

桐叶为玄参科植物泡桐或毛泡桐的叶。秦汉时期本草典籍《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记载:“桐叶味苦,寒,无毒。治恶蚀疮著阴,皮,治五痔,杀三虫。花,主敷猪疮,饲猪,肥大三倍。生山谷。”[1]依《本草经》所载,桐花可以治疗猪疮,然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桐叶同样可以治疗猪疮,因此,《本草经》所记“花,主敷猪疮”实际可以理解为桐花和桐叶均可以治疗猪疮。中兽医把肿溃化脓之症都叫做疮,猪疮是猪的常见病,病因和病原比较复杂,包括的范围也很广,如真菌病、疥疮、痈疽、皮肤细菌感染等。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中医和中兽医都源于一个体系,其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理论基础、诊断手段和使用药物乃至处方都多有类同,此正如元代农学家王祯所云:“牛之为病不一,其药与人相同,但大为剂量用之,无不愈。”[2]故而历代本草典籍中所述桐花(叶)对人病的治疗同样可视作对动物疾病的治疗。

1  桐花(叶)治疗猪疮的中医理论

桐叶可以疗猪疮有其合理的中兽医理论。《内经》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意即诸疮及虫疾,皆因湿热内蕴所致。众所周知,在我国古代,百姓为了积肥对猪主要采取圈养的形式,其中不少猪圈与厕所相连[3]。另外,当时人们还认为“圈不厌小,圈小则肥疾;处不厌秽,泥污得避暑。”[4]这些认识和做法尽管现在看起来不够科学,但却是当时养猪的指导思想和惯例。湿热为生虫的本源,猪为水畜,多恶热,每因热而生病患疮。毫无疑问,古人的这种做法人为地恶化了猪的生存环境。生活在如此环境中的猪,其患疥疮、痈疽等疮类疾病则是自然而然的。桐树独受阴阳之淳气,春冬两次开花,其叶味苦能燥湿,性寒,入心、肝二经,具有清热解毒、化瘀止血、利水消肿之功效,故能治疗猪疮[5]。

2  桐花(叶)治疗猪疮的本草考证

《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著作,首次明确了桐花治疗猪疮的记载。魏晋南北朝本草典籍《名医别录》和《本草经集注》在沿袭《本草经》学说的同时,对桐叶疗疮又有新的发明,如用桑上寄生、秦椒、桑根白皮、桐叶等治疗头发脱落[6]。头发脱落的原因很多,但因真菌引起的头癣则是重要因素[7]。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桐叶治疗猪的皮肤病仍有可能在临床上得以应用,且理疗范围略有扩展。至唐代,苏敬《新修本草》云:“古本草,桐花饲猪,肥大三倍。今云敷疮,恐误矣,岂有故破伤猪,敷桐花者。”[8]由此看来,苏恭并不认同桐花疗猪疮的正确性,原因是人们不可能故意把猪刺伤再用桐花敷伤口。从《新修本草》所记桐叶的全文看,“故破伤猪,敷桐花者”与“今云敷疮,恐误矣”并不存在着因果关系。另外,猪被刺伤与猪疮是2种病状,对前者的治疗当是以及时止血、避免伤口发炎和感染为主;后者则是因湿热而引起的慢性皮肤病,用药当以内祛湿热、外敷抗菌药为主,二者用药明显不同。故而可以推测,苏氏之语或有误或另有他意,有可能是指“用桐花敷疮有误”,因为从《本草经》以后的文献记载和临床实践结果看,后代主要用桐叶治疗猪疮,桐花则逐渐淡出治疗猪疮的历史舞台。日本学者森立之亦认为苏恭之说失考,缺少依据[9]。另,唐代孙思邈《千金翼方》称桐叶可以治疗“阴蚀疮”[10]。唐代名医王焘《外台秘要方》记录了鬓发脱落的处方:“麻子(三升研) 白桐叶(切一把)上二味。以淘米甘汁二斗。煮取五六沸。去滓。以洗沐头。则鬓发不落而长。”[11]正如前所言,鬓发脱落多是由各种真菌引起的头癣。头癣在中医学上被称为秃疮、赤秃、癞头疮、肥疮、白秃疮、白癞痢等,属于疮的一种。王焘治疗鬓发脱落的方子中用到白桐叶和孙思邈用桐叶疗“阴蚀疮”,说明唐代亦然用桐叶疗疮。唐代医药学家陈藏器同样认为桐叶可以疗疥癣虫疮毒肿(见《本草纲目》引陈藏器语)。据上述分析可知,唐代主要使用桐叶疗疮而少用桐花,且疗疮的种类不一。宋代《本草图经》:桐叶“主金疮止血殊效。又梧桐白皮,亦主痔”,并引六朝医家谢士泰《删繁方》中疗痔疮的方法,“猪悬蹄、青龙五生膏中用之,其膏敷疮并酒服之。”[12]宋代《证类本草》引唐代医家许则仁《子母秘录》“治痈疮疽痔瘘恶疮,小儿丹。”[13]由此可以判断,六朝、隋唐、五代、宋各代仍用桐叶疗疮,且疗疮的范围有所扩大。明代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和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沿袭了宋代《本草图经》关于桐叶疗疮的记载。《本草品汇精要》是明代官修药书,它记载桐叶疗疮当被视作政府的用药标准。李时珍《本草纲目》曰:“涂胫疮、汤火伤疮。”“叶,消肿毒,生发。皮,治恶疮,小儿丹毒,煎汁涂之”。[14]明代饶鹏所纂《医林正宗》云:治痈疽发背大如盘,臭腐不可近,单用桐叶、醋蒸贴之。清代《急救危症简便验方》收录了“治痈疽发背大如盘,臭腐不可近”方:“泡桐叶醋蒸,贴之退热止痛,渐渐生肉收口,极验秘方。”[15]这无疑也是对《医林正宗》所记处方的继承。清代《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在分析了桐的性味之后称:“然其皮叶,亦有效於人。”[16]这表明清代仍使用桐叶疗病。

综上可知,《本草经》始载桐花敷猪疮,至唐代始用桐叶敷猪疮,宋代用桐叶治金疮、止血、痈疮疽痔瘘恶疮等,并开始用桐皮疗痔疮,明清用桐叶、桐皮涂胫疮、汤火伤疮、消肿毒、治痈疽发背、疗小儿丹毒、生发等,敷疮疗病的范围越来越大。显而易见,本草著作所记桐叶疗疮既一脉相承又有所发展创新。由于本草著作是我国古代医药学家辛勤社会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因而其所载桐叶疗疮的文字具有相当高的可信度。

3  桐花(叶)治疗猪疮的现代医学原理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桐叶富含熊果酸(UA)和糖甙及多酚类等化学成分。熊果酸的生物学效应相当广泛,对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培养血管内皮细胞(该细胞具有吞噬异物、细菌、坏死和衰老的组织,还参与机体免疫活动功能)迁移及小管形成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实验证明熊果酸还具有明显的安定、降温、抗菌、抗炎、抗癌及降低血清转氨酶的作用,同时还具有较强的抗肿瘤作用[17]。糖甙经过糖甙酶的水解,能产生消毒剂(如苯酚)和毒性物质(如氢氰酸),从而可以除去动物体中许多有毒性的苯酚化合物[18]。多酚具有潜在促进健康作用的化合物和抗氧化功能,以及抑菌、抗病毒、抗突变、抗炎消炎、调节免疫、改善皮肤过敏症等作用[19]。这无疑是桐叶疗猪疮的现代医学原理。

4  结语

桐花(叶)治疗猪疮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既有中医理论的支撑又有临床实践的总结,还有现代医学的原理。这为中兽医界今后进一步开发桐花(叶)治疗猪病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正因为此,桐花(叶)外用可治疗痈疮肿毒,内服则可以解毒洁血[20]。桐叶疗肿毒至今仍在民间使用,如治痈疽、疮和创伤出血,外用:以桐叶和醋蒸或贴或捣敷或捣汁涂;内服:煎汤,猪、羊15~30 g,马、牛45~90 g。治无名肿毒:泡桐花或叶、醉鱼草各五钱,捣敷[21]。

[1] 马继兴.神农本草经辑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391-392.

[2] 元·王祯著,王毓瑚校.王祯农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59.

[3] 佚名.中国养猪史简述[J].中国猪业,2008(9):69.

[4] 后魏·贾思勰著,缪启愉校释.齐民要术校释[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328.

[5] 安徽省中医进修学校编.增图 神农本草经通俗讲义[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59:342.

[6] 梁·陶弘景编.本草经集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72.

[7] 顾勇,李祥文.人体预报手册 读懂身体给我们的疾病信号[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9:5.

[8] 唐·苏敬等撰,尚志钧辑校.新修本草[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355.

[9] (日)森立之撰,吉文辉等点校.本草经考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632.

[10] 唐·孙思邈著,李景荣等校释.千金翼方校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2.

[11] 唐·王焘撰,高文柱校注.外台秘要方校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297.

[12] 宋·苏颂编撰,尚志钧辑校.本草图经[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412.

[13] 宋·唐慎微撰,尚志钧校点.证类本草[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415.

[14]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998.

[15] 清·胡其重集,汪锡光增编,刘振远,康晓梅点校.急救危症简便验方[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2:100.

[16] 清·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长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1118.

[17] 尹卫平,梁菊,吴文澜.抗癌天然药物研究进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96.

[18] 张田力.碳水化合物化学[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8:129.

[19] 呙于明.动物免疫营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82.

[20] 李经纬,邓铁涛,等.中医大辞典[Z].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220.

[21] 江苏新医学编.中药大辞典:下册[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778.

2014-09-30)

贵州省科技厅和贵州师范大学联合基金项目,项目编号:黔科合J字LKS[2013]55号。

胡安徽(1971-),男,汉族,河南唐河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历史医学地理研究。

猜你喜欢

桐花本草出版社
牵牛子的本草考证
我等待……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中华
桐花开了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又是一年桐花开
洁白桐花姐妹情——省妇联访问团赴台交流纪行
桐花万里路
石油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