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治方法

2015-01-24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5年8期
关键词:胃肠炎流行性病猪

陈 波

(四川省阆中市石滩镇畜牧兽医站,四川南充 637468)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治方法

陈 波

(四川省阆中市石滩镇畜牧兽医站,四川南充 637468)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引起的一种以呕吐、腹泻、脱水为特征的急性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对待此病要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并且要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方法,可以有效减少对养猪业的危害。

猪传染性胃肠炎 防治方法 养猪业

1 病原体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它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引起的一种以呕吐、腹泻、脱水为特征的急性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尤其是对2周内的猪仔危害严重,主要的临床症状是严重的脱水、腹泻、呕吐和高死亡率。猪传染性胃肠炎发多生于冬春寒冷季节,其对生产生猪的危害程度与母猪抗体状况、病猪的日龄以及该病流行的强度有关。主要传染源为带病毒的猪和病猪,胎儿也会经由胎盘感染该病病毒,母猪感染该病毒后,所产的活胎、死胎、猪仔和子宫分泌物中都会有病毒存在。猪传染性胃肠炎除了通过交配、人工授精和胎盘感染外,还会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经被污染的食物、环境感染。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属于RNA型病毒,本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与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无交差抗原性。该病毒存在于病猪的体液、各个器官、排泄物中,在各器官中主要是以十二指肠、空肠、肠系膜淋巴结等处的病毒含量最高。但是在发病早期,肾和呼吸系统的组织内病毒含量也很高。

猪舍的环境温度会影响猪传染性胃肠炎的发病情况,8℃~12℃的环境比起30℃~35℃的环境更适宜病毒繁殖,所以,也是因为这个重要原因,该病的高发季节为寒冷季节。但是该病毒不耐热,在4℃以上病毒的活性不稳定,尤其是在56℃加热45min,65℃加热10min,该病毒就会死亡;当在4℃以下的低温环境下,能够长时间的保持该病毒的活性,其感染性也会长时间存在。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在pH4~8较稳定,当该病毒处在pH2.5的环境下时则被灭活,该病毒对光敏感,在阳光下曝晒6h就能达到灭活的效果,尤其是紫外线能够使病毒在短时间内失去活性,一定浓度的消毒液也能杀灭该病毒。根据以上该病毒的特点以及相应的灭火手段,我们就会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来预防和治疗猪传染性胃肠炎,以减少该病对生猪生产造成的危害。

2 流行病学

猪是本病唯一的易感动物,不同年龄的猪均可发病,哺乳仔猪发病会造成大批死亡。本病死亡率与年龄关系密切,日龄越小,病程越短,死亡率越高,如不采取有效措施,5日龄以内仔猪病死率可高达100%,10日龄仔猪病死率50%左右,5周龄以上的猪死亡率较低,生长育成猪或成年公母猪发病概率几乎没有死亡。其他动物对PGEV无易感性。

该病主要传染源为病猪和带毒猪,病毒主要经由粪便、乳汁、鼻分泌物、呕吐物和所呼出的气传播,并对饮水、空气、饲料、土壤和用具等造成污染,然后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猪只。有些架子猪和育肥猪在被传染该病后,发病情况不严重,排毒时间也不长,不过如果该病毒保存在体内的时间过长的话,在猪的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候,会重新排毒从而致使大批猪只感染该病。

流行性、地方流行性和周期性为猪传染性胃肠炎的3种流行方式。其中发病比较普遍的为流行性传染性胃肠炎,也是症状最严重损失最大的。流行性多见于新疫区,仔猪发病率和病死率很高,而断奶仔猪、育成猪、成年猪的症状较轻,大多能够自然康复。地方流行性多见于经常有仔猪出生的易感猪群,或哺乳仔猪被动免疫力低的猪群。在地方流行性周期性中,病毒隐藏在大猪肺脏中而成为仔猪的传染源。本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尤其在秋冬、冬春换季以及天气骤变时易发。

3 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12~18h,有的可延长至2~3d。本病传播迅速,数日内可蔓延至全群。

哺乳仔猪:2周龄以内仔猪感染后精神萎靡、厌食、呕吐、腹泻,排淡绿色、黄色或灰白色带气泡的水样粪便,含未消化的凝乳块,腥臭,但不见血液;病猪迅速出现明显脱水、消瘦等症状,有渴感,常找地方饮水,被毛粗乱。发病后2~7d衰弱死亡,如不采取有效措施,死亡率可高达50%~100%,2~3周龄仔猪死亡率5%~50%,耐过仔猪生长缓慢。随着日龄增加,死亡率低,但病愈猪生长发育受阻,增重缓慢,甚至成为僵猪。

生长发育猪:食欲减退或食欲废绝,精神萎靡,体温偏低或正常,腹泻为水样喷射状,口渴、脱水、明显消瘦,排黄绿色、灰色、茶褐色不等的粪便,含有少量未消化的食物或气泡。一般7天即可耐过,腹泻一旦停止,不再复发,极少死亡。

母猪:泌乳母猪经常会和仔猪一起发病,发病后,母猪食欲不振,进而腹泻,部分呕吐;有些母猪的体温变高,衰弱;患病后泌乳母猪的乳房萎缩,泌乳减少或完全无乳;造成仔猪饥饿和脱水,情况严重会造成仔猪死亡,还会出现个别妊娠母猪流产。

4 病理变化

尸体脱水明显。胃内充满凝乳块,胃底黏膜弥漫性充血,并附有黏液,有出血点或出血斑。肠内充满白色至黄绿色内容物,肠壁菲薄而缺乏弹性,肠管扩张呈半透明状。肠系膜血管扩张充血,呈扇形,淋巴结肿大。有的仔猪有并发性肺炎病变。

5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症状和病理变化进行综合性判断可做出诊断。进一步确诊必须进行实验室诊断。

(1)细菌学检查;(2)动物试验;(3)荧光抗体试验;(4)血清学试验。

6 治疗

本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对脱水明显的病猪采取补液或饮用口服补液盐等措施进行治疗,以纠正脱水、解除酸中毒、恢复电解质平衡、防止继发感染,同时给予易消化食物。

对呕吐的仔猪每头肌肉注射维生素B1注射液2~5 ml,2次/d,连续注射2d;对耳、鼻、四肢下部青紫者,肌肉注射抗菌药物,2次/d,连续注射2 d;对不吃不喝而脱水的仔猪,及时灌服葡萄糖,氯化钠水溶液,补充体液,20 ml/次,5次/d,痊愈为止。

7 预防

非特异性预防:猪场要提高饲养管理的技术,冬季注意保暖,尤其在换季和气候突变时候注意保暖工作,减少猪群应激反应,特别是冷应激,要做好圈舍的环境卫生工作,对饲具等用品进行消毒,卫生消毒工作要经常化、制度化,严禁无关人员串岗、串舍、串场。禁止从疫区或病猪场引进猪只。

特异性预防:母猪在分娩后15天及45天时各注射猪传染性胃肠炎与猪流行性腹泻(或轮状病毒)二联灭火苗4ml每头。对曾经发生过传染性胃肠炎的猪场,应在秋冬季对保育期仔猪进行免疫接种。

8 讨论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急性传染病,病程短、发病急、死亡率高,对待此病要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在确诊时可以根据猪的症状进行确诊,还可以利用电镜观察猪粪便样品的方法,病毒的表面具有放射状、冠状纤维突。治疗时应根据临床症状,及时的采用多种疗法,综合的治疗,这样目的就是迅速有效地阻止病情的发展。在预防猪传染性胃肠炎时主要是应用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的原则,防止从养猪场外买进病猪,而且在饲养时要进行隔离饲养,坚决执行各项防疫卫生制度,对于妊娠期的母猪要在严格隔离条件下单圈饲养,并且当小猪在产出后要密切观察其有无气喘病,到断奶时仍没有发生气喘的猪,则可以认为母猪是健康的。对病猪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的蔓延,可以大大降低病死率,对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治,有着明显的效果,大大降低了该病对养猪业的危害。

[1] 【美】B.E.斯特劳,赵德明.猪病学(第九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2] 吴锋,黄毓茂.猪传染性胃肠炎疫苗的研究进展[J].畜牧与兽医,2009,41(12):97-100.

[3] 范开.中兽医方剂辨证应用及解析[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4] 李玉冰.家畜常见病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5] 蔡宝祥.家畜传染病学(第4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胃肠炎流行性病猪
中兽医辨证治疗猪湿热黄疸
中西医结合治疗猪传染性胃肠炎
中西兽医结合治疗羊急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治疗
氟苯尼考对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治疗效果观察
病猪喂药有办法
猪链球菌感染分析诊断和治疗方案
猪流行性腹泻的疫苗研究进展
猪流行性腹泻防控上常见的误区
猪流行性腹泻2011-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