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诊断和防控措施

2015-01-24刘红星蔡学梅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5年8期
关键词:蓟县气管炎牛群

刘红星 蔡学梅

(天津市蓟县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天津蓟县 301900)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诊断和防控措施

刘红星 蔡学梅

(天津市蓟县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天津蓟县 301900)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是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此病分布广泛,在很多地方的养牛场都存在,给养牛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笔者对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流行特点、诊断、防治措施等做了阐述,希望能为该病的防控提供一些依据。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 流行特点 防控措施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又称牛媾疫、坏死性鼻炎,红鼻子病,是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由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即牛疱疹病毒Ⅰ型(BHV-Ⅰ)引起。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此病,并在80年代初分离和鉴定了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此病主要以潜伏感染和持续性感染为主,病牛长期甚至终生带毒,给防控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我国很多牛场都有阳性牛检出,对天津养牛场进行调查,发现此病的群阳性率为80.8%,个体阳性率为0%~60%。为了防止此病继续蔓延,本文对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流行特点、诊断、防治措施等做了阐述,希望能为该病的防控提供一些依据。

1 流行特点

1.1 病原

引起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病原微生物为牛疱疹病毒Ⅰ型。此病毒形状为圆形,有囊膜,是抵抗力比较强的病毒之一,耐碱而不耐酸,在pH值6以下很快失去活性,在pH值6.9-9的环境下很稳定;抗冻而不耐热,加热到50℃21分钟死亡,在低温条件下存活时间长,在-60℃适宜的酸碱度下9个月后仍然保持活力。病毒对乙醚、氯仿、丙酮、甲醇以及常用消毒药都敏感,很快被灭活。

1.2 易感动物和传染源

不同品种和所有年龄段的牛都可以感染,其中最易感的是肉牛,奶牛次之,特别是20~60日龄犊牛多发。病牛和带毒牛是此病的主要传染源,病毒广泛存在于感染牛的鼻液、眼泪、阴道分泌物、精液、流产的胎儿以及胎衣等之中。

1.3 传播途径

此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和生殖系统侵入,易感牛呼吸了被污染的空气、尘埃、飞沫,以及与病牛交配后,就会感染。吸血昆虫也可以传播。

1.4 流行方式

此病在秋季和寒冷的冬季很容易流行,特别是舍饲的大群奶牛或者肉牛,在饲养密度大,通风不良,卫生状况差的情况下很容易发病和迅速传播。各种应激也是诱发此病的因素。发病率一般为20%~30%,有的高达80%以上,犊牛的死亡率较高。

2 临床症状

此病的潜伏期一般为5~7 d,有时时间稍长,达20 d以上。此病根据临床表现可以分为4个类型。

2.1 呼吸道型

这是最常见的类型,病情可能很轻,不易被发现,也可能或出现严重的症状。急性的病例以呼吸道症状为主,其次为消化道。病初体温升高到40℃以上,精神不振,食欲废绝,从鼻孔流出大量的黏液脓性鼻漏,鼻黏膜高度充血,有散发灰黄色小豆粒大小的脓疱,后出现浅表溃疡,鼻翼及鼻镜发生坏死,因此又被称为“红鼻病”或者“坏死性鼻炎”。病牛上呼吸道积有大量的渗出物,管腔变窄,引起呼吸困难,呼吸增数,浅表,常有咳嗽。有的还会出现结膜炎,结膜水肿,流泪。奶牛的泌乳量减少,甚至完全停止。

2.2 生殖道型

病初轻度发热,精神差,食欲减少。尾常常举起,摇摆不安。频尿,排尿有痛感。阴门红肿,有黏性分泌物流出。外阴与阴道后1/3处黏膜充血、肿胀并出现小的红色病灶,进而发展为灰色粟粒大小的脓疱,并融合形成一层淡黄色纤维蛋白性膜,覆盖黏膜表面,有的可形成溃疡灶。病程2周左右。公牛感染发病称为传染性脓疱性包皮龟头炎,包皮和阴茎充血、肿胀,并出现脓包,呈颗粒肉芽状外观。病程10~14 d。

2.3 流产型

有些病毒,可以经过血液循环侵入胎盘组织及胎儿,引起流产。胎儿感染后7~10 d发生死亡,随之很快排出体外。流产通常发生于初产母牛,经产母牛很少发生,流产率为2%~20%。

2.4 脑膜脑炎型

犊牛感染通常表现为脑膜脑炎,体温高,随后呈现神经症状,兴奋、磨牙、口吐白沫,共济失调,倒地,角弓反张,兴奋和沉郁交替发生。病程较短,经5~7 d死亡。此病发病率低,但是致死率很高。

3 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和临床症状的表现,可以确定为疑似病例,但是确诊还要进行实验室检测,最常用的方法有包涵体检查、分离病毒和血清学诊断。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是ELISA反应,此法操作简便,特异性好,可用于实验室进行病毒抗体检测。

4 防控措施

治疗牛传染性鼻气管炎还没有特效药物,对于此病的防治还是世界难题,截至目前,主要的防控方法就是扑杀和疫苗接种。但是扑杀血清阳性牛,耗资巨大,对于牛存栏量较大而经济欠发达的国家,这种方法很不现实。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应采取措施以预防为主。

4.1 加强饲养管理

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定期对饲养工具及其环境消毒,限制外来人员进入牛场,减少各种应激对牛群产生影响。饲料种类要多样,营养成分要全面,适宜的运动时间,提高牛群的体质和抵抗疾病的能力。

4.2 坚持自繁养原则

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不从疫区或不将病牛或带毒牛引进牛场。必须引种时需经过隔离观察和严格地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未被感染IBR或精液未被污染方可引进。

4.3 对牛群定期监测

在生产过程中,要定期对牛群进行血清学监测,及时淘汰阳性感染牛。一旦发生IBR,要封锁疫区,扑杀病牛或感染牛,并对牛舍、用具等进行彻底消毒。在疫区或受威胁区,对于没有感染的牛可以进行免疫接种。犊牛在半岁时进行免疫接种,免疫期可达半年以上。病愈康复牛可获得终生免疫,皮下注射或者肌肉注射病愈牛的血液有保护作用。

猜你喜欢

蓟县气管炎牛群
河北雄安新区蓟县系雾迷山组沉积特征分析
时间域激发极化法在内蒙古小牛群铜多金属矿的应用
与牛共眠
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的影响因素分析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的临床防治方法探讨
游蓟县梨木台
——纪念上山下乡48周年
市地走办领导到蓟县调研地方走工作
牛牛阿卡
防治气管炎的自我推拿法
激怒牛群巧炸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