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作组织边界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5-01-23叶晓玉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年18期
关键词:外部环境边界因素

□叶晓玉 沈 滢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合作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和潮流,成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状态。很显然,合作是一种组织,并且组织都是存在边界的,于是产生了合作组织边界。但是,目前学术界对合作组织边界尚无明确的界定,并且对合作组织边界影响因素没有进行系统的梳理,也没有找出合作组织边界的演化规律。本文以管理学为视角,运用合作理论,借鉴系统边界思想,对合作组织边界作出界定,通过解释结构建模方法确定各因素之间的影响关系,建立邻接矩阵,可达矩阵,形成影响因素的递阶层次关系,总结得到影响合作组织边界的3个直接影响因素和其他22 个间接影响因素,能够为合作组织的发展以及合作组织边界的稳定提供指导依据。

一、合作组织边界的内涵和特征

(一)合作组织边界的内涵。关于合作组织边界的定义目前尚无明确的界定,但与合作组织边界相关或相似的一些概念的研究比较多,不同领域的学者对合作有不同的定义和见解。管理学者把研究重点集中在企业之间的合作,他们认为企业之间会为了实现战略目标而达成长期的合作安排从而形成合作。经济学认为国际合作就是国际经济合作,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权国家或地区跨越国界在一定的经济领域内进行的交易活动的综合。而国际关系学派认为合作是在一定领域内,基于共同的目的和利益,不同行为主体建立的程度不同的协调和联合关系。合作从本质上来看是一种组织,而组织必然存在边界。关于边界的定义,不同领域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看法。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和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派,根据长期生产成本曲线的最低点来确定边界,以科斯和威廉姆森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从交易成本的角度来确定边界。管理学者研究认为,企业的边界是动态的,是组织不断认知和学习的结果,由于学习和传播的路径依赖不同而产生不同位置的企业边界[1]。从系统论的角度看,边界既是区分系统与环境的一定界限,又是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中介环节,系统通过边界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输入输出[2]。综上所述,以管理学为视角,运用合作理论,借鉴系统边界思想,本文认为合作组织边界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行为主体基于共同的目标,并在一定时期形成的具有某种协作关系的有机整体与外部环境的分界,既是组织在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中整体自我调整、控制作用范围的一定界限,同时也是联系合作组织与外部环境的中介。

(二)合作组织边界的特征。

1.合作组织边界是一种开放的复杂系统。根据贝塔朗菲对系统的定义,系统是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元素构成的有机整体。之所以说合作组织边界是一种系统,是因为合作组织边界由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影响合作组织自我调整、控制作用范围的众多因素所构成的有机整体[3]。同时合作组织的边界是开放的,因为合作组织边界在合作组织与其外部环境之间不断进行大量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输入和输出[4]。合作组织要想实现长期的生存与发展,就必须确保组织边界是开放的,只有如此,才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2.合作组织边界具有不断演化的动态性。合作组织边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在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中,是一种能力适用边界。合作组织的边界是合作组织演化的临界区域。合作组织的形成便是不同合作行为主体以资源共享为目标从边界接近,到边界相融,再到新的边界产生的一系列复杂的动态变化过程[1]。合作组织是一定历史背景和一定需求的产物,市场环境的变化会使组织产生新的需求,而需求又会带来新的合作动机,于是合作组织边界处于不断演化动态过程中。

3.合作组织边界是具有渗透性的中介。此处需要明确的是,合作组织边界的渗透性并不等同于合作组织完全无边界或者边界的完全可透过性。本文强调的合作组织边界的渗透性是指可以更好地帮助合作组织实现资源整合和信息沟通[5]。并且,合作组织边界可以有效地利用外部环境中的能量、信息和物质,甚至将它们转化为组织的内部元素。也就是说,合作组织可以通过边界将某些组织的内部元素输入到外部环境并且转化为外部因素,同时某些外部元素也可以通过组织边界进入组织内部转化为内部因素,从而使合作组织内部元素的性质和数量不断变化[4]。

4.合作组织边界是一种不确定的适用能力边界。由于合作组织整体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而且组织的外部环境也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因此它们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机制,从而合作组织的边界处于动态的演化过程中,也就是说边界具有不确定性,是一种适用能力边界。合作组织边界是开放的且具有不确定性,因为在合作组织内部与外部环境之间有大量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进行相互交换、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从而导致合作组织内部元素的性质和数量不断变化[4]。因此,合作组织边界呈现出一种不明确的模糊化的趋势[6]。

二、合作组织边界影响因素分析

(一)合作组织内部层面。

1.合作参与者个体层面。有的学者从组织资本角度来分析,Tomer 认为组织资本就是组织的人力资本。人是组织最活跃、最具有创造性的群体,他们是组织形成特殊竞争优势的源泉和主要力量。对组织资本的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人力资本的视角,而应从组织资源系统的角度来分析[7]。有的学者则指出合作主体战略选择的可能性的多少以及合作参与者的个数都会直接影响到合作组织的边界。还有学者指出交易成本会使合作伙伴间的紧密程度增加;联盟能力对合作范围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因为联盟能力的增强会使企业采用较为松散的合作方式,随之业务合作范围会更为广泛[8]。有的学者在分析组织个体层面合作组织惯例影响因素时指出,合作惯例的形成会极大地受到组织不同创新方式选择的影响[9]。战略管理理论认为,组织战略导向的不同会导致组织开展实施的活动不同,间接地影响了合作组织的边界[10]。

2.合作参与者之间关系层面。Bradach&Eccles(1989)提出信任可以有效地提高合作组织参与者对合作预期的估计程度,Tsai&Ghoshal 提出在不同的合作组织中,合作主体之间的信任程度会直接影响到利益让渡空间的范围和资源共享的差异。合作组织边界与合作的稳定性紧密相关,李瑞涵等认为合作组织之间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由多方面构成,既包括了合作利益的分配机制,也包括了合作目标在合作过程中行为者对其认同的变化,以及成员间合作意愿趋同的程度等多方面的影响[11]。Kelly(2002)提出组织成员之间广泛的交流沟通可以促进彼此之间的资源、信息共享,合作行为主体之间缺乏充分的交流会影响合作组织活动的实施与开展,降低了组织边界的效率[12]。从根本上讲,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企业战略联盟的内在因素。这些内在因素主要是组织核心能力、信任、联盟组织学习、文化融合、外部适应性和技术创新[13]。还有学者认为组织参与个体之间的合作经验是合作组织边界形成的重要来源。边界可以帮助合作组织与外部环境更好地进行沟通和联系,而合作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亲密度和耦合度则是影响合作组织边界的重要来源[9]。Ponds等(2007)通过对合作参与主体之间的地理距离与合作关系研究发现,地理距离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合作组织成员之间的紧密程度,影响合作组织边界的空间范围[14]。

(二)外部环境层面。除了从合作组织的内部环境来分析合作组织边界的影响因素外,还可以从合作组织的外部环境层面入手来探讨组织边界的影响因素。竞争压力对组织个体战略选择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进而影响到组织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方式和途径,引起组织边界的变化[15]。合作组织成员所在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程度和政府的优惠政策等都会影响合作关系的建立与维持,经济发展速度快,对外开放程度高,并且政府给予政策资金的支持有利于合作组织的发展,有助于合作组织边界效率的提高。

表1 合作组织边界影响因素的关系模型

三、合作组织边界演化的关键因素确定

(一)解释结构模型基本原理。解释结构模型(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简称ISM),由美国J.Warfield 于1973年为分析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有关问题而开发出来的。具体原理如下:一是建立关系模型。二是依据建模目的,根据问卷调查、文献分析与专家咨询等结论来构建邻接矩阵。三是绘制要素间多级递阶结构有向图,形成递阶结构模型[16~17]。

(二)合作组织边界的解释结构模型。本文通过对合作组织边界影响因素的总结概括,以及相关文献的回顾,提炼出25 个要素(如表1 所示),并建立了合作组织边界的影响因素的关系模型,如表1 所示。本文运用系统的思想建立关于以上25 个因素的邻接矩阵,由邻接矩阵依次得到缩减矩阵和骨架矩阵,最后得到合作组织边界影响因素的递阶结构有向图,如图1 所示。

图1 多级递阶有向图

(三)合作组织边界影响因素的层次分析。从ISM 结构模型(图1)可以看出,合作组织边界的25 个影响因素分布于6 个层次。利用解释结构模型,可以把合作组织边界的影响因素作层次化和条理化的梳理。通过分析合作组织边界的递接结构图得出如下结论:一是从递阶图的一二层可以看出,合作组织边界最直接最根本的影响因素是合作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合作成员个体的合作能力和外部环境因素。因此,保证合作组织边界的稳定性,提高合作组织边界的效率,需要处理好合作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提高合作行为个体的合作能力,并且要充分利用外部环境,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二是合作习惯,合作动力和创新方式通过直接影响行为个体的合作能力来间接影响合作组织边界。而其他因素则是通过合作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影响合作组织边界的变动。三是根据合作组织边界的递阶结构图可以看出,竞争压力,开放程度,经济发展水平这三个因素是通过外部环境再去影响合作组织边界的,而且没有其他因素对它们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利用解释结构模型来分析合作组织边界的影响因素,主要目的是找出合作组织边界的关键因素和这些因素之间的层次关系。

四、结语

合作组织边界是一个具有开放性、动态性、渗透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的复杂系统。合作组织边界的解释结构模型由25 个要素构成,分布于6 个层次,2 ~6 层是合作组织边界的主结构,揭示了合作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合作行为个体的合作能力以及外部环境干扰的形成和对合作组织边界的直接影响。合作组织边界的影响因素来自两个大的方面,一是边界范围内的合作组织,二是组织系统的外部环境,其中内部合作组织的因素又可以分为合作组织成员个体的和合作组织行为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作组织边界影响因素的分析,找出合作组织边界影响因素的来源,便于更好地提高合作组织边界的效率。

[1]郭晓立. 国际能源合作的稳定性研究[D]. 吉林大学,2012

[2]严广乐,王浣尘.边界沉思[J].管理科学学报,2000,3:79~86

[3]昌灏. 论系统边界的动态特征[J]. 系统辩证学学报,2004,4:19 ~21

[4]张强,张涛.系统模糊性的形成及其作用[J].系统科学学报,2011,3:30 ~34

[5]李恒.边界渗透性、企业能力与产业集群治理[J].管理科学,2006,6:56 ~60

[6]蒋峦,蓝海林,谢卫红.企业边界的渗透与模糊[J].企业管理,2002,4:59 ~63

[7]裴旭东,徐红.企业间合作关系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实证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14

[8]邢俊.基于市场动态性的企业边界重构研究[D].武汉大学,2013

[9]孙永磊,党兴华,宋晶. 合作组织惯例形成影响因素研究述评与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4,3:56 ~64

[10] Swanminathan A. Framinginterorganizational network change:A network inertia perspective[J]. Academy of Managment Review,2006

[11]李瑞涵,赵强,吴育华.合作理论及其稳定性分析[J].天津大学学报,2002,11:715 ~717

[12]Kelly MJ.Schaan JL,Joncas H.Managing Alliance Relationships Key Challenges in the Early Stages of Collaboration[J].R&D Management,2002,32(1):11 ~22

[13]梅花.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研究[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14]Ponds R.Van Vort F,Frenken K.The geographical and institutional proximity of research collaboration[J].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2007,3(86):423 ~443

[15]刘海潮,李垣. 竞争压力,战略变化,企业间绩效的结构变化[J].管理学报,2008,5(2):282 ~287

[16]郭晓立.国际区域能源合作的解释结构模型[J].工业技术经济,2012,229:138 ~146

[17]汪应洛.系统工程理论、方法与应用[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外部环境边界因素
拓展阅读的边界
意大利边界穿越之家
解石三大因素
论中立的帮助行为之可罚边界
乡愁情怀还是美梦难现:乡村民宿经营风险感知研究
小组合作学习中潜能生帮扶方法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论民国时期检察权行使的外部环境——以青岛刁复墀贪污案为例
“伪翻译”:“翻译”之边界行走者
战略人力资本与企业持续竞争优势关系研究——外部环境的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