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层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影响观察

2015-01-23曹伟光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7期
关键词:附壁放射学肺动脉

曹伟光

多层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影响观察

曹伟光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PE)诊断中的影响。方法选取86例患者进行研究,患者均采取多层螺旋CT进行扫描, 观察扫描结果。结果86例患者中, 共有72例患者出现40支肺动脉栓塞问题, 通过CT影像检测出肺动脉主干扩张, 肺动脉充盈缺损、附壁缺损、完全堵塞等, 患者肺叶部出现缺血性变化或者肺部出现“马赛克”病征。其余14例患者在临床栓塞治疗结束使用CT进行复查,11例患者的肺动脉栓塞症状基本消失,3例患者的症状好转。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具有良好的诊断效果, 该设备拥有扫描清晰、无痛苦、无创伤的优点, 可以在快速扫描中提高图像的分辨率, 是影像学扫描的重要方法。

多层螺旋CT; 肺动脉栓塞;诊断

多层螺旋CT最初概念在1992年出现, 由双层螺旋CT扫描仪进行研究, 随着技术的进步, 该公司在1998年完成四层扫描设备的研究。肺动脉栓塞是外源或内源出现栓子, 导致患者肺动脉堵塞引起的肺循环障碍, 在该症状出现后, 即可判断为肺动脉栓塞。如患者出现肺出血或坏死症状, 即可将病症划分为肺梗死[1]。目前, 多层螺旋CT检测技术已经得到了较大的进步, 检测准确性也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而临床应用则是螺旋CT技术的核心成果。本文以86例肺动脉栓塞患者进行研究, 患者均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治疗的86例患者进行研究,86例患者中男64例, 女22例, 年龄18~88岁, 平均年龄(52.4±5.4)岁。患者临床表现为:发热、呼吸困难、胸闷、胸痛、咳血。其中42例患者因外伤史导致症状出现,21例患者因风湿性心脏病导致症状出现,23例患者因下肢静脉栓塞导致症状出现, 患者均采取多层螺旋CT进行扫描。

1.2 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以GE64排128层螺旋CT扫描仪作为研究设备, 通过高分辨率扫描, 以110 kV、440 mAs作为标准扫描参数。患者扫描时采取仰卧位, 使用CT扫描患者身体, 使用图像预览软件构建三维图片, 并且进行三维图像的分析。通过表面阴影成像、多平面重组(MPR)、密度投影、多曲面重组(CPR)、容积再现重组等方法进行重组, 使用高压注射剂由肘静脉注入65~75 ml造影剂, 注射速度为3~5 ml/s, 延迟时间15~17 s。

2 结果

86例患者中, 共有72例患者出现40支肺动脉栓塞问题,使用CT影像进行检测, 发现栓子在左肺动脉11支、右肺动脉7支、右上动脉4支、右下动脉8支、左上动脉5支、左下动脉5支。通过Z轴进行图像重建, 可以发现充盈缺损共有16支, 完全堵塞6支, 附壁缺损11支。MPR与CPR上为充盈缺损5支, 完全堵塞4支, 附壁充盈17支。CT影像为主干扩张, 充盈缺损、附壁缺损、完全堵塞, 患者出现肺叶部缺血性变化或者肺部表现出“马赛克”病征。其余14例患者使用临床栓塞治疗后, 通过CT进行复查, 其中11例患者的动脉栓塞症状基本消失,3例患者症状明显得到改善。

3 讨论

多层螺旋CT的工作原理是通过360°扫描, 将人体速度通过探测器进行扫描, 以锥形X线进行扫描, 采取Z轴进行CT探测器排列, 宽度为0.4~1.6 mm, 在完成X线扫描后, 探测器同时进入激活状态, 通过数据收集系统进行数据传输,从而获得容量更大的数据传输能力。通过多排探测器的同步控制, 直接打开多排检测器, 完成数据的同步采集工作, 而探测器采集信息后, 可以实现独立传输作用, 将数据传输至计算机上, 通过重建完成4幅以上的扫描图像[2,3]。肺动脉栓塞在临床上属于常见病, 一旦发病, 患者很有可能在短时间内死亡。及时进行诊断, 并且进行正确的治疗后, 可以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目前我国缺少临床上的肺动脉栓塞流行病临床资料, 但是临床上出现肺动脉栓塞的几率较高[4]。虽然在研究过程中仅选用了86例肺动脉栓塞患者, 但是在多层螺旋CT扫描技术的不断进步下, 肺动脉栓塞已经成为我国高发的临床心血管疾病。由于初期临床症状不明显, 检查特异性较低, 误诊、漏诊几率较大, 而急诊患者危险性较高,只有及早进行判断, 并且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 才能使患者死亡率得到有效控制。通过多层螺旋CT扫描仪, 可精确扫描出肺血管具体情况与解剖细节, 确定栓子的具体位置, 帮助医师选择治疗方案与疗效判定[5]。

综上所述, 多层螺旋CT扫描是非常重要的临床技术, 通过二维探测器进行扫描, 扫描时间较短, 可以通过憋气的方式扫描特定器官, 降低运动伪影, 使重建图像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尤其是意识不清、无法配合的患者, 其效果更加优秀。本次研究采取多层螺旋CT进行扫描, 可以实现多方位的观察, 并且重组出立体或平面影像图。多层螺旋CT扫描具有精确的诊断效果, 扫描设备拥有结果清晰、无痛苦、无创伤的优点, 可以在快速扫描中提高图像的分辨率, 是影像学扫描的重要方法, 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1]邹红群, 王俊东, 杨俊涛, 等.64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对肺动脉栓塞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昆明医学院学报,2011,32(5):144-147.

[2]葛虓俊, 吴昊, 滑炎卿, 等.低剂量CT扫描诊断肋骨骨折的临床应用.中华放射学杂志,2011,45(5):492-495.

[3]杨瑞, 代立梅, 李剑颖, 等.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眼眶部外伤检查中的应用.中华放射学杂志,2010,44(7):731-733.

[4]黄源义, 万兵, 刘四斌. MSCT肺动脉血管成像诊断肺血管病变的临床价值.放射学实践,2010,25(12):1354-1357.

[5]朱晓华, 李士骏, 薛永明, 等.胸部CT低剂量扫描的图像质量与吸收剂量关系分析.中华放射学杂志,2013,47(10):945-950.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7.018

2014-12-15]

473000 南阳市中心医院放射科

猜你喜欢

附壁放射学肺动脉
《放射学实践》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
附壁分离元件性能研究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21年总目次
《放射学实践》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
慢阻肺患者HRCT检查肺动脉直径与超声心动图检查肺动脉压的相关性
《放射学实践》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肺动脉高压研究进展
81例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临床诊治分析
掘进工作面附壁风筒控尘特性研究
附壁射流式姿控发动机推力切换动态响应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