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颅内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治疗体会

2015-01-22梅小龙张春阳董艳芳孙建营

转化医学电子杂志 2015年10期
关键词:海绵状额叶多发性

梅小龙,张春阳,董艳芳,孙建营

(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内蒙古包头014010)

颅内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治疗体会

梅小龙,张春阳,董艳芳,孙建营

(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内蒙古包头014010)

目的:研究颅内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回顾分析32例手术治疗的颅内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表现为神经系统多个部位受损的症状和体征,共48个病灶的切除,其中病灶包括额叶、顶叶、颞叶、枕叶、侧脑室、小脑、桥脑.结果:海绵状血管瘤约80%发生于幕上,最常见于额叶、颞叶深部髓质区、皮髓交接区和基底节区,也可发生于小脑、脑干和脊髓.94%的病例手术选择在亚急性或慢性期,且所有患者均有颅神经症状和(或)运动功能障碍、感觉障碍、共济失调.结论:颅内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主要依靠MRI检查,尤其磁敏感成像序列对诊断有重要意义,临床症状表现为进行性神经功能缺失,具有占位效应;手术治疗需根据血管瘤的大小及部位个体化地选择手术入路.

多发海绵状血管瘤;桥脑;入路;手术

0 引言

海绵状血管瘤是血管畸形的一种,可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最多见于大脑半球.颅内海绵状血管瘤(intracranial cavernous angiomas,ICA)占所有脑血管畸形的5%~16%,分为脑内型和脑外型[1].颅内海绵状血管瘤[2]是一种不完全外显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基因位于第7对染色体上,与性别无关.海绵状血管瘤在病理上由扩张、衬有内皮的窦样间隙构成,窦样间隙排列紧密,无正常脑组织间隔,病变呈圆形或分叶状,几乎全部有瘤内出血.海绵状血管瘤约80%发生于幕上,最常见于额叶、颞叶深部髓质区、皮髓交接区和基底节区,也可发生于小脑、脑干和脊髓.常见症状为癫痫、头痛和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本研究在回顾32例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手术治疗的基础上,就手术适应症及手术入路进行进一步探讨.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32例手术治疗的颅内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22~67(平均45.3)岁;病程1~5(平均2.3)年.32例患者中急性起病21例(65.6%),慢性起病11例(34.4%).患者临床表现为癫痫5例,颅内出血21例,颅高压表现26例,颅神经损害15例,偏、侧身运动障碍9例,小脑症状8例,记忆力下降4例.有家族性皮肤血管瘤18例,家族中有原发性癫痫病史1例,有脑出血家族史12例.发病部位:脑内84个病灶(95.5%),分别位于额叶18个、顶叶8个、颞叶17个、枕叶8个、基底节6个、丘脑5个、侧脑室4个、小脑13个、桥脑5个;脑外4个病灶(4.5%),分别位于鞍内、鞍上及眶内.影像学检查:所有病例均行头颅MRI检查.按核磁的分型标准,1型18个,病灶呈高信号;2型42个,病灶呈高信号为主的高、低混合信号,周围低信号环绕;3型24个,病灶呈等或低信号,周围低信号环绕.

1.2手术治疗 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2例患者多发病灶全部切除,剩余20例患者行部分病灶切除,术后保守治疗并进行2年随访.完整切除病灶共48个,其中额叶12个,顶叶2个,颞叶14个,枕叶5个,侧脑室2个,小脑10个,桥脑3个.21例患者术中使用神经导航技术.

2 结果

2.1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术后30例(93.7%)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2例(6.3%)症状改善不明显;3例(9.4%)并发颅内感染,经治疗后均痊愈;无死亡病例.48个手术切除病灶病理检查结果均为典型的海绵状血管瘤.

2.2术后随访 术后随访2年结果显示,无功能障碍或偶有症状24例;有部分功能障碍7例;常出现发病症状,生活不能自理有1例.5例癫痫患者出院后1例复发癫痫.

3 讨论

颅内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ICA)[2]是指颅内存在的2个或2个以上互不相连的海绵状血管瘤病灶,这种病症在临床上较为少见.本组收治的32例多发病例占同期收治患者的18%.年龄与多发与否关系不大,病灶分布也类似单发,每例患者平均有2.6个病灶,最多可有十余个病灶.多发性病例临床上的症

本病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MRI对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准确率较高[3],根据MRI表现将海绵状血管瘤分为4型,1型表现为高信号,为亚急性出血表现;2型表现为混杂信号,为病灶继发血栓和不同时期出血表现;3型表现为低信号,为急性出血合并病灶周围含铁血黄素沉积表现;4型病灶不明显,为微小病灶.本组2型病灶最常见.主要与动静脉畸形、静脉瘤及毛细血管扩张症进行鉴别[4].

颅内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治疗应考虑到患者的自身情况,所发病灶数目、部位等因素.本组32例患者术后30例(93.7%)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2例(6.3%)症状改善不明显,治疗效果较为满意.ICA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除非病灶位于重要功能区或不易到达的部位,否则即使该病灶未引起症状亦应考虑手术切除.手术应切除尽可能多的病灶,如果病灶较多且分散,应优先选择较大病灶进行切除.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手术难度较大,主要以桥脑多见,要充分认识手术风险,要求尽可能将手术创伤降至最低.神经导航系统作为一种实用的神经外科微创技术[5],能优化手术入路,减轻多处手术带来的创伤,在临床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1]李光民,李 旭,孟繁凯,等.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外科治疗[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15):1524-1524.

[2]谢 嵘,陈衔城.颅内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附14例报告)[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3,(3):242-244.

[3]逄利博,赵汝范,陈丽君.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弥散成像的诊断[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6,(12):12.

[4]闫青云,万大海,孙之洞.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12例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12):1501-1502.

[5]赵 鸿,钱忠心,刘卫东,等.神经导航定向内窥镜下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8,5(2):91-93.

R743.3

A

2095⁃6894(2015)10⁃040⁃02

2015-09-25;接受日期:2015-10-10

梅小龙.硕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神经外科.Tel:0472⁃2178851 E⁃mail:834608816@qq.com状往往是出现神经系统多个部位受损,有反复出血或病灶慢性增大现象,多见癫痫、颅高压等.

猜你喜欢

海绵状额叶多发性
对比经结膜入路开眶术和内外联合开眶术摘除视神经内侧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效果
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致心律失常2例并文献复习
纵隔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对比分析(附4例报告)
大脑何时登上巅峰
比记忆力更重要的脑力是什么?
大脑的巅峰时刻
坚固内固定术联合牵引在颌面骨多发性骨折中的应用
平阳霉素注射及手术切除综合治疗口腔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
MR磁敏感成像技术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初步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