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量催产素静脉滴注在产科无痛分娩中的应用

2015-01-22任晓萍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14年3期
关键词:催产素无痛分娩产科

任晓萍

【摘 要】 目的:分析探讨微量催产素静脉滴注在产科无痛分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产科进行无痛分娩的73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5例行硬膜外阻滞镇痛分娩,观察组38例在镇痛开始时微量静脉滴注催产素,观察并比较两组产妇的分娩时间以及妊娠结局。结果:观察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以及总产程的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产妇在自然分娩率、阴道助产率以及剖宫产率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产后出血以及新生儿窒息率方面,两组之间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无痛分娩过程中应用催产素可以有效缩短产程,提高自然分娩率,值得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 催产素;无痛分娩;产科;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714.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06-0071-02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改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孕妇及其家属对分娩的方式以及分娩时间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在保证母婴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缩短分娩时间和降低分娩痛苦是孕妇以及妇产科医师共同关注的问题。无痛分娩是近年来临床上备受推崇的分娩方式,其中微量注射泵控制硬膜外阻滞镇痛分娩是最常用的无痛分娩方式[1]。然而,有研究表明,尽管无痛分娩镇痛效果好,但在一定程度上会延长产程,增加剖宫产率[2]。本研究通过对比观察在无痛分娩中微量静脉滴注催产素后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现就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2012年4月至2013年7月期间选择在我院产科进行无痛分娩的73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73例产妇经B超及其他常规检查后各项生理指标均无异常,胎儿估计重约介于3000~3500g,胎位、骨盆等各项指标均正常,且无任何高危因素,具备阴道顺产的条件。根据产妇入院的先后顺序并结合产妇及家属的意愿,将73例初产妇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加用催产素)38例,年龄22~36岁,平均年龄(25.4±2.1)岁,孕37~41周,平均(38.7±1.2)周。对照组35例,年龄23~38岁,平均年龄(26.2±1.7)岁,孕38~41周,平均(38.9±1.5)周。两组初产妇在年龄、孕周、胎位、孕次以及文化程度、职业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 产妇宫口开大至约2cm之时,选择在产妇的L3~4腰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穿刺后向头端置入麻醉导管。首先给予产妇5 mL 0.2%的利多卡因,观察5~10min,当产妇镇痛平面达到T10~L1~2之后,连接PCA泵,沿麻醉导管向产妇体内泵注0.01mg芬太尼与2.25mg的布比卡因混合液。泵注速率需控制在5ml/h。密切观察产妇的状态并根据产妇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加药。与此同时,动态监测产妇的呼吸、脉搏、血压以及血氧饱和度等生理指标,并监测胎儿胎心情况。观察组:麻醉镇痛方法同对照组。当镇痛药物发挥作用的时候,将2.5U的催产素加入500 ML 5%的葡萄糖溶液中。初始以8滴/分的速度静脉滴注(没滴约含缩宫素3.3mU)。随后密切观察产妇宫缩以及胎心情况,并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滴速。保持宫腔内压力介于50~60mmHg之间,宫缩持续50s左右,间歇2~3min。如出现异常情况应暂停滴注催产素进行对症处理,待产妇恢复正常后继续使用催产素,直至分娩结束。

1.3 观察指标记录并比较两组产妇的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总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以及新生儿窒息率。其中产后出血以胎儿娩出后24h以内阴道出血量大于500 mL 为判断标准;新生儿窒息率以新生儿出生后Apgar评分少于7分为判断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 11.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产程时间比较 本组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的时间分别为(1.49±2.18)h、(0.65±0.37)h;而对照组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的时间分别为(4.62±1.07)h、(0.91±0.34)h。观察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以及总产程的时间短于对照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2.2 两组产妇妊娠结局比较 本组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产妇自然分娩率达84.2%,对照组自然分娩率仅为68.6%。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两组产妇在自然分娩率、阴道助产率以及剖宫产率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产后出血以及新生儿窒息率方面,两组产妇均为发现有产后出血倾向,且观察组新生儿窒息1例,窒息率为2.6%,对照组新生儿窒息1例,窒息率为2.9%,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两组之间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分娩是一个特殊的生理过程。分娩的疼痛程度以及分娩时间一直是产妇及其家属共同关注的首要问题[3]。近年来,随着剖宫产手术技术的不断成熟,临床上选择剖宫产的产妇也呈现逐渐上升趋势,然而,采用剖宫产不仅不符合自然规律,对胎儿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而且对产妇的子宫恢复以及产妇的机体也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改进以及临床上对阴道分娩的好处的大力宣传,无痛分娩受到了广大产妇的青睐。目前,临床上主要采取微量注射泵硬膜外阻滞麻醉镇痛法。但是,在临床应用中,有研究发现,尽管在无痛分娩中采取硬膜外阻滞麻醉的镇痛效果最好,但产妇的产程却相应地延长了,且阴道助产率以及剖宫产率也相应地有所增长。也有研究证实,即使在第二产程的开始即要求产妇用力,仍然不能改变无痛分娩的产妇第二产程延长的趋势[4-5]。由此我们认为,尽管无痛分娩很大的程度上减轻了产妇的痛苦,但在镇痛的同时也导致子宫平滑肌的松弛,使宫缩受到抑制,进而导致产程的延长和自然分娩率的下降。催产素具有选择性兴奋子宫平滑肌,增强宫缩的作用[6]。从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应用微量催产素后产妇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以及总产程明显缩短(P<0.05),且观察组产妇的自然分娩率为84.2%,而对照组产妇的阴道自然分娩率为68.6%,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产妇自然分娩率优于对照组(P<0.05)。这一研究结果说明在无痛分娩中适当使用催产素不但不会增加产妇的痛感,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药物对宫缩的抑制作用,使产妇产力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体力的消耗,加快了产程,而产程的加快也减少了产妇追加麻醉药的可能性,如此良性循环使得产妇在第二产程时药物对宫缩的抑制作用进一步减轻,进而纠正了单纯的无痛分娩对产妇第二产程腹压的影响,最终在加快产程的同时降低了阴道助产率和剖宫产率。此外,在产后出血以及新生儿窒息率方面,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产妇在产后24h内出血量均未超过500mL,观察组新生儿窒息率为2.6%,对照组新生儿窒息率为2.9%,观察组和对照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无痛分娩中应用微量催产素是安全的。

综上所述,在无痛分娩中应用微量催产素可以有效缩短产妇的产程,提高自然分娩率,降低阴道助产率以及剖宫产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素杰.微量催产素静脉滴注在产科无痛分娩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医生,2011,39(17):2352-2353.

[2]蒋芳.无痛分娩过程中催产素应用的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11):1201-1202.

[3]曲元.分娩镇痛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医刊,2008,43(9):674.

[4]俞燕燕.第二产程时间与分娩结局的关系[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17):2352-2353.

[5]李吉华,李慧丽,李兰,等.无痛分娩过程中催产素应用的临床观察[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6(11):1220-1221.

[6]刘晓琴,刘露,吴建军,等.催产素在无痛分娩中的应用[J].河南医药信息,2012,20(5):229-231.

【摘 要】 目的:分析探讨微量催产素静脉滴注在产科无痛分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产科进行无痛分娩的73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5例行硬膜外阻滞镇痛分娩,观察组38例在镇痛开始时微量静脉滴注催产素,观察并比较两组产妇的分娩时间以及妊娠结局。结果:观察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以及总产程的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产妇在自然分娩率、阴道助产率以及剖宫产率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产后出血以及新生儿窒息率方面,两组之间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无痛分娩过程中应用催产素可以有效缩短产程,提高自然分娩率,值得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 催产素;无痛分娩;产科;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714.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06-0071-02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改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孕妇及其家属对分娩的方式以及分娩时间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在保证母婴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缩短分娩时间和降低分娩痛苦是孕妇以及妇产科医师共同关注的问题。无痛分娩是近年来临床上备受推崇的分娩方式,其中微量注射泵控制硬膜外阻滞镇痛分娩是最常用的无痛分娩方式[1]。然而,有研究表明,尽管无痛分娩镇痛效果好,但在一定程度上会延长产程,增加剖宫产率[2]。本研究通过对比观察在无痛分娩中微量静脉滴注催产素后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现就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2012年4月至2013年7月期间选择在我院产科进行无痛分娩的73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73例产妇经B超及其他常规检查后各项生理指标均无异常,胎儿估计重约介于3000~3500g,胎位、骨盆等各项指标均正常,且无任何高危因素,具备阴道顺产的条件。根据产妇入院的先后顺序并结合产妇及家属的意愿,将73例初产妇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加用催产素)38例,年龄22~36岁,平均年龄(25.4±2.1)岁,孕37~41周,平均(38.7±1.2)周。对照组35例,年龄23~38岁,平均年龄(26.2±1.7)岁,孕38~41周,平均(38.9±1.5)周。两组初产妇在年龄、孕周、胎位、孕次以及文化程度、职业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 产妇宫口开大至约2cm之时,选择在产妇的L3~4腰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穿刺后向头端置入麻醉导管。首先给予产妇5 mL 0.2%的利多卡因,观察5~10min,当产妇镇痛平面达到T10~L1~2之后,连接PCA泵,沿麻醉导管向产妇体内泵注0.01mg芬太尼与2.25mg的布比卡因混合液。泵注速率需控制在5ml/h。密切观察产妇的状态并根据产妇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加药。与此同时,动态监测产妇的呼吸、脉搏、血压以及血氧饱和度等生理指标,并监测胎儿胎心情况。观察组:麻醉镇痛方法同对照组。当镇痛药物发挥作用的时候,将2.5U的催产素加入500 ML 5%的葡萄糖溶液中。初始以8滴/分的速度静脉滴注(没滴约含缩宫素3.3mU)。随后密切观察产妇宫缩以及胎心情况,并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滴速。保持宫腔内压力介于50~60mmHg之间,宫缩持续50s左右,间歇2~3min。如出现异常情况应暂停滴注催产素进行对症处理,待产妇恢复正常后继续使用催产素,直至分娩结束。

1.3 观察指标记录并比较两组产妇的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总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以及新生儿窒息率。其中产后出血以胎儿娩出后24h以内阴道出血量大于500 mL 为判断标准;新生儿窒息率以新生儿出生后Apgar评分少于7分为判断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 11.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产程时间比较 本组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的时间分别为(1.49±2.18)h、(0.65±0.37)h;而对照组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的时间分别为(4.62±1.07)h、(0.91±0.34)h。观察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以及总产程的时间短于对照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2.2 两组产妇妊娠结局比较 本组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产妇自然分娩率达84.2%,对照组自然分娩率仅为68.6%。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两组产妇在自然分娩率、阴道助产率以及剖宫产率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产后出血以及新生儿窒息率方面,两组产妇均为发现有产后出血倾向,且观察组新生儿窒息1例,窒息率为2.6%,对照组新生儿窒息1例,窒息率为2.9%,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两组之间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分娩是一个特殊的生理过程。分娩的疼痛程度以及分娩时间一直是产妇及其家属共同关注的首要问题[3]。近年来,随着剖宫产手术技术的不断成熟,临床上选择剖宫产的产妇也呈现逐渐上升趋势,然而,采用剖宫产不仅不符合自然规律,对胎儿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而且对产妇的子宫恢复以及产妇的机体也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改进以及临床上对阴道分娩的好处的大力宣传,无痛分娩受到了广大产妇的青睐。目前,临床上主要采取微量注射泵硬膜外阻滞麻醉镇痛法。但是,在临床应用中,有研究发现,尽管在无痛分娩中采取硬膜外阻滞麻醉的镇痛效果最好,但产妇的产程却相应地延长了,且阴道助产率以及剖宫产率也相应地有所增长。也有研究证实,即使在第二产程的开始即要求产妇用力,仍然不能改变无痛分娩的产妇第二产程延长的趋势[4-5]。由此我们认为,尽管无痛分娩很大的程度上减轻了产妇的痛苦,但在镇痛的同时也导致子宫平滑肌的松弛,使宫缩受到抑制,进而导致产程的延长和自然分娩率的下降。催产素具有选择性兴奋子宫平滑肌,增强宫缩的作用[6]。从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应用微量催产素后产妇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以及总产程明显缩短(P<0.05),且观察组产妇的自然分娩率为84.2%,而对照组产妇的阴道自然分娩率为68.6%,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产妇自然分娩率优于对照组(P<0.05)。这一研究结果说明在无痛分娩中适当使用催产素不但不会增加产妇的痛感,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药物对宫缩的抑制作用,使产妇产力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体力的消耗,加快了产程,而产程的加快也减少了产妇追加麻醉药的可能性,如此良性循环使得产妇在第二产程时药物对宫缩的抑制作用进一步减轻,进而纠正了单纯的无痛分娩对产妇第二产程腹压的影响,最终在加快产程的同时降低了阴道助产率和剖宫产率。此外,在产后出血以及新生儿窒息率方面,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产妇在产后24h内出血量均未超过500mL,观察组新生儿窒息率为2.6%,对照组新生儿窒息率为2.9%,观察组和对照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无痛分娩中应用微量催产素是安全的。

综上所述,在无痛分娩中应用微量催产素可以有效缩短产妇的产程,提高自然分娩率,降低阴道助产率以及剖宫产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素杰.微量催产素静脉滴注在产科无痛分娩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医生,2011,39(17):2352-2353.

[2]蒋芳.无痛分娩过程中催产素应用的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11):1201-1202.

[3]曲元.分娩镇痛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医刊,2008,43(9):674.

[4]俞燕燕.第二产程时间与分娩结局的关系[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17):2352-2353.

[5]李吉华,李慧丽,李兰,等.无痛分娩过程中催产素应用的临床观察[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6(11):1220-1221.

[6]刘晓琴,刘露,吴建军,等.催产素在无痛分娩中的应用[J].河南医药信息,2012,20(5):229-231.

【摘 要】 目的:分析探讨微量催产素静脉滴注在产科无痛分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产科进行无痛分娩的73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5例行硬膜外阻滞镇痛分娩,观察组38例在镇痛开始时微量静脉滴注催产素,观察并比较两组产妇的分娩时间以及妊娠结局。结果:观察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以及总产程的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产妇在自然分娩率、阴道助产率以及剖宫产率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产后出血以及新生儿窒息率方面,两组之间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无痛分娩过程中应用催产素可以有效缩短产程,提高自然分娩率,值得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 催产素;无痛分娩;产科;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714.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06-0071-02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改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孕妇及其家属对分娩的方式以及分娩时间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在保证母婴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缩短分娩时间和降低分娩痛苦是孕妇以及妇产科医师共同关注的问题。无痛分娩是近年来临床上备受推崇的分娩方式,其中微量注射泵控制硬膜外阻滞镇痛分娩是最常用的无痛分娩方式[1]。然而,有研究表明,尽管无痛分娩镇痛效果好,但在一定程度上会延长产程,增加剖宫产率[2]。本研究通过对比观察在无痛分娩中微量静脉滴注催产素后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现就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2012年4月至2013年7月期间选择在我院产科进行无痛分娩的73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73例产妇经B超及其他常规检查后各项生理指标均无异常,胎儿估计重约介于3000~3500g,胎位、骨盆等各项指标均正常,且无任何高危因素,具备阴道顺产的条件。根据产妇入院的先后顺序并结合产妇及家属的意愿,将73例初产妇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加用催产素)38例,年龄22~36岁,平均年龄(25.4±2.1)岁,孕37~41周,平均(38.7±1.2)周。对照组35例,年龄23~38岁,平均年龄(26.2±1.7)岁,孕38~41周,平均(38.9±1.5)周。两组初产妇在年龄、孕周、胎位、孕次以及文化程度、职业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 产妇宫口开大至约2cm之时,选择在产妇的L3~4腰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穿刺后向头端置入麻醉导管。首先给予产妇5 mL 0.2%的利多卡因,观察5~10min,当产妇镇痛平面达到T10~L1~2之后,连接PCA泵,沿麻醉导管向产妇体内泵注0.01mg芬太尼与2.25mg的布比卡因混合液。泵注速率需控制在5ml/h。密切观察产妇的状态并根据产妇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加药。与此同时,动态监测产妇的呼吸、脉搏、血压以及血氧饱和度等生理指标,并监测胎儿胎心情况。观察组:麻醉镇痛方法同对照组。当镇痛药物发挥作用的时候,将2.5U的催产素加入500 ML 5%的葡萄糖溶液中。初始以8滴/分的速度静脉滴注(没滴约含缩宫素3.3mU)。随后密切观察产妇宫缩以及胎心情况,并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滴速。保持宫腔内压力介于50~60mmHg之间,宫缩持续50s左右,间歇2~3min。如出现异常情况应暂停滴注催产素进行对症处理,待产妇恢复正常后继续使用催产素,直至分娩结束。

1.3 观察指标记录并比较两组产妇的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总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以及新生儿窒息率。其中产后出血以胎儿娩出后24h以内阴道出血量大于500 mL 为判断标准;新生儿窒息率以新生儿出生后Apgar评分少于7分为判断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 11.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产程时间比较 本组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的时间分别为(1.49±2.18)h、(0.65±0.37)h;而对照组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的时间分别为(4.62±1.07)h、(0.91±0.34)h。观察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以及总产程的时间短于对照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2.2 两组产妇妊娠结局比较 本组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产妇自然分娩率达84.2%,对照组自然分娩率仅为68.6%。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两组产妇在自然分娩率、阴道助产率以及剖宫产率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产后出血以及新生儿窒息率方面,两组产妇均为发现有产后出血倾向,且观察组新生儿窒息1例,窒息率为2.6%,对照组新生儿窒息1例,窒息率为2.9%,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两组之间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分娩是一个特殊的生理过程。分娩的疼痛程度以及分娩时间一直是产妇及其家属共同关注的首要问题[3]。近年来,随着剖宫产手术技术的不断成熟,临床上选择剖宫产的产妇也呈现逐渐上升趋势,然而,采用剖宫产不仅不符合自然规律,对胎儿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而且对产妇的子宫恢复以及产妇的机体也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改进以及临床上对阴道分娩的好处的大力宣传,无痛分娩受到了广大产妇的青睐。目前,临床上主要采取微量注射泵硬膜外阻滞麻醉镇痛法。但是,在临床应用中,有研究发现,尽管在无痛分娩中采取硬膜外阻滞麻醉的镇痛效果最好,但产妇的产程却相应地延长了,且阴道助产率以及剖宫产率也相应地有所增长。也有研究证实,即使在第二产程的开始即要求产妇用力,仍然不能改变无痛分娩的产妇第二产程延长的趋势[4-5]。由此我们认为,尽管无痛分娩很大的程度上减轻了产妇的痛苦,但在镇痛的同时也导致子宫平滑肌的松弛,使宫缩受到抑制,进而导致产程的延长和自然分娩率的下降。催产素具有选择性兴奋子宫平滑肌,增强宫缩的作用[6]。从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应用微量催产素后产妇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以及总产程明显缩短(P<0.05),且观察组产妇的自然分娩率为84.2%,而对照组产妇的阴道自然分娩率为68.6%,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产妇自然分娩率优于对照组(P<0.05)。这一研究结果说明在无痛分娩中适当使用催产素不但不会增加产妇的痛感,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药物对宫缩的抑制作用,使产妇产力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体力的消耗,加快了产程,而产程的加快也减少了产妇追加麻醉药的可能性,如此良性循环使得产妇在第二产程时药物对宫缩的抑制作用进一步减轻,进而纠正了单纯的无痛分娩对产妇第二产程腹压的影响,最终在加快产程的同时降低了阴道助产率和剖宫产率。此外,在产后出血以及新生儿窒息率方面,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产妇在产后24h内出血量均未超过500mL,观察组新生儿窒息率为2.6%,对照组新生儿窒息率为2.9%,观察组和对照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无痛分娩中应用微量催产素是安全的。

综上所述,在无痛分娩中应用微量催产素可以有效缩短产妇的产程,提高自然分娩率,降低阴道助产率以及剖宫产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素杰.微量催产素静脉滴注在产科无痛分娩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医生,2011,39(17):2352-2353.

[2]蒋芳.无痛分娩过程中催产素应用的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11):1201-1202.

[3]曲元.分娩镇痛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医刊,2008,43(9):674.

[4]俞燕燕.第二产程时间与分娩结局的关系[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17):2352-2353.

[5]李吉华,李慧丽,李兰,等.无痛分娩过程中催产素应用的临床观察[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6(11):1220-1221.

[6]刘晓琴,刘露,吴建军,等.催产素在无痛分娩中的应用[J].河南医药信息,2012,20(5):229-231.

猜你喜欢

催产素无痛分娩产科
产科医师答问录
产科医师答问录
产科医师答问录
母畜妊娠期常见产科病及诊治
无痛分娩技术在产科的临床应用分析
可行走式无痛分娩的镇痛效果及其对母儿的影响
沈志洪:着眼“无痛分娩”,推进妇幼健康学科群建设
催产素有助消除恐惧
无痛分娩83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