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骥伏枥 壮心不已

2015-01-21谢汝羡

源流 2015年1期
关键词:阳江市阳江老区

谢汝羡

“市老促会成立22年来,促全市共投入老区建设资金9.3亿多元。其中,6000多万元用于改造破危小学159所共11万多平方米;7.8亿多元用于建设硬底化村道2600多公里,实现327条行政村与自然村路路通;9029万元用于改造36个镇卫生院使其全部达标,并实现村村都有卫生站。从1995年始,逐年发放烈士后裔助学金85.5万多元,受助60余位烈士后裔940多人次……”

阳江市老促会筹建人之一“葆叔”,对记者如数家珍地说出这一大串数字。

结下老区缘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写的这首咏志诗,跨越时空1800年,成了今天我们老促会人的精神写照。

在阳江市老促会这一群体中,有开拓者郑秉业、陈一富、何明、林恩葆,继承者杨大欣、关则敬、梁王焱等。这其中有一位历经时间最长、头发从黑熬到白、被亲昵地称其为“葆叔”的长者,此即林恩葆同志也。是他,见证了阳江市老促会22年来为老区所做的贡献,见证了阳江市老区教育、交通、医疗卫生诸方面的巨变。

老促会的同志有别于许多老人,每天的生活既忙碌又充实,葆叔就是其中一员。自1991年离休以来,为了让全市老区80多万群众改善生活、脱贫致富,他与老促会主要领导和老同志一道走遍了327个老区行政村和数以千计的老区自然村,走遍了全市数不清的山村小路。

1991年,葆叔从市委党史研究室离休,由于原从事的工作业务关系,被郑秉业、何明等革命老前辈选中,加盟筹建市老促会并工作至今。他现在是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秘书长,日前还在编辑《阳江市革命史迹选编》。戴着近视眼镜的葆叔,尽管已至耄耋之年,但依然精神矍铄,双目炯炯有神,看起来也就是年逾七十开外,怎么也想不到是一位八旬多的老人。

在葆叔的办公室,堆满了关于老区的书籍和一摞摞的资料。“战争年代,老区人民为抗日战争和阳江解放付出了巨大牺牲,做出了重大贡献,功不可没,恩重如山。现在我们以感恩之心,报答老区人民。”这感人至深的话语,道出了葆叔的心声,这也是他全力以赴做好老区工作的不竭思想之源。为让更多的人认识老区、了解老区、关爱老区,葆叔于1992年4月创办刊物《阳江老区》。目前刊物已办了20多期。近年来,他还编写了《阳江市革命老区村庄名册》、《阳江革命遗址图册》、《老区学校旧貌换新颜》等书籍,为宣传老区、造福老区,留下珍贵历史资料。

“由于工作原因,退休前我和老同志打交道接触多了,心里装的就是如何回报和支援老区人民的想法。希冀有朝一日能通过我们绵薄之力,促阳江市革命老区群众奔康脱贫,享受到改革开放成果。”葆叔曾多次这样表明自己的心迹。

见证老区情

阳江老区许多的民生工程,体现了该市老促会对老区建设的担当精神,见证了“葆叔”们浓浓的老区情。

阳东县塘坪镇宁光村,由漠阳江轮水河分为东西两半,农民耕作、学生上学都靠横水渡过河,安全事故时有发生。2003年,当地群众向市老促会反映,市、县两级老促会的同志和葆叔多次乘渡船沿河巡查勘察了解。老促会就此写出调查报告,受到市、县两级交通部门的重视,共投入90万元,建成了长70.2米、宽3米的宁光村大地头桥,使阳江市老区村的最后一个横水渡成为了历史记忆。为此,村民在桥头立下一块石碑,铭为“爱民桥”。

2003年3月,省老促会要求积极改造老区破危小学。葆叔和市、县老促会及教育局的同志用了3年时间,走遍了全市42个镇,对老区272所小学进行了836次调研,其中对被确定改造的159所小学,调研共达677次。“由于‘脚头勤,在改危全过程与施工各环节中,都能及时发现问题,当场解决,确保正常运作”。葆叔说,下乡勘查定点时,每次都是从早到晚,也不午休,日程全安排得满满的。阳江在全省率先完成了改危任务。

2011年,为建立农村三级卫生医疗网,加强未达标的老区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建设,葆叔和省、市、县老促会同志一起,进行了大量调研促进工作,并向省卫生厅与省老促会报告了相关情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阳江市老区每个行政村都有卫生站,镇卫生院的房舍、器械等硬件设施也得到改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所缓解。

2012年,由于阳西县程村镇自来水厂取水点马潭河水质遭到严重污染,加上水源不足,以致近2万老区群众存在安全饮水问题。葆叔在杨大欣、关则敬两会长带领下和县(市、区)老促会及有关部门一道,冒雨步行两公里深入污水处理工地现场调研。由于老促会同志的多方促进协调,程村养殖污水排放入水库的问题,得到了当地县、镇领导重视,最终获得解决。

老区情未了

阳江市老促会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幅全国革命老区分布图,意蕴取义革命源远流长,名字叫做“共和国从这里走来”。挂图出自葆叔的创意,昭示着这位八旬老人老区情未了。

葆叔办公室书柜里一摞厚厚的笔记本,是他历年来老区工作的记录。提起往事,葆叔通常会取出笔记本直面娓娓而言。“这是阳西塘口马山阳江县人民民主政府暨八团成立纪念亭,纪念亭从建立到文字题刻都由我策划的。”葆叔指着图片自豪地说。

马山是革命老前辈战斗过的地方,以前道路很窄,车辆无法行驶,且雨天土路变得泥泞不堪,严重制约马山老区的经济发展。1998年葆叔曾多次到马山老区实地察看和了解相关情况,促使该公路在纪念原阳江县人民民主政府成立50周年前夕建成。“只是这条路按当时的标准,宽度建得还不够。”葆叔对此还经常惦记着,念念不忘。

2009年,78岁高龄的葆叔和市、县老促会的同志一起马不停蹄对25个困难老区村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等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并撰写了《调查报告》,提出这里的路、电、读书问题,捆绑了村民发展经济手脚。这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同年6月9日,时任市委书记林少春一行到春湾镇南洞村开现场会,当场拍板解决该村的公路、电网和小孩读书难问题。葆叔说,看到老区问题都得以解决,心里觉得很欣慰,自己再苦再累也值得。

对于葆叔的工作,老伴何姨一直都很支持。但也担心葆叔吃不消。“1996年我患突发性骨质疏松,在广州住了两年医院,他宁愿医院、老促会两边跑,都不肯放下老促会的工作。2011年,葆叔两次住院,家人都以为他终于可以停下来好好歇息了,但他就是不听家人劝告,仍坚持回老促会工作。”何姨对葆叔既自豪又心疼,对人也顺口亲昵地称其为“葆叔”,说他是一个“固执”的人,每次嘴里答应不管那么多工作了,但每天一早依然出去上班,且中午经常要打电话催几次才回家吃饭。

解决革命老区的“五难”等问题,进一步改善老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22年来葆叔时刻不忘为老区建设奔走,调查研究,直书谏言,牵线搭桥,扶贫解困,全市不少老区村庄烙下他串串足印,洒下他滴滴汗水。

近日,葆叔仍向杨大欣会长请缨,几次深入到阳春市春湾镇九仔坑和森木田村了解搬迁问题,记挂着协助解决搬迁费用事宜……葆叔仍在路上,一刻也停不下来。endprint

猜你喜欢

阳江市阳江老区
阳江十八子集团有限公司
阳江开放大学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阳江十八子集团有限公司
老区在努力奔跑
坚决打赢打好老区脱贫攻坚战
老区也需要一个节日
采取超常规举措 打赢老区脱贫攻坚战
阳江市环保工业园电镀厂房招租
阳江市环保工业园电镀厂房招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