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方友《陈州笔记》研讨会”纪要

2015-01-21刘海燕

中州大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陈州笔记作家



“孙方友《陈州笔记》研讨会”纪要

刘海燕

(中州大学 学报编辑部,郑州 450044)

由河南省作家协会、河南省文学院、河南文艺出版社共同举办的“孙方友《陈州笔记》研讨会”于2015年3月28日下午在河南省文学院举行,会议由河南省文学院院长何弘主持,来自国内的知名作家、评论家及新闻媒体人士近40人出席。与会学者认为,孙方友传承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精髓,以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为写作源头和精神家园开创出的新笔记小说,营造出了一个特立独行的文学世界,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学史价值和精神意义。

吴长忠(河南省文联党组书记、作家)

孙方友先生是鞠躬尽瘁、勤奋写作的典范,是继承传统、融汇创新的典范。他终身致力于总篇数达到756篇的新笔记小说《陈州笔记》的创作,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笔记小说、公案小说、白话小说的优秀叙事传统,吸收民间文学、评书、曲艺、戏剧等说唱艺术的精髓,融汇西方现代文学的创作理念,创造性地发展了“一石三鸟”“翻三番”的叙事手法,对新笔记小说文体的发展与形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孙方友先生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典范。孙方友先生生于淮阳,长于淮阳,那是一片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土地,故土是孙方友的精神圣地和写作源头;没有淮阳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百态人物,就不会有孙方友先生卷帙浩繁的文学作品。他能完成如此重要的文学创作,得益于他长期底层的生活经历,更与他成名之后仍能够坚持深入百姓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孙方友先生的文学成就再次昭示了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一朴素而伟大的真理,再次印证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

何向阳(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评论家)

这个研讨会不是为一个作家戴冠定论,但是我非常同意南丁先生在方友追思会上对他的评价,“孙方友的新笔记小说要传世,他是当代伟大的小说家”;我也同意孙荪先生对他的评价,就是蒲松龄之后的孙方友,他把《陈州笔记》和《聊斋志异》做了一个文学史的类比,我觉得这评价是客观的,尊重文学的规律,是深读了《陈州笔记》之后得出的结论。蒲松龄从40岁开始写《聊斋志异》,30年创作491篇;孙方友从30多岁开始写《陈州笔记》,他贡献了756篇。福克纳凭借他在邮票大小的地方塑造的600多个人物,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孙方友在陈州也开掘了一个“金矿”,他在《陈州笔记》里塑造了上千个人物,有些人物、职业、行业现在已经消失了,比如民间的私塾、师爷、轿夫、车夫、保镖、邮差、油匠等等,但是他用文学的形式把这些曾经生活在我们当中的人物留存了下来,在文学史上给他们一个位置,这是一个作家的责任。从某些方面来讲,评论界对孙方友的评价存在着严重低估的现象,我们对他的研究,跟他的创造是不匹配的,我们没有很好地去研究他的创作精神,孙方友的创作精神就是他对民族文化的传承。50年、100年后再研究20世纪的中国,研究中国的小镇,就可以看出《陈州笔记》里的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民俗学等所呈现的价值与意义。

周大新(总后勤部创作室主任、作家)

孙方友对当代文学有两个贡献,一是建立起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文学王国,他塑造了这么多的人物,创造了一个文学陈州,在这个州城里面,活跃着各种各样的人物,这些人物活灵活现、性格鲜明;在这个州城里面上演着各种各样的人生,有喜剧、有悲剧、有闹剧……他写这么多,我没有找到有雷同的故事。第二个贡献就是他再现了笔记小说的辉煌。笔记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曾经有过辉煌,但是后来,特别是西方新的文学观念涌入以后,年轻的作家都不再重视这种写法,很多作家开始把目光转向西方,当然这也成就了一大批作家,但方友很有定力,他一直把目光瞄向我们的前辈,从那里寻找写法,用笔记小说这种文体来对人生意义进行追寻。

这两点是他对我们东方文学的贡献。

刘庆邦(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家)

这个研讨会是一个历史性的,至少在研讨会史上应该会留下一笔。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根,莫言是高密,贾平凹是商州,周大新是邓州,我觉得孙方友的根就是他的故乡淮阳,他通过《陈州笔记》不断的反复的书写,为我们造就了一个精神的陈州,一个心灵的陈州,一个物质的陈州,一个地理的陈州,使陈州成为了中原乃至中国文化的一个名片。

也许方友的一篇小说,构不成气侯,但是他有众多的小说,就形成了气侯。如果说一篇小说是一棵树的话,整个《陈州笔记》就形成了一片树林,甚至是森林,一旦形成森林,就可以形成气侯,从地理环境方面讲,这气候就对空气等产生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陈州笔记》就是小说的森林,需要我们很好地来评价;从地域文化上说,特别是对于淮阳来说,这真是一笔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崔艾真(《文艺报》副总编辑、编审)

《陈州笔记》的简洁几乎是故事梗概式的,而这简洁是以准确和精准为前提的,不是随意而为之,用孙方友自己的话说,浓缩并不是简化,在多年的创作实践中他一直坚守这样的艺术追求,因此,他是一个简洁的、举重若轻的高手。

我看过他的很多作品以后,发现他能构思出那么多不重样的故事,只有我们想不到的,没有他写不到的,他以惊人的勤奋和有效的坚守对文学作出了贡献,对家乡作出了贡献,这种贡献是珍贵的,也是持久的。

我们说古有《聊斋志异》,今有《陈州笔记》,一方面是对新笔记小说成就高度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是对二者承接关系的肯定。如果乐观地想,我们穿越一下,几百年以后,我想就会有专门研究孙方友的学问,就像今天有人研究蒲松龄和“聊斋”一样。

田中禾(河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作家)

孙方友是一个很有个性、有思想的作家。当主流文坛浮漾着泡沫和垃圾,以强势力量带动着势利的潮流呼啸而过的时候,孙方友守持着沉静的心态,坚持着民间立场,沉醉在家乡的人物和故事里。他的创作有两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一是他从社会公众的写作转过来,变为关注乡土人物、乡土文化,其实他是摆脱了意识形态对他的主导。二是当我们进入了21世纪后他仍然坚持乡土的写作,他的意义在哪儿?我们现在崇尚一种国际观念、国际视野,在跟国际化接轨的时候,我们很可能忽略了自己脚下的这块土地,这个时候孙方友坚守这片土地继续往下挖,《陈州笔记》在全球化的历史背景下尤其显示出他的价值。

野莽(中国文学出版社总编室主任、作家)

孙氏兄弟在当代文坛的出现是一种奇迹,墨白是先锋小说家,在现代叙事艺术的探索上,是走得最远的作家之一,我认为墨白和余华、格非他们是在一个水平线上的作家。一家两兄弟,墨白是现代派,孙方友是传统,是笔记小说,这是中国当代文坛的奇迹。

白话文的新笔记小说是相对文言文的笔记小说的继承与发展,应该说《聊斋志异》和《陈州笔记》是中国笔记小说发展史上的两座高峰,孙方友以自己毕生的精力绘制了一幅当代中国文学的清明上河图。在新笔记小说这个文体上,孙方友可以称为一个开拓者、拓荒者。我说开拓者是指他小说的特色和规模,同属这一大类的笔记小说,从跨时代的老作家孙犁,到汪曾祺、林斤澜、王蒙、冯骥才、贾平凹、阿城、谈歌等,他们各自写了十几或几十篇,孙方友却用了30多年的时间,写了756篇的新笔记小说。《陈州笔记》以更大的视野,更多的人物,更杂的行业,更奇的故事,无可争议地成为中国当代笔记小说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

杨晓敏(《百花园》杂志社总编辑、编审)

孙方友数百篇新笔记小小说串缀成“陈州系列”,在当代文坛自成一家,亦庄亦谐,厚重深邃,影响深远。孙方友小说的“翻三番”理论,这能连续把读者带入阅读奇效的叙事手法,是典型的“孙氏风格”,应该说是对叙事学的一个贡献。孙方友的笔记传奇,情节一波三折,尺幅之内高潮迭起,给人以强烈刺激的快感。孙方友先生是当代文坛重要的代表性作家之一,被誉为“笔记小说之王”。

大家说方友被评论界低估,其实方友在民间的影响很大,民间对方友有着很高的评价。社会各界读者一直对方友的作品情有独钟,有着追星一样的热情。从这个意义上讲,也可以说作家孙方友并没有被低估、被冷落和被边缘化。方友去世一年多,能够连续召开三次作品研讨会,可见他正在被重视起来,因为一个优秀作家和有价值的作品是不会被轻易忘记的。

李静宜(《莽原》杂志社主编、编审)

对于《陈州笔记》(包括《小镇人物》)的评价,对于它的意义和价值,我以前的认识还是很不够的。我开始关注方友的作品,是在2008年和2011年,经我手刊发了他的一些作品之后。而跟方友本人有更多的接触,则是在2007年,我们《莽原》与《佛山文艺》及新浪网联合举办了一个“新乡土文学”大赛,那次活动,方友作为获奖作家,我作为主办方之一,我们一起去佛山参加活动,也是在那次活动中,方友给了我很好的印象,我也对方友开始有了比较深的认识。谈方友的《陈州笔记》,从其创作层面看,确实是凝聚了方友一生的心血,方友前后创作的历程,是整整写了30年,写有260多万字的字数、756篇,以及涉及到了数个朝代近百余年的历史。现在,我们回望“陈州笔记”系列作品,它在创作规制和影响上,已是文坛一个不可忽视的强大的存在。而对于这部作品更多的意义和价值,也是为参加这个研讨会,我有机会更系统地阅读了方友的系列作品,对《陈州笔记》有了更深刻和更全面的认识。墨白的序写得非常好,确实是知兄莫如弟。墨白对方友的全部作品,做了非常全面、系统、深刻的梳理、剖析和总结。可以说,墨白的梳理和总结是很到位的。如果对《陈州笔记》概括地说,它的突出特点应该有几个方面:其一,它确实是很好地继承了多种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说多种,也就是说它不只是承继了传统文人笔记小说的志怪、轶闻特点,也是汲取了传统戏曲的巧合冲突、说唱艺术的铺排渲染和民间文学口语的诙谐幽默等特点,使笔记体小说得以达到新的高度,得到新的发展;其二,《陈州笔记》题材内容上的广博和丰富,取自多种典籍、史志、民间传说,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融知识性、史料性、趣味性于一体,而成为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其三,是人物众多又形形色色,涵盖了现实社会的各行各业,包括士农工商、三教九流等等,可以说是现实生活的浮世绘。总之,《陈州笔记》是之于过往的现实生活,之于陈州的社会历史,之于对曾兴盛而现在又行将消亡的一些传统行业,可以说是一部珍贵的历史的文字活化石。这一点,也是《陈州笔记》与一些也同样有着数百万字篇幅、但是集中写一个或数个人物及家族命运的长篇小说相比,它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另外,想说一下关于《陈州笔记》这部作品的可读性。好的作品,一定是要可读好看的,这也是一种常识。首先,我觉得方友对笔记小说在写作上是很悟了道的,不然也做不到对女儿可以传道授技。这个技巧,主要是体现在方友的“翻三番”理论上。就是在设置情节上,可以做到使小说悬念跌生、一波几折,既有象外之意,又能出人意料,而达到小说的“奇”“妙”“绝”之境地。其次,是想说,技巧其实也只是方友小说好看的原因之一。这次参加研讨会比较多地看了方友的《陈州笔记》,有一个很深的感悟,就是方友的作品,之所以好看,是因为他的小说里有很好的认识价值。就是说,方友的小说,是通过他所塑造的人物,以及人物的各种命运,来传达给读者一些生存的哲理和道理。比如什么是人生存中应该秉持和要背弃的?怎么做,才能使人生通达,做什么才可以改变命运?等等。总之,他是以艺术地讲故事、塑造人物等形式,有意无意地在传授他几十年的人生体悟、经验,以及对现实社会的认识。用句俗语说,就是在《陈州笔记》里面,确实是有真货的。方友的小说,不只是有着上面所说的“奇、绝、妙”的境地,更重要的还有他对人生很深的感悟和很实在的悟道在里面。所以,方友的《陈州笔记》,才会很好读,才会被广大的读者所喜爱、所传诵,而被广泛地流传开来,最终使方友成为了一个大家。

刘海燕(《中州大学学报》编审、评论家)

孙方友小说在当代的意义:1.孙方友先生是在艰难世事中走过来的生活型作家,那些艰难没有使他的内心变暗,反而成就了他的豁达和坚信,在作品中,他的那些人物在特殊境遇下总能爆发出惊人的人格力量。他的作品里没有毒气,人穷困、逆境之后没有那种畏缩、报复、怨恨的心理。今天的小说普遍缺少这些——道义和男子汉精神。2.他写的是真正的民间,民间艺人、民间艺术、民间故事。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像孙方友先生小说里的这种民间性的东西将会越来越少,作家将失去写作的地域性资源,成为一个无根的写作者。3.在写作艺术上,孙方友先生不仅传承了地道的中国艺术精神,他的人生历练和文化底蕴也浸透在了这艺术节奏里。这也是他的独特和不可模仿之处。

以上三点也是今天我们为什么珍惜这个作家的部分原因。

张延文(郑州师范学院中原作家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副教授)

孙方友的《陈州笔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成就:1.文体创新。孙方友促成了“新笔记小说”文体的最终成型。2.叙事理论的总结和发展。在创作过程中,孙方友吸纳了东西方叙事艺术的长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叙事方法和叙事理论,比如他在早期总结出来的“翻三番”的叙事方法,几乎成了小小说创作的一个“法宝”。3.审美。孙方友新笔记小说的审美特点突出,一方面,通过大量的史料融入,以及写作时春秋笔法的使用,百科全书式的兼容并包,使得其作品显示出了扎实、宽阔、深厚、多元的特点;另一方面,他又有很强的理想性,以独立的立场来表达对社会、人性中美好的东西的追求,集中表现在对于自由、健康、刚柔并济、纯朴高尚的民族性的向往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4.社会影响力。孙方友的新笔记小说在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等方面都有巨大的价值,传播范围广泛,接受对象非常普遍,对于时代文化的塑形,起到了切实的作用。其更为深远的社会价值与文体价值,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显示出来。

刘宏志(郑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陈州笔记》有一种典型的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从叙事方法上看,和中国现代常见的白话小说相比,孙方友小说开篇对小说人物、地理风物和工艺奇巧的介绍,看上去仅仅是开篇方式的不同,可是这个不同之中还蕴含着另外一种不同,即对故事的强调。这显然也是孙方友对中国式叙事方式的一种坚守,中国传统小说是强调讲故事的。

从小说形式来看,孙方友叙事风格的传统性还表现在他对古汉语字、词的运用。中国传统诗词都特别讲究炼字,特别讲究用语的准确、精当。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中国现代白话文学已失去了传统中国文学语言的韵律感。孙方友的小说成功地做到了在现代白话文中间有机加入古汉语字词,使得小说语言典雅精炼。《陈州笔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部人文意义上的陈州百科全书,带有明显的地域文化色彩。

评议人何弘(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文学院院长、评论家)

孙方友的新笔记小说由《陈州笔记》和《小镇人物》两部分构成,《陈州笔记》的人物背景是从1949年往上逆流而上,《小镇人物》的人物背景是1949之后顺水行舟,前前后后三个朝代一个世纪的历史。与会作家、评论家普遍认为:《陈州笔记》题材内容广博,人物涵盖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是生活的百科全书,也是现实生活的浮世绘,其对于过往历史、逐渐消亡的传统行业来说是很珍贵的文字活化石,应该为文学史所铭记。

墨白(河南省文学院副院长、作家)

关于大哥和《陈州笔记》的话题已经持续了将近四个小时,所有在座的朋友几乎没有人离开,这让我非常感动,在这里,我表示真诚的谢意。

我想说两个话题:第一,说说大哥和故乡的关系。大哥生前有近50年生活在故土,大哥在那些年里广交朋友。大哥的朋友就像他在《陈州笔记》里描写的那些人物一样众多,包括各个阶层的人,从我们街道上的小商小贩,到村里的、镇里的、县里的干部,他们后来都成了大哥创作《陈州笔记》的源泉。即便后来他搬迁到了郑州,但也没有离开,因为他一直在写故乡,一直在写《陈州笔记》。可以说,大哥一直生活在故乡,大哥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养育他的故乡。

第二,我想说说大哥对生活的热爱。大哥是一个责任感十分强烈的人,在大哥生病的几年里,作为一个儿子、一个丈夫、一个父亲,大哥想的是在他离开这个世界之后他的家人怎么办,这一点我感受得特别强烈。

2011年的春天,大哥犯过一次严重的心脏病,自从大哥那次重病后,我的内心总有这么一个巨大的担忧,我们心照不宣,关于生命终结的话题我们当面从来没有谁说起过。冥冥之中仿佛有神灵在引导我,要我为大哥做一些事情,其实,我从2008年就开始着手给大哥做文集,2008年的时候出了《陈州笔记》八卷,2009年又出了《小镇人物》六卷,接着又编了他的中篇文集……

大哥在2010年心脏确诊为严重钙化后,他感到自己生命里所剩时光不多,就更加不停地写作。2010年至2012年的三年间,大哥写了100多篇作品;在2013年他生命的最后七个月里,为我们留下了20多篇笔记小说和散文。他把他的生命完全融化到了他的文字里。

(责任编辑吕志远)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715(2015)03-0055-04

DOI:10.13783/j.cnki.cn41-1275/g4.2015.03.012

作者简介:刘海燕(1966—),女,河南太康人,中州大学学报编辑部编审,长期从事当代文学评论与写作。

收稿日期:2015-04-10

猜你喜欢

陈州笔记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康应乾清正务实治陈州
一弯新月挂半天
学写阅读笔记
学写阅读笔记
我的自然笔记(一)
陈州:“无腿硬汉”的灿烂人生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