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工作人才职业化的影响因素与改善路径:浙江实证

2015-01-21汪群龙高强陈苗苗

关键词:职业化社工毕业生

汪群龙 高强 陈苗苗

(浙江树人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5)

目前,传统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化主要通过颁发证书与培训的形式来实现其素质和服务水平的提升,但由于此类队伍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体系,即使接受一定时期的培训,也难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以专业性社会工作方式来解决问题的需求。此外,职业化强调的是形成一种专门从事某种职能活动的工作领域,要有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和工作方式,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而传统社会工作者本身有相应的工作岗位要求,是一种“政府行政性手段”干预下自上而下的工作方式,其职业化模式难以形成独立的职业共同体。因此,应关注具备专业背景、接受科学理论知识与方法体系训练的高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职业化过程,这是形成独立职业共同体的主体。课题组通过实证调查,分析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就业状况以及职业能力、职业适应与影响实现职业化的相关因素,进而探讨促进社会工作人才职业化的改善路径。

一、社会工作人才及职业化的内涵

我国社会工作存在两种人才体系:一种是传统社会工作人才,是政府依据身份隶属原则实施的助人和互济体系下所形成的实际社会工作者,是行政性、非专业化的社工人才队伍;另一种是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在社会需求刺激与高校专业教育发展下所形成的具备专业理论知识与方法体系的学科性、专业化的社工人才队伍。

社会工作职业化在社会变迁过程中越来越体现出它的客观性和必要性,它不仅是回应社会现实需求的理性选择,而且也是社会工作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王思斌(2006)认为,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大陆存在两种不同的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化:实际社会工作者的身份转换与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支持型职业化。①王思斌:《体制转变中社会工作的职业化进程》,《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第1-6页。职业化是指社会工作能够通过相关职业人群,发挥其专业功能、达成其专业目标、实现其专业理念和价值的过程,是社会工作职业群体的利益逐渐被确认并获得市场保护的过程,也是一个与社会工作的专业化相辅相成的历史过程。①尹保华:《社会工作职业化概念解读》,《社会工作(下半月)》2008年第4期,第18-20页。有的学者也提出,社会工作职业化本质上是社会工作职业制度化,社会工作职业化的过程就是社会工作职业制度的建设过程。②张昱:《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困惑及其发展前景》,《社会观察》2008年第7期,第33-36页。实际上,社会工作职业化最关键的是人才的职业化,是对社会工作职业的认同过程,是明确社会工作作为一门职业所应确定的职责、定位、岗位设置、职业资格认定、组织机构、工作绩效、制度激励以及职业评价与声望等一系列核心内容。

二、浙江高校社会工作人才职业化调查

课题组对浙江省5所高校的120名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按照社会服务体系特性与现实需求的逻辑关系,分析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就业现状与职业能力特征,发现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困境。

(一)就业对口率低,职业化主体缺失

通过对120名应届毕业生的调查发现,有46.1%的人不愿意从事本专业的工作,而目前已经正式参加工作的97人中,只有23.7%的学生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由此可见,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对口率相对较低。就浙江的现状而言,社会工作毕业生就业的对口率仅为30%左右,每年毕业的社会工作学生大多流向了民营企业、政府组织等其他行业。通过各校对社工专业毕业生就业统计可知,每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然而就业对口率却维持在20% ~30%。高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目的是弥补国家巨大的社工人才缺口,但社工学生不愿或极少从事本专业的工作,这不仅是人才的巨大浪费,同时也造成了职业化主体缺失的现状。

(二)知识结构单一,职业能力不足

对已在相关社工机构就业的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59.4%的学生认为实际操作能力不强是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另有10.4%的人认为理论知识不足更会影响工作开展。可见,社工专业学生在知识结构上仍有不足,无法满足就业单位的需求。同时,82.4%的学生表示自己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和方法无法应对工作中的专业诉求。通过访谈也发现,有些毕业生刚进入社工机构时会有一定的不适应,未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比如撰写策划书时,还需要重新翻查书本或者通过网络查询等。这表明目前社工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还不足,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将专业知识转变成工作方法的能力还有所欠缺。

(三)就业后流失率高,职业适应性低

就实习就业率看,调查发现91%的毕业生有社工机构实习经历,但仅有7.63%的人通过实习转正进入单位,另有57%的人至少变动工作两次以上。课题组就该问题对一位2013届毕业生进行了深入访谈,她表示机构发展艰难,社工社会地位不高,薪酬也不高,工作压力比较大,正在考虑转行。她曾经认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工作还是比较轻松的,但是入职后才发现工作内容比较烦琐。从长期发展来看,虽然政府对社会工作职业比较支持,但就目前的形势来看,民间组织的压力仍然很大,发展艰难,不得不考虑重新更换工作。从调查结果来讲,目前薪酬待遇、职业声望以及职业制度建设等,成为毕业生坚持从事社会工作职业的关键性因素。

三、社会工作人才职业化的影响因素

对浙江省高校的调查表明,当前还有许多因素影响着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职业化,同时专业人才本身对职业化也有不同的认知、体验和预期。课题组认为,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就业对口率不高往往与就业环境有关

调查发现,在求职过程中社工专业毕业生的困扰呈多元化发展趋向,其中最大的困扰因素是适合自己的专业岗位少。在目前中国大陆社工职业化进展缓慢的情况下,社工专业的学生对到何处寻找自己的工作岗位很困惑,57.8%的毕业生认为与专业相关的工作较少,让他们很难从事本专业工作。一位应届毕业生参加了很多招聘会,发现招聘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单位寥寥无几。由于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政府包办了不少社会事务,很多可以由社会工作专业人员从事的工作主要集中在行政体系中,虽然我国目前在向“大社会,小政府”社会转变,但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转变过程。43%的调查对象认为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度不高,虽然高校专业教育已经发展了多年,但不少应届毕业生表示在单位面试应聘时都要解释一下什么是“社会工作”。

(二)职业能力不足往往与专业教育水平有关

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拥有专业价值观、专业伦理知识与技能的人才。然而通过调查数据可以看出,目前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82.4%的人认为目前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不能满足职业社工的实际需求,49%的人认为学校的专业实践一般,26.5%的人认为专业实践不充分。通过访谈了解到,高校毕业生普遍认为社会工作教育的理论知识不够深入,不能落到实处。大部分被访者表示,理论知识过于空泛理想化,许多案例也无法在实际工作中得以应用。国际上规定的社会工作实训学时为800小时,而我国目前的规定为400小时。在调查中发现,浙江省内5所本科高校对于社工实训显然重视不足,有些高校甚至没有具体学时规定;有些高校要求填写实训手册并达到学时数,同时要求对方单位盖章签字,但也只是流于形式,未能产生实际效果;高校的专业社工教育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

(三)职业适应性低往往与个体职业期望有关

就业期望是大学生对薪酬待遇、劳动条件和职业发展等综合因素的期待。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但其仍然处在由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过渡阶段,加上学校生活的相对封闭性,他们的职业适应能力大多处于刚刚起步的萌芽阶段。在毕业生群体中,男女生都希望从事符合个人兴趣的工作,而男生更加注重收入,女生则更加注重稳定性。调查发现,82.4%的人认为自己目前学习的知识无法适应社工职业,对于即将从事的工作信心不足;83.8%的调查对象认为目前重要的是提高职业技能;51.0%的人认为需要调整就业心态。实际上,很多毕业生在就业前并不了解社会工作岗位的工作强度、薪酬待遇与职业发展通道,导致就业后面临复杂的工作内容、收入不高等问题时频繁跳槽。

四、改善社会工作人才职业化的路径选择

在我国,建立职业化、专业化的现代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和从业队伍,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社会结构转型的客观要求,应不断消除影响社会工作人才职业化的不利因素,改善其进一步发展的制度、专业学科环境。笔者认为,应着力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社会工作职业制度建设

1.完善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评价。我国的社会工作教育发展还有一定的欠缺,社会工作人才职业水平相对较低,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评价制度。完善职业水平评价需要推进助理社会工作师和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制度,加快制定高级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评价办法,建立和完善各类评价指标,此外,还需要建立考核水平评价,通过实绩考核和同行评议相结合的办法,考察在岗社会工作人才的工作能力和素质。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工作者的素质,而社会工作者的素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工作服务的质量。①于丽娜:《浅谈当前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困境与对策》,《今日中国论坛》2011年第1期,第27页。只有优秀的社会工作人才才能被社会认可和尊重,从而使社会工作的发展道路更顺畅。

2.建立健全社工人才激励制度。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工作薪酬待遇保持在社会中等水平,并随着工作年限、资历、职级的提升而有所提高。目前,浙江省对于社工队伍的建设相对比较重视,但是尚未完全建立薪酬制度,民间组织的发展也还不够完善,社工人员薪酬偏低,基本职业待遇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因此,需要建立全面有序的薪酬制度,为社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只有如此才会有更多的专业人才愿意投身到这一事业中。

(二)加强社会工作职业岗位建设

工作岗位的存在是社会工作作为一种职业的承载者与外在表现。合理规范社会工作岗位的设置,是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政策保障和长效机制。目前我国有一批岗位主要由兼职人员承担,造成专业人才无岗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该以政府为主导,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外经验,对现有的社会工作岗位加以规范化建设,让专业的社会工作人员有岗可寻,为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创造有利的外部发展环境。①栗志强:《一次需求调查引发的对高校社会工作教育教学的思考》,《科教文汇》2013年第15期,第45-46页。其次,政府可以借鉴香港和国外的方法,鼓励非政府组织(NGO)的发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扶持他们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的服务,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可以提供大量的岗位,聘用相应的专业社工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会缓解社工人才岗位较少的问题。

(三)加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学科建设

1.加快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社会工作职业化是一个同教育专业化相辅相成的过程,职业化需要专业化为基础,同时职业化也会促进专业化的发展。通过各个学科的整合研究,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为专业化的教育提供基础。由于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模式的限制,虽然理论研究比较繁荣,但以探讨西方理论为主要形式,高校教学实践也基本以西方理论为解释来源。为了促进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应注重本土案例与理论的建构,尤其要对西方经验进行选择,注重与本土环境的融合,加快社会工作理论的本土化进程。在此基础上,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加强本土社会工作学科建设,完善专业教育理论体系,让西方社工专业教育的方式方法在我国本土实现适用性变迁。

2.加强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目前,用人单位较多关注学生的能力,因此加强学生的实务能力非常必要。②郑克岭、颜冰、班保申:《政府在社会工作职业化进程中的职能定位》,《大庆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第21-23页。要吸收具有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同时也要加强教师的实务训练,以此来强化教师队伍的实务能力。通过改革课程设置、加强专业实践的比重、提高学生对专业实训的重视程度,以及与相关公益组织或者社区达成协议,建设一些“有案例、可操作、接地气”的实训基地,为学生开展实训、提高专业操作能力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学生站在本土现实环境的立场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从事社会工作职业的信心。

总之,社会工作人才职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尽快形成促进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制度、职业岗位、专业学科建设等保障体系,保证职业化的合法性、合理性、独立性和专业性,发挥政府、学校、社会组织等多个利益相关者的作用,社会工作才能更有效地为现代社会的全面进步服务。

猜你喜欢

职业化社工毕业生
A Social Crisis
整体形象设计课程教学的职业化探索
青春社工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最“叛逆”的毕业生
加速职业化
试述高校篮球教练员的职业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