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文化与水生态关系浅论

2015-01-21井冈山大学副教授

关键词:尼罗河古埃及水利

井冈山大学副教授 邱 斌

一、古文化与水生态密不可分

古今中外,人类的繁衍生息与经济社会发展总是与水相关。水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从古至今一直影响着人类的活动,因此与人类古代文化史有着必然的渊源。

(一)非洲古代文明发源地与水的关系

古代文明发源地与水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比如非洲的尼罗河。它由南向北流经世界著名的撒哈拉沙漠后注入地中海。在上源青、白两条尼罗河中,尤以发源于非洲屋脊——埃塞俄比亚高原,流经湿季多雨、旱季干燥的热带草原地区的青尼罗河更为重要。每年夏季,上游充足的降水使河水水量加大、流速湍急,携带两岸大量的泥沙和有机物顺流而下进入平原地区,沉积在两岸的低地,形成了自开罗以下面积为2.4万平方公里的尼罗河三角洲。此外,河水定期泛滥使河谷地带和河口三角洲淤积了肥沃的土壤,为古埃及人的生产与生活提供了可靠保障。

(二)西亚古代文明发源地与水的关系

在亚洲西部,发源于安那托利亚高原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沿途接受山泉、融雪和其他支流的补给,在深山峡谷中形成了湍急的河流。冲出高原以后,两河蜿蜒于广阔的平原之上,几经曲折注入波斯湾。正是两河的丰富水量给这一地区带来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难怪几经迁移的苏美尔人来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之后,便从此扎根繁衍并创造了灿烂的两河文明。

(三)南亚古代文明发源地与水的关系

亚洲南部的印度河发源于冈底斯山以西,向西南流经塔尔沙漠注入阿拉伯海。这条以水流变化显著为特征的大河每年有两次涨水期,这两次涨水期正好有利于农作物的灌溉和生长。另一条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南坡的恒河,则以水势平缓著称,它那“处处有出产,土不掺石头”的中游谷地尤其富饶。印度河—恒河地区无疑又是大自然对人类一次慷慨的馈赠。

(四)中国古代文明发源地与水的关系

亚洲东部,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黄河全长5460公里,它是中国的母亲河,孕育了中华文明。它的中游流经世界著名的黄土高原。黄河在这一地区支流众多,湖泊密布,加之与疏松具直立性的黄土的密切配合,为旱地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上述四个地区从自然环境整体来看各不相同,但奇迹般地产生了人类的早期文明。这其中除去偶然原因不谈,究其实质原因,只有河流的贯穿是始终如一的。完全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尼罗河的存在,沙漠大陆非洲不可能产生根植于“绿色走廊”之上的古埃及;如果没有两河的浇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绝不是苦苦寻觅安居乐业之地的苏美尔人的驻足之处;如果没有印度河、恒河的水利,次大陆不可能产生发达的农耕;而如果没有黄河,华夏祖先至多只能成为蒙昧的游牧部落。

河流产生文化,带来人类文明。人类社会早期对以河流为主的先天环境有着很强的依赖,只有在基本生存条件有了保障之后,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文化才可以在社会实践中产生,所以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类早期文化的产生和分布在相当程度上是以河流的分布为主体的,虽然水不是人类文化产生的唯一条件,但由于人类早期的社会活动是以农耕为主的基本生存生产,因此无论从哪方面来讲,人类对于水的依赖都是无可替代的。

二、水利和文化

生存与发展带来的物质条件的高要求,终于促使人类迈出了向自然挑战的第一步——兴修水利。正是这艰难而又必然的第一步,使人类摆脱了对环境的单纯依赖;也正是这智慧和果敢的第一步,揭开了人类古代文化发展史的新序幕。

(一)古埃及人的水利和文化

古埃及人由国家统一修建主堤坝、蓄水池和运河等大型工程;农民则挖河修渠,引水灌田,排除水患。在尼罗河三角洲上构成了纵横交错的河渠网络,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古埃及人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同时埃及人又按照农作物生产和尼罗河水量变化将一年分成泛滥、播种和收获三季。这些产生于社会实践中的文化成就,充分表现了古埃及文明的进步。古埃及人以十进制计数法向人们展示了他们在数学、建筑方面的建树。而这些都根植于尼罗河三角洲,产生于古埃及人改造自然、发展生产的社会实践中。

(二)两河流域的水利和文化

两河流域在公元前4000年就开始形成了人工灌溉网,此后无论是以灌溉农业为基础的城邦,还是统一的阿卡德王国和乌尔第三王朝,一直不间断地兴修水利,改善和扩大灌溉网,完善水利设施,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到了古巴比伦六世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兴修水利、保护水利设施已经成为法律条款被载入人类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之中。这位开明的君主不仅从形式上确立了兴修水利的重要地位,并且从行动上加以保证。他在位期间水利设施的更大规模修筑,使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水利发展达到空前的程度。

以《汉谟拉比法典》为象征的古巴比伦文明在日益繁荣的社会生产中得到了长足发展。沿用至今的星期制的产生,以及360度等分圆周等科技成就,无不代表着巴比伦文化的发达和成就,而公元前4000年就产生了的苏美尔文学,以著名的“洪水与创世史诗”反映了当时人们在宗教方面的发展和对于水的原始理解。

(三)古印度人的水利和文化

古代印度人在水利方面的建树虽没有古埃及人那样辉煌,但从史料记载来看,在月护王和阿育王统治时期都有改善公共水利设施的记述,比如挖掘水井和修建饮水处所的事例。

正是由于对恒河、印度河泛滥期计算的需要,印度人在天文历法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果。一年十二个月以及每五年加一个月就反映了这一点。而在同婆罗门教和佛教的斗争中产生的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认为,宇宙由地、火、水、风四大物质组成,这其中就将水提到世界组成之一的高度,恰好反映了印度人对于水最深刻的理解。至于在印度河—恒河流域产生和发展的以哈拉帕文化(印度河文明)为代表的古代文化中心的广泛分布,更能有力地说明水与文化发展的密切关系。

(四)中国古代的水利和文化

流传至今妇孺皆知的“大禹治水”的故事,正好是古代中国文化依托人与水的密切关系而产生、发展的极好例证。大禹因治水有功而被“禅让”为部落首领,正好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治水工程的重视。

在文学方面,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反映的内容,有相当多的笔墨在描绘水和靠水而居的人。

三、人类文化发展和水的紧密联系

如果允许将人类早期的创业史称为“河流文化”,那么人类文化的早期发展史就是一部壮美的“河流水生态文明”发展史。

人类文化的发展史是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条件的产物。水作为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区分布上存在着差异,因此不同的自然社会环境所造就的人类文化从根本上就存在相当多的不同,就像自然条件分布不平衡一样,人类文化的分布与发展也是极不平衡的。而正是由于这种不平衡的存在,促使人类更加努力地认识水资源,利用水资源,改造水资源,以求得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进步,求得人类文化的共同发展。

在人类社会和文化发展进程中,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以江、河、湖、海等多种自然形式存在的水为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环境保证,而人类也在不断发展和进化自我的同时通过多彩的文化内容表达着对水的认识和理解。今天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从古代文化中汲取营养,通过探究四大文明古国的产生发展和文化成就,一方面了解水与人类文化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另一方面也为水生态安全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猜你喜欢

尼罗河古埃及水利
尼罗河泛滥节,埃及人兴高采烈
气球上的五星期(七) 追寻尼罗河
古埃及艺术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水利工会
水利监督
死而复生的古埃及艺术
第三回 古埃及,你的名字叫永恒
独具一格的古埃及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