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语用 学以致用

2015-01-21黄桂林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14年12期
关键词:句式词语课文

黄桂林

长期以来,语文和其他学科一样,“为考”“唯考”一直困扰着老师和学生,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结果累了老师,苦了学生,偏了语文。课堂获得的应试技能也许应有尽有,生活需要的语文能力却是捉襟见肘。其中原因固然很多,而语文教学对语用关注不够是主要症结所在。因此,关注语用,置阅读教学于语用学理论的指导之下,已成为语文界的共识。

一、因用而学:明确的学习目标

1.以目标引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享受语文成长的快乐,这是阅读教学的指向和动力所在。语文学习的兴趣,仅靠外部形式的诱发是远远不够的,须借助语文特有的运用功能,触发学生心灵深处的需要。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将语文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能力。这样的目标对学生而言,看似遥远实则亲近而可见,看似虚无实则清晰而有形,它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是一种强大而潜在的认识驱动,它能触发和引领着学生的认知活动,让学生朝着目标去努力。为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文本与生活的联系,寻求文本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需要,为学生竖起运用的标杆,明晰运用的策略,以“用”为目标引领教学,以“用”为主线组织教学,将字词的学习、情境的再现、情感的体验、道理的感悟蕴含其中,就能做到学用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教学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三袋麦子》一课时,课文后要求“分角色朗读课文,讲讲这个故事”。而“读读课文、讲讲故事”对学生来说司空见惯,如果只是泛泛读读,简单讲讲故事,学生不仅不感兴趣,而且容易生厌。为促使学生“为用而学”,“为用而练”,对课后习题不妨这样变通:同学们,转眼我们已经是三年级学生了,讲故事对我们来说可谓小菜一碟,不值一谈。今天,我们就来个现买现卖,现场读书,现场演练,现场讲述,限时训练,在课内把《三袋麦子》这个有趣的故事读好、讲好,让讲得好的同学在小组、在班级亮相,好吗?如此引导,学生肯定会兴趣盎然,劲头十足。接着,便按照“读通→读懂→能讲→讲好”的顺序组织教学,学生一定会积极主动地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让目标给予心理暗示。

在阅读教学中,目标的确定要贴近课堂,贴近学生,切入到学生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只要通过努力就能成功,也只有通过努力才能成功,让运用成为促成心理暗示、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如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东方之珠”》是一篇写景文,画面感很强,宜借助朗读再现画面,让学生置身其中,借助朗读中语气、动作、神情、语音等合理而自然的变化,真切地传达自己的感受,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教学中可以这样引导:

同学们,1997年7月1日,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这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是全球华人的自豪。香港是著名的旅游城市,是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毕竟香港离我们路途遥远,亲自前往并非易事。也许编者知道了我们的心思,他为我们准备了《“东方之珠”》这篇课文,要把我们带到香港,去领略她那美丽的风貌。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去一睹她的风采,领略她的英姿,感受她的奇妙。当我们从香港回来的时候,要能够借助老师提供的画面,像导游一样,向人们具体而详实地介绍香港的风貌。

这样引导,学生心中便能始终惦记着向人们介绍香港的任务。在阅读指导中,则可以通过朗读想象,再现语言形象;通过画面穿插,拓展画面形象;通过现场演练,展示语言形象。阅读课文后,可让学生在小组和班内讲述,进而回家向家人讲述,还可分组带着相关图片,利用低年级的课外活动时间,对他们进行介绍。这样,“用”便成了引领学生的具体、明确而又充满情趣的目标。无论是组内还是在班内,无论是面对同学、家长还是低年级的小朋友们,他们始终有一种展示自我、显示能耐的感觉,有一种自我陶醉、自我享受的感觉。这样的感觉会始终引领和激励着他们为实现“最佳的自己”而努力。

3.让目标给予压力释放。

“用语文”给学生的感觉应该是目标清晰可行、切实可靠,每个人都可以集中精力干自己既想干又能干的事,实实在在地从事“用语文”的事儿。这样,“用”的目标就能释放学生的心理压力。如教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装满昆虫的衣袋》一课时,为让学生在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痴迷的同时,能运用本文“选择材料、表现人物”的方法写出某人的爱好,教学时可这样导入:我们身边有不少人对某个事物、某件事情可谓着迷,你知道的“迷”有哪些呢?(说说班级、学校、家中的“迷”。)——引导列举,再现生活;如果我们写某人某方面的“迷”,怎样围绕“迷”字,选择材料、叙述事情?除了写本人着迷,可以写与之相关的人和事吗?——给予时间,促其思考;当我们细心阅读了《装满昆虫的衣袋》的课文后,也许这些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引入新课,指导阅读。

这样,学生阅读就能始终指向上述问题:课文表现了法布尔怎样的特点,选择了法布尔的什么事,还写了与之相关的什么人、什么事,这些事是怎样叙述的?我写谁,写他(她)什么事,还可写与之相关的什么人、什么事,又怎么写?明确的目标指向,具体的学习活动,不仅让学生把课堂的紧张感抛之脑后,课堂的松懈感也会烟消云散。这是因为,当明确、清晰而又能达成的目标等待他们完成时,学生的注意力会全部集中在指向目标的学习活动之中,老师的引导、同学的帮助,都会成为他们达成目标的条件,他们的学习便能进入自由而轻松、快乐而有效的境界。

二、以用促学:快捷的学习过程

作为以提升学生言语能力为本质目标的阅读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言语实践是学生提升言语能力的唯一方法。因此,确立了“学以致用”的思想后,还要树立“以用促学”的理念,让教学目标在言语实践中实施,让言语能力在言语实践中形成。这样,以用促学,才能保证学习过程的高效快捷。

1.词语内化的快捷。

阅读教学中的“以用促学”,须充分而有效地运用课堂教学时间,引领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言语活动,以促进语言的积累和运用,促进素养的积淀和提升。这样的课堂,“学”为“用”提供基础,“用”为“学”提供基地,“学”与“用”有机融合,相得益彰。如教学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轮椅上的霍金》一课时,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对表现人物形象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诸多词语学生是首次见到,为促使学生在理解中运用,在运用中理解,教学中可以这样引导:

师:(出示词语)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请选择下列词语简单说一说。

悲悯 折服 禁锢 神秘莫测

由衷 尖锐 震颤 顶礼膜拜

唐突 跻身 景仰 众星捧月

生1:轮椅上的霍金能对神秘莫测的宇宙进行探索,真令人折服。由于他科学研究中的突出成就,他受到了人们众星捧月般的顶礼膜拜,面对女记者唐突而尖锐的问题,他非常坦然,以真诚的回答给了人们心灵的震颤。

生2:在科学研究上取得突出成就的霍金,不愿意去接受人们众星捧月般的顶礼膜拜,而宁愿独自一人静静思考宇宙的命运,真令人敬佩!

生3:虽然霍金被禁锢在轮椅上,但他的思维却走进了神秘莫测的宇宙空间,真叫人不可思议。一位女记者在深深景仰之余向他提出了唐突而尖锐的问题,但霍金却依然露出恬静的微笑,他的回答更是出人意料,人们在心灵震颤之余,纷纷向他表示由衷的敬意。

借助词语叙述内容,既是内容的把握,又是情感的感悟;既是词语的理解,又是词语的运用。这种运用,其价值远胜过简单地说词义,抽象地说理解。有了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就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形象的;学生对词语的运用就不是单调的,而是充满情感的;学生对内容的把握就不是零散的,而是整体联系的。这种学与用的高度融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词语,把握了内容,学会了运用。

2.句式内化的快捷。

阅读教学中,学生在不断接触陌生词语的同时,一些新的句式也日益增多。对一些重点句式,仅仅读懂远远不够,要采取针对性的训练,让词语走进学生的言语实践,成为他们自由运用的语言要素。一些课文由于篇幅的限制,也由于表述的需要,课文在内容叙述中,往往给读者留下一些空白,给人想象驰骋的空间。教师可以借助句式训练,引导学生填补这些空白,充实这些空间,有效地将阅读宽度的拓展、阅读深度的掘进与语言运用的训练融合一起,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如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我和祖父的园子》的课文中“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黄瓜愿意开一谎花,就开一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的句子,以神奇的想象,再现了园里生物的蓬勃生机。此类写法,在学生的言语中难以寻觅,是阅读迁移的重点。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模仿上述句式,描述园中其他的景物,一个学生这样描述:“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小草愿意长在路边,就待在路边,愿意长在花丛中,就挤在花丛中。花儿愿意开什么颜色的花,就开什么颜色的花,它若开得满园都是,也没有人管,它若开到树上去,也没有人去理会。”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上述句式,自己选择某个场景进行描述,有学生这样描述一个人在家的情景:“独自一人在家,一切都是自由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要看电视,就看电视,要怎么看,就怎么看,要躺在床上看,就躺在床上看,要边吃边看,就边吃边看,要看哪个频道,就看那个频道,要看多长时间,就看多长时间,一切都是自己安排,一切都是自由自在的。”

这样的句式训练,开阔了学生的阅读背景,深化了阅读感悟;促进了读写迁移,强化了言语实践。

3.选材内化的快捷。

虽然生活丰富多彩,但不少学生从生活中却难以捕捉到写作材料,其重要原因是我们未能把他们的眼光引向真实的生活。而教材中的不少课文叙述的正是生活中的细小事情,这些事情不为人们关注,而作者却捕捉到了。学生缺乏对生活的敏感,对生活中的典型材料总是熟视无睹,其原因便是只注重文本的“读”,即仅从“读”的角度解读文本;而忽视文本的“写”,即不从“写”的角度运用教材。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教材中获得“捕捉生活、认识生活、表述生活”的启迪,进而去发现生活,开掘生活,表现生活。如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师恩难忘》一文,作者回忆了小时候的国文老师,以讲故事的形式为自己所上的一节国文课,以及这节课对自己成长产生的影响,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衷心感激。教师教学课文前,可让学生以“我的老师”为题尝试写作,并从学生的习作中以“选材的真实、叙述的真切”两方面来找出问题。然后在教学时采用“比较式评点”,引导学生把习作与课文比较,使学生明白课文之所以读来亲切感人,重要原因就在于作者选择的是真事,表达的是真情。可见,要写好作文,必须关注生活,攫取真实的材料;要提炼生活,透视生活的真谛;要叙述生活,表达真切的感受。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修改或重写习作,其习作水平一定会有较大的提升。

4.语言内化的快捷。

学生读书不少,但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书中那些规范的语言、精彩的句子往往难以及时迁移,化为己有。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缺乏“运用”环节的中转,消极的语言难以转化为积极的语言是重要原因之一。可见,在阅读教学中,对精彩的语言,除引导背诵外,教师还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训练,要根据课文特点,变换角色,有效地激活语言,促进语言的运用。如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大自然的文字》一文,作者以第三人称有选择地介绍了“砧状云”、“石灰石”、“花岗岩”等“文字”的内涵。教学时,教师可以采取“自读思考,了解内容;显化文字,清晰内涵;设身处地,讲述故事”的方法,学习介绍“云”、“石灰石”、“花岗岩”的内容,把重点放在彰显“文字”内涵上,让学生在“砧状云”、“石灰石”、“花岗岩”三方面自由选择一点,充当其中角色,进行自我介绍。

生1:我是积雨云,多出现在炎热的夏天。我样子像铁匠的铁砧,所以人们又叫我砧状云。也许从表面看,你难以看出我的变化,实际我内部的气流在剧烈地运动,上升气流每秒通常为30米左右,甚至达60米,下沉速度每秒也有10~15米。云中的湍流就像平静的大海下湍急的旋涡,看到我,飞行员应立即调转方向,绕道而行,否则很容易机毁人亡。

生2:你一定以为我很普通,只是一块灰色的石头。其实,我是石灰石,是由碎贝壳造成的。这就怪了,贝壳不是海洋的居民吗,怎么到了建筑工地?是的,在遥远的古代我就生活在大海里,而我今天躺着的这地方很久以前正是汪洋大海。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地的变化,我竟然躺到陆地上来了。你说怪不怪?这就是“沧海桑田”啊!

生3:我是花岗岩,大家一定奇怪,怎么一个人孤零零地躺到森林里了?谁有这么大的力气把我搬到这里,我又是怎样穿越茂密的树林的呢?告诉你,我原住在遥远的北方,而在更远的北方,则是冰川的世界。夏天里,降水丰富,气温较高,冰川容易融化。这样,水就像给冰川下面抹了一层润滑剂,冰川纷纷从高处向低处移动。一路上,它们排山倒海,势不可当,我们招架不住,只能跟随它们前行。经过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长途跋涉,我们最终就停在了这里。告诉你们,不知多少年以后,树木才从我们的身边冒出来了呢。

这样引导,既是叙述角色的变更,也是语言角度的转换;既是语言内涵的解读,也是语言内涵的外显,能有效地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同步提高。

三、以用测学:及时的教学反馈

1.词语:在运用中检测。

词语是汉语言的基本元素,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词语,且都变成了自己活的库存,他们说话、习作才具备了能够听凭自己调遣的基本要素。而教学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接触的词语不少,但言语活动中真正能自由运用的不多,甚至很少,因此言语活动中经常出现“入不敷出”的现象,重要原因就在于“学”与“用”、“学”与“测”的割裂,使得掌握和运用、积累与盘活成了互不相关的两个方面,词语往往只能成为“机械库存”,纵然生活中迫切需要,他们也感到勉为其难。可见,让词语的运用成为词语理解的最基本的方法,则是促进词语进入良性循环渠道的有效途径。如教学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轮椅上的霍金》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

师:同学们,学习词语不仅在于把它们贮存于自己的语言仓库之中,而且还在于让它们成为我们描述生活、表达情感的有效元素。你能选择下面的词语,联系生活实际写一段话吗?(出示词语,让学生选择练笔后交流。)

悲悯 折服 禁锢 神秘莫测

由衷 尖锐 震颤 顶礼膜拜

唐突 跻身 景仰 众星捧月

生1:我们身边的一些追星族,对影星、歌星简直是顶礼膜拜,一旦遇到这些“星”,便众星捧月般地把“星”围个水泄不通,又是要签名,又是要合影,简直到了狂热的程度。我觉得,追星可以,但不能本末倒置,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了解他们是怎样借助自己的努力,成为令人敬佩的“星”的,这样的追星才有价值。而那些依靠自己的“身价”捞取钱财的“星”根本不值得我们去追。

生2:鞠萍姐姐是我们景仰的节目主持人。那天,她来我校向我们介绍了自己成长的故事,她那刻苦学习、不断进取的精神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由衷赞叹。一个普通的孩子,能够跻身“名主持”的行列,这里面不仅折射了她的智慧,更凝聚了她的汗水和心血。

生3:邻居张爷爷,坚持20多年,义务负责我们小区的清洁卫生,从来不要什么报酬,而且谁要是提到“谢谢”,他也很生气。对他而言,他一辈子也不可能得到众星捧月、顶礼膜拜的待遇,但是他的精神令人景仰,他的行为给我们深深的震撼,我由衷地为我们小区有这样的好爷爷而感到自豪!

这样的检测,能迅速而有效地了解学生对课文中一些重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的情况,如果发现相关词语理解出错、运用不当,可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补救,促进词语与言语实践活动的正常沟通,促进词语与生活的自由融合。

2.句式:在运用中检测。

对课文中出现的新的句式,应该而且必须成为学生重要的言语元素,就要让学生在与内容理解、情感感悟的紧密联系中,体会句式与内容叙述、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感悟语言的魅力。与此同时,还要构成文内与文外、文本与生活的联系,构筑句式运用的通道,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句式运用的方法,感受句式运用的奥妙,享受句式运用的乐趣。如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鼎湖山听泉》一文中:“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的句子,是很具个性的排比句,分句先用比喻描述事物情态,再交代事物。为让学生掌握这种句式,教师要先引导学生进行朗读想象,描述从画面看到的形象、听到的声音,建立起“形”与“声”的联系。接着这样引导:如果寂静的夜晚徜徉山间,你边看边听,会如何描述刚才的情景呢?

生1:“那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像小提琴一样轻柔;那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像琵琶一样清脆;那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那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

在学生基本把握了这样的句式后,教师进而让学生用上述句式描述情境。

生2:“那‘沙沙沙沙像春雨淅沥的,是同学们写字的声音;那‘叮咚叮咚像溪流流淌的,是同学们在饮水机前倒茶的声音;那‘咯咯咯咯像银铃一般清脆的,是女孩子的笑声;那轻声细语犹如春蚕啃叶的,是老师与同学交谈的声音……”

最后,教师又让学生运用上述句式自选内容写片段进行描述。

生3:“雾真大,走在上学路上,耳边传来各种声响,就是看不见丝毫影像:那‘丁零丁零的,是自行车清脆的铃声;那‘叽叽喳喳的,是小鸟在枝头鸣叫;那‘扑通扑通的,是鸭子在水中嬉戏;那‘啪啪啪啪的,是人们在河边汰洗衣服……”

这样引导,就将句式的感知与感受、运用与检测有机融合,浑然一体。前者为后者的条件和基础,后者为前者的延伸和深化。如此操作,相关的句式就能给学生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在此后的生活中,学生就能根据生活场景,灵活而准确地调用句式,迁移于相关、相似、相近的情境之中。这样,各种类型的句式最终成为学生语言仓库中的重要资源,并转化为他们语文学习的重要资源。

3.交际:在运用中检测。

教材中“口语交际”是重要的训练内容,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教师在重视课堂口语交际训练的同时,要切实重视“真生活”中的检测。这里的真生活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就地取材,引导学生从课堂、从学校中寻找与之相关的情境,使教材中的训练与生活联系,沟通通道;二是拓展空间,引导学生借助相关的交际知识,到生活中进行相关的交际,在真实的生活中进行检测。如教学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学会安慰”一课时,教师可以安排三种情形,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情境进行有的放矢的安慰,并在“安慰”中把握“动真情,情真意切;说真话,因需而述”的基本要领。在此基础上,教师说出自己的烦恼,让学生“现买现卖”,对老师进行安慰:

师:可以说,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能遇到烦恼,遇到烦恼除了自己减压外,需要身边的人用安慰送去关心,送去真情。你看,老师也遇到了烦恼,昨晚的家庭作业没有批阅,今天早读课默写的作业没有批阅,本周的作文一本还没有批阅,第二节课老师要去听课,听课后第三节课要评课,下午有备课组业务活动,我真恨自己没有分身术。

生1:老师,听你这么一说,我心里真的不好受!(老师走上去,拍拍他的肩膀说:“谢谢你的关心!”)是的,我看你成天忙忙碌碌,几乎没有休息的时候,真的很着急。我想,像默写类的作业可以让我们互相批改,作文也可以先自己改,再互相改,最后交给你改,这样肯定能减轻你的负担。

师:好主意,谢谢你!

生2:老师,我也觉得你太累了,我认为不是所有课都要去听,可建议学校,将听课任务分解开来,让更多的老师也参与听课,不要总是几个人去听。

师:好,我一定把你们的意见告诉学校领导。

生3:老师,我觉得你对作文批改过于细致,花费了很多时间。其实,你可以大致看一看,了解作文的共性问题,通过评讲进行修改指导。这样,既减少了批改时间,又提高了批改的效果。(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烦恼,大家共同安慰,还要求学生回去根据家庭成员的烦恼,进行安慰。)

把握了安慰方法后,教师现身说法,暴露烦恼;学生叙说烦恼,共同安慰;根据家人烦恼,适时安慰,这不仅得到了安慰的真实训练,也培养了学生“分担忧愁,关心他人”的健康情感。这既是训练,真枪实弹的训练;也是检测,行之有效的检测。当然,这种检测,关注的既是结果,更是过程;不是分数,而是提升。因此,很多时候,“语用检测”绝不是要给学生评定成绩,而是借助过程,让学生在生活中得到言语活动的锤炼。

责任编辑:王天杰

猜你喜欢

句式词语课文
满文简单句式之陈述句
找词语
考考你:混水摸鱼、一哄而散,这些词语你能否读对?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特殊句式
关心健康状况的问答
词语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