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迈向法治中国
——2015年两会财经热点十大关键词解读

2015-01-18本刊编辑部

财政监督 2015年10期
关键词:立法法税收政府

●本刊编辑部

新常态下迈向法治中国
——2015年两会财经热点十大关键词解读

●本刊编辑部

编者按:一年一度的两会是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风向标,因而备受国内外媒体和民众的关注。今年两会有哪些新动向?两会中最值得关注的财经热点有哪些?本期两会专题全面解读2015年两会财经“新政”,通过两会财经热点解读、部分代表委员财税提案议案、两会新词等内容,更好地为读者解读和传达两会精神。

为期11天的全国两会于3月15日顺利闭幕。盘点今年两会,有不少新亮点。朴实清新的会风是近年来两会的一大亮点,削减会场布置、严肃会议纪律、代表委员讲真话讲实话,为会议顺利召开吹起了阵阵清风,也标志着中国政治生态环境的持续积极转变。同时,两会提案议案内容更加亲民,如防治骚扰电话、夫妻共同休产假、将身份证变成一卡通、禁止屠宰猫狗等,都列入代表委员的提案议案建议之中。政府工作报告依旧是两会的重头戏,频频出现的新政、新词,令民心鼓舞,让人们看到了政府深化改革的决心与信心。

经济新常态

“新常态”是中国领导人对当前经济形势提出的战略定位。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一:7%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进出口增长6%左右,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能耗强度下降3.1%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继续减少。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一直是各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逐步放缓的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说明中国经济增长的重点由提速逐渐转为调结构。中国经济在经历了连续几年的高速增长之后,积累了庞大的经济总量。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背景下,将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定为7%左右,一方面是综合考虑了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另一方面与经济结构升级相适应。

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在这一前提下,调结构被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2014年年初定的经济增长目标为7.5%,实际增长目标为7.4%,符合经济增长在合理区间运行的要求。2015年再次将增速调低,重点放在改革上。7%左右的增长速度为继续深化改革创造了宽松的经济环境。

为实现7%的经济增速,政府采取的措施是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但较以往不同的是,更加注重微调,通过定向调控盘活经济。在推动经济稳定增长的过程中,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大服务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成长,通过创新驱动拉动经济持续增长。

关键词二:双引擎

我们要把握好总体要求,着眼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双目标”,坚持稳政策稳预期和促改革调结构“双结合”,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推动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定向调控、“双引擎”、“双目标”、“双结合”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关键词,标志着中国经济进入双引擎时代。在调低经济增速的同时,为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政府致力于寻找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以创新为主旋律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与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一起被列为经济发展的双引擎。

在传统引擎增长动力逐渐减弱的情况下,需要寻找新引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创新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从创客、众创空间、互联网+到智慧城市、中国制造2025,一连串新词构建了一个现代化信息化新型大国,为经济发展找到了新的方向。李克强总理亲自为创客 “代言”,并将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一方面科技改变生活,集万众创新之智慧,能持续推动经济蓬勃发展;另一方面,鼓励大众创业,搞活经济实体,既能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法治中国

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 “法治政府”、“全民法治”的理念。今年是依法治国的开局年,两会上与法治相关的提案议案备受关注,其中修改立法法、税收法定、宪法监督、依法行政、消费维权执法等成为今年两会热议的重点。

关键词三:立法法修订

落实依法治国的首要步骤体现在对立法法进行修订。立法法是构建和完善国家法律体系的基础。3月1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立法法草案修订以2761票赞成票通过,至此,立法法迎来15年来首次修改。

据有关人士介绍,此次立法法修正案草案主要做出63处修改,其中带有实质性的修改27处。规范授权立法、税收法定、界定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边界等成为此次修改的亮点。

《立法法修正案(草案)》规定:“授权决定应当明确授权的目的、事项、范围、期限、被授权机关实施授权决定的方式和应当遵循的原则等。”“授权的期限不得超过五年,但是授权决定另有规定的除外。”这些内容有效地规范了授权立法行为,使授权不再随意。同时,修改后的立法法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并相应明确了地方立法的权限和范围。

在“只能制定法律”的几项内容中,新立法法将税收作为单独一条列出,新增加一条“税种的设立、税率的确定和税收征收管理等税收基本制度”只能制定法律,体现了税收立法的特殊性。

修改后的立法法还对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权限进行了界定和规范,部分地方政府实施的限行、限购等措施将会受到制止,有利于规范政府权限,约束政府滥用行政手段,使政府用权不再任性。

关键词四:税收法定

针对我国目前18种税收仅有3种经过立法,在2013年两会上,就曾有32位代表提出过将征税权收归全国人大的建议。随着公民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税收法定”日益成为民众心声。

经过多次讨论修订,修改后的立法法规定:“税种的设立、税率的确定和税收征收管理等税收基本制度”只能由法律规定。这一变化,彰显了税收立法的特殊重要意义。税收法定后,政府将不能随便开征新的税种,需征得人大同意才能开征。这也就意味着,除个人所得税、车船税、企业所得税三个已由全国人大立法通过的税种之外,剩余15个由政府制定的行政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都“不合法”,需要进一步提高其法律位阶,逐步上升为法律。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财税法学研究会会长刘剑文认为,税收法定原则主要是为了限制政府的权力,规范政府不能随便滥用权力征税。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到2020年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实际上为“税收法定”列出了时间表。草案通过后,估计将在2020年之前全面落实税收法定原则。

改革纵深推进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在今年两会报告上得到了更明确的指示。以财税体制改革、价格改革、金融改革、国企国资改革等为主体的经济体制改革将有新的动向。

关键词五:财税改革

推动财税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实行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管理制度,除法定涉密信息外,中央和地方所有部门预决算都要公开,全面接受社会监督。提高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的比例。推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制定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的有效办法。力争全面完成“营改增”,调整完善消费税政策,扩大资源税从价计征范围。提请修订税收征管法。改革转移支付制度,完善中央和地方的事权与支出责任,合理调整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

建立公开透明的预算管理制度仍然是财税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强调预算全面公开,明确规定除法定涉密信息之外,所有部门预决算都要公开。

在税收方面,报告要求今年全面完成“营改增”,这意味着剩下的生活服务业、金融业以及建筑业、房地产业等四个行业也将全部改成增值税,营业税届时将退出中国税收舞台。

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全面实施 ‘营改增’后,所有的增值税和营业税纳税人都会获得好处。但是最难的是不动产业转成征收增值税。由于不动产形态不一样,设计税收方案将相当复杂,即便如此,今年也要完成。”

完善中央与地方的事权与支出责任,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三大主要任务之一,今年两会报告再次提出,体现了深化财税改革的延续性。在完善的税收体制下,中央与地方关系将进一步明朗。

关键词六:金融改革

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推进金融改革。推动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成熟一家,批准一家,不设限额。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稳定其县域法人地位。发挥好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在增加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作用。推出存款保险制度。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健全中央银行利率调控框架。保持人民币汇率处于合理均衡水平,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稳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扩大人民币国际使用,加快建设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完善人民币全球清算服务体系,开展个人投资者境外投资试点,适时启动“深港通”试点。

金融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近年来,金融领域改革举措不断。与百姓利益息息相关的是,每个银行的利率不再由中央统一规定,而是可以根据本行情况自行上下浮动,人们进行储蓄有了更多的比较与选择;再过不久,还将会看到由民间资本设立的中小型银行,以及越来越多的金融创新产品。总而言之,对于中小金融机构和非国有银行而言,近两年的金融改革为其提供了宽松的金融环境与政策,而传统的国有银行将会面临更多的挑战。

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出,存款保险制度、“深港通”试点、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保险等,越来越多的金融新政出台。政府作为监管主体,除了要注意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更重要的是为金融发展做好服务,使所有市场主体都能享受金融改革带来的福利。

关键词七:国企改革

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分类推进改革。加快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运营公司试点,打造市场化运作平台,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率。有序实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和规范投资项目引入非国有资本参股。加快电力、油气等体制改革。多渠道解决企业办社会负担和历史遗留问题,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和健全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要加强国有资产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切实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益。

十四届三中全会指明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即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要求不断加快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在多年的努力之下,国企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某些方面涉及根本体制的问题还未撼动,许多领域非国有资本难以进入。

国企改革历来被认为是 “最难啃的骨头”。今年两会关于国企国资改革的措施被视为是 “一场以效益为落脚点的改革”,会议要求对国有企业进行分类改革,新一轮国企改革动作将更加精细。一方面,允许国有企业投资运行公司;另一方面,鼓励非国有资本在国企改革中参股。

“分类改革的思路,既强调了国有企业的盈利性,又兼顾了国有企业的公共性,这对于国有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对于国民福利的提高,是非常现实的路径选择。”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高明华认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同类型国有企业的地位和目标不尽相同,为此,有必要对国有企业进行分类分析。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刘瑞则进一步建议,在竞争性领域,下一步国企改革不是要“一家独大”,而是要着力构建一个与民营企业共赢发展的机制,把竞争者变成合作者。

政府不可任性

什么样的政府才是好政府?政府应如何规范使用权力?对政府权力进行规范和约束是古今中外长期探讨的话题。从建设廉洁高效政府到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政府对自身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人民对政府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可以看到,今年两会对政府治理提出了更多具体要求,使政府用权不再任性。

关键词八:简政放权

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各级政府都要建立简政放权、转变职能的有力推进机制,给企业松绑,为创业提供便利,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所有行政审批事项都要简化程序,明确时限,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

2014年政府提前兑现了“本届政府减少1/3行政审批事项”的承诺,为简政放权提交了一份漂亮的答卷。在此基础上,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再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以简政放权为突破口,政府职能转变正在发生悄然变化。

当然,对于不少企业而言,探索实行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才是最大的利好消息。“三证合一”后,企业办事更加方便快捷,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

除了将行政审批权下放,政府还要学会将权力交给市场和社会,对市场自由运行的领域“要彻底放、不截留”。两会结束后,李克强总理对政府的角色给予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不做竞技场的‘收票员’和‘运动员’,而是做好‘裁判员’,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清障搭台,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关键词九:反腐

坚持依法用权,倡俭治奢,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认真落实党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持不懈纠正“四风”,继续严格执行国务院“约法三章”。腐败现象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权力寻租,要以权力瘦身为廉政强身,紧紧扎住制度围栏,坚决打掉寻租空间,努力铲除腐败土壤。加强行政监察,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对公共资金、公共资源、国有资产严加监管。始终保持反腐高压态势,对腐败分子零容忍、严查处。对腐败行为,无论出现在领导机关,还是发生在群众身边,都必须严加惩治。

反腐多年来连续成为两会百姓关注的热词。习李执政之下,全国刮起了廉洁执政的强劲新风。每年的两会会场便是政府廉政形象的缩影和验收展台,从禁止鲜花红毯铺路到瓶装水改热水、自助餐光盘见底,自觉执行公共场所禁烟,对无故缺席会议人员进行通报,朴实严谨的会风展示了新一代领导人的廉政风貌。

“打虎拍蝇”是十八大以来廉政反腐的重要举措,从薄熙来、徐才厚,到周永康,十八大以来的反腐力度前所未有,表明了党中央在治理腐败问题上的坚定态度与决心。

据相关数据统计,十八大以来,超过50位省部级高官被查处,副国级以上官员4人,范围涉及党政军、人大、政协、国企等多领域,8.4万人受党纪政纪处分,反腐力度空前。

“打虎拍蝇”行动将在2015年继续开展,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始终保持反腐高压态势,对腐败分子零容忍、严查处。”同时,2015年还将继续推进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纠正“四风”运动。在党中央的一系列强力重拳之下,廉洁政府会有更多作为。

关键词十:服务型政府

我们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从2013年新一届国家领导人倡导的打造“高效政府、廉洁政府、法治政府”,到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中央领导对政府自身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要求政府在履行好基本职能的基础上,能紧跟时代和人民要求,有所创新,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人民。

在新常态经济下,政府要有新面貌。李克强总理做出了行动,大力鼓励创新,支持企业和个人创新行为,要求政府为创新做好服务,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新常态下的新风貌还体现在公职人员勤政为民的务实作风之中。他要求广大公务员要始终把为人民谋发展增福祉作为最大责任,把群众的冷暖忧乐放在心头。并对政府工作进行绩效考评,对不作为行为进行曝光,追究责任。

精神有赖于行动,服务体现在细节。看似简单的要求,将其列入政府工作报告中,上升到国家治理的层面,彰显了国家力图打造服务型政府的信念与决心。■

猜你喜欢

立法法税收政府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立法法》修改背景下我国税收授权立法制度的改革
税收(二)
立法法修改实施一年 209个地方获行使立法权
地方立法如何防止“有权任性”——修改后立法法实施一年调查
税收(四)
税收(三)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立法法15年来首次“大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