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盐城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分析

2015-01-15陈义兰

南方农业·下旬 2014年11期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对策措施

陈义兰

摘 要 通过盐城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总结出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特征,按照“自主择业,分类指导,完善制度,搞好服务”的思路,最后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劳动力转移;对策措施;江苏省盐城市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1--2

按照江苏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盐城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中心,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世纪工程。截至2013年年底,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达196.84万人,转移比重为64.92%,其中劳务输出126.04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的64.03%。

1 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

1.1 总体概况

江苏省盐城市现有农业人口456.09万人,占总人口的55.46%。其中,农村劳动力303.21万人。计截止2013年12月末,全市农村劳动力总量303.21万人,其中,女性144万人。从文化程度分,初中及以下176.18万人,中专和高中101.75万人,大专以上25.28万人。从年龄结构分16~25周岁73.01万人,26~40周岁104.68万人,41周岁以上125.52万人。从资源分布看滨海、阜宁、响水三县农村劳动力占总量的34.07%,东台、大丰、射阳、建湖农村劳动力占总量的48.18%,大市区仅占总量的17.75%。

1.2 输出就业

到2013年底,盐城农村劳动力输出就业126.04万人,占转移比重的64.03%,其中女性57.81人,占转移比重的29.37%。省内输出64.74万人,其中苏南地区51.93人,占输出人数的41.2%。省外输出54.83人,占输出人数的43.5%,境外就业6.46人,占输出人数5.13%。

1.3 同期相比

2013年全市农村劳动力总量增长速度较2012年相比下降0.57%,下降幅度较大的为东台市,达8.48%。输出就业人数同期增长速度由2012年的1.59%下降到0.72%,其中新增省内输出就业9 174人,较上年增长11%,增长地区较快的仍为苏南地区,占输出就业人数的32.03%,较上年增长24.2%。省外与境外输出就业人数较2012年均呈下降态势,下降幅度分别为2.07%和11.4%。就近就地就业:2013年全市新增就近就地转移2.37万人,占新增转移总量的52.32%,同比增长2.12%。

1.4 主要特点

1.4.1 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总体呈下降趋势

据《盐城统计年鉴》2008-2011年的农业人口统计数据反映,我市农业人口已从2008年的507.88万人下降至2011年的472.24万人,四年的人口比重分别为62.57%、61.24%、60.25%、57.54%。2010年、2011年、2012年农村劳动力转移统计数据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比重增速下正逐年递减,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愿意在家门口就业。

1.4.2 农村劳动力文化层次逐步提高

全市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58.1%,中专和高中文化程度的占33.56%,大专及以上占8.34%,2012年、2011年和2010年三年同期这三项比例分别为:59.45%、33.23%、7.31%,61.75%、33.59%、4.67%,62.39%、33.33%、4.28%。截至2013年9月末,盐城有105.687万农村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占农村劳动力转移总数的53.97%,比重偏低,其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53.7476万人,仅占参培人数的50.86%。

1.4.3 转移总数中女性与男性比例有所拉近

女性输出就业人数逐年走高。2000年女性输出就业人数仅4 751人,占总数的31%。从2005年开始女性输出就业人数有所放量,并逐年递增,至2014年12月底女性输出就业人数已达57.7万人,占总数的46.5%,为2000年女性输出就业人数的121倍。

2 主要特征

2.1 全市人口减少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比重增速减缓和大龄农村劳动力比重上升

从盐城人口的增长历史情况来看,1990年的人口出生率为22.93‰,1991年到2004年为10.65%~8.87‰,降幅明显,在国家计生政策暂无调整的情况下,人口出生与成长必将继续呈下降态势。根据1990-2006年人口出生率计算,16年后,也就是2006-2008年城乡新成长劳动力年平均增长了14万人,2009-2022年平均增长了7.39万人;这表明盐城劳动力供给进入低速增长阶段。人口的减少意味着适龄劳动人口不足、大龄劳动力比重会不断提高。

2.2 学习动力不足导致农村劳动力文化和技能偏低

由于农村劳动力流动性强,进城打工,只是生活所需,是一段时期权宜之计,缺乏长远规划,加之城市繁华富裕与农村劳动力低下的社会地位和微薄的收入反差明显,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从业与务工与其个人兴趣爱好相去甚远,对继续学习提高技能兴趣不大、积极性不高,往往把身边的朋友作为参照群体,认为学习技能用处不大,能够顺利拿到“血汗钱”就很满足了。尽管不少农村劳动力也有自己职业发展目标,比较看重自己未来的发展,但对现有工作环境和职业前景不乐观,苦闷和无奈情绪比较强烈。此外,部分农村劳动力只有初中文化甚至小学文化,这部分人文化素质比较低,缺乏自我学习能力,造成低学历和低技能恶性循环。

2.3 扶持政策的局限性导致就业和创业补贴向农村延伸不充分

2.3.1 社会保险补贴对象范围不大

目前,只有吸纳农村就业困难人员并为其缴纳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的企业可享受社会保险补贴,但对参加新农保的农村就业困难人员没有照顾,而这些人员是农村就业困难人员中的大多数。endprint

2.3.2 培训补贴标准不活

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鉴定获证奖补政策为5年,有利于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给农民吃了“定心丸”,但培训标准执行上不能反映培训工种成本实际,影响了政策引导功能的发挥。

2.3.3 创业服务项目不多

农民创业扶持和服务与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相比有很大差距,如农民创业小额担保贷款,虽然我市将此列入年度就业工作考核体系,加大推动力度,但发放总量仍偏小,贷款贴息工作因无资金还未启动。

3 对策措施

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特点,应该按照“自主择业,分类指导,完善制度,搞好服务”的思路,重点采取以下措施。

3.1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通过各级劳动就业公共服务机构、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和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从公平、公正角度去宣传农村劳动力群体,引导农村劳动力正确看待自己。首先,宣传帮助农村劳动力树立文化和技能学习意识。加强文化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切实提高自己的文化层次。其次,要宣传树立竞争和技能学习的意识,加强农村劳动力对自己的认识,结合个性能力和特点、特长,努力去掌握新技能,学习新知识,不仅要看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要做长远规划,对工作环境的改善和职业前景要有信心,提高自己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竞争力,适应和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从而营造相对舒适和稳定的务工环境。

3.2 坚持分类指导,提高服务效果

一是针对已落实岗位的农村劳动力,积极开展在岗技能提升培训,适当提高补助标准,探索建立培训资金直补企业的制度,充分调动企业和农村劳动力积极性,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促进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岗位成才,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二是针对准备转移尚未落实岗位的农村劳动力,精心组织开展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专项活动,依托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乡镇、村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及时将就业信息和培训信息进村入户、送到农村劳动力手中,确保他们得到及时、有效的就业服务,实现有序转移就业;三是针对仍在观望的农村劳动力,充分发挥乡镇和村劳动保障协理员作用,提供“一对一”的职业指导和服务,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合理定位工资预期,实现及时就业;四是针对不准备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实地了解原因,提供针对性、个性化服务。对返乡创业的人员,由农民创业指导服务机构提供创业培训、开业指导、政策扶持等“一条龙”服务,使他们能够成功创业。

3.3 完善政策制度,建立长效机制

做好城乡就业创业政策梳理工作,消除政策壁垒,使城乡劳动者享受同等的扶持政策。积极落实农民就业失业登记、农民求职登记、农村困难家庭就业援助和农民创业服务四项制度,将城镇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和服务项目延伸到农村、覆盖到农民,进一步推进我省城乡统筹就业和平等就业,力争做到城乡一体、平台到村、联系到户、服务到人,确保有转移就业愿望和转移就业能力的农民都能够得到方便、及时、有效的就业服务,进而实现转移

就业。

(责任编辑:刘昀)endprint

猜你喜欢

劳动力转移对策措施
刍论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宣传及培训
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
浅谈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的问题
提高烟草基层防控廉政风险有效性的对策和措施
医院财务风险的控制及预警措施探析
浅谈“社区图书馆”建设
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布局河北文化发展新常态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