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O2O的伪命题

2015-01-14彭成京

商界评论 2014年12期
关键词:社区服务便利店物业

彭成京

离社区最近的入口在哪儿?

并不是我们的手机,而是看门的保安(物业)、社区的小卖部(零售)、餐馆(餐饮)、送水工(上门服务)等。社区是人们生活聚集的地方,覆盖生活消费几乎80%的领域,衣食住行中即便没有涵盖的部分,也以此为起端。占据了社区服务,基本上就占据了人们生活消费的大门。

从业者们希望通过手机占领社区。但是他们费尽心力提供的服务,社区的物业、小卖部和小餐馆们已经先行了许多步。肚子饿不想下楼?比起用App下单,用户(居民)或许更习惯打电话给楼下开了三年的餐馆。做饭的时候才发现没有盐了?是会选择爱鲜蜂,还是社区里的小卖部?前者做的是1小时零售配送,而后者10分钟就能送到你手里。

没有什么颠覆式的模式,但是比起社区O2O的从业者们,社区里的物业、餐馆和小卖部离用户(居民)更近。低频和零碎,是社区需求的特点。像社区小卖部这样的小个体,已经可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基本需求,那么强硬挤在居民和市场中间的O2O从业者,凭什么立足呢?或者说,社区O2O这个命题真的成立吗?

浅水区里的三条路径

当下,社区O2O行业发展还处在浅水区,基本可以分为三条探索路线:以社区001为代表的物流型企业,以彩生活为代表的物业型企业,以e袋洗、云家政等垂直细分平台为代表的服务型企业。三种路径各有长短,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用户买不买账。

物流型社区O2O

先说物流型企业。这类社区O2O从业者并非物流起家,或以物流为主,他们的主要服务是从物流切入,比如社区001、顺丰嘿客、爱鲜蜂、小区无忧等。他们提供的主体服务均与物流有关:社区001提供商超零售商品上门配送;顺丰嘿客以物流为支撑点在小区门口展开电商零售;爱鲜蜂主打生鲜配送;小区无忧提供频次较高的服务是商超和外卖的上门快送。

物流切入有什么说法?物流是连接人与商品的中枢纽带,满足了人们“懒”的需求:懒得出门,懒得提货,懒得动身。如今互联网普及,电商发展也已进入成熟期,通过互联网选购商品、在线支付已成为许多人生活消费的组成部分。大型电商平台可以做,本地商超也可以结合互联网做本地化的“电商+物流”。

从物流切入的社区从业者,最大的问题是物流成本。比如社区001,其宣称已覆盖16个城市,员工规模达3000人之众,这当中物流配送人员就要超过2/3。如果按人均月投入3000元计算,一个月单物流人员的薪资支出就要600万元(估计还不止)。社区001与大型商超合作,出售商品所得如果按10%抽成,要实现收支平衡,日均盈利需达到6000万元,如果平均毛利以20%计算,日均流水需达到3亿元!显然这个数字是目前社区001无法实现的。

其次,平台与实体商超在SKU的数据对接上是否实时一致?如果一个电商平台与线下实体商超合作,就必然面临线上线下的商品数据能不能做到实时一致。比如有两个用户同时选购相同商品,一个人在线上选购,一个人在线下选购。如果这个商品只剩下一个,这两个人中任意一个人只要付款购买,商品陈列库就该立即显示“售罄”。对于自有电商平台的商超零售企业来说,这不是什么问题,但选择与第三方平台合作的商超零售,恐怕就要困难一些,这里涉及零售企业每日销售数据是否公开的问题。显然,这种数据在零售企业来看是商业机密,即便公开也是一小部分公开。而一旦只是部分公开,就存在数据对接的滞后性。

除了以上问题,还有其他的。顺丰嘿客虽有物流优势,但在电商运营方面缺乏经验,且门店内的虚拟购物并不被用户所接受。爱鲜蜂走轻资产路线,物流配送由社区便利店提供,但服务质量难以掌控。小区无忧真正付诸自有物流的,只占总量的10%,90%的物流是商家提供。

物业型企业社区O2O

物业服务主要包括:门卫、绿化、停车、小区清洁、小区通知、房屋硬件维修等。从物业切入的优势在于,了解居住者(用户)的背景信息,可大致测算出用户的消费水平,对用户的生活习性有基本了解,对社区周边及当地环境有清晰认识。

从物业切入的社区从业者会面临什么问题?

第一,线上服务项目与线下服务内容是否真正落到实处。以彩生活为例,虽然App上提供了很多服务选项,但真正属于物业的服务内容并不多,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些服务内容需要有相应的人去执行落实。如果线上展示给用户的是一套,线下执行是另一套,那这样的App是毫无用户基础的。如果要实现用户对App的信任,就需要运营者投入大量人力落地执行,这无疑给原本收益就不多的物业增加了更多成本。

第二,物业型的社区O2O服务只限定本物业的小区,覆盖范围有限。仍以彩生活为例,根据花样年公告的彩生活上市资料显示,截至2014年4月30日,彩生活集团已进驻全国78个城市,在有关城市签约管理465个住宅社区,并为373个住宅社区提供顾问服务。把465个住宅社区放到全国来看,这个数字还是非常渺小的。更关键的是,这个数字是动态的,物业与社区签订的合同是有截止时间的,如果服务不够好,一样会被其他物业公司取代。如此,彩生活的覆盖范围究竟能做到多大,才能支撑起它的平台梦,还是一个未知数。

服务型社区O2O

这类企业的发展思路大致是这样:从垂直细分的某个服务品类入手,提高服务质量,建立用户信任,以此为基点逐步叠加社区生活其他服务内容。比如e袋洗,从单一的洗衣切入,将来会涉及用户居家保洁、居家保养。云家政从家政服务切入,逐渐往社区居民生活顾问靠拢,将来可涉及的服务内容会更加广泛。这种发展思路是值得肯定的,从一个点突破,沉淀用户,积累口碑,到逐步扩充服务品类。虽然速度上有点慢,但比较扎实。

同样,从垂直细分的生活服务切入的从业者,会面临哪些问题?

首先碰到的问题是用户习惯。比如洗衣,相对于大多数普通用户,洗衣机就可以解决这一需求,即便有些衣服不方便洗衣机清洗,但楼下的洗衣店更容易取得信任,因为那是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门店。而在线洗衣,从下单到收到衣服,整个过程用户完全不知道,即便能够做到洗衣过程的公开化,信息也是由洗衣服务商单方面推送。说到底还是用户没有完全接受这一新的洗衣方式,没有形成在线洗衣的习惯。

再比如说家政,这不是高频次的服务品类,如果说保洁算是高频低额的消费项目,但这个服务放在大部分家庭,人们更愿意自己解决。除非是因为难度大或确需专业设备清洗,否则家政服务很难经常光顾用户家门。

其次要解决的是如何实现可批量复制的标准化服务。家政是典型的非标准化服务,它是一个有丰富情感的个人,面向另一个个人或者家庭做服务,服务质量易受情绪、环境、性格及新知识学习能力等因素影响。不同于标准化产品,不具备批量复制的可能,因此家政服务注定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洗衣同样如此,不同材质的衣服,洗衣的要求不同,有些特别款式的衣服,可能需要个性化的人工处理,一旦出现衣服受损,可能还要面临复杂的售后交涉。

悬空的社区社交平台

或许有人会问:叮咚小区呢?叮咚小区的切入点确实不是上面所说的三类路径,它是从社交入手,以社交连接社区生活的各类服务。实践证明,它的社交是失败的。

国内的社区,还没有形成社区社交的环境。即便同一个小区的居民,因为装修、物业管理等需求,不可避免地需要进行沟通联系,也会首选QQ和微信。一个社区里,社交需求最强的人群,可能是跳广场舞的大妈们。早先,腾讯QQ就已经迈出社区生活服务的步子,思路是通过在线联系实现服务上门,但直到今日仍鲜为人知,原因就在于它并不应景线下的实际生活。

先“黏”住社区,再谈切入路径

社区O2O能不能成立,取决于是先搭路径,还是先培养黏性。

社区服务是个重运营、重服务的项目,任何想要依靠互联网平台、轻资产、轻运营的想法都难以长久。从上述三类路径来看,各有长短,无论从哪一个口子切入,都面临不小的阻力。做社区服务需要先搞清楚这样几个问题:社区的组成部分是怎样的?社区“人”的需求是什么?社区与当地社会、经济、人文、地理环境的关系是怎样的?社区平台的黏性需要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之上?

一般社区会涉及四个关系:住户、商户、物业(房地产开发商旗下物业居多)、街道办(居委会)。住户是社区项目的主要服务对象,商户是提供消费服务的供应商,物业负责小区整体环境的规划与日常维护,街道办管辖数个小区,是政府性质的治安维护、政策法规落实的管理执行者。社区服务或多或少都需要与这四者产生关系,与任何一方产生分歧和矛盾都可能是致命的。如果将这四者都归为社区的“人”,社区O2O从业者就需要考虑,他们彼此的需求各是什么?作为社区服务平台,要让各方受益,各取所需,才能有良好的用户基础。

清楚了社区“人”的需求还不够,还需要了解本地城市的社会人文环境、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消费能力、当地风俗习惯,本地民众互联网接受程度、(这是从更高层次认识社区O2O项目的可持续性),以及需要投入的成本。比如当地经济发展不景气,消费不旺盛,人均消费能力有限,对互联网电商没有形成习惯,在这样的城市发展社区O2O可想而知,结果会非常困难。

社区服务最终还是要落地。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社区服务要做的,是将各标准化服务连接起来,送到用户手中。这种连接不是App广告黄页,而是需要有人去对接这些服务,去帮助服务商更好地提升服务效率,帮助用户更安全、周全、便利地获得服务,督促供应商落实服务,教育用户接受便利的互联网生活方式。这注定是一个苦活、累活、脏活。但只有当基础需求得到解决,平台才有使用价值,才有用户基础,才能确保用户黏性提升,才会有后来的盈利空间。

最大化的社区用户

如何才能做到用户黏性的提升?首先,需要放弃狭隘的用户观念。社区服务的用户不单单只是小区住户,还需要把商户、物业、街道办列为服务对象,帮助他们节省资源、提高效率就是帮助自己提升品牌和美誉度。其次,需要增加产品或平台的交互性,社交不是交互的唯一途径,经常邀请服务对象参与到平台建设中来,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改正问题,同时还容易吸引参与者自发传播,关注产品或平台发展进度。再次,需要投入人力运营,将对接的服务跟踪执行,及时了解服务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与供应商协商解决应对办法。比如一些社区服务从业者自建物流,帮助社区便利店送货上门。

最优化的社区路径

在上述问题得到解决后,再回到初始阶段,怎样切入路径才是合适的?笔者认为有这么几点:

1. 需要有线下实体,能够与服务对象零距离接触,能够让服务对象产生信任。当下,社区O2O项目已经开始出现从线下往线上走的趋势,这是值得肯定的。以服务于社区的商超便利店为基础,集合城市中各社区便利店,每个便利店都是当地小区在线服务的信任秘书,他们了解线下实际情况,更能反映人们的真实需求。

2. 便利店要做到集合线上线下服务当地小区的中枢环节,便利店的营业者也是社区服务的客服和落地执行者。便利店之间的数据是共享的,大型电商平台在渠道下沉上可与便利店合作对接,方便用户电商渠道购物的落地送达。

3. 便利店的角色不是售货,而是尽可能满足服务对象的各类需求,与各服务对象保持密切关系,甚至可以是人们聚会聊天、反应社区情况、广告小区内部动态的集散地。只有线下基础扎实了,线上的信任才有基础,线上订单、反馈才能在线下得到执行。

[编辑 梁爽]

E-mail:ls@chinacbr.com

猜你喜欢

社区服务便利店物业
便利店
建设“家门口”服务体系 “绣”出高品质社区服务
“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有哪些看点?
“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一克拉便利店
季付荣:肩上扛着便利店
打通社区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物业服务
地铁车辆段及上盖物业开发一体化探讨
换汤不换药的樽享便利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