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职计算机教学与就业需要的接轨

2015-01-08王奇岩

科技经济市场 2014年12期
关键词:接轨计算机教学

王奇岩

摘 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当代社会,计算机技术已经是职场中的必备技能之一。在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成为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中职计算机教学工作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如何推进计算机教学改革,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中职院校必须要思索的问题。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接轨;就业需要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大跨步前进,自然而然,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环境下的职场必备技能之一,其实用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此,大多数职业院校都将计算机课程设为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并尝试和探索着办学模式和办学理念。从实际情况看,当前大部分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建设存在问题,普遍采用的是高职和普通本科学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过分的将教学重点放在专业技术上面,忽视了基础课程的教学性质。为摆脱当前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使得教学与学生的就业需要更好的接轨,可尝试以下做法:

1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实用型人才

中职学校的定位就是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而在当前形势下,企业越来越看中应聘者的实际工作能力。作为中专毕业生,只有具备比本科生更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才会在就业中具有竞争力。但是当前的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并没有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造成了毕业生就职选择中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所以,在当前巨大的就业压力之下,中职计算机教学必须区别于其他性质的学校,坚持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实实在在的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

中职学校的教学是面向学生就业的,所以一切的教学工作都要以就业为导向。在这个基础上,教师的教学活动应当和市场需要衔接起来,应当深入市场调查,了解企业对毕业生计算机能力的要求,了解不同行业对学生能力的不同需求。并且根据调查结果,对教学内容进行安排和调整,对陈旧的不符合当前社会需求的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删减,增添一些新兴的、在企业中运用广泛的内容。在广泛的调查和了解的基础上,教师才能够对当前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认知规律和特点制定合适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大纲。只有在对市场进行真正的调研之后,教师才能真正的了解当前社会的实际需求和学生所面对的就业状况,才能"对症下药",真正做到以就业为导向,让学生切实的通过学校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实实在在的提高学校的就业成功率。

2 以培养操作能力促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中职计算机教学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在拥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操作技巧,所以,以能用为度和以实用为本是必然的选择。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课程的教学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确定好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训练的比例。理论是实际操作的基础,在强调实际操作培训的同时,不能忽视理论教学的重要性。在做好理论教学之后,教师应该安排相关的实际操作内容给学生以巩固刚刚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实际操作的部分也应该分层设计,首先应该有一个基础操作的设计,为的是让学生趁热打铁,在学习完当节课的相关理论知识之后,迅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当中去以巩固课堂的学习内容。当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对课堂理论知识有一定的理解和记忆之后,教师应当安排一些进阶操作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拓展练习,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思维敏捷能力,进一步的加强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宽度以及思维创新能力。在这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在基础理论知识之上,添加一些与社会接轨的新的操作技术和技巧。

3 以训练思维方法塑造创新素质

计算机技术是一门兼顾理论和实践的学科。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在学习过程当中都极其重要。但是,要说学习这一门学科的核心要素其实是思维方法。计算机技术发展瞬息万变,技术和理论不断革新。要做到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同步就需要遵循教材而不惟教材。现实的教学中会发现,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内容的更新程度远远跟不上技术发展的程度,很多学生在学校照本宣科的学习到的知识和进行的相关训练,毕业之后会发现并不能顺利地直接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其实,即使在教师每年都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后,这些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也赶不上计算机技术的更新速度,单弱不注意在课堂教学中更新知识后果将更脱离实践的需要。因而,中职学校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不仅仅是教授学生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及操作技巧,更重要的是,交给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的思维方式。不管社会上的计算机技术更新换代怎样频繁,隐藏在其背后的核心的理论和思维方式都是大同小异的。例如,在计算机语言教学上采用C++、JAVA等等。这些语言虽然在表面上看来有一些差异,但是学生在学习后都会发现,不同的计算机语言之间有很多内容是互通的,只是外在的表现形式不同,其内涵都是大同小异。所以,教师在教授一门计算机语言的时候应当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当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以及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做到一通百通。

4 以灵活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习热情

计算机学科理论性较强,概念抽象,学习难度较大。如果教师没有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学生很难在短短的课堂时间当中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再加上大部分高职学生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这无疑加大了这一专业课程的教学难度。

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板书讲解的形式并没有将本身抽象难懂的专业知识变得形象生动,使学生在理解上有较大的困难。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尽量使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形象、生动和易懂。尽量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因为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直观、生动、便于理解。教师在上理论课程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应用多媒体教学。得益于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在讲解理论知识的过程中,适当加入实际操作的部分,采用边操作边讲解的教学模式,可以大大提高理论知识教学的直观性,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同时,也可以给学生的实训练习做好铺垫,节省教学时间。

在选择教学材料时,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以及实际的教学情况。在学习专业性较强的理论教材时,学生很容易因为内容专业性强,较难入门和深入学习,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同时因为理论知识枯燥无味而丧失学习热情。所以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教材,这样技能节省教学时间,降低教学难度,也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5 以增强自学能力形成好学习惯

中职学生要在学校收获的不仅仅是某专业的专业技巧和实际操作能力,而是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限制了学生这两种能力的发展。中职学生往往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欲望,但是这些能力往往没有得到适当的引导而得不到发展。从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常常有学生提出一些很新奇或者很有创建性的想法,但是因为缺乏扎实的学科功底而无法得到呈现。这也是高职学生自学能力缺乏的表现。因为中学阶段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自学能力往往很欠缺。基于这一点,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当注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挖掘和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要达到这两点,首先要改进的就是当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师占据主导地位的课堂很限制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填鸭式"的教学让学生机械的接受陈旧的教学内容而缺乏自我加工和展开的过程。所以,教师应当把课堂的主体地位交还给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多驱动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和思维创新。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这也是当前社会对毕业生能力的硬性需求。

参考文献:

[1]张晶.对计算机教育中课程设置的思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02).

[2]花应龙.关于计算机教育的思考[J].贵州教育,1996(06).

猜你喜欢

接轨计算机教学
让初中学生从阅读教学中学会作文
基于QQ群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与应用
对搞好MTI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