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州早稻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2015-01-06陈尾弟李道品张永鑫

浙江农业科学 2015年10期
关键词:大户温州市种粮

陈尾弟,李道品,张永鑫,郑 伟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浙江温州 325006)

温州早稻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陈尾弟,李道品*,张永鑫,郑 伟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浙江温州 325006)

早稻为温州重要的粮食作物,但近年来其生产状况却持续下降。对1996-2014年温州早稻播种面积、单产、生产主体、人员结构、用途、品种、栽培技术、效益等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制约温州早稻生产的问题,并提出稳定和发展温州早稻生产的相应对策。

早稻;生产现状;分析;对策;温州

仓廪实而知礼节,粮食足则天下安。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保障粮食有效供给是国家层面的重要任务,而粮食安全是世界性难题。我国耕地减少、水资源匮乏等日益趋紧,气候不确定因素逐年增加。从长远看,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压力非常大。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面积逐渐萎缩。南方水稻生产面积减少尤为严重,尤其早稻生产面积下降非常严重,这给温州市粮食安全敲响了警钟。

对早稻种植状况的调查研究认为,早稻产量低、生产成本高、种粮收益过低是影响农民种植积极性的主要因素。但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有其个性因素,前述研究对温州早稻生产的指导作用有限。本研究旨在通过对1996-2014年温州市早稻生产的现状和效益进行调查,找出温州市早稻生产上所存在的问题,分析稳定和发展温州市早稻生产的相关对策,为决策部门提供借鉴。

1 意义和优势

1.1 温州发展早稻生产的战略意义

早稻是浙江省储备和加工粮食的主要品种,全省早稻面积约为12万hm2,温州市早稻播种面积约占全省的1/4,其早稻生产的好坏对全省早稻生产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温州人多地少,为严重缺粮地区,粮食自给能力仅3成,粮食安全更显紧迫。水稻是温州市主要粮食作物,早稻在粮食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早稻谷具有耐存储、用途广等优点,是温州市工业用粮、加工用粮、饲料用粮及国家储备粮的主要粮源。由于温州市早稻生长期雨水充沛、光热充足、病虫害少、灾害性天气较少,比较容易获得稳产高产,生产早稻具有节约劳动力、节约作物生长时间、节约化肥等优势,具有独特的社会和经济意义;同时由于早稻比中晚稻耐储藏,粮食部门将其作为重要的粮食储备品种,对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从综合效益来看,早稻的种植成本与其他作物比较相对较低,产量比较稳定,自然风险相对较小。因此,早稻对于稳定增加稻农收入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全国早稻谷供不足需的情况下,稳定温州市的早稻生产,对温州市粮食储备、粮食加工业具有积极的意义,对解决温州粮食安全问题亦具有独特的作用。

1.2 温州发展早稻生产的区位优势

温州市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是浙江省热量资源最丰富,降水资源最充沛的地带,居全省首位,以温暖多雨著称。根据历年资料统计,温州常年平均气温在18℃左右,每年温暖舒适期(10~28℃)长达9个月,出现时数可达6 500 h,占全年总时数的74%。全年大于0℃活动积温约6 500℃,无霜期275 d,年平均水汽压达18~19 hPa,年降雨量约1 800 mm,比我国其他同纬度地区(500~1 500 mm)多得多。据温州气象台近30年资料统计,早稻始播期平均气温稳定超过10℃,插秧期日平均气温稳定超过15℃,6月下旬总日照45.9 h,雨量78.9 mm,日平均气温25.7℃;7月日平均气温28.2℃,日照87.5 h,雨量74.3 mm。光照充足,气候温暖,热量丰富,雨量充沛,空气湿润,自然条件优越,非常有利于双季稻的种植,具有发展早稻生产的区位优势。

1.3 温州发展早稻生产的政策优势

2004年以来国家连续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2006年全国全面彻底取消农业税。国家对粮食生产非常重视,国家有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的“四补贴”政策,并提高了粮食收购价格,各级地方政府对早稻也相应地实施补助和奖励措施,温州市当前种粮补贴财政扶持政策主要有8种,包括农资综合直贴、农作物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早稻订单稻谷奖励及水稻订单种子奖励、水稻机械化作业补贴、稻麦种植大户直补、统防统治、水稻集中育秧补贴等。其中稻麦种植大户直补、统防统治、水稻集中育秧补贴针对种粮大户,有效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近年来温州市也持续出台关于粮食生产的扶持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增加,特别有针对性地扶持早稻生产。2007-2009年市级财政共投入扶持粮食生产资金分别为1 391万元,1 885万元和2 356万元。2011-2013年,全市粮食生产财政补贴合计8.80亿元,其中,农资综合直贴合计发放金额3.51亿元,农机购置补贴1.38亿元;各县(市、区)相继出台扶持早稻生产政策,如永嘉县对种粮大户或粮食专业合作社按复种面积每667 m2给予20元补贴,早稻集体育秧每667 m2补助80元,苍南县灵溪镇对早稻种植大户每667 m2给予40元补贴,龙港镇对早稻流转面积2 hm2以上的,每667 m2给予10元补助。2014年,温州市农业部门采取多项政策激励增加早稻播种面积,温州市财政用于粮食生产扶持资金同比增长20%,其中市级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专项资金在上年2 500万元的基础上增加500万元,农机化工程项目增加40万元,并增加60万元用于市本级早稻连片种植奖补,引导农民发展双季稻。

温州市严格执行国家出台的早稻最低收购价政策,同时出台各种早稻奖补政策,逐年提高粮食收购价格。2006年温州市本级早稻最低价每50 kg(下同)70元;2007年收购价为79~81元,用于储备粮的订单收购早稻谷另加政府价外补贴5元,同时对全面履行订单粮食合同的0.67 hm2以上种粮大户,给予2元的奖励补贴;2008年收购价不低于77元,对订单收购用于本地区储备轮换的粮食,给予7元的政府价外补贴,对全面完成订单合同的0.67 hm2以上的种粮大户,再给予2元的奖励,对市内跨区域收购的订单粮食,给予2元调拨补助;2009年收购价不低于90元,种粮大户按订单每交售市级储备早稻谷奖励22元,一般农户奖励10元;2010年收购价不低于93元,并继续实行2009年订单粮食奖励政策;2011年收购价110~112元,种粮大户订单奖励为27元,一般农户奖励15元;2012年收购价126~128元,订单种粮大户订单储备粮收购奖30元,一般农户奖20元;2013年最低收购价132元执行,订单种粮大户订单储备粮收购奖30元,一般农户奖20元;2014年最低收购价135元执行,订单种粮大户订单储备粮收购奖30元,一般农户奖20元。期间各县市区根据当地实际制定订单粮食政策,另外予以适当的奖补。

2 现状

2.1 种植面积逐年下降

20世纪90年代初,温州市早稻生产面积逐渐减少,基本保持在10万hm2左右;“九五”期间从9.121万hm2降到8.549万hm2;到“十五”期间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以及种植效益的下降,早稻面积出现塌方式下降,2001,2002,2003年分别降到6.880万hm2,4.777万hm2,3.513万hm2,降幅分别达19.5%,30.6%和26.5%。2004早稻种植面积在连续8年下降后,随着各级政府采取免农业税、粮价上涨、实行直接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粮食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全市早稻种植面积上升到4.163万hm2,2005年为4.048万hm2;接着几年回升乏力,又连续出现下滑,2006-2008年为3.4万hm2左右,2009年开始至今种植面积均不超过3.2万hm2,其中2013年种植面积最低为2.781万hm2。早稻种植面积呈明显下降趋势(图1)。

2.2 产量水平停滞不前

根据温州市农业站提供的数据,1996-2014年温州市早稻单产普遍不高,产量水平受当年气候影响较大。667 m2平均产量369 kg,最高产量是2010年的430 kg,最低是2006年的292 kg。从图2看出,单产变化呈波浪形趋势,而无明显上升趋势,说明早稻单产水平基本停滞不前。

2.3 早稻生产主体发生变化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获得生产自主权,种粮积极性较高,温州基本上家家户户均种植早稻。但温州私营经济发达,种田效益相对较低,早稻单位种植效益不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家一户种植早稻逐渐减少,种粮大户随之出现。随着国家对不同粮食种植规模和经营方式农户的补贴调整,提高粮食生产集约化和社会化水平,转变粮食生产发展方式。目前温州散户种植早稻已很少,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程度提高,早稻种植主要主体是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2.4 早稻种植人员结构发生很大改变

目前温州早稻种植人员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农村劳动力短缺现象突出,青壮年劳动力严重不足,导致劳动力成本大幅提高。各地走访中了解到,由于种粮收入低,社会地位也低,农村年轻人中愿意种粮的少,尤其是回到村里的大中专毕业生更不愿意务农,选择外出做生意或打工的居多,使得种粮农民年龄、性别结构不合理,主要是老人和妇女,导致早稻“双抢”农忙期间农村劳动力短缺。根据平阳种粮大户协会2014年调查结果,种粮队伍趋于老龄化,平均年龄54.6岁。

2.5 早稻米用途和种植品种要求发生变化

在20世纪以前,早稻米用途主要是口粮和工业加工用粮,且以口粮为主。随着温州市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米质提出更高要求,早稻米作为口粮消费呈下降趋势,“十一五”以来很少作为口粮消费。目前早稻谷在温州市除工业加工用粮和种子用粮外,绝大部分由粮食部门收购,作为贮备粮食。

随着早稻米用途的变化,种植品种要求也随之变化。从表1看出,1996-2001年,由于早稻米主要是以口粮为主,温州市主要种植直链淀粉较低、食味口感较好的食用优质型品种,如中丝2号、舟903、浙农8010、温12等优质早籼品种;2002-2006年,食用优质型品种种植比例逐渐减少,适合加工贮藏的高产型品种种植比例逐渐增加,如金早47、嘉早312等;2007年以来食用优质型品种逐渐退出,主要种植品种为圆粒、高直链淀粉、适合加工贮藏的高产型品种,如中嘉早32、嘉育253、中早22、中嘉早17、中早39和温814等。目前食用优质型早籼品种已基本没有。

图1 1996-2014年温州市早稻及早杂种植面积

图2 1996-2014年温州市早稻单产

表1 1996-2014年温州市早稻主要种植品种

2.6 早稻栽培方式变化

近年来,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适宜机械化栽培品种的选育,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大力推广,同时政府加大对机插的重点扶持等因素,温州早稻栽培方式普遍实行机插,部分直播,很少手插。据农机部门不完全统计,2014年温州市早稻机插面积约1.264万hm2,全市早稻平均机插率已达43%(实际早稻机插率估计远超该水平),其中乐清市为66%,瑞安达48%。

2.7 早稻生产成本及效益情况

以平阳种粮大户协会为例。由表2看出,早稻总成本逐年提高。从成本组成部分看,主要是劳动力成本增加。2004年早稻手插田包括机耕、插秧、灌溉、机收、田间管理等劳力成本支出每667 m2为267元,2014年增至700元。从栽培方式来看,机插和直播的劳力成本明显节省。2013和2014年,每667 m2分别可节省120和110元;2004年每667 m2农资成本为114元,2014年增至201元;土地流转费也较大幅度的增加。

表2 2004-2014年度平阳县种粮大户每667 m2早稻生产成本及效益情况

随着政府一系列扶农措施的实施,特别是早稻收购价和补贴价的提高,弥补了成本增加给收益带来的影响,使得早籼稻收益增加。特别是2012年以来,大面积推广机插机收种植方式,既节约劳力成本,又提高产量,增效显著。2012-2014年,667 m2年利润达到640.4,464.8和570.5元,比手插分别多产生利润125.8,197.2和204.0元。

3 问题

3.1 早稻种植效益仍然偏低

从现有情况看,尽管近年早稻收购最低保护价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加上政府的各类补贴的增加,但随着土地流转租金、劳动力、农业生产资料等成本上涨,早稻生产成本高,粮食生产效益总体还是偏低,农民种植双季稻与一季稻收益相差甚微,是影响农民种早稻积极性的主要瓶颈。大多数不以种植水稻为生的散户不愿再种植早稻,种粮大户一味地依靠扩大种植面积、套取政府的各种政策性补贴,而不是设法提高单产,来实现整体收益的增加,出现“粗放经营、广种薄收”现象。

其他经济作物种植收益要高于种粮收益。调查显示,种粮667 m2年利润700元左右,而当前大棚西红柿、铁皮石斛等作物收益相对更高。如苍南大棚西红柿每667 m2年利润有8 000元,乐清铁皮石斛每667 m2年利润约有20 000元。

3.2 政策导向导致早稻面积减少

2000年以来,由于国家政策变化和粮食定购任务取消,种植结构的调整,农民有了种植自主权,偏向于种植效益较高的经济作物,而效益低的粮食作物面积大幅缩减,早稻面积首当其冲;稻作结构发生较大改变,种植制度由原来的双季稻改种单季稻,早稻大幅度减少,单季稻逐渐成为稻作栽培的主体;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大步推进,温州市粮田面临第二、三产业用地的直接挑战,大批耕地被工业用地、交通用地、城镇建设用地等挤占,虽然土地开发实现“占补平衡”,但新开发的很多都是低产田,即使花大量人力物力也难以改良,如山坡田、滩涂地。

3.3 劳动力年龄偏老,素质偏低,影响规模化种植

种粮农户基本以老年人为主,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低、思想传统以及接受新技术、采用新方法、使用新工艺、学习新知识等能力不足等问题,劳动者高龄化,伴着体力衰减,贷款难度大等问题,稳定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缺乏后续力量,大大影响早稻规模化种植。

3.4 农田资源因素制约早稻种植

温州人多地少,农田过于细碎,使得生产、管理等成本增加,难以形成规模。田块过于窄小,机械操作困难,阻碍了农业机械化发展。同时近年来土地耕作层破坏严重,农田设施落后,农田水利设施逐渐老化,排灌水系损毁严重,农田排涝抗旱能力和防灾抗灾能力较差,使得一些种植早稻的田块不得不放弃种植从而减少早稻种植面积。

4 对策

4.1 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是稳定和发展早稻生产的根本举措。政府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早稻生产的特殊重要性,把稳定早稻生产作为粮食安全问题的重中之重。坚持稳定提高早稻谷价格,坚决遏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势头,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粮食补贴政策,降低种粮风险,切实提高收入,确保早稻生产的稳定发展。

当前财政补贴主要针对种粮大户,但散户受补贴力度相对较弱,导致散户的种植非粮化趋势越来越严重。因此各级政府在继续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保护价及订单收购价政策,进一步加大粮食生产财政直补力度的同时,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补贴等一系列扶农优惠政策应扩大到所有早稻种植户,提高种粮收益,使种粮农户家庭人均年纯收入至少达到当地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纯收入水平。

温州早稻受台风等自然灾害影响频繁。因此必须建立健全涉及种粮的自然灾害政策,加大灾后财政补贴力度,增加保险投保财政补贴额度,提高保险公司理赔额度,通过完善的机制,稳定粮农收入预期,使种植早稻无后顾之忧。

一些经济发达的县(市、区)及乡镇应进一步采取以工促农,工农互惠,多予少取等措施,充分保护和调动种植早稻的积极性,鼓励农民多种早稻,种好早稻。

4.2 政府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机耕路及农村电网改造,尽快改变农业基础设施长期薄弱的局面。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规模和范围,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改善和提高耕地质量。同时出台有效措施,尽量避免宝贵的耕地资源继续被城镇建设用地、交通用地和第二、三产业用地等蚕食,应对补充耕地质量进行综合评价,防止“占优补劣”现象重新出现。切实提高水稻可种植面积,为稳定和发展早稻生产开辟新途径。

4.3 完善土地流转政策,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政策,强化土地使用权与经营权分离、流转机制,统一规范土地流转合同,确保流转合法合规,促进土地有序流转,把土地集中到种粮大户和种粮合作组织手中,让种田能手耕种,支持种粮大户发展早稻适度规模经营,促进早稻种植专业化、集约化,提高机械化程度,统一连片种植,统一品种布局,统一田间管理,降低劳力成本,减少雀害,提高早稻效益,从而稳定和发展早稻生产。各级财政要继续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支持发展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代耕代种、用水管理和仓储运输等服务。

4.4 积极培育农村人力资源

应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改变目前农村人力资源匮乏的局面。开展农民职业培训,培育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积极发展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服务组织,提高农民素质和创业能力,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创业富民、创新强农。组织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重点培训种养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等。鼓励农林水专业的大学生和中职学生毕业后到农村基层从事相关工作,并给予政策扶持。加大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力度,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发展粮食生产。

4.5 加强早稻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早稻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是稳定和发展早稻生产的技术保障。根据温州生产实际,选用中熟,丰产,高出糙率,高直链淀粉含量(25%以上),同时抗稻瘟病,茎秆粗壮,根系发达,耐肥抗倒伏,适应机械化插秧、收割等生产要求的加工型专用稻品种。广泛应用早稻超级稻品种,实行良种良法,积极推广与之相配套的新品种超高产集成技术。大规模开展统一工厂化育秧,统一机插机收,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病虫害综合防治,促进农机植保服务市场化、专业化和产业化,在省工、省力、节本的同时,切实提高早稻单产,实现高产高效。各级政府要不断增加对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投入,稳定市、县(市、区)、乡(镇)三级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促进农业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1] 李道品,张永鑫,郑伟,等.温州市早稻生产现状·存在的问题·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2):7021-7031.

[2] 纪国成,毛国娟,陈叶平.浅谈浙江省稻米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稻米,2006,12(2):54-55.

[3] 陈达.温州水稻机插推广成效及存在问题分析[J].现代农机,2014(6):28-30.

[4] 李维.农户水稻种植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5):7-13.

[5] 叶曙光.温州市早稻生产现状、品种演变及发展对策[J].种子,2005(3):54-57.

[6] 张亚红.余姚市早稻生产品种布局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中国稻米,2007(3):71-72.

[7] 柯夏生,江立斌.温岭市早稻生产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7):108-110.

[8] 杨林健.关于双季早稻生产的几点思考[J].农业科技通讯,2007(11):8-9.

(责任编辑:张瑞麟)

S 511

:A

:0528-9017(2015)10-1546-05

文献著录格式:陈尾弟,李道品,张永鑫,等.温州早稻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浙江农业科学,2015,56(10):1546-1551.

10.16178/j.issn.0528-9017.20151005

2015-08-14

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N20140010,N20120020);温州市社科规项目(14wsk232);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2012C12901-2)

陈尾弟(1966-),女,浙江苍南人,经济师,本科,从事财务及农业经济管理工作。E-mail:weidichen@163.com。

李道品。E-mail:lidaopin@163.com。

猜你喜欢

大户温州市种粮
浙江省温州市籀园小学
温州市神鹿种业有限公司
河南父子种粮打“擂”科技实力添“金”
稻茬麦翻旋浅覆栽培技术 种粮大户年增收50万元
股田制让种粮效益最大化
画画就如种粮
船祸
温州市瓯三垟灯具厂
技术营销要抓住种植大户的“痛点”
种植大户为什么不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