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由的代价:在美国禁枪只是幻想

2015-01-05汤伟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5年1期
关键词:持枪枪支枪击案

1.枪击案已不成新闻

在美国从业新闻多年,几乎每天见到的新闻都和枪击有关,大大小小的枪击案总有发生,以至于早已麻木到了“无枪击不成新闻,有枪击也不成新闻”的地步。

2012年12月14日——我会永远记住这一天。早上10点看到最初的报道说:康奈迪克州小镇纽敦的珊迪·胡可小学发生一起枪击案,伤了三人,凶手死亡。我犹豫了一下要不要把这条新闻选上?最后还是决定选上,因为死了人——枪击案新闻的标准。编辑编好了这条消息,我不以为然地放到了一边。就在中午吃饭时,这一枪击案瞬间演变成了美国历史上的惊天大案,美国各大媒体网站全部在头条报道了这一消息,而且开始了滚动报道:28人在此枪击事件中遇难,其中包括20名天真可爱的儿童!我们媒体差一点漏报这一震惊世界的新闻!当时除了巨大的震惊、不惑、我几乎无言以对。

如同每次大的枪击案发生后那样,每次大的枪击案自然引起全球对美国枪支管制法律的强烈质疑。全球媒体的评论,以及各国官方的声明,都对美国“枪支文化”进行猛烈抨击,认为正是松懈的枪支管理,造成接连不断的校园枪击案,令众多无辜学生死于枪下。

媒体渲染,民众愤怒,社会呼吁:控枪!控枪!!控枪!!!

就在这起枪击案发生之后,满眼泪痕的奥巴马总统发誓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控制枪支的活动。他发表全国讲话、委托副总统拜登成立控制枪支特别机构实行监督、起草控制枪支文件、到处演讲呼呼控制枪支,但是所有这些努力均无任何成效。枪击案照常发生,枪支销售数量继续激增。2014年6月,万般无奈的奥巴马以控制枪支失败“是美国的耻辱”一说“宣布投降”,从此不再提起控制枪支的事情,把当初信誓旦旦控枪的事情忘得干干净净。

反观枪杀案频发之后,持枪比控枪的呼声更高。珊迪·胡可小学遇难者家人噩梦未除,2014年7月27日一名美国联邦法官裁定,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有关携带枪支的禁令违反美国宪法。这项裁决推翻了华盛顿市政府严禁在公共场所携带枪支的规定。弗里德克·斯考林法官在裁决中说,从任何角度考虑,“本庭都无法判定哥伦比亚特区禁止公众在住宅以外携带随时可以击发的手枪的规定符合美国宪法”。众所周知,美国首都华盛顿的枪击案发生率在美国名列前茅,每年有数百人倒在枪口之下。

同年美国另一位联邦法官裁定,芝加哥禁止买卖枪枝以降低枪枝暴力的作法违宪,因为这妨碍买卖双方从事合法交易的权利。这位芝加哥美国联邦法官主张,美国宪法保障民众拥枪权利,而这也必须保障民众在有限制情况下取得枪械的权利。芝加哥市长易曼纽声明说:“芝加哥警方每年寻获的非法枪枝,数量多过美国任何一个城市,这是因为联邦法律松散、伊利诺州和邻州法律松散,未能有效管理假冒身分代购枪枝和枪枝转让的问题。”很明显,由于法律的保护,使得芝加哥成为枪杀案死亡率最高的美国城市。犯罪统计显示,2012年芝加哥发生凶杀案500起,超过全国其他城市位居首位。

我粗略统计了一下,就在康奈迪克州小镇纽敦的珊迪·胡可小学震惊世界的枪击案发生之后不到两年时间,美国仅仅发生在校园的枪击案就有大小68起,45人因枪击死亡(最大的一次发生在加州大学圣芭芭拉校区外面,7人死亡,13人受伤),77人受伤。而珊迪·胡可小学枪击案发生之后一年内,全美就有12,042人被枪手夺去生命。所以人们有理由认为:在美国控枪只是幻想!

太多的枪击案,太多的枪下冤魂,美国,你到底怎么了?能够将探测器送上火星、能够在海上保持11个强大航母作战群的美国,然而在枪支管理问题上,几乎已经无路可走。

2.拥枪的历史 禁枪的艰难

美国枪支暴力居发达国家之首,3.2亿人中拥有3.1亿支枪,每年有3万多人死于枪口下,10万人因枪支暴力受伤。面对枪击惨案频频发生,无论总统、议员还是平民百姓,人人生命都有可能面临威胁。建国两百年来,已有林肯(1865)、加菲尔德(1881)、麦金莱(1901)、肯尼迪(1963)四位总统死于刺客枪弹之下,里根总统也在1981年遇刺受重伤。2000年,美国联邦调查局估计,当年发生的超过1.5万件谋杀案件中,66%是通过枪支作案。尽管如此,美国执行更严厉的枪支管制却毫无可能。

在美国,拥有枪支作为一项公民权利被写入了宪法。美国于1791年通过的宪法第二修正案(即著名的《权利法案》)第二条中规定:“管理良好的民兵是保障自由州的安全所必需的,因此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得侵犯。”最高法院认定“人民”有权持枪,公民有权拥枪作为防身之用。美国开放枪支管理是基于拥有更多枪支可以拯救更多生命,让学生拥有武器可以向袭击者开枪的考虑。民众背后暗藏着一个国家深厚的文化观念和法律传统。在美国,人们认为枪是公民权利的最后一道屏障,美国人视枪如生命般重要,持枪是为了抵抗暴力。如今,持枪是安全的保障,也是对宪法传统的坚持,是历史情结:枪就是美国精神。

实际上,两百多年来合法持枪的争议从未停止。两百多年来,美国人用枪保障了自由和秩序,但全民持枪对公共安全造成的危害也体现得十分充分,“禁枪运动”也从未停止过。但是对于枪支问题的辩论,从来主要集中于如何管理、而从不是禁止上。在美国大约有4成左右的民众支持枪械管制,但是绝大多数反对禁枪。

因此美国禁枪的第一道难关就是宪法门槛。要想对这条修正案进行改动,就必须获得大多数州的同意,但这十分困难。目前美国的50个州中,44个州的宪法都有明确保护公民持枪权利的条款。

第二道难关就是政治利益集团的强大阻力。成立于1871年的全美步枪协会(NRA),就是以捍卫宪法第二修正案为宗旨的反禁枪组织。该组织的目标是取消所有对枪支进行管制的条例。它的口号是:“一人一支枪,就是安全社会”。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它已成为拥有近400万名会员且组织严密、凝聚力极强的社会组织,被公认为是美国社会中最为强大的单一主题的利益集团。有人说,NRA有决心、有能力对每一位支持禁枪的政客穷追不舍,直到扼杀其政治前程。

在此背景下,自1968年以来就在其竞选纲领中支持民众持有枪支权利的共和党政府,特别是在两次大选期间都得到NRA鼎力支持的布什,出于稳定民意支持和争取选票源考虑,没有任何作为。

即便民主党希望在控枪方面有所作为,要攀越挡在禁枪法案前面的修宪、利益集团纷争等无数大山,依然是难上加难。更何况,面对一个400万会员、一次大选捐款数百万美元的政治利益集团,谁能轻易与之作对?在2014年中期选举之前,路易斯安那州反复播出一则电视广告:一天夜里,母亲为婴儿掖好被子,然后收到了出差在外的丈夫发来的短信。突然之间,窗外闪过了一道黑影。有人从前门破门而入!下一幕看到的便是,屋外围起了警戒线,急救车灯光闪动。“事情就是这样发生的,”冷静的旁白声响起。“警察无法及时赶到。如何自卫全靠你自己。这是你本人的选择。可是,玛丽·兰德里欧(Mary Landrieu)投票赞成剥夺你的持枪权。投票时,想想你的安全维系于此。捍卫你的自由。打败玛丽·兰德里欧。” 因为以前的一次投票招惹了NRA,后者现在使出浑身解数报复这位竞选连任的民主党参议员候选人。

在珊迪·胡可小学震惊世界的枪击案发生之后,美国媒体和民众纷纷把矛头指向全美步枪协会。对于禁枪组织的责难,全美步枪协会主席却说出 “枪从来不会杀人,只有人才会杀人”的观点。面对这次死伤惨重的校园枪案,全美步枪协会不仅不低头,反而乘势大力宣扬持枪自由的理由:“如果死伤者都持枪自卫,怎么会有这么惨重的伤亡?”这一说法,无疑是做了一个巨大的广告,导致美国购枪人数、持枪人数在珊迪·胡可小学枪击案发生之后瞬间激增!!数据显示:到2014年,全美申请合法带枪进入工作场所的人自这起枪击案发生后增加了一百万人,仅仅伊利诺伊州申请人数在2014年头九个月就达到88,995人;密苏里州甚至把合法持枪进入工作场所人的年龄从21岁调整为19岁!

3.暴力文化才是枪击案频繁的根源

固然,全世界最松懈的枪支管理,是令美国校园沦为枪手滥杀无辜屠场的重要原因,但这样的质疑显然还是没有找到令美国人付出生命代价的真正原因。世界各国在为该起枪击案深感震惊并提出质疑时,为什么没有去问一问,一位在校的大学生,因为一件小小的恋爱纠纷、或者他人不经意的歧视行为演变为暴力事件?为什么每个枪手使用枪支的熟练程度和职业杀手如此相似?为什么面对血腥和恐慌,凶手却显得如此淡定?

一个大学生有这样的畸形心理的反应,似乎很难仅以枪支管理松懈可以解释清楚。利物浦大学心理学教授戴维·坎特指出,这类滥杀无辜的杀手通常觉得自己在生活中受到了某种羞辱,然后变得焦躁不安、充满愤怒、失望的感觉和熊熊燃烧的怒火最终令他们大开杀戒,因为他们认为唯有报复才能消除令自己备受折磨的受辱感。我们要问的是,这种心理是怎么形成的?

人们认为当代美国影视、网络游戏中无处不在的暴力文化这才是类似校园悲剧的真正元凶。美国的孩子们长期生长在网络游戏和电影情节中的暴力环境中,在心理上习惯了这样的场景,一些心理不健康者自然会在行为上反映出来。著名的纪录片制片人摩尔所拍摄的《科伦拜校园杀人事件》一片,以发生在科罗拉多州的科伦拜高中校园两名高中生持枪杀人事件开始,讨论为什么美国的枪杀案件会比其他国家高出许多时指出,是暴力电影与游戏以及美国的暴力历史传承令美国校园成为杀戮战场。为了商业利益的考虑,血腥刺激的电影在美国市场占很大比例。美国的孩子们在暴力片的情景中磨练,练就了坦然面对血腥残暴的心理,使之成为孩子甚至全社会恶梦的开始。美国有太多逼真的暴力游戏,未成年人可以不加约束地玩一些充满暴力成份的(FPS)(第一人称射击游戏),这种情景的模拟,会成为小孩潜移默化的生活部分,孩子身历其境,拿着仿真枪操练,犹如实弹演习,在游戏里可以完全满足主人公需要,让他对每个人握有生杀大权。这些暴力游戏的影响,会让某些人自然做出非理性的行为。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暴力情节对他们的影响可能是终生的。

近几年,美国不少地区都开始制定禁止含暴力的游戏贩售的法令。但是针对游戏中的暴力而生的法令,美国西雅图的联邦巡回法院法官罗伯特·拉斯尼克(Robert Lasnik)却裁定这项法令违宪,违反美国宪法中对言论自由的保护。罗伯特·拉斯尼克这项裁定被外界视为是游戏产业的一大胜利,他认为游戏中类似的暴力情节与描述,在其他如文学、艺术和其他媒体都有,这些都同样受到宪法第一修正案中的保护。游戏业界赞赏这样的裁定,并表示游戏也是受到宪法保证的一种言论表现形式。

美国是崇尚自由的社会,但过分强调自由令色情、暴力充塞着整个社会,其所形成的暴力文化,终于使得下一代尝到了自己酿制的苦酒。无数美国人的生命无法换回一纸禁枪令,或者说,即使代价惨重美国人依然捍卫其持枪自卫的宪政权利,权力平衡是现代公民社会的基础。枪是美国国父们给美国人民保障自由的最后防线。悲观的美国人认为这辈子都不可能看到美国禁枪,所以最好的选择是拥枪。因此他们只好为了拒绝当牺牲品而拿枪自卫。

无法控制枪支,这是美国整体社会的悲哀!如奥巴马说:是美国的耻辱!

4.永远记住为自由无辜受难的可爱孩子

我只能说:美国的自由为很多人向往和羡慕,但是自由是有代价的。这个代价不仅仅是为争取自由权利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包括承担因享有自由而遭无辜伤害的后果。

珊迪·胡可小学枪击事件发生后,我曾经相信这些天真可爱孩子的血不会白流,会再次唤起管控枪支的声音。几年过去了,我觉得无辜孩子们的血已经白白流了。

人们很健忘。因此我断言:震惊世界的枪击事情平息后,新的枪声还会不断响起,更大的枪击惨案还会发生。

在我们忘记珊迪·胡可小学震惊世界的枪击案之前,请记住一位枪击遇难孩子妈妈的悼词——它让我感动得无法自已。诺亚·普兹勒是遇难者中最小的孩子,只有6岁。孩子的母亲维罗尼卡·普兹勒(Veronique Pozner)在安葬仪式上,用这样的语言来告别他:

“今天大地降下半旗,天空在哭泣。这是一个悲哀、十分悲哀的一天。但它也是属于你的日子——诺亚,我的小男子汉。

我会想念你:想念你那刚开始行走时迈出的有力的、目标明确的第一小步;

我会想念你:想念你永恒的微笑;

我会想念你:想念你那令人羡慕的、长长睫毛下不停闪烁的黑色眼睛;

我最想念你的,是你曾有过的梦想、你的未来。你说过,你想成为一名医生、一名士兵和一名玉米片加工厂的经理。毫无疑问——玉米片是你最喜欢的食品,你总殷切地希望:这个世界玉米片的生产不要中断。

你是我们生活中的光与爱,曾经你的恶作剧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欢乐。

你幼小的生命中每一个地方都散发着你对家人的热爱。我们所有的人,都因为有了你得到升华。

你是一个有点特立独行性格的人,不是任何时候都乐意做功课、或清理自己的玩具,特别是当你迷上日本《忍者》电影或在Wifi上玩超级马里奥游戏的那一刻。

诺亚,你不会再生活在这个地球上了,妈妈只能相信你是地球上播下的一粒种子,会成为盛开在天堂的美丽花朵。

飞吧,我的孩子,尽情地飞吧。你现在已经得到了你一直想要的那双翅膀。飞向那有一天人们都会去的静静的地方。那一天妈妈也会来到这里和你在一起,但不是今天。

妈妈还需要把爱与你的哥哥姐姐们——丹妮尔、迈克、索菲亚和阿里尔分享。但在妈妈看你之前,你的旋律将萦绕在妈妈心中,直到永远。

妈妈是多么爱你啊,我的小男子汉”。

汤伟,旅美学者,现居美国纽约。

猜你喜欢

持枪枪支枪击案
购物中心枪击案震惊丹麦
纽约地铁突发枪击案
美酒吧枪击案13人死亡
美国连续发生两起校园枪击案
“枪支共享”
澳大利亚民众上缴逾5.7万支非法持有枪支
美国得州校园持枪法案(答读者问)
持枪最多的国家
禁枪可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