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三角、长三角、珠三角明、清及民国通志一级类目比较*

2015-01-03衡中青

图书馆论坛 2015年2期
关键词:通志类目志书

衡中青

黄三角、长三角、珠三角明、清及民国通志一级类目比较*

衡中青

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个地域现存明代、清代、民国时期通志44部,一级类目计994个,归并后得317个不同名称类目。其中,不同名称的高频类目数量占5.05%,中频占14.20%,低频占80.76%。类目频次与类目数呈反比关系。从地域角度对比,黄河三角洲高频类目平均数明显高,珠江三角洲低频类目平均数明显低。黄河三角洲志书高频类目百分数明显高,珠江三角洲低频类目和1频类目明显高。从时代角度对比,清代高频类目平均数最高,民国最低且明显低;明代低频类目最高,清代最低且明显低。清代高频类目百分比最高,民国最低且明显低;民国低频类目最高,清代最低且明显低。

通志类目 类目比较 一级类目 地域比较 时代比较

黄河三角洲(以下简称“黄三角”)、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和珠江三角洲(以下简称“珠三角”)是我国经济、科技、文化发达地区。这些地区的地方志发展较早,较为成熟,有些志书一度是某个历史时期地方志的范式。本文对黄三角(河北、河南、山东)、长三角(江苏、安徽、浙江)和珠三角(包括广东、广西)各省份的明代、清代、民国时期现存通志的一级类目进行研究,包括河北4部:康熙、雍正、光绪畿辅通志各1部,民国河北通志稿1部;河南8部:成化河南总志1部,嘉靖、康熙、雍正、乾隆河南通志共5部,民国河南省志、新志各1部;山东5部:嘉靖、康熙、雍正、宣统山东通志各1部,山东省志1部;黄三角计有志书17部。江南省2部:康熙、乾隆江南通志各1部;江苏3部:宣统1部、民国2部;安徽3部:道光、光绪、民国各1部;浙江5部:嘉靖、康熙、雍正、民国浙江通志各1部,浙江新志1部;长三角计有志书13部。广东8部:嘉靖2部、万历、康熙、雍正、道光各1部、民国2部;广西6部:嘉靖、万历、康熙、雍正、嘉庆、民国广西通志各1部;珠三角计有志书14部。三个地域共44部。

1 三个地区通志及其类目概述

通志是指记载省域范围内人、事、物的方志,成熟于明、清,通常能代表方志的最高水平。类目是方志的提纲挈领,而一级类目是其他各级类目的“纲中之纲”,其他各级类目依此设置。

分门别类记述事物是方志区别于其他著作的重要特色,表现方式是形式多样的门目设置。门目也称类目,门目设置及其分类、编排方法是志书的基本要素,决定了志书类型各异的结构布局,从而决定志书的不同体式及类型。在我国旧志中(新中国成立前编纂的志书),常见的体式有纲目体、平列体、纪传体、章节体等[1]。

在地方志中,纲目体多以事类或政区为纲,其他事物为目,目之下有细目,细目层级直至具体的条目信息内容。纲目体结构为:一级类目——二级类目——……n级类目——条目信息内容。本研究采用其第一级类目。平列体的特征是各类目平行排列,无纲统属,门下无目(有些志书存在与一级类目非紧密关联的附目)。可以说平列体是门下不设目的纲目体,因此结构为:一级类目——条目信息内容。本研究采用全部类目。纪传体是仿正史的纪、志、表、传、录、略等为部类,然后再设纲立目,门下分目,目下再分细目,本研究采用其第一级类目。章节体是舶来品,即把志书中的各级类目用编(篇)、章、节编排,最终的信息内容实质也是条目[2],所以民国方志中有不少是章节体。本研究对象有4部为章节体,包括民国时期的《河南省志》/7卷白眉初撰、《山东省志七章》/白眉初撰、《浙江新志》/姜卿云撰、《重修浙江通志稿》/浙江通志馆修。本研究采用其最高级别类目。

2 类目频次统计与分析

2.1 频次统计与划分

44部黄三角、长三角、珠三角通志共有994个一级类目,经相同名称合并后得415个不同类目名称,再按照下列原则归并为相同类目:“具有不同体式词的合并为一”,如类目“选举”“选举志”“选举表”,统一并入“选举”类目。其余类目虽为同义词,亦原样照录。照此原则归并后,得317个相同类目,见表1。

表1 一级类目频次统计

注:表中“类目名称”栏中类目后数字表示该类目的频次

表1按频次由高到低列出44部通志一级类目,最高33次,最低1次。哪些是高频类目呢?笔者借助布拉德福测定核心期刊的方法,即按频次由高到低把所有类目分成三个区域,每一个区域中的频次之和相等或相近[3],获得区域划分的红线约为331。再由表1,序号为1-9的类目频次之和为331,序号为10-19的类目频次之和为330,序号为20-22的类目频次之和为333,等于或接近331。见表2。

表2 类目区域划分

2.2 类目分析

(1)高频类目数所占比重较小。高频类目数约为中频类目的三分之一,且高频类目与中频类目数之和约为低频类目的四分之一。这说明各志书一级类目名称相似性极低,进一步说明不同地域和时代的志书所记载人、事、物差异较大。

(2)类目频次越高,覆盖志书种类越多。同一种志书不可能有相同的一级类目名称,高频类目是各志书通用的类目,频次越高则覆盖志书数量越多,最高频为33的两个类目名称是“人物”和“艺文”,各覆盖33/44=75%的志书,占四分之三。说明“人物”和“艺文”是各地域、各时代志书最为常见的主题。

(3)相同名称类目的设置现象说明:①事物的相似性,包括同一时代的不同地域事物的相似性、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事物的相似性、同一时代不同地域事物的相似性。②方志修纂的继承现象和参考现象。这里的继承是指同一地域的不同时代修纂的志书。如嘉靖11年《山东通志》与康熙11年《山东通志》的一级类目相似性极高,这种现象在古代方志中十分普遍。姜慧敏等曾提出过类似观点[4]。这里的参考是指虽然是不同地域和不同时代,但由于某种原因参考了其他志书的类目,如道光2年《广东通志》的类目设置与嘉庆6年《广西通志》相似度极高。

(4)低频类目所占比重约为80.76%,1频次类目所占比重约59.63%,说明三个地区通志志书一级类目设置具有多样性,也反映了各地域志书记载的人、事、物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5)类目的频次与类目数大致呈反比关系,即频次越高,类目数越少,见图1(数据来源于表1)。

图1 类目频次与类目数关系曲线图

(6)存在复合类目现象。复合类目即一个类目名称由两个以上类目组成,这些类目分别表达不同含义。本文在认定复合类目时,以该类目的一部分是否在其他志书的一级类目中独立存在为原则,如“户口田赋”在某些志书中以“户口”或“田赋”独立存在,依此原则,获得的复合类目有政教民俗、户口田赋、疆域形胜、形胜疆域、教育文化、名胜古迹、水利营田、卫所户口田赋、盐法驿传、史地等。

3 不同地域志书类目对比

黄三角、长三角、珠三角是我国东部具有不同特色的文化地域。从类目设置角度,这三个地域通志既有共性又具个性。共性表现在相同类目设置上,表1、表2中的高频类目可以说明这一点。个性表现在类目差异上,那么这些差异表现在什么地方?笔者以为,可从各地域志书的各频段类目平均数、各频段类目占该地域类目总数的百分比来考察得出结论,见表4、表5。

3.1 各频段类目平均数角度对比

笔者通过计算各频段类目平均数的方法来比较三个地域志书的一级类目,如表3。从表3可看出黄三角、长三角、珠三角每部志书一级类目平均数:黄三角志书与珠三角相当,黄三角略多,长三角最少,三个地域差别不太大。但高频一级类目平均数:黄三角明显多于其他两个地域,长三角最少,珠三角居中,珠三角略少于长三角;中频类目平均数:黄三角最多,长三角居中,珠三角最少;低频类目平均数:珠三角明显多于其他两个地域,长三角居中,黄三角最少;1频类目平均数:珠三角明显多于其他两个地域,黄三角与长三角相等。高频类目平均数多,说明该地域通志一级类目的共性强;低频类目和1频类目平均数少,说明该地域通志一级类目的个性强,1频类目(是指在三个地域44部通志中唯一存在的类目)更表达这个现象。为更精确地说明这一现象,可以用高频类目数与中频类目数相加、中频类目数与低频类目数相加的方法,比较得数即可验证,见表4。

表3 各地域志书的各频段类目平均数

表4 各地域志书相邻频段类目平均数之和

表4数据来源于表3。高频+中频类目平均数,黄三角志书明显多于长三角和珠三角,长三角居中。中频类目+低频类目数,珠三角明显多于黄三角和长三角,长三角居中。因此,可初步断定:黄三角志书一级类目最具共性,珠三角志书一级类目最具个性,长三角居中。

3.2 各频段类目所占比例的对比

笔者通过计算各频段类目所占该地域类目的百分数来比较三个地域志书的一级类目,见表5。从表5可看出,黄三角志书高频段百分比明显高于长三角和珠三角,长三角次之,珠三角最低;珠三角志书的中频段百分比明显低于黄三角和长三角,黄三角略高于长三角;珠三角志书的低频段和1频段百分比明显高于黄三角和长三角,长三角次之,黄三角最低。这种现象加上文类目平均数分析结果说明黄三角地域通志一级类目共性强,珠三角地域通志一级类目个性强,长三角居中。各频段类目所占本地域类目总数的百分比是判断类目强弱的最重要依据。

表5 各地域志书各频段类目数所占比例

4 不同时代志书类目对比

明代至民国有近600年历史,跨越古代和近代两个历史阶段,我国传统文化在多元化因素的影响不断发展。作为传统文化典籍重要组成部分的地志书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下文笔者将从一级类目角度,按明、清、民国三个历史时期采用对比的方法探讨该变化。

4.1 各历史时期志书一级类目数量平均数

本次研究对象44部志书,共有993个一级类目,平均每部志书有22.6个一级类目。那么,明、清、民国三个时代的志书平均数又是多少?呈怎样的变化趋势?表6说明了这个问题。

表6 明、清、民国时期黄三角、长三角、珠三角地域志书一级类目平均数

从表6看出这三个历史时期志书一级类目平均数:明代最高,清代次之,民国时期最低。高频类目平均数:清代最高,明代次之,民国最低且明显低于明清。中频类目平均数:清代最高,明代次之,民国最低且明显低于明、清。低频类目和1频类目平均数:明代最高,民国次之,清代最低且明显低于明和民国。上述分析可得出结论:清代类目共性最强,明代类目个性最强且共性也较强。然而民国志书高频类目平均数最低,明代低频和1频类目平均数最高,却很难说明类目个性孰强孰弱的问题。可依上文的高频+低频类目平均数和与中频+低频类目平均数和之比来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见表7(数据来自表6)。由表7可以看出高频+中频类目平均数:清代最高,明代较清差异不大,民国最低且明显低于明清。中频+低频类目平均数:明代最高且明显高于清代、民国,民国最低但较清代差异不大。这说明清志书类目共性强,明代类目个性最强且其共性也较民国强,民国的高频类目、中频类目平均数明显低于明清,较之上文的地域比较数据,不好判断类目共性与个性的强弱问题,姑且存之。

表7 各时期相邻频段类目平均数和

4.2 各频段类目所占比例的对比

本节统计明代、清代、民国时期志书一级类目各频段所占该历史时期类目数的百分比,以此分析比较三个历史的一级类目,见表8。

从表8看出,清代高频类目占该时代类目总数比例最高,明次之,民国最低且明显低于清、明。清代中频类目占该时代类目总数比例最高且明显高于明代和民国,明代和民国相当。民国低频类目占该时代类目总数比例最高,明代次之,清代最低且明显低于明代和民国。1频类目情况亦如低频类目。因此,清代高频类目所占本时代类目总数比例高,低频类目所占比例低,说明清代志书类目的共性最强,个性最弱。民国高频类目所占本时代类目总比例低,低频类目所占比例高,说明民国志书类目个性最强,共性最弱。明代志书居中,不论是高频、中频、低频还是1频类目的统计数据都是这样,即明代志书类目的共性与个性处于清代与民国之间。

不同地域之间、不同时代之间的对比是比较研究法中常用方法。本文从地域、时代两个角度,比较黄三角、长三角、珠三角的明代、清代、民国时期通志的一级类目,试图从各地域、各时代志书类目的高频类目、中频类目、低频类目和1频类目的平均数和百分比来探讨志书类目的共性与个性问题,所得结论乃一家之言。

表8 各时期志书各频段类目所占百分比

5 结语

有关方志门目比较的研究成果不多,如邓菲与笔者对佛山地方志门目进行过比较研究[5]。笔者亦曾独立对广东、广西的通志门目做过对比研究[6]。上述两文研究的地域仅局限于岭南,本文把地域范围扩大。黄三角、长三角、珠三角是我国东部三个具有各自特色的文化区域,作为明显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地方志,最能全景式展示地域文化。志书的类目框定了方志记述的人、事、物的范围。不同地域的方志有着不同的类目,可以通过比较志书类目设置的差异来区分志书的信息内容的共性和个性。一级类目是提纲挈领,其他各级类目起着逐步细化作用。本文对黄三角、长三角、珠三角三个地域明、清及民国时期通志的一级类目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试图探讨这三个地域三个时代通志类目的差异,进而探索地域文化的差异,应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得出某些结论,供方家参考和批评。

[1][6]衡中青.两广通志门目设置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2):86-89.

[2]王晓岩.方志体例古今谈[M].成都:巴蜀书社,1989:62-83.

[3]孙建军.文献情报计量理论和方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4]姜慧敏,白振田,周金水,等.同一地域不同时代方志版本内容自动合并的研究与实现[J].广西地方志,2008(5):29-32.

[5]邓菲,衡中青.佛山地方志门目对比研究—以明、清及民国为例[J].图书馆情报工作,2011(23):126-130.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the Primary Classes of the Local Provincial Chronicles of Yellow River Delta,Yangtze River Delta and Pearl River Delta in Ming Dynasty,Qing Dynasty and Republic of China

HENG Zhong-qing

There are 44 local provincial chronicle books from Ming Dynasty,Qing Dynasty and Republic of China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Yangtze River Delta and Pearl River Delta,including 993 original classes and 317 merged classes.High-frequency class is accounted for 5.05%,mid-frequency is 14.20%,low-frequency is 80.76%.There is an inver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requency and the number.By region,the average of highfrequency classes is highest from the books of Yellow River Delta,and the lowest average of low-frequency classes is from the Pearl River Delta’s.The percentage of high-frequency classes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from the books of Yellow River Delta,and both the percentages of low-frequency and 1-frequency classes from the books of Pearl River Delta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By times,the highest average of high-frequency classes is from the books of Qing Dynasty,and the lowest from the Republic of China.The highest average of low-frequency classes comes from the books of Ming Dynasty,while the lowest from Qing Dynasty.The percentage of high-frequency classes from the books of Qing Dynasty is highest and that from the books of Republic of China is significantly low.The percentage of low-frequency classes from the Public China books is highest,and that from the books of Qing Dynasty is obviously low.

class of local provincial chronicle;class comparison;primary class;compare by region;compare by time

格式 衡中青.黄三角、长三角、珠三角明、清及民国通志一级类目比较[J].图书馆论坛,2015(2):61-67.

衡中青(1969-),男,博士,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2014-09-09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中国地方志门目分类研究”(项目编号:09YJA870006)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通志类目志书
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召开特色志书编纂专题会议
本期练习题类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CLC与LCC类目同现映射方法研究
——以图情领域为例*
谈编译出版《西藏七大艺术集成志书》藏文版的必要性
从《通志·校雠略》看郑樵的档案文献编纂思想
农业科学领域DDC和CLC类目映射分析
浅谈提高第二轮志书的可读性
《中图法》第5版交替类目研究综述
《新疆图志》通志局本与东方学会本探析
“概述”是一本志书的概述还是一地总貌的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