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创新周:创变客力量

2015-01-01林波供图芯世界

WTO经济导刊 2015年7期
关键词:大栅栏创客公益

文|本刊记者 林波 供图|芯世界

社会创新周:创变客力量

Social Innovation Week 2015: the Power of Changemaker

文|本刊记者 林波 供图|芯世界

社会创新

社会公共领域的创新,有赖于政府、公益组织等各方合作,以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多样性需求。从现有经验看,公益组织是推动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

这些人就是创变客,这就是创变的力量。他们跨越不同界限,就像打乒乓球,最有意思的比赛是在不同背景之间的人中进行。当设计遇到创客、遇到社会问题的时候,我们的核心其实是改变世界,我期待和大家一起改变一起玩,一起来拥抱陌生的领域,让我们一起带来全新的视野和全新的战略。”6月13日,成功设计平台联合创始人黄蔚在2015社会创新周这样解读她心中的创变客,此时的她分外骄傲,因为她自己从体制外的“坏学生”到设计师、创立众创中心,也已经走了很长的创变客之路。

实际上,这不是芯世界社会创新中心第一次在社会创新周上提到“创变客”这个概念。但这次,“创变客”的概念又一次被放大、重申、强调。

创变客(Changemaker),最早由美国的国际型社会创业家支持公益机构Ashoka提出,在2013年社会创新周,芯世界社会创新中心(以下简称“芯世界”)对这一概念进行了本土化并使之广泛传播。在芯世界看来,创变客指的是“有同理心、有团队精神、有领导力、有创变精神的这样一群人。他们自信、不为自己设限,能运用社会支持,寻求各种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法,并激发、完成改变”。

“创客实际上是创变客的初级阶段”。英特尔中国首席责任官杨钟仁这样解读“创变客”与时下大火的“创客”之间的不同:“今年社会创新周的主题是‘一起来,可劲儿造’。创变客是对社会需求和社会问题最敏感的一群人,让创客加入,是希望创变客可以拥抱技术,让他们的梦想可以插上翅膀。所以选用‘造’这个字,希望大家一起将美好的世界创造出来。创客是技术发烧友,他们的动手能力很强,但是他们有时候不知道社会需求在哪儿,两方面能够融合起来的话,就可以产生很好的相互促进效应,也可以体现跨界的精神。各方一起来,包括英特尔公司以及所有的合作伙伴一起创造美好的城市。”

万众创新,给时代把脉

自从李克强总理在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万众创新”已成为时代的强音,为当前各界所关注。“近年来,快速的经济发展导致了诸多无法凭一己之力解决的社会与环境问题。我们亟需以创新2.0的思维联结政、用、产、学、研,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应对当前挑战。”杨钟仁表示。

也因此,20 15社会创新周的目的在于联结全球各界的领袖,探索系统性的解决方案;释放草根创新的潜力,把社会问题解决在萌芽中;借助企业界的优势,助力社会创新;激发创客的社会情怀,使之更加关注社会问题,成为创变客或与创变客们碰撞出火花,共建以人为本的城市和社区。

事实证明,这个期待,没有落空。

在这一跨界的社会创新平台上,政、用、产、学、研的专业人士空前团结在一起,用创新的思维与方法推动着社会问题解决方案的产生。

2012年,芯世界发起首届社会创新周,面向公众宣传创新的公益模式,吸引公众以更有趣、更专业、更可持续的方式了解并参与公益。彼时,芯世界还未注册成非营利机构,芯世界始于英特尔公司和民政部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促进司2010年1月发起的芯世界公益创新奖,着重探索公益创新理念的普及、利用信息与通信技术回应解决社会问题的各种实践。芯世界公益创新奖自创办以来,仅第二届就有超过382个优秀项目参与,除了提供资金支持,芯世界还组织了社会创新之旅、社会创新七步走等能力建设项目,从方式方法到实践经验两个层面推进社会创新模式的发展。

2013年6月,芯世界在北京市民政局注册成为一家独立运营的非营利机构,继续整合跨界专业资源,支持由公益组织、社会企业以及个人驱动的优秀社会创新模式。芯世界专注于挖掘中国社会创新潜力,通过支持创变客,促进科技、人文与社会的跨界协同合作,促进社会问题解决方案产生,从而催化中国社会创新生态圈。

回首过去4年社会创新周的主题,从2012年的“我们变了,世界就变了”,2013年的“行动即改变”,2014年的“联结,创变世界”,2015年的“一起来,可劲儿造”,每一步都踏在社会创新的最新节拍上。如今,社会创新周已经成功举办了4届,成千上万的创变客和准创变客们被社会创新周所吸引,创变精神在一次次的碰撞中得到了激发。

数字创新让城市变得智慧而诗意

“我们如何像对待大脑那样对待一个城市?如何在人海茫茫中买东西、交流?这就像大脑中存在的信息一样,可以转化为云信息,让整个城市变得更加智慧,既有智慧的技术,又有智慧的人、智慧的解决方案。”被誉为“英国社会创新之父”、现任英国国家科技艺术基金会会长的周若刚(Geoff Mulgan)已经是第3次来到芯世界社会创新中心搭建的演讲平台上了,他提出了技术和社会交融的观点,即如何让社会参与技术的塑造、设计和应用。

实际上,这次创新周的众多演讲嘉宾都表达了类似的意思。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吴甘沙为他的演讲起了一个特别动人的名字:“城市2.0——与我理想有关的一切”。他认为,他理想中的城市就是技术、自然、人和社会的和谐共生。而实现这一切,需要将过去自上而下的创新变为自下而上的创新,因为“自底向上的每个城市都是独特的”,因为,“在一个到处是bug(故障)的智慧城市里,自上而下设计的系统体现为复杂和耦合,必然导致系统性风险”。

来自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创新建筑研究院(IAAC)的城市规划师托马斯·迭兹(Tomas Diez)说,他们关心的问题是城市的数据化和网络化。他讲述了巴塞罗那的城市发展历史,以及利用开放创新和社会创新来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想法和例子。

而来自台湾的资深创变客李大维、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郑磊、开放数据中国的联合创始人高丰,他们的演讲主题都集中在利用技术手段解决社会问题,阐述了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郑磊和高丰都聚焦到了政府数据开放上,提出了“从数据开放到治理创新”。过去我们说DIY,说的是你自己做,现在我们说的是一起做,也就是“一起来,可劲儿造”。怎么造?开放、共创、以人为本。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吴甘沙眼中的创变客,是这样产生的:市民是城市产品的用户,他们要参与用户创新,而用户当中有一些领先的用户,他们是创变客、公民黑客、大众创业者。他们一起把自己的自由时间贡献出来,提出问题、创意,为城市开发各式各样的应用方案,去创建具有社会创新血统的城市,无数自发的创新一起组成了涌现效应,使得城市获得智慧。最终,是市民个体作为组织和利益单元的崛起。

市民生活在社区中,他们在社区中创新,社区是社会构成的细胞,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智慧社区的创新,需要以人为本,发挥每个人的热情,激发社会创新的氛围,营造健康、幸福的智能化生活。”杨钟仁如是说。

于是,20 15年社会创新周分别成立了芯世界-大栅栏社区创新实践基地和芯世界-朝阳文化馆垡头社区创新实验室,以社区作为社会创新参与者的实践基地和场景。

地处北京市中心的大栅栏社区如同老北京城的缩影,陈旧的建筑、混乱的搭建、逼仄的邻里关系……这些困扰大栅栏社区的问题同样威胁着老北京的城市肌理。

社会创新周选择在古老的大栅栏街区中展示全球最前沿的社会创新案例,使得社会创新的想法和案例变得更具象、更有感染力。本次展览展出了由芯世界联合社企流、煎蛋网、创思客等社会创新领域的伙伴机构共同搜集的101个社会创新案例,覆盖了文化创新、公益创新以及智慧城市等领域。

此次展出的“给房子装个插件”专题中,收录了大栅栏的“房中房”、“胡同泡泡32号”、“在顶楼加一层太阳能公寓吧”等案例,展示了国内外创变客用小创新改善大问题的实践。这些生动的实例对于大栅栏社区乃至中国城市发展都具有极佳的参考价值。

“从2011年起,大栅栏启动了基于渐进式微循环改造的旧城城市有机更新计划,逐步通过科技与文化相结合的创新实践,以打造更具特色的大栅栏街道。社区创新实践基地的成立,将以社区作为社会创新参与者的实践基地和场景,让信息技术对接社会需求,共同实践社会创新的新路径。”大栅栏街道主任王志忠说。

这和周若刚在演讲中所说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脉相承。在英文中,这句话是这样表达的:“Innovation from Anyone, for Everyone”。

创变客,你并不孤独

金葛是一位人类学者、纪录片导演和专栏专家,也是IDEO的设计主管。他来到社会创新周最大的感受是觉得自己不再孤独了。

“我觉得在这个时代非常幸运,因为所有社会创新的方式都变得前所未有的容易:在纪录故事方面,各式各样的媒体工具、技术设备都很容易触及到;在分享合作方面,各种传送资料和工具、在线合作也更容易;在数字产品方面,建模也变得更加容易;在社群共创方面,越来越多网下平台可以利用,例如针对硬件创客的创客空间、联合办公空间等等。所以,我期待着不断寻找新的工具、新的目标来改变世界。”

2015年社会创新周有5大单元+1个模块,联结国内外的创变客、创客和创新生态圈的人士,传播开放创新和数字化社会创新趋势及实践,共同打造创新社区,解决社会问题。

在社会创新周这个创变客最大的聚集地上,原本感觉孤单的创变客们不再觉得孤独。

在“创变客说”单元,国内外不同行业的10多位顶尖创变客云集北京,从开放创新、技术创新与社会需求的层面分享了他们在社会创新领域的实践及经验;“工作坊单元”融合6种不同风格的工作坊,让现场观众有机会亲身参与其中,启动创变的思维与力量;“放映单元”是创变客的影像盛会,在“嘿播室”中,公众通过6部影片,充分了解到创变客们是如何解决生活难题的;“展览单元”是国内第一个综合体现社会创新历史、案例、创变客故事的窗口。此次展览包括3D打印义肢和别有风味的食物,将雾霾的数据转化成音乐,用静电吸附空气中的有害颗粒物并将其变为高端珠宝等,其中不乏艺术创作者对社会问题深层次的思考与脚踏实地的推动促变……除此之外,今年的社会创新周还特别打造了“行动”模块:以开放式沙龙的形式探讨扎根社区的社会创新实验室的挑战与发展。

这是一场创变的盛宴,最新、最潮的社会创新理念和行动在这里交流、分享、激发,创变客们在这里建立联结,“一起来,可劲儿造”,为创造更加智慧、创新、包容的城市,如同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城市里面。(吴甘沙语)

编辑|王秋蓉 qiurong.wang@wtoguide.net

猜你喜欢

大栅栏创客公益
不易读准的“大栅栏”
大栅栏 承载南城地脉 见证数度繁华
公益
公益
公益
“一尺大街”长几米?
公益
让路人都可以坐下来当创客
创客
创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