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权威机构观点综述

2015-01-01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

全球化 2015年11期
关键词:经济体经济

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

·权威观点·

国际权威机构观点综述

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

2015年9月以来,国际机构对世界经济形势和中国经济形势进行了分析和判断。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对世界经济形势的主要观点

(一)未来两年全球经济可能衰退

花旗集团2015年9月8日发布报告称,未来两年全球经济有55%可能会陷入某种形式的衰退,最有可能进入一个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比较适中的衰退周期。曾担任英国央行理事的首席经济学家比特指出,跟以往20年有所不同的是,这一次全球经济衰退的诱因不是美国经济下滑,而是新兴市场需求下降导致全球经济滑坡。

花旗预计,中国对其他新兴经济体和大宗商品出口国的进口需求减少,加之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巴西、南非、俄罗斯等其他已面临经济困境的新兴市场也会增长乏力。为应对衰退威胁,全球主要央行还会推出若干轮量化宽松 (QE)政策,将英国、欧元区和日本的QE算在内,QE的整体规模会更大。欧洲央行可能不得不将QE延长到明年9月以后。明后两年QE还不足以帮助发达经济体抵御经济下滑,可能比目前的预测情形更糟。

(二)全球经济普遍疲弱

世界银行2015年9月15日发布报告称,2015年可能是新兴市场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经济表现最疲弱的一年,发展中国家应做好准备应对美联储加息可能给国际金融市场带来新一轮震荡。尽管美联储已将即将加息的信息传递给金融市场和公众,并制订了紧缩步骤,但加息仍可能引发市场波动,使新兴市场面临大量资本流出风险。目前,全球经济普遍疲弱、跨国贸易增长放缓、大宗商品价格维持低位,一些新兴和前沿经济体比2013年美联储开始退出QE时更加脆弱。如果投资者期望美联储采取更加激进的加息政策,将推高发达国家的长期债券收益率。若美国、欧元区、英国、日本的国债收益率上升1%,将可能使新兴和前沿经济体的资本流入一年内减少45%,相当于这些经济体总产出的2.2%。发展中国家应增强经济的韧性,采取措施促进增长。高通胀国家应实施有信誉的货币政策来控制通胀,监管机构应对有大规模外债的银行加强监管。此外,汇率机制应保持弹性,但应和货币政策或者有目标的干预措施配合使用来帮助市场有序运行。

(三)全球经济增长下行风险加剧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拉加德2015年9月22日表示,全球经济增长面临的下行风险加剧,包括大宗商品价格下滑、货币政策调整以及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疲弱的前景将令达成全球发展目标较以往更加困难。中国增长放慢是可预见的,也在意料之中,但仍有一定影响,特别是对本地区的溢出效应可能大于原先预期。IMF官员在一份讨论报告中表示,为支撑可持续发展,各国应采取建立稳健的公共财政、投资教育、削减能源补贴并深化金融市场改革等举措。结构性改革将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包括出台政策提高农业生产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并增加教育投入,特别是女童教育。发展中国家可通过增加税收和削减不必要支出来创造条件,增加在发展与社会目标方面的支出。削减能源补贴和恰当地制定能源价格,将对环境保护有益,同时创造更宽松的财政条件。提高能源价格可以让各国的财政收入平均增加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 (GDP)的4%。

(四)明年全球经济增长只能小幅加速

IMF总裁拉加德2015年9月30日表示,美国加息和中国经济增长缓慢的双重变数将为全球经济带来不确定性和更大的市场波动,预计明年全球经济增长只能小幅加速,全球经济增长令人失望且不均衡。一年前她所警告过的 “新平庸”,即长期低增长的风险正在变得越来越大。9月24日,美联储主席耶伦表示,只要经济保持在正轨上,2008年底开始一直接近于零的美国利率就可能在今年底前开始提升。此前,拉加德一直呼吁美联储推迟加息至明年。尽管现在新兴市场对美国加息的准备比以前充分得多,但是借贷成本的提升和强势美元可能让货币错配彻底暴露,导致企业违约,在企业、银行和主权债务之间造成恶性循环。整体而言,大多数发达国家应继续保持宽松政策,在做出自己的决策时考虑到可能波及世界层面的风险。新兴经济体需要强化自己在大企业的外汇敞口,而那些尚有公共支出提升空间的国家应该增加投资,尤其是基础设施投资来推动增长。

拉加德还指出,全球经济的增长潜力受到低生产率、人口老龄化以及金融危机余波三大因素遏制。尽管印度依然会是亮点,但是俄罗斯和巴西等国经济则面临着严峻挑战,拉丁美洲的增长将继续大幅度减速。此外,中国的改革将带来更缓慢、更安全,也更持久的增长。中国的决策者正面对着一种微妙平衡的挑战:一方面需要贯彻那些最难的改革,一方面又必须确保需求和金融稳定。

(五)全球扩张仍难实现,世界经济面临下行风险

IMF2015年10月6日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显示,全球经济走出战后范围最广、程度最深的衰退六年后,回归强劲、同步的全球扩张仍难实现,甚至面临较几个月前更为明显的下行风险。报告称,当前所有国家都面临挑战。尽管各国前景有相当大的差异,但新的预测几乎将所有国家短期内的增长率都做了下调。去年全球经济实际增长率为3.4%,而经修正后的今年全球增长率仅有3.1%。不过,IMF预测,明年全球经济增速可望回升到3.6%。总体上看,发达经济体短期内增长看起来要好于前一段时间,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则会减弱。但是,由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在全球产出中所占比例不断提高,因而对全球增长的贡献仍然最大。

在发达经济体中,由于近期危机的遗留影响已经减退,加上持续的货币政策支持和财政中性的恢复,产出增长普遍加速,失业普遍下降。美国和英国的复苏进展最快,货币政策看起来会很快收紧,而欧元区和日本的复苏却很不确定。发达国家经济体之外的其他国家则有不同因素导致增长放缓,包括大宗商品价格下跌、过去信贷快速增长的影响以及政治动荡等。对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而言,2015年经济增长将连续第五年下滑。报告总结出若干可能导致全球复苏停滞的重要因素,包括过低的原油和其他大宗商品价格、意料外的中国增长骤降、金融市场动荡加剧、美元持续升值以及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恶化等。IMF经济学家奥布斯特菲尔德认为,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总体而言,结构性改革可以改善商业环境,精心构建的财政架构对于新兴经济体很有帮助。此外,灵活的汇率也非常重要。对于发达经济体来说,需要解决仍然存在的危机遗留问题,再辅以相应的财政政策,存在负产出缺口的国家应该继续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而具备财政空间的国家有必要扩大基础设施投资。

(六)全球金融稳定面临新风险

IMF2015年10月7日警告称,如果各国政府和政策制定者对市场稳定风险应对不当,世界可能陷入一场新的金融危机,导致全球衰退。IMF负责金融稳定的主管乔斯·维纳尔斯表示,风险溢价再度上升、新兴市场的公司违约现象增多,同时全球对风险较高资产的投资意愿下降,可能使世界经济增速减弱到可被称为全球衰退的地步。

报告警告称,冲击或许会源自发达或新兴市场,再加上未被应对的系统脆弱性,可能引发一场全球资产市场紊乱,以及多个资产类别的市场流动性突然干涸。在这些情况下,新兴与发达经济体的支出增速将大幅放慢,导致2017年的世界产出较IMF的基准预测低2.4%。由于预测水平本已很低,这意味着,全球年度增速很可能将低于2%(这是全球衰退的标准定义),但不至于引发跟2008年规模相仿的又一场危机。

二、对中国经济形势的主要观点

(一)未来五年中国潜在增长率为6%~7%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表示,未来劳动力、土地带来的要素红利都会下降,未来五年的潜在增长率可能为6%~7%,看起来比较悲观,但如果考虑到中国经济总量已经从不足美国的10%上升到60%,可能就不显得那么悲观。一个十万亿美元的经济体年增长7%就是7000亿美元。从增量而言,中国每年的经济增量仍然是上升的,经济增速的下滑并不意味着经济增量的下滑。另外,中国经济这一次减缓有很强的人为因素,是主动调整的结果,而不是被动的。放眼未来几年,这种结构性调整还会持续,去产能过剩和去杠杆也会继续。因此,经济下行的压力依然会很大,而且会持续较长时间。

除外部环境、要素市场及政府意志的改变,经济增长的压力还相当程度上来源于金融风险的上升。2009年的四万亿刺激之后,中国金融行业的信贷发展太快,社会融资总额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两倍,不管是按IMF还是国际清算银行的标准,都已经进入金融风险的警戒范围。从实际数据分析,中国这几年计划中的去杠杆并没有实现,只是加杠杆放缓而已。从债务指标来看也不乐观,2014年底,中国整体债务占GDP比重已经达到2.2倍,虽不像美国、日本已达三倍以上,但新兴经济体普遍都在1.5倍以下,中国的债务风险水平与经济发展阶段已经不匹配。好在中国近年已对影子银行的风险进行了控制,同时也开始积极处理地方债,只剩下企业债的风险较高。

在低经济增长、高金融风险的新阶段,政府和企业该如何应对?朱海斌认为,财政改革除了减税,还应进行中央与地方支出比重的调整;货币政策在低息的同时,可尝试中性信贷政策,货币政策目标也别再紧盯通胀数字,而是设定通胀目标区间;政府不再对落后企业隐性担保,应建立健全破产程序;进行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推进国企改革,开放更多市场竞争;大力发展多形式多渠道融资;加强监管,防止监管真空和监管缺失。

(二)亚行下调2015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期至6.8%

亚洲开发银行2015年9月22日对2015年3月发布的《2015年亚洲发展展望》报告进行了修订,称因1月—8月经济活动不及预期,投资和出口疲软,故将今年中国GDP增速预期从7.2%下调至6.8%,低于中国官方年初设定的7%年度增长目标。今年二季度和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速均成功守住7%关口。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5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表示,尽管当前部分经济数据有波动,但中国经济稳定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有能力实现今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

(三)IMF维持中国今年经济增长6.8%不变

IMF2015年10月6日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与7月的预测相比,维持中国2015年和2016年经济增长6.8%和6.3%的预测不变。报告进一步解释了中国因素的影响力。中国目前是世界最重要的金属进口国,在直到2011年本世纪初的这段时间维持了极快增长。随着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出口国大量投资提高产能,刺激国内增长。然而,中国力求转变过去的出口和投资带动型经济模式,努力提高消费 (包括服务业)的作用。因此,中国领导层最近已降低增长率目标。很多大宗商品 (包括金属)的实际价格已从2011年的峰值下跌,在今年8月中旬开始的金融波动那几个星期,下跌幅度尤其大。预计中国工业生产放缓将进一步使得金属价格承压,未来商品市场将进一步下行。

(四)世界银行预计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7%左右

世界银行2015年10月5日发布《东亚太平洋地区经济半年报》预计,2015年中国经济增速为7%左右,之后逐渐放缓,继续向以国内消费和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模式转型,这意味着增长率逐渐降低。近两个月来,中国投资、工业企业利润等多项重要经济指标不理想,一度引发外界对中国经济今年能否完成7%目标的担忧。报告进一步指出,中国经济在2016年—2017年可能逐步放缓,因为中国拥有足够的政策缓冲和工具来应对更显著的减速风险,包括相对较低的公共债务水平以及金融体系中的政府主导地位。

(五)警惕中国经济转型的风险

IMF2015年10月7日警告称,在上次金融危机过去七年后,全球金融稳定仍存在不确定性,特别是新兴市场下行风险占上风。乔斯·维纳尔斯表示,8月人民币的下跌并非中国有意为之,只是当时的市场环境过于复杂,让国际社会出现了担心中国经济增长的“误解”。IMF肯定了中国在人民币汇改中做出的努力,人民币设立中间价新机制是正确的举措,允许市场发挥更大作用,但同时应该有更好的沟通机制。在谈及中国的金融隐患时,乔斯·维纳尔斯表示,企业债高企以及影子银行持续增长,都威胁金融稳定,但目前并没有看到中国出现整体信贷危机的确切迹象,做好应对准备很重要。

责任编辑:李 蕊

猜你喜欢

经济体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主要发达经济体的政策应对空间有多大
工作图什么?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分享经济是个啥
新兴经济体分裂为三大阵营
拥抱新经济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