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重点”防护区滑坡防治措施

2014-12-31刘红红

四川地质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防护区减灾隐患

刘红红 ,徐 刚 ,杨 娟

(1.河北阜城中学,河北 053700;2.西南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重庆 400715;3.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715;4.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重庆 400065;)

1 滑坡防治研究现状

国内外学者主要从静力学观点和理论出发,依据滑坡自身特性和相关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对滑坡进行勘测、规划管理与防治。在防治过程中主要把重点地段如重点建设工程所在地区、人口密集地区和重大地质灾害多发地区作为重点防治对象[1],对其进行选择性工程治理,常采用加载反压、削方减载、抗滑挡墙、抗滑明洞、抗滑桩、锚索、滑带土改良、地表地下排水等对适宜工程性措施治理的滑坡进行防治工程的建设,对一些规模巨大难以整治和其他一些不适宜工程性措施的滑坡一般采用绕避措施。近些年来滑坡的防治也逐渐由单一的工程性措施向工程性与非工程性措施相结合的滑坡防治理论与方法转变,但理论与方法研究有待完善。

2 “非重点”防护区

表1 “重点”防护区与“非重点”防护区划分标准

本文依据当前国内外滑坡研究现状及我国滑坡灾害实例将滑坡防护区初步分为“重点”防护区与“非重点”防护区,标准如表1。

表1中重大工程所在地泛指铁路、公路、厂矿、水库、居民楼、办公用地、商业用地等,这些区域的滑坡所在地常因潜在损失大而受到较高重视,防治措施较为先进,在灾害发生时不易造成人员伤亡。 受威胁人员指灾害隐患点居民人数,“重点”滑坡防护区潜在受灾人员多,一旦发生灾害将给社会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损失因而受到较高的重视,另有一些其他重要地段,如国家机密机关所在地、重要国防区域等重要区域一旦发生滑坡灾害会给国家造成严重损失,也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从而对当地滑坡进行严格的防治,灾害发生时也不易造成人员伤亡。综上所述,“重点”防护区泛指那些因各种特性而受到较高重视进行有效防护的区域。而“非重点”防护区常因不是重要区域、经济落后、居民少而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或是一些不宜进行工程性措施(新的滑坡裂缝不宜削坡以免人工诱滑,减灾效益的要求等)或搬迁绕避较为困难的区域,这些区域常因防治措施不当一旦发生滑坡灾害会给当地人民群众造成重大损失。

3 “非重点”防护区滑坡灾情

综合统计分析 2001年以来我国滑坡灾情*,对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造成直接损失的滑坡灾害共 319次,其中“重点”防护区29次,仅占滑坡灾害的9%,其余91%均为“非重点”防护区。且“重点”防护区防治措施得当,预警预报及时准确致使伤亡人数极低。 “非重点”防护区由于防治措施不合理甚至缺乏防治措施,当滑坡灾害发生时直接受威胁居民的死亡率为96.35%。我国平均每年因滑坡灾害死亡上百人,严重年份死亡超过500人,这些因灾死亡人员93%为“非重点”滑坡防护区直接受威胁群众。

我国各省市“非重点”防护区滑坡灾情严重情况分布不均(图1):云南、四川两省“非重点”防护区滑坡灾情最严重;重庆、陕西、湖北、贵州、广西、甘肃次之;广东、湖南、新疆、青海、山西、浙江,灾情较轻;江西、西藏、福建和其他省市滑坡灾情最轻。这符合我国滑坡灾害空间分布特征,但与滑坡灾害发生频率的空间分布有一定出入[2-3],例如福建省,发生滑坡灾害的次数较多,但造成的人员伤亡并不是很严重,这与我国各省市对“非重点”滑坡防护区重视程度与防治措施不一致有关,并且各省市的滑坡在规模上也有很大差异,福建以土质滑坡为主,滑坡规模小[4]。由此可见,各省市应根据自身滑坡灾害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我国“非重点”防护区滑坡灾害的发生频率随时间在波动中趋于上升,2001年至2007年呈上升趋势,2008年有所下降,2009年“非重点”防护区滑坡灾情最严重,近三年呈波动下降趋势,十二年来我国“非重点”防护区滑坡发生频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图2)。总体看来我国“非重点”防护区滑坡灾情较严重,亟待引起高度重视纳入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议程。

图1 滑坡灾害地区分布图

图2“非重点”防护区滑坡灾害年份分布直方图

4 “非重点”防护区滑坡防治措施

“非重点”防护区滑坡的防治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图3),它涉及诸多方面如观念、勘测、工程性措施、非工程性措施以及国家政府、地方政府、社会各界人士、当地人民群众等。但是,由于“非重点”滑坡防护区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一旦发生滑坡灾害常因交通受阻延误救援时机,并且人员遭滑坡掩埋生还的希望比较小,“非重点”防护区滑坡的防治关键在“防”,防护措施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4.1 转变观念,重视“非重点”滑坡防护区滑坡防治

“非重点”防护区滑坡的防治首先需要我们转变观念,由“忽略、忽视、轻视”等转为“重视”,只有对其加以重视才能真正地进行科学防治。提高重视程度,包括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程度,“非重点”滑坡防护区由于人员稀疏、经济落后,即使发生滑坡灾害也不会给国家和政府造成重大损失,而且此类隐患点数量多又相对分散,从减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角度考虑不适宜进行全方位大规模的工程治理,因而有些领导和社会人士对其重视程度不够,甚至忽视了其可能的灾害隐患。被忽略的灾害隐患一旦爆发就会给当地人民群众带来致命的打击。在当今“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人类的生命至高无价,“非重点”防护区虽“人少”但“一个不能少”,国家应从防灾减灾法制、机制、体制等各方面加以完善,切实将“非重点”防护区滑坡的防治纳入我国综合防灾减灾工作议程。

4.2 精确勘测,编制危险度区划图

国家和地方组织专业人士采用专业技术对“非重点”防护区的滑坡隐患进行全方位、不留死角的拉网式排查。通过对滑坡体地层、坡度、坡形、高差、坡向等本底因素的精确勘测,利用多元回归模型、聚类分析预测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神经网络法、因子叠加法等[5],结合现代计算机技术对滑坡灾害隐患点进行危险度区划,同时将数据存储于国家地质灾害数据库,编制危险度区划图,并且将获得的灾害隐患数据尤其是可能的诱发因素、滑动方向、威胁范围等告知当地人民群众,同时制定符合当地情况的应急预案。

4.3 采取简单有效的工程性措施进行滑坡防治

目前国内外关于滑坡的工程性防治措施主要有:通过减重、反压或削方减载等方式改变坡体的几何形态来治理滑坡;通过修建地表和地下排水工程减少水对滑坡的作用机理从而治理滑坡的排水工程性措施;通过植树种草可以减少浅薄层水土流失,从而降低大滑坡发生的概率;以及通过抗滑挡墙、抗滑桩、预应力锚索、锚索桩、复合挡土、格构锚固、抗滑明洞等支挡工程进行滑坡的治理。以上四种方法对不同的滑坡起到不同的防治作用,前三种相对第四种工程性措施施工方便,费用较低。“非重点”防护区由于自身因素及减灾效益的要求可以通过坡体几何形态改变、简单的排水工程以及植树种草护坡等简单易施的工程性措施来降低滑坡发生的几率。

4.4 着重采取非工程性措施进行滑坡防治

高文学、高庆华认为非工程性措施,主要是通过政策、规划、管理、经济、法律、教育等手段,削弱、消灭或回避灾害源;削弱、限制或疏导灾害载体;保护或充分发挥工程性措施的作用;减轻次生灾害与衍生灾害,以最大限度的减轻灾害损失[6]。根据以上观点并结合滑坡防治的现实需要认为“非重点”滑坡防护区不适宜进行大规模的工程性措施,而应着重采取以下非工程性措施对其进行滑坡灾害的防治:

1)转换经济发展方式。“非重点”防护区一般经济落后而山中矿藏资源、森林资源等比较丰富,人们传统的“靠山吃山”观念致使当地经济发展模式较为单一,在很大程度上会给当地自然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非重点”防护区应该转变单一的经济发展方式,既保护环境又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减少滑坡发生的诱发因素;

2)保护生态环境,规划建设。当地政府环保部门切实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对危害环境的行为予以坚决制止,采用各种方式提高当地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减少滑坡发生的诱发因素;当地发展规划部门对建筑物的建设规划要充分考虑当地自然环境,对一些建筑物、活动场所的建设等尽可能地避开危岩、角度大的斜坡等滑坡灾害隐患点,同时对当地人民群众普及建筑规划知识,使人民群众在选址建房时充分避开滑坡灾害隐患点。

3)修建避难场所。在“非重点”滑坡防护区根据人口密度修建一到两个简单应急避难场所。避难场所的选址应与滑坡可能的滑动方向大至垂直,并且尽量选择较平坦容易进入的区域,以便灾害发生时人们能够迅速的到达避难场所;为降低修建费用,避难场所可只作简单修建,主要用于灾害发生时人们能够到场所进行短期紧急避难;从村舍到避难场所的途中以及避难场所内部都要有明确的路标指示,引导人们在灾害发生时顺利避难。

4)加强宣传教育。对人民群众进行宣传与教育,首先使当地人民群众能够了解自身所处的自然环境,增强安全意识,同时使人民群众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其次对当地人民群众进行灾害逃生知识的宣传和逃生技能的演练,政府或群测群防工作人员组织村民进行定期滑坡灾害逃生演练,使群众能够熟练地掌握逃生技巧,并对人民群众进行简单的自救与互救技能培训;再次,倡导当地人民群众储备一些应急物资,当灾害发生后可以及时为自救与互救提供救援物资,将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点。

5)以政府为主导、群测群防为主体,专业与业余相结合,切实加强“非重点”防护区滑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工作。“非重点”防护区滑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具有长期、持续和联系性的特点,对时效性要求较高,仅靠政府力量很难达到滑坡防治目的。且由于滑坡失稳前兆如泉水的复活或突然干枯、岩体横向及纵向放射状裂缝、土体上拢、岩体的小型崩塌和松弛等首先会被当地人民群众发现,而当地人民群众是直接的受害者,群测群防为主体的滑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不仅可以减轻政府负担还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滑坡防治效果,具体包括选取工作人员、组织培训、实时监测、发布预警、实施自救5方面:

严格选取群测群防工作人员。群测群防工作人员由专业人员与业余人员构成,政府经过严格审查选取滑坡防治专业人员,选取人数视业余人员数量和滑坡隐患范围而定,负责业余人员的日常指导工作;在滑坡隐患所在地的每一村(组)、学校等单位招募反应灵敏又热心肠的志愿者,招募人数视单位范围和人口而定,负责本地滑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

对工作人员进行组织培训。将工作人员纳入政府组织机构,对其进行工资发放、监测预报预警简易设备的发放,并定期对群测群防工作人员进行滑坡灾害防治知识培训,重点在于滑坡灾害前兆的识别、滑坡预报预警的发布、滑坡逃生技能、灾害自救与互救等方面的培训与考核,并要求工作人员对其负责区的人民群众进行防灾减灾知识宣传与讲解,同时定期组织其负责区域人民进行逃生演练。

专业与业余相结合,对滑坡隐患进行实时监测。政府组织专业人员采用专业技术对各滑坡灾害隐患点进行微观监测与宏观监测,及时分析滑坡的发生发展状况,根据监测到的实际情况及时修正应急预案并将监测信息传入国家地质灾害数据库;业余人员利用简易设备根据村民经验对滑坡隐患进行实时监测,将滑坡发展状况及时上报政府部门,业余人员知识的缺乏可以直接咨询对其负责的专业人员。

图3 “非重点”防护区滑坡防治措施示意图

预警预报发布,及时组织逃生。专业与业余人员一旦发现险情立即组织人民进行逃生同时及时向上级汇报,组织人民群众迅速、及时、有序地按原定路线向避难场所方向逃生,当滑坡发生时由于情况紧急,可组织村民就近向较为安全的地带撤离。跑离时,以向两侧跑为最佳方向,在一定条件下,如滑坡呈整体滑动时,原地不动或抱住大树等物,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自救措施[7]。

实施自救。一旦发生滑坡灾害,立即上报政府同时争分夺秒进行自救,主要包括对被埋人员的搜救工作、对受伤人员的简易救治、对可能受威胁人员及时组织撤离,将滑坡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点。

5 结论与讨论

本文通过对我国滑坡灾情分析认为我国“非重点”防护区滑坡防治任务紧迫而艰巨,亟待被纳入社会可持续发展日程。“非重点”防护区滑坡防治关键在“防”,以提高重视程度为基础对“非重点”防护区滑坡隐患进行全方位勘测,以非工程性措施为主辅以简单的工程性措施对其进行防治,非工程性措施的实施尤以群测群防为最重要的监测预报预警方式,同时国家应切实将此类区域滑坡防治作为综合减灾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议程,制定适合此类区域的“一案三制”,一旦发生滑坡灾害进行及时有效的救援与灾后恢复(图3)。本文对数据的选取是否合理、对 “重点”与“非重点”防护区的划分是否科学、合理与全面,以及防治措施是否符合每一处滑坡灾害隐患点,有待进一步讨论。

[1] 国土资源部.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3, 5: 13~14.

[2] 王静爱, 史培军, 王平, 等. 中国自然灾害时空格局[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6, 12: 40.

[3] 马志飞. 中国滑坡灾害灾情分析及减灾对策[J]. 中国减灾, 2012, 11(上): 14~15.

[4] 戴俊涛. 福建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现状及防治措施[J]. 福建建筑, 2011, 5: 71~72.

[5] 乔建平. 低山区滑坡危险度区划与预测研究:以三峡库区开县为示范[M]. 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9, 1: 33~43.

[6] 高文学,高庆华. 要强化减灾的非工程性措施[J]. 灾害学, 1992, 7(1): 80~84.

[7] 李益敏. 灾害与防灾减灾[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12, 3: 119.

[8] 刘传正. 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J].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2006, 26(2): 175~179.

猜你喜欢

防护区减灾隐患
隐患随手拍
隐患随手拍
互联网安全隐患知多少?
隐患随手拍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国务委员、国家减灾委主任王勇在北京出席“防灾减灾日”活动
农业减灾自救 刻不容缓
减灾就是效益
NBC 防护区超压控制的研究与运用
库区防护区排洪涝工程布局及规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