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沐川-马边铼多金属含矿砂体特征

2014-12-31张金元

四川地质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沙溪庙沐川矿点

张金元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二零七地质队,四川 乐山 614000)

1972~1974年四川矿局207地质队在沐川、马边一带发现了一种含钼砂岩,钼含量达到工业要求,被认定为一种新成因类型的沉积钼矿。1981年成都地质学院张如柏副教授从含钼砂岩中发现了“沐川矿”—一种含水钼硫化物矿物;1985年该院刘文君对含钼砂岩中钼的赋存状态及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2002年曹志敏、骆耀南、王汝成通过研究在沐川太平、民主一带含钼砂岩发现了铼、锇等元素,认为是一种新的矿化类型—沉积砂岩型铼钼(锇)矿床;2006年郑建斌、曹志敏等通过更深入研究,进一步发现其中还含有新的矿物—铅的硒化物。

以上研究除 2002年曹志敏、骆耀南、王汝成等的研究引用四川地矿局207地质队上世纪70年代资料,对地层、含矿层位、含矿砂体特征等进行简单叙述外,其他均为微观矿物、所含元素等方面的研究。宏观上含矿砂体的产出层位、分布、砂体特征、含矿砂体特征、矿体特征等的研究较为薄弱。

2000~2004年,地质大调查在该区 1 500km2范围内进行了系统的地物化工作,为进一步研究该区铼钼矿产的新类型奠定了基础。

图1 研究区地质及矿点分布概略图

1 研究区地质概况

研究区位于四川盆地南部的乐山地区,地层属四川盆地分区,与矿化层较近的地层主要有白垩系上统夹关组,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遂宁组和中统沙溪庙组。铼钼矿化层赋存于蓬莱镇组和上沙溪庙组中。岩性均为紫红色砂、泥岩及互层。

研究区内构造以褶皱为主,背斜宽缓、向斜相对紧闭,断裂构造不发育,主要的构造有炭库向斜、沐川背斜、响水洞背斜、荞坝向斜、榨古背斜。研究区地质及矿点分布概略图见图1。

2 矿点的分布

在大调查调查的1 500km2范围内,赋存于侏罗纪红层的上沙溪庙组、蓬莱镇组,分布有6个矿点,其中马边的铜槽子、绿茵坨、一把伞和沐川的铁山埂为1972~1974年四川地矿局207地质队调查发现,犍为县响水洞和古匡岩矿点为本次大调查发现。其中5个矿点赋存层位为上沙溪庙组,1个矿点赋存层位为蓬莱镇组。所有矿点中沐川的铁山埂(沐川太平乡)矿点,由于交通方便,大多研究的样品采于此,研究也最为深入(图1)。

图2 含矿地层及砂体、含矿砂体与沉积环境图

3 砂体及含矿砂体特征

上沙溪庙组和蓬莱镇组含大量大小不等的砂体,其中上沙溪庙组含矿砂体位于该组中部,蓬莱镇组含矿砂体位于本组底部,含矿砂体中又只有极少部分能形成矿体(图2)。

3.1 上沙溪庙组砂体及含矿砂体

该组砂体发育,最主要的为底部、中部和上部小砂体。底部砂体在研究区内分布和厚度均较稳定;中部含矿砂体在研究区内层位稳定,平面上呈带状分布,长度远大于宽度。剖面上砂体呈透镜状,中间厚向两侧变薄直至尖灭;其他小砂体以砂体多,规模小,呈透镜状,尖灭再现为特点。各砂体特征见表1。

表1 上沙溪庙组含矿砂体与其他砂体特征对比表

3.2 蓬莱镇组砂体及含矿砂体

以粘土岩为主,砂体不发育。砂体以粉砂岩为主,厚度较小,底部含矿砂体呈层状,稳定。

4 含矿砂体与矿体特征

图3 含矿砂体与矿体特征

研究区内含矿砂体基本为上沙溪庙组中部砂体,在此只对上沙溪庙组含矿砂体与矿体特征进行阐述。

通过1∶1万地质填图,上沙溪庙组中部含矿砂体,在平面上呈条带状,蛇形蜿蜒,其纵向延伸巨大,而横剖面宽度多在1 000~5 000m,向两侧变薄直至尖灭。矿化砂体则只在砂体中部的膨大部位,且均在底部或下部,上部几乎未见矿化。在底部或下部局部形成矿体,矿体多为透镜状,变化大(图3)。

5 矿体特征、矿石类型、结构构造及矿物组成

5.1 矿体特征

兹以铁山埂 1号矿体为例简述如下:含矿砂体呈透镜状产出,向两侧尖灭,在砂体膨大部位,含矿砂体厚度相应增大。产状与砂体产状一致,倾向290°~310°,倾角8°~10°。含矿砂体露头线长420m,厚0.80~2.03m,平均1.36m。矿化体顶板为灰白色长石石英砂岩,底板为浅灰色中粒岩屑长石石英砂岩。

含矿砂体 Re含量 3.36~34.36g/t,平均 12.05g/t;Mo含量 0.35%~0.42%,平均 0.38%;Cu含量0.0049%~0.11%,平均0.002%。

5.2 含矿岩石类型

区内含矿岩石可分为两种类型,即致密块状和条带状(纹层状)两种。致密块状为黑色致密块状含矿岩石,不显层理,具中—细粒结构,块状构造。条带状(纹层状)为含矿岩石与长石石英砂岩互层,其中含矿岩石多呈透镜状、脉状、细纹状(马尾丝状)密集产出,宏观上构成条带状。

5.3 含矿岩石结构构造

含矿岩石具砂状结构,次生加大结构,孔隙~接触式胶结,块状构造,层理构造,条带状构造,星散浸染状构造。主要由碎屑物(砂屑)及填充其间的填隙物组成。碎屑物多呈棱角状、次棱角状,少量次圆状,粒度一般 0.1~0.5mm,属细~中砂,以石英、长石为主。填隙物以长英质胶结物为主,部分泥质,铁泥质等。

5.4 含矿岩石物质组分

含矿岩石矿物主要有辉铜矿、斑铜矿、辉钼矿、黄铜矿、黄铁矿及次生孔雀石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35%~40%,长石30%~35%,岩屑10%~15%,云母类<10%,长英质胶结物5%~15%、粘土矿物少量~10%。

1)石英含量35%~40%。普遍具波状消光,见它形石英胶结物沿碎屑石英边缘呈次生加大边,而且两者光性方位是大体一致的。

2)长石含量 30%~35%。也见次生加大现象。以斜长石为主,钾长石次之,聚片双晶常见,另见有肖钠双晶,卡斯巴双晶,格子状双晶,条纹结构。部分长石有绢云母化,粘土化蚀变。

3)岩屑含量10%~15%。以基性喷出岩为主,石英岩、变质岩及泥岩次之。

4)白云母、黑云母:少量~8%。鳞片状,星散较均匀分布,一般白云母含量多于黑云母,常见云母片因应力作用产生的弯曲现象。薄片中见云母常为短径0.02~0.1mm,长径0.15~0.85mm的薄的鳞片状。黑云母见有绿泥石化蚀变。

5)长石质胶结物含量5%~15%。它形晶出现,呈不规则状及长石、石英碎屑的次生加大边,分布于碎屑间起胶结作用。

6)粘土矿物:少量~10%。主要见于浅色矿石中,充填于碎屑粒间或与均匀分布于粘土中的褐铁矿构成铁泥质充填于碎屑粒间。

7)辉钼矿:主要分布于黑灰色等深色矿石中,在灰、浅黄灰等浅色矿石中分布较少,前者中呈星散浸染状较均匀分布,后者中零星分布。辉钼矿嵌布特征如下:主要以微细鳞片(≤0.001mm)构成的不规则状集合体星散布于矿石中,集合体一般0.05~0.5mm;部分以较大的鳞片零星分布于矿石中,粒度一般0.02×0.08mm~0.1×0.4mm;少量微细鳞片状辉钼矿分布于长石、石英、云母碎屑中,见沿云母解理缝分布,见分布于长石、石英次生加大边与原碎屑交界处及附近,呈浸染状出现;另外,见辉钼矿与铜蓝构成的集合体(0.5mm±),见同黄铁矿连生的辉钼矿微细鳞片集合体。

8)胶硫钼矿:非晶质,光片中见多有浑圆弯曲光滑的表面,粒度一般0.05~0.4mm,部分见有微细鳞片状辉钼矿混杂于胶硫钼矿中。

9)炭质、石墨:炭质主要呈微小质点状见于填隙物中;石墨鳞片状零星分布,粒度一般为短径0.01~0.07mm,长径0.1~0.5mm。

10)沥青类物质:黑色,呈条带状、断续条纹状顺层分布,条纹宽一般0.1~1.0mm。

11)褐铁矿:主要以同粘土矿物一道构成铁质杂基形式出现,少量不规则团块状(0.08~0.16mm)。

12)铜蓝:它形粒状,一般 0.01~0.05mm,少量 0.05~0.1mm,分布不均匀,光片中见相对集中于若干微区,每一微区分布几~几十粒铜蓝颗粒,见少量集合体,集合体一般0.15~0.9mm。

13)斑铜矿:它形粒状,粒度一般0.005~0.02mm,零星分布于矿石中。

14)辉铜矿:它形粒状,粒度一般0.01~0.06mm,见0.2mm左右的集合体。

15)黄铁矿:半自形~它形粒状,粒度一般为0.01~0.02mm。

6 小结

1)含矿地层沙溪庙组、蓬莱镇组砂体发育,其中仅极小部分矿化,矿化砂体颜色多为灰色、灰绿色,其他砂体多为紫红色。

2)含矿砂体呈带状分布,横剖面为透镜状,矿化均在砂体膨大部位,且位于中下部。

3)含矿砂体的矿化部分只有局部能形成矿体。

4)矿体变化大,规律性差。

[1] 张如柏, 龚夏生, 周振冬, 范良明, 帅德权. 沐川矿--一种新的含水钼硫化物[J]. 地球化学, 1981, 02. .

[2] 刘文君. 四川沐川含钼砂岩中钼赋存状态及沐川矿分布规律研究[J]. 矿物岩石, 1985, 01.

[3] 曹志敏, 骆耀南, 王汝成. 沐川太平砂岩型铼钼(锇)矿点的地质特征和矿化时代[J]. 四川地质学报, 2002, 01.

[4] 郑建斌, 曹志敏, 安伟, 骆耀南. 四川沐川汉通砂岩型钼铼(锇)矿床中的硒铅矿[J]. 矿物学报, 2006, 03. .

[5]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207地质队. 四川省沐川-马边地区铼多金属矿资源评价成果报告[R]. 2005.

猜你喜欢

沙溪庙沐川矿点
川西拗陷中侏罗统沙溪庙组储层特征及综合评价
储层流体特征在天然气运移中的示踪意义探讨
——以川西坳陷中段龙门山前中侏罗统上、下沙溪庙组气藏为例
安徽省矿点分布与主要形迹相关性的分形研究
与王沐川在图书馆
矿石质量智能控制系统研究与应用
与王沐川在图书馆
重庆沙溪庙组紫色土土壤基质和优先流入渗的定量测算
中子活化水泥在线分析仪最小成本自动配矿算法研究
突破山区县“互联网+农业”瓶颈 为扶贫攻坚助力
——以沐川县为例
中江气田沙溪庙组气藏高效开发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