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美育因素 提高审美能力

2014-12-30许宏相

教师·中 2014年12期
关键词:审美教育中职语文课堂教学

许宏相

摘 要: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中职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语文教材及语文教学活动中美的因素,注重培养学生感知、鉴赏和评价美的能力,让语文课堂成为审美的殿堂。本文主要从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审美鉴赏力等方面的培养来探讨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

关键词: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审美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美育,即审美教育,它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中职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中职语文教材是一个美育内容极为丰富的宝库,它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无处不在,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是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我们应充分挖掘语文教材及语文教学活动中美的因素,引导学生感知、鉴赏和评价美,这对于促进语文教学改革,推动素质教育,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那么,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再现形象,培养学生敏锐的审美感知力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感知开始的,从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审美也必须从感知开始。审美感知是审美活动的基础,没有相应的审美感知能力,就不能把握完整的审美形象。审美感知力就是人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各种审美特点的把握能力。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审美的主体——学生自觉加强对审美感觉器官的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我们知道审美感知主要靠听和看,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借助语言、实物、图片、声像等手段来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课文中的艺术美。

1.加强朗读,激发感知

朗读是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方式,可以由教师范读或者布置学生动情“美读”,要掌握并处理好轻重、快慢、停顿、韵律、语气等朗读技巧,这是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重要手段。声情并茂的朗读往往具有艺术穿透力,可以使得具有视觉特征的语言文字立体化,变得鲜活起来,转化为听觉艺术。富有节奏的朗读对学生的知觉和感觉有较强的冲击力。

如《壶口瀑布》是一篇很适合于朗读的文章,当朗读到“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时,学生眼前就会立即浮现出黄河滚滚的形象,从而感受到壶口瀑布气势雄伟磅礴的壮美,进入理想的艺术境界。

2.利用多媒体,强化感知

现代教学媒体的使用可以将课文中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这也是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力的重要手段。

如戴望舒的《雨巷》是一首意境优美的抒情诗。上课时我运用多媒体播放《雨巷》的配乐朗诵视频,再现了课文的内容,使无声的语言描写变成可感、动态的美丽画面。伴随着背景音乐《此生不再》柔和的乐韵,那绵绵不尽的细雨、悠长寂寥的巷子、独自彷徨的“我”、古雅孤寂的油纸伞、美丽惆怅的丁香姑娘等画面便呈现在学生眼前,再加上朗诵者徐涛那低沉感伤的声音,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太美了!”可见,多媒体的巧妙使用,可以使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音像语言和视像语言,从而使学生的听觉、视觉受到强烈的刺激,培养起审美感知能力。

二、创造具象,培养学生独特的审美想象力

审美想象力是人类独具的一种高级思维品质,是从审美感知走向审美鉴赏的桥梁和中介。如果说审美感知把我们引领到了一个个体的审美世界,那么,审美想象就使我们真正进入这个世界,畅游这个世界的每个角落,领略这个世界的万种风情,获得巨大的审美愉悦。审美想象是审美主体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对作品的艺术形象进行审美再造的过程。它不仅可以使凝固的语言文字还原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还可以在另一片思维王国里创造性地填补作品中的艺术空白,从而尽情地感受作品美的意境。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在审美对象和学生之间,建立一条能够触发想象的审美联系,给学生开辟审美想象的通道,以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想象。

1.图文转换,驰骋想象

文学作品是以语言文字来创造形象的,具有间接性的特点。教师应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美感经验,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对课文形象给予补充丰富,借有限景看到无限情。在教学中,要实现文字符号的转换,把抽象有限的文字符号转换成形象可感、多姿多彩的立体画面。教师可以有选择地安排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或内容片段自行绘画。让学生借助于想象,去再现课文的美,显现于笔端,这是培养审美想象力的一条途径。

如教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时,我让学生按照诗中文字的描述,紧紧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想象,给这首诗画一幅插图。学生兴趣盎然,纷纷画出了他们想象中的田园风光图。这是一个深化认识、再造想象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过程。

2.读写结合,发展想象

读写结合进行审美想象力训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可依据课文实写内容,引导学生想象具体之景,并且加以描绘。还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未尽之意,进行续写练习。

如教泰戈尔的《职业》这篇课文时,我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职业观,展开想象的翅膀,为课文续写一节诗。学生的续写可谓精彩纷呈。有的学生说愿意做一个画家,用画笔描绘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有的学生说愿意做一个渔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用渔网去撒播对生活的希望;也有学生说愿意做一个铁匠,挥动手中的铁锤,打造自己的人生之路,等等。可见,这种练习不但丰富了读,锻炼了写,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的审美创造意识,发展了他们的审美想象力。

三、升华认识,培养学生非凡的审美鉴赏力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遇到许多不容回避的问题,如什么是美?淡妆美还是浓妆美?穿补丁衣服美不美?松树、梅花、兰花美在哪里?……诸如此类问题该如何理解。这就涉及审美鉴赏力的问题。审美鉴赏力是比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更高层次的审美活动。所谓审美鉴赏力是指审美者对审美对象欣赏和鉴别的能力。

中职语文教材所选的都是古今中外的优秀名篇,这些作品包容了各种美的形象、美的风格,如壶口瀑布的壮美,天山的绮丽,荷塘月色的恬静淡雅,雨巷的凄清迷蒙,等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对课文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的分析和挖掘,唤起学生情感,调动学生想象,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1.抓住美的语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家借助语言来描绘美丽的景象、美满的生活、美好的人生,抒发美好的情愫。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抓住作品优美的语言进行品析、鉴赏,让学生体味作品中所熔铸的美的形象、美的情感,在领略其语言美中获得美的享受。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具体细腻地描绘了一幅清新隽永、美不胜收的荷塘月色图,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心中淡淡的喜悦以及隐隐的哀愁,而这种情感正是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写传达出来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透过作者的语言,一幅素淡朦胧、宁静和谐的荷塘月色图就会浮现于学生脑海中,这正是美的语言产生的奇妙效果。

2.抓住美的形象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有主要地位。”美具有形象化的特点,美和形象始终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具体生动的形象,美和美感就失去了依托。语文教材中的作品,都是通过塑造艺术形象来传情达意的。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会鉴别和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领悟作品的人物美,特别是带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典型形象的美。

例如《一碗清汤荞麦面》中的老板夫妇,当母子三人在大年夜来北海亭面馆吃清汤荞麦面时,老板夫妇并没有轻视这三个母子,而是热情、善良地帮助他们,给予他们温暖、尊重、祝福、鼓励,在老板夫妇身上体现出人情美、人性美。

又如《我的母亲》中的母子情,《绝品》中的朋友情,《那一年,面包飘香》中的师生情,都是通过丰满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来的。因此,教师必须引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紧紧抓住人物形象,并深刻地体会其所表现出来的感情,细心品味,反复揣摩,这样学生必定能作出富有感情的审美评价,使审美鉴赏更上一个新的高度。

3.抓住美的意境

意境是指作品中的客观景象与作家强烈的主观感情的和谐统一,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都有“言有尽而意不尽,意有尽而情不尽”的优美意境。那么如何引领学生走进作品的意境中去探索其深意呢?这要靠想象、联想。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想象、联想的翅膀,去理解作品中那“言外之意”的意境。

例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给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读着这样雄伟的诗句,感受到的不仅是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雄奇景色,还会在脑海里浮现出一条历史人物的丰满画廊,进而联想到诗人把江水浪花和千古风流人物交织在一起,慨叹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生的短暂。在这里诗人运用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创造了一个深沉、旷远的优美意境,学生借助想象、联想就能进一步鉴赏到诗句的意境美。

总而言之,探讨语文教学中美的规律,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中职语文教师的使命。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修养,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掘教材中美的闪光点,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力、想象力、鉴赏力,从而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尼采说过:“从你的脚下深掘下去,必定有涌泉喷出。”让我们共同掘进,让语文审美的清泉汩汩而出,流进我们的语文课堂,流向语文教育的大千世界,流入学生的纯洁心田吧!

参考文献:

[1]孙玉丽.教育管理审美价值论[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2]王 蓉.试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9(01).

[3]贺孝成.也谈语文课中的审美教育[J].科教文汇,2009(14).

猜你喜欢

审美教育中职语文课堂教学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中职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有效策略探究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