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视域下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方法探究

2014-12-30戚志枫

教师·中 2014年12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方法研究

课题来源:南京晓庄学院2013—2014学年校级思政研究课题一般项目。

作者简介:戚志枫(1979—),女,江苏阜宁人,讲师,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摘 要:党的十八大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的问题被提升到了空前的理论高度。从目前来看,生态文明已成为一种全新的时代发展潮流,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应当从战略发展的高度重新设计德育,培养新型的生态型人才。文章将对生态文明视域下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谈一下作者的观点和认识,以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道德教育;方法;研究

现代意义上的生态意识是一种全新的思想观念,同时也是生态环境不断运动的产物。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在生态意识、生态伦理学基础上的生态道德教育活动,同时也是教育者从人与自然依存的生态道德观出发,积极引导大学生为人类长远发展,自觉养成生态意识、思想道德觉悟和道德文明行为习惯。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关系着大学生成长、高校发展及社会进步,因此对生态文明视域下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内涵

随着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包含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在内的德育新体系的建构过程中,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有了新的内涵和意义。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生态性是以生态世界观的视角对待德育工作。对于生态系统而言,其主要是指有机体、生存环境构成的相互不可分割的整体,不同的有机体之间、各环境要素之间相互依存、彼此联系。根据生态学的理念,其强调的是适应、关系、互动,生态理念的核心是生态系统、共同体以及整体性。大学生道德教育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包括教育和被教育者、社会环境、管理者、自然环境以及学校环境等因素,通过系统内相关因素之间的信息、物质组合与交换,使接受教育者的人格、情智得到全面的发展。对于道德教育的生态性而言,个体的价值是无可

替代的,强调的是个体的参与性和主体性,注重人性的解放和个性的发展。个体的解放和发展必须与现实的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实践去感悟和体验人生的真谛,不断丰富和完善自我精神世界,从而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科学的道德教育生态系统构建,将德育、环境因素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受教育者在社会环境、学校环境等因素中得以快速地发展。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作为高校道德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逻辑层面上来讲是生态伦理在实践中的应用。生态道德的历史形态是从自然生态逐渐向价值生态辩证运动的过程,而逻辑形态是从原来的生态伦理逐渐向伦理生态辩证运动的过程。对于生态德育的现实性而言,教育者基于对生态理念的认知,逐渐形成人、社会以及自然和相互关系的生态理念认可,并且将该理念有效地纳入道德信念、行为之中。事实上,关键的症结在于教育主体对现代生态理念认知的内化,从理念上真正地接纳该理念,并以此为道德规范去指导个人之行为,在各种宏观、微观领域做到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互惠共生。

二、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与现有的德育体系有机结合

通过多视角的分析研究,基于德育理论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重新审视,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应当与当前的德育体系有机结合在一起,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优化和整合现有的德育资源,采取社会实践教育模式。高校生态德育是各要素相互协调发展、各信息相互协调运作的教育活动,它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和开放性特点。作为现代高校德育生态系统的主体,大学生不只是老师、学校的教育客体,也是自然环境、社会以及家庭合力主体。高校要传承社会道德要求,让他们在生态系统合力下自我生存和发展,从而形成内在道德认识与良好德行。高校应当充分整合现有的德育资源,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等要素,培养学生们的生态道德意识和行为;通过现有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形成德育社会网络体系。从高校德育这个小课堂,逐渐走向社会这个大课堂,从而实现与社会这个大环境的有效融合。事实上,只有在学校教育、家庭熏陶以及社会锤炼下,才会有效发挥生态德育的作用。

第二,优化高校课堂德育教学,改进管理方法和形式。从德育体验者的视角来看,应当将教育者变成引导者、将受教育者变成体验者。在此过程中,教师不再具有绝对的权威,他们提供的知识内容只是正确的行为和价值观参考而已。从德育载体的视角来看,应当使德育课堂从原来的单向灌输逐渐向双向互动转变,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平等、互动以及对话式的生态体系。老师和学生在德育教学中互为主体,老师提供的是激发、唤醒大学生道德意识的机会和条件。从德育管理手段层面而言,应当摒弃传统的规训式管理方法,德育管理并非束缚、控制学生,相反是为了学生们的全面健康成长。

第三,积极强调大学生的课堂教学主体性。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系统的整体性,强调的是每个学生在生态系统中都占据生态地位,个体在维护生态系统时都应当体现出个体本身的生命价值。对于学生个体而言,其作为高校德育生态系统的主体,地位是不可替代的。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多元文化之间相互融合,因此需要个性张扬、意识丰富的社会主义青少年,他们具有生态性、创造活力。基于此,现代高校德育教学过程中,应当强化智力、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教育教学,培养个性化的人才。一方面,应当基于学生的自然属性,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以及未来发展需要,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在生态道德教育过程中,应当注意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从教育策略层面来看,应当采取因材施教、讨论协商以及积极引导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耐心的教育,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关心。另一方面,应当注重学生道德行为的实施和意识内化,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积极健康的生态心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以主体身份进入,并且通过对话或者体验式教学模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社会、高校以及家庭的联系,创新生态道德教育方法

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内涵非常的深刻,德育工作并非一蹴而就的,实践中高校、社会以及家庭和社区可以从不同的层面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因为它们具有内在的共同性和规律性,所以社会、高校以及家庭应当共同努力,形成合力,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第一,高校应当将生态道德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之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高校生态意识建设的主阵地。当前高校课程设置时,虽然设置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但是道德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仍然是社会、职业道德,同时还包括家庭美德,专业课程的道德教育融入明显不足,大学生对专业内常见的道德困扰知之甚少,为此建议借鉴国外的道德教育教学经验,在学生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效地渗透道德教育的内容。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榜样的作用,将遵循道德规范的典型事迹、违反道德规范的反面教材都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对比评论过程中,更好地理解道德规范的价值。同时,还要加大生态道德理念的宣传,在学生中形成一种关爱生态环境、积极参与生态建设的良好风气。首先,注重宣传,营造氛围。实践中,充分发挥校园网、校报以及宣传栏的作用,深入宣传生态道德。其次,积极开展理论学习活动。生态道德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要求不断开展各种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让同学们更加了解和掌握生态知识,增强生态道德意识和素养,从而为生态道德行为的养成打下基础。最后,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德育主题活动。实践中,应当组织学生参加生态知识竞赛和演讲比赛,以此来培养学生们的生态意识,使人与生态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理念深入人心。

第二,创新社会实践教育。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的一份子,离不开社会,因此通过创新社会实践教育,可以有效加强对高校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在此过程中,应当以社会实践为切入点,做好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沟通联系工作,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在生态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同时,社会应当加强对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关注,鼓励他们参与社区卫生工作,对地球日、义务植树日的意义和可做的事情进行宣传;并且开展清除污染、保护河流以及植树种草和认养绿地等服务。通过参与这项灵活而又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活动,可以使大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习和体会,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正确的生态道德认知,并且通过长期的情感体验,最终形成生态信念和良知,将热爱生态环境作为一种行为习惯。

第三,做好家庭教育。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而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任何家庭总是因为不同的经济、文化、社交和社会位置等形势差异而处于特定的社会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状况。家长对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行为养成起到了非常大的影响,要求家长做好道德示范。生态道德意识和行为养成是一点一滴的积累过程,因此家长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习惯。

总而言之,生态文明视域下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方法是主体认识、改造客观事物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实施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可以有效增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感召力和吸引力。随着时代发展和经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人们的观念意识和行为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理论灌输和单向说教式教学方法,受教育者的兴趣和热情会锐减,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生态德育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一方面要将生态德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中,另一方面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全面贯彻落实生态理念,从而使他们将生态理念作为个人道德规范,并以此来指导生态基础上的行为、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朱国芬.高校生态德育的发展理路[J].教育评论,2011(03).

[2]张洪春.“生态德育”及其嵌入高校课堂教学实践策略初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04).

[3]高 健.论德育中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4(13).

[4]王 聪.生态德育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J].经济视角(中旬刊),2011(02).

[5]徐德斌,张清东.生态视角下大学生德育的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2(01).

[6]张东玲.生态文明建设中大学生科技道德教育的必要性[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0(01).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方法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可能是方法不对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捕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