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选举后的六大疑问

2014-12-24王建民

世界知识 2014年24期
关键词:蓝营蓝绿绿营

王建民

疑问一:国民党大败的关键原因何在

造成国民党在这次地方选举中惨败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有人将国民党的内斗、不团结以及马(英九)王(金平)矛盾等视为国民党败选的主因。但国民党的内斗、不团结与上层矛盾不是现在才有,而是长期存在,虽然会影响选举结果,但显然不是国民党大输的关键。还有人认为是马英九执政“无能”造成的,是民意对执政当局的不满造成的。确实,马英九上台执政后受到很大争议,评价不高,民调的不满意度持续在高位徘徊,但执政前四年马英九的不满意度也很高,为何仍得以连任?两年前的五都选举国民党仍得以获胜?两年时间就输得如此之惨?有人则认为青年人或首投族倒向绿营是关键。确实,台湾每年新增30多万人首投族,五年就有约150万人,是一股可影响选举结果的选民,而这些青年人更多支持绿营候选人。不过,每次选举都有“首投族”,而且新选民尽管绝大多数支持绿营,但仍有相当部分支持蓝营,显然这也不是关键性因素。

观察台湾选举,在政党背景、候选人实力既定情况下,关键要看整个社会政治发展的“大势”。这次国民党在这么多县市出现崩盘式的惨败,显然不是技术性问题,不是“小局”造成的,而是台湾社会政治大环境出现了大变动。近年来,全球化发展与大范围的颜色革命在全球许多地方爆发,许多国家或地区出现反政府、反体制、反权贵、反贫富差距扩大及追求社会公平正义、追求个性自主的社会浪潮,台湾也不例外,而且更突出,更典型,公民运动风起云涌。特别是在对岸中国大陆迅速崛起的背景下,台湾内部又出现一股“惧中”、“恐中”与“反中”思潮,爆发了对台湾社会政治影响深远的“太阳花”学运。在这种大背景下,台湾正好举行一场全岛范围内的选举,当政的国民党与马英九就成为反对的目标,成为发泄不满的对象,成为民众不满的“替罪羊”。否则,无法解释国民党与民进党在支持率非常接近的情况下(今年台湾一项最新民调显示,国民两党的支持率分别为 23.5%与25.6%),国民党会败给民进党近200多万选票。在这种大环境不利于国民党的情况下,国民党候选人的选举策略不当或犯错,均在不同程度上加大了国民党败选的程度。

疑问二:这场选举结果影响有多大

经过这场“九合一”选举,国民党不仅执政县市大幅减少,而且总计输掉近200万选票,这在台湾民主政治或民主选举之后是不曾有的现象,对台湾政治与两岸关系发展的冲击巨大,影响十分深远。

首先,台湾“北蓝南绿”政治地域版图被正式打破,未来台湾不再有“北蓝南绿”之说,也不再有以浊水溪为标志的南北政治分界线说,未来台湾地方执政很可能将逐渐走向“全面绿化”时代。其次,台湾政治结构由“蓝大绿小”正式转变为“蓝小绿大”。长期以来,台湾政治结构或力量对比长期呈现“蓝大绿小”的格局,也是外界分析台湾政治变化与政治力量对比的重要依据。这次地方选举结果,绿营不只是赢得14席(民进党获得13席,加上属绿营的台北市)地方执政权,而且得票数大幅领先国民党,蓝绿政治力量对比发生了结构性的改变,台湾正式迈进“蓝小绿大”的时代,这对未来台湾政治格局将产生深刻影响。再次,民进党的大胜与国民党的大败,其效应将延续到一年多后的“立委”选举,依目前蓝绿得票数计算,蓝营“立委”席次将大幅减少,绿营席次将会大幅增加,不排除在“立法院”出现“蓝小绿大”格局,藉此绿营将完全掌控台湾政局与未来两岸关系发展大政方针。

这次地方选举,虽然与两岸关系没有直接关系,但台湾地方政治结构的改变与蓝绿力量对比的变化,必将对未来两岸关系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国民党的大败与民进党的大赢,标志着台湾岛内承认“九二共识”与积极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力量受挫,这股政治力量未来主控两岸关系发展的能力下降;另一方面,坚持“台独”立场、不承认“九二共识”与阻碍两岸关系发展的民进党成为台湾最大的政治力量,将成为未来两岸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与阻力。一旦民进党上台执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将面临逆转的巨大政治风险。

疑问三:国民党会不会跨掉

惨败之后的国民党何去何从?泛蓝会不会分裂?国民党会不会分裂?

泛蓝阵营是2000年台湾“大选”之后出现的政治概念,主要泛指认同孙中山三民主义、认同中华民族与“中华民国”的政治势力,主要政党包括了国民党、亲民党与新党等,其中国民党是主体,有时就以国民党代表蓝营。然而,近年来,亲民党与泛蓝越走越远,与民进党或绿营越走越近。亲民党主要政治人物或知名人士在媒体上或在选举中公开攻击国民党,攻击马英九,实际上已经与国民党决裂,因此今天的亲民党很难再定义为泛蓝,可以说泛蓝已经分裂。

蓝营主体国民党也一直处在分化之中。今天台湾政坛的亲民党、新党与台联党等都是从国民党分裂出来的政党,他们的政治发展道路各有不同。这次地方选举国民党大败,又是国民党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挫败,是国民党退踞台湾后的一次最大挫败,受到的冲击不亚于2000年失去政权。选后,国民党将陷入新的集体焦虑与危机之中。短期内,国民党可能还不会立即分裂,但地方基层势力或地方派系在台湾“西瓜偎大边”(跟从或转向多数人的立场)的传统下会部分出走,加入绿营,这也是完全可以预见的。其实,这一现象过去已经在发生,只是未来还会继续发生。

不可否认的是,国民党将步入下行道,走向衰落之路不可避免。在社会政治大环境冲击下,未来国民党地方基层势力逐步分崩离析不可避免:上层不团结与内斗仍会持续,这是国民党百年来的党内传统文化,一直无法改变;党中生代精英人才不足,严重断层,很难找到一位具有实力的新政治领袖。“副总统”吴敦义社会争议性高,本来被看好的明日之星朱立伦在新北市选举中仅小胜不被看好的游锡堃,锐气受挫。尤其是在一年后的“立委”选举中,国民党很可能大败,这将加剧国民党的危机。国民党能否通过改革起死回生,重新崛起,目前看来机会不多,未来很不乐观。关键在于,惨败后的国民党没有了明确的政治理念,失去了明确的政治方向,既不敢追求统,也不敢追求“独”,在“两岸政治连接”与本土化问题上陷入矛盾与两难,失去凝聚力。未来国民党很可能在这一问题上进行调整与变化,而这将导致国民党更加被边缘化的危机。endprint

疑问四:“白色力量”崛起是否超越蓝绿

这次地方选举,台北市最受关注。台北市是台湾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参选人一方是国民党的中生代代表连胜文,另一方是以无党籍身份参选的柯文哲,选举结果以柯文哲的大胜宣告结束。柯文哲大胜之后,两岸媒体与学界便开始以“白色力量”或“第三势力”崛起来形容柯文哲现象,并认为台湾政治开始超越蓝绿。其实,这又是在对台湾政治发展做出新的误判。

没错,柯文哲是以无党籍身份参选,也自称“在野大联盟”,并以“白色力量”作为竞选歌曲与口号,企图借用台湾公民运动“白衫军”的力量实现胜选。然而,众人皆知,柯文哲的政治理念与民进党相近,尽管他没有加入民进党,但这并不表示他的理念不是绿色的。特别是在这次选举过程中,柯文哲与民进党一直进行合作,是在与民进党党内初选胜出的姚文智PK胜出后,才代表所谓的“在野大联盟”参选的,其实他就是代表绿营参选,其参选政班底与主要干部大多是民进党的精英,主要支持群众也是绿营的。如果柯文哲不是绿色的,绿营群众是绝对不会支持的;同样没有绿营群众的支持,柯文哲也当选不了。

当然,柯文哲又与民进党是不同的,他以无党籍身份出现,不受民进党的支配与管制,当然是希望争取中间选民,他可以说达到了预期目的。那么,柯文哲的胜选,是否代表一股“白色力量”或台湾第三势力的崛起,则需要做出客观分析。在台湾判断蓝绿不是以个人口头上讲自己是蓝是绿为标准的,关键是看他对台湾和对两岸关系的政治定位或政治立场。简单讲,认同或支持“台独”、不承认“九二共识”的就是绿营的;不认同“台独”、承认“九二共识”的就是蓝营的。柯文哲与姚文智进行初选,代表以绿营群众为基础的阵营参选,显然是不能代表或被视为第三势力或新兴的“白色势力”。我们不要自己骗自己。当然,柯文哲的无党籍身份很重要,与民进党有所区隔,在处理两岸问题上有回旋空间与余地,未来动向是值得关注的。

同时对于这次选举结果,对柯文哲的胜选,有学者与媒体就开始判断台湾政治正在超越蓝绿,未来不再有蓝绿之分,则是过于主观,过于一厢情愿。在今天的台湾,蓝绿分野依然是台湾的基本政治结构,是台湾两大政治力量,还没有出现所谓的真正第三势力。尽管社运群众主体或中间选民支持柯文哲,是他胜选的关键,但没有绿营基本群众的支持,柯文哲是胜不了的。多年来,台湾一次次第三势力的努力都宣告失败,关键就在于其在台湾政治定位或两岸关系发展定位问题上无法回避自己的立场,最后不是倒向这一边,就走向另一边。在可预期的将来,台湾蓝绿政治结构依然是存在的,国民党与民进党代表的两种不同政治势力不会在短期内消失,只是台湾政治结构由过去的“蓝大绿小”变为“绿大蓝小”,国民党由台湾第一大党变为第二大党,民进党由第二大党变为第一大党而已。

当然,在心理上,我们期待台湾逐步走出蓝绿,希望柯文哲成为真正的第三势力,以实现台湾社会的和谐发展,但这仅仅只是一种期望,而不是台湾现实的政治发展。

疑问五:民进党赢了选举,会不会输掉经济

在这次选举中,国民党没有提出核心概念与口号,民进党则不同,以“赢回台湾”为选举主轴。这一选举口号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倾向,是典型的统“独”选举政治语言。“赢回台湾”是何意思?难道台湾被人出卖了?或谁输掉了台湾?难道台湾不是属于民进党的,不然为何要讲“赢回台湾”?显然这是民进党攻击国民党的另一政治手法,暗指国民党“卖台”,暗指国民党“亲中”。然而,这样民粹化的政治选举口号,还是让民进党赢了选举,选后民进党主席蔡英文依然表示民进党要“一步步赢回台湾”。但赢了选举并不表示“赢回台湾”,而很可能是赢了选举输了经济,实际上就是害了台湾,伤了台湾。台湾知名媒体人唐湘龙选后表示“台湾将为此付出沉重代价”就是此意。

民进党对赢得选举自然格外兴奋,嘲笑国民党在选举后期主打的“经济牌”失效。这种嘲笑“经济牌”失效的心理,对台湾来说不是好征兆。“九合一”选举之后台湾第一个股市开盘日,就出现股市大跌现象,这就是警讯。这是市场对民进党的不信任表现,是对未来民进党重新上台执政的担忧。这与过去国民党在选举中获胜股市开红盘,形成显著对照。这足以说明,市场对民进党执政可能对经济形成冲击的担忧与恐惧。

这种担忧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历史经验的证明。2000年,民进党在“大选”中意外获胜,然而,民进党执政八年,两岸关系恶化,经济发展受挫,台湾走上衰落之路。如今,民进党赢得地方选举,本是民主政治之常态,但如果台湾只有了民主与选举,而没有了经济发展,台湾“将一无所有”。

民进党轻视“经济牌”与民进党的“反商情结”是令人担忧的。民进党一旦执政,如果还将“赢回台湾”作为主轴与口号,还大搞政治为纲,可能真的会牺牲经济。关键还在于,今天台湾经济发展,不能不面对大陆,不能没有大陆,不能不面对两岸经济关系与两岸经济合作。然而,民进党坚定的“台独”立场,坚持不承认“九二共识”的态度,预示着民进党一旦上台执政,两岸两会协商必将中断(会谈的政治基础是双方承认的“九二共识”),两岸关系会重陷僵局,两岸经济关系与两岸经济合作必会受到影响,台湾经济自然会因此受到很大冲击。因此,虽然民进党赢了地方选举,也可能赢得一年后的“大选”,但很可能会让台湾输掉机会,输掉经济,输掉未来,这不是危言耸听。

疑问六:有没有“钟摆效应”

在两岸涉台学界有一种普遍的观点与认知:在台湾重要选举中存在“钟摆效应”,即某个政党在这次选举中选输,选民为了政党力量平衡,就会在下次选举中支持该政党。在台湾过去的选举中,也有类似情况的出现,如国民党在2004年“大选”中输掉选举,在接下来的“立委”选举中大赢。那么,这次民进党在地方选举中大胜后,会不会发生“钟摆效应”,即2016年国民党赢得“大选”?也确实有人依然如此认为。台湾前“立委”邱毅日前撰文也认为,“如果情势如我所预判的方向发展,蓝营选民会觉得他们对国民党的教训已得到正面回应,于是钟摆效应就可能发生。”

然而,在台湾选举中发生类似事件只是巧合,是其他诸多因素造成的,与选民投票行为没有直接关系。不同的选举,选民的投票行为是不同的;不同候选人,选民的选择也是不一样的。在台湾各种选举中,都有所谓的蓝绿结构与蓝绿选民。这次“九合一”选举,国民党的败与绿营的胜,在选票上是因为绿营选民投票极大化,并获得多数中间选民支持,而蓝营选民部分因失望放弃投票所致,并不存在大量蓝营选民将选票投给民进党的问题。

事实上,选民的投票行为是复杂的,也是简单的。一般而言,多数选民的投票行为是感性大于理性,尤其在台湾这种中华文化与人情味浓厚的社会背景下,选民对候选人的支持更多的是理念(蓝选蓝、绿选绿)、人情与好恶等,即更多的是对候选人的直接感觉、喜好与政党背景。台湾选举“庄脚文化”流行也证明了这一点。选民很少考虑高位的台湾政治发展与两岸关系发展问题,更不会考虑政党力量平衡问题,不会思考学者假设的“钟摆效应”问题,这在实际中也是做不到的,也是不能控制的。

“钟摆效应”也许在西方较为成熟的民主政治体制下才会存在,但在台湾蓝绿高度分野与对抗的社会政治体制下是不存在的。在理论上,只有极少数理性选民或学者有所谓的平衡政党考虑,但对台湾整个选举大局不会发生影响。在务实层面,“钟摆效应”也是难以操作的,不可能做到这一次投票支持这个政党,下次投票支持另一政党。相反,“骨牌效应”倒是经常发生的,尽管不是每次都会发生,原因也是复杂的。由于这次台湾“九合一”选举,民进党大胜国民党近200多万选票,在台湾“西瓜偎大边”的传统下,蓝营地方派系或政治势力会投靠绿营,加上民进党地方执政县市掌握了大量资源,因此很可能发生骨牌效应,民进党将在下次“立委”选举中胜出,在台湾领导人选举中胜选的可能性远大于蓝营。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endprint

猜你喜欢

蓝营蓝绿绿营
影响活力分布特征的城市蓝绿空间耦合关键因素
——基于上海市长宁区130个样本的研究
利用SWAT模型分析乌江流域蓝绿水时空分布特征*
蓝营大咖云集
蓝绿橙渐变色
曾国藩为什么不让绿营转型,而是另起炉灶拉起湘军?
一“柱”擎天,可扭转国民党颓势
蓝绿激光水下通信技术综述
清前期“改土归流”地区的绿营变迁研究——以贵州大定镇为例
绿营聚众数万搅局“陈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