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扩大消费需求的路径

2014-12-24师军惠

北方经贸 2014年10期

师军惠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在促进经济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当前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不足已经成为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矛盾。受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速减缓,为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重视和发挥消费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从分析了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意义和影响消费需求增长的主要原因,提出调整收入分配,提高消费能力;完善社会保障,改善消费预期;改善消费环境,增强消费意愿;培育消费热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调整发展战略,推动生产型大国向消费型大国转变,扩大消费需求。

关键词:扩大消费需求;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中图分类号:F0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10-0051-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在促进经济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当前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不足已经成为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矛盾,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所以,能否有效扩大消费决定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

一、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意义

(一)扩大消费需求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

温家宝同志在回答记者关于改善民生的问题时,他是这样说的:我们经济发展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就是说为了改善民生。随着以人为本理念以及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民生问题日益凸显。改善民生,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一个重要课题。而扩大消费需求可以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只有扩大消费需求,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实现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

(二)扩大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没有生产哪来的东西可供消费?反过来思考一下,没有消费,生产会怎样呢?没有消费,生产的产品会大量积压,生产者不能收回成本,企业就会倒闭,生产就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因此说,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原动力,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生产才能继续下去。生产的产品好不好,衡量的标准就是消费。离开消费的生产是盲目的生产,不可能实现持续的发展。

(三)扩大消费需求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助推器

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需求层次在逐步提高。如今人们不再单纯注重消费的商品、服务的数量,而是更加注重品牌、服务的种类和质量。从而使产业结构中生产低档商品的产业比重下降,生产高档商品的产业比重不断上升。扩大消费需求,能够提高消费水平和质量,促进消费结构优化升级。消费结构优化升级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使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和升级,形成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循环,促进经济不断发展。

(四)扩大消费需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

扩大消费需求推动了产业结构变化,而产业结构的变化对资源在产业间的转移具有显著的影响。产业结构在不断向深加工、高附加值发展的过程中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潜移默化地完成了发展方式的转变。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生产不再是满足生存的必需,而应该把生活和生产都定位在发展与享受的范围。扩大并重视消费需求,一方面可以避免盲目投资、无效投资,另一方面可以根据消费需求的新变化,发展相应的产业和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文化含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从而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二、影响消费需求增长的主要原因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提出扩大消费需求,为什么我国的内需屡拉不动,具体原因如下。

(一)投资出口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拉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这三个动力非常不均衡,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是“重投资,重出口,轻消费”的经济增长模式。注重投资和出口,使投资和出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而消费长期低迷。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投资出口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的弊端日渐显现。先看出口,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欧美国家的消费能力和商品需求大打折扣,这势必严重影响到我国的出口。与此同时欧美国家也加大了对我国商品的打压,并限制进口我国商品,不但导致贸易摩擦增多而且还使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反过来又挤压了中小企业的利润。再来看投资,适当的投资必然促进经济增长,但是如果投资过多,尤其是重复投资,必然会造成资源的浪费、部分产业的产能过剩。

(二)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成为制约国内消费的重要因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居民收入比重不断下降制约扩大消费。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政府、企业可支配收入占国家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而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家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却不断下降,这必然引起居民最终分配的下降。

二是劳动报酬偏低使启动消费缺乏收入基础。我国居民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在1983年达到56.5%的峰值后,就持续下降,2005年已经下降到36.7%,是历史低点,22年间下降了近二十个百分点。收入是消费的主要决定因素,没有钱有消费欲望也没有办法实现。

三是财富分配不公使消费空间难以拓展。我国的基尼系数早已经超过了0.4的警戒线,贫富差距拉大。使社会财富一定程度上向少数高收入阶层集中,有钱的人越有钱,收入低的人的收入增长缓慢,从而导致有消费倾向的中低收入者没钱消费,同时消费差距的扩大容易造成消费断层,影响消费结构的优化。

(三)公共服务滞后

健全的社会保障对于居民消费需求的提升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社会保障健全的国家,居民后顾之忧小,自然也敢于消费。反之,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的国家,居民对未来担忧大,因此,不敢轻易去消费。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消费体制的改革,我国住房商品化、教育产业化、医疗市场化等进程迅速展开;由于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居民需要承担的教育、医疗、住房支出越来越多。由于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居民对未来没有确定性的消费预期,抑制消费需求的释放,正是因为存在这些后顾之忧,人们不得不选择储蓄,以备不时之需。

(四)商品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

随着居民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消费供给不足、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就不断暴露出来了。主要原如下。

一是部分服务行业的准入门槛高、管制严格。随着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我国服务性消费处于快速增长期,但是部分服务行业民间资本进入的准入门槛高,既限制该行业自身发展潜力,更人为造成供给不足,抑制了服务性消费的增长。

二是竞争政策不完善。比如银行和电信行业,就存在垄断和竞争不足的问题,制约了这些行业和领域向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影响了消费需求的扩大。

三是地方政府对消费行为的采取不当的干预管理。为了保护地方经济,有些地方政府实行市场限制和地方保护主义,这就侵害了消费者的自由选择权,阻碍了市场机制在消费品生产过程中的基础配置作用,不利于提高消费品的品质和多样性。

(五)消费环境的制约

每年央视的3.15晚会,每一年的3.15晚会都让观众触目惊心,也对消费环境感到深深的忧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社会信用水平低。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特别是由于惩罚性措施不够严厉和系统,执法不严,使得我国消费领域的社会信用水平较低,使得消费者不敢消费。由于对消费环境安全状况的担忧,导致消费者不敢消费,从而抑制了消费需求的增长。

二是基础设施薄弱。我国消费环境基础设施薄弱,这一点在农村尤为突出,农村道路、市场消费环境基础设施较为薄弱,标准质量难以满足农村发展的需求。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严重制约了农民的消费需求。

三、 扩大消费需求的主要途径

(一)调整收入分配,提高消费能力

使人们有钱花,有能力去消费。调整收入分配重点做到三点。

一是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关键。要切实做到十八大提出的两个同步: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要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者报酬要和生产率提高同步。使居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二是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并防止资产泡沫的形成。财产性收入占城乡居民总收入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国民富裕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发达国家,财产性收入是居民家庭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国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所占比重还非常低。工资性收入仍是主要收入来源。与此同时,我国居民投资风险大,在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的过程中要严格防止资产泡沫,要采取相关措施。

三是在再分配当中要提高居民收入的比重,降低国家和企业收入所得的收入较多。要着重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逐步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的收入分配结构。中等收入者占多数以后,这对拉动消费增长会起到一个重要的作用。

(二)完善社会保障,改善消费预期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才能真正消除人民的后顾之忧,放心消费。而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包含着两个重要的内容。

一是必须加大财政在社会保障领域的投入。这几年来中央财政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更大力度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与此同时,中央财政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一般性转移支付,大部分也是用于民生方面的开支。加大预算向民生领域的投入,是政府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

二是确保公众分享公共产品的公平性。有限的公共产品在分享方面的不平等,照样会造成相关公共产品供应的不足,只不过这是一种结构性的不足。我国的现状是,公共产品在分配时,政府工作人员享受得多,而普通民众享受的少。必须确保公众分享公共产品的公平性,才能让老百姓心里有底,大胆消费。

(三)改善消费环境,增强消费意愿

为了扩大消费需求,必须营造安全的消费环境,以增强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一是加快立法,保障消费环境安全。消费者的权益如何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消费者的尊严,需要法律保护。虽然有相关的法律,但是应进一步加快对消费安全方面的立法工作。不断修订和完善法律制度,用法律为消费者营造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

二是建立系统、严格的监管机制。经常听到有人问“在中国还有什么是安全的”。人们在生活中根本就没有能力去分辨食品是否安全。要恢复人们对食品安全的信心需要建立系统,严格的监管机制,需要确立全面,科学的指标参数,拒绝1%不合格。同样,在其他的消费领域存在的问题同样也可以通过建立系统、严格的监管机制。

三是建立惩罚性损坏赔偿制度。为什么我国的食品安全、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是处罚太轻还是违法的成本太低了?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国没有建立惩罚性损坏赔偿制度。

(四)培育消费热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扩大内需必须促进消费结构的转变升级,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一方面要引导企业创建高端品牌,提升产品竞争力。要引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准确把握消费市场供求变化的最新动态,开发适销对路的商品和服务,适应消费结构升级。

另一方面要培育消费者合理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文化。有些同胞热衷于消费“洋货”,有些甚至有很严重的崇洋媚外的消费情结,好些人爱炫富,似乎是越贵的东西越好,殊不知大把钞票买了自以为的顶级洋货、国际品牌,结果却是中国制造的产品,所谓的品牌国际上根本不存在,只在中国国内销售。

因此要培育消费者合理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文化,提高消费者对电子信息、教育培训、家政服务、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旅游等消费领域的认可程度,扩大居民对热点消费领域的即期消费。

(五)调整发展战略,推动生产型大国向消费型大国转变

从人口来看,我国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从国土面积来看,全球排名第三,从经济实力来看,2010年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经济大国,从军事角度来看,美国、中国、俄罗斯位列前三,但是,从消费角度来看,我国是一个小国,在消费为王的时代,如果按人均消费力来算,我国更是一个小小国,是消费穷国!

国际金融危机及其引发的世界范围内经济的衰退,必将产生全球性经济格局和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并对我国产生长期、深刻的影响。从外部环境来看,全球将进入需求不足时代,退一步讲,即使欧美市场需求能够恢复,也不是原有规模和结构上的简单恢复,必然伴随着结构的重大调整;从内部需求来看,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由生存型阶段跨入发展型阶段,消费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与生存型阶段相比有了重大变化。要紧紧抓住历史机遇,调整发展战略,关注民生,扩大内需,推动我国实现从投资生产大国向消费型大国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任兴洲.扩大消费需求:任务、机制与政策[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

[2] 龚小菊.大国模式——扩大内需的消费视角[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3] 赵振华.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J]. 桂海论丛,2013,29(1):7-10.

[责任编辑:谭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