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家湾中区长2油藏工程开发效果评价

2014-12-23武凌燕

山东工业技术 2014年14期
关键词:高含水含水投产

武凌燕

(西安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西安 716001)

王家湾中区长2油藏工程开发效果评价

武凌燕

(西安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西安 716001)

随着油田注水开发的进行,目前我国大部分油田都进入高含水阶段,油藏内部的矛盾也日益突出。通过注水开发效果评价有利于认识油藏地质特点及内部油水运动规律,同时为注水油藏后期合理开发提供指导依据。

王家湾中区;长2油藏;开发效果评价

1 区域综合概况

杏子川油田王家湾区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县境内。研究工区面积12.1km2,截至2010年12月底,该区共有油水井219口,其中油井187口,注水井32口,主要研究层系为长2油层组,长2分为长23、长22、长21三个油层段。王家湾中区长2油藏随着注水井注水压力升高,吸水状况变差,注水区水驱动用程度降低,油区年产液量、年产油量降低,含水上升,开发效果逐年变差,2010年本区年产油量比2006年产油量下降了1.18×104t,含水升高5个百分点。

为了改善区块的开发效果,通过综合治理方案的研究与分析,改变该区开发效果变差的趋势,控制高含水上升幅度,完善注采系统,补充地层能量,形成系统的研究方法和思路,提高油田采收率和整体技术水平。

2 区块开发动态评价

2.1 注水效果分析

存水率、耗水率是衡量油田注水利用率的主要指标,也是评价注水开发油田水驱开发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所谓存水率是指油田(或区块)注入水地下存水量与累计注水量之比。耗水率则是指每采出1吨原油所消耗的注水量。给定不同的注采比,可作出存水率、耗水率与综合含水率的理论关系曲线,将实际开发数据点入理论图板中,即可较为直观的评价注水开发效果。

2.1.1 注水效果分析

王家湾中区长21油藏对应于同一注采比,存水率相对于理论值偏低,耗水率过大,尤其在2006年后,耗水率明显高于合理值,结合压力变化曲线,可以看出地层压力持续偏低的部分原因在于地层亏空加大,用于补充能量的实际有效注水利用率较低。下步调整工作还需结合油藏潜力和合理开发技术界限研究等综合考虑。

2.1.2 动用状况评价

按标定的采收率计算,可采储量为131.01×104t,累计产油量为94.51×104t,剩余可采储量为36.50×104t,可采储量采出程度为72.14%。

2.2 含水变化规律

2.2.1 油藏综合含水变化规律

自1994年投产后,含水始终维持在高含水阶段。在2002年注水之前,综合含水率呈逐年小幅降低的趋势。由于投产初期只有一口油井,且缺少2002年前的生产数据,因此不能确定油藏投产初期含水高起的具体原因。依据通常低渗透油藏的开发经验,投产初期的高含水主要是由于边底水侵入或者沉积原生水产出的原因,由于从1994年到2002年长达8年综合含水率均在70%以上,因此初步判定为边底水侵入造成了油藏注水前的高含水。2002年注水,2005年受效后,综合含水率逐年小幅攀升,期间有5%左右的含水率突变,目前含水率稳定在75%左右。

2.2.2 单井含水上升规律

王家湾中区部分井投产后即为高含水,作为对比分析,东区和西区也存在这种投产即高含水的油井。

油井高含水或含水上升快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油层本身含水饱和度较高;二是油藏底水发育,由于采液强度高或者固井质量不高,引起底水锥进;三是由于油层存在高渗透带或者裂缝带,导致注水井注入水窜进,造成油井高含水;四是油井初期由于排液未彻底,投产后含水较高,但生产一段时间后,含水又会有所下降。在油藏开发初期未注水时,投产后上述高含水井含水并未下降,因此高含水原因可能是由于油藏自身含水饱和度高,投产井位于油水同层中。

同时借鉴东西区的研究成果,油藏底水发育强,有部分井含水不仅自身油层含水饱和度高,并且油、水层之间的隔夹层条件不好或基本就没有隔夹层,在油井生产过程中虽然靠上射孔,但由于压差的作用,底水还是不可避免的会上窜,当然,对于此类井如果固井质量不合格,也会引起底水的上窜,造成油井高含水。

2.2.3 目前含水分布规律

王家湾中区南部目前的高含水分布也呈现两个特点,一是在边部区域,主要是在西北和东南区域高含水,与边底水侵入有关,其中西北区域与西南区域的来水方向呈现一致性的特征。二是在注水井区域附近高含水,东部区域注水井点过少,仅仅依靠东南区域的边水侵入难以提高整体受效情况,下一步应在此区域增加注水井点改善油藏整体受效状况。

2.3 压力变化规律

王家湾中区长21油藏2007—2012年之间地层压力总体呈稳定趋势,但压力水平较低,如生产井压力恢复测试解释的地层压力稳定在3MPa附近,水井压力降落测试解释地层压力均值在6MPa左右。

2002年实施注水后,采液和采油速度迅速升高, 2006年到达峰值后均呈下降趋势,对应地层压力稳中偏降的趋势,表明地层亏空较为严重,限制了生产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后期调整中重点仍然是如何注好水,如何提高注水保持能量水平。

3 结论

(1)长21储集层孔隙度平均值为14.5%。长21油层段渗透率平均值为9.76×10-3μm2。孔隙度主要分布区间13~19%,占近80%。渗透率主要分布区间3~19%,占近85%。

(2)采用存水率、耗水率随含水率的变化关系研究了王家湾中区长21小层的注水开发效果,明确了注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统计分析了历年压力变化规律;在产液、吸水剖面资料统计和动态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油藏储层动用状况,为剩余油挖潜等后续工作奠定了基础。

[1]郑浚茂,庞明.碎屑储集岩的成岩作用研究[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8:25-98.

[2]上官永亮,赵庆东,宋杰等.注水井合理配注方法研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3(03):40-42.

[3]蔡厥珩,周吉培,黄红兵.评价注水油田注水利用率的一种新方法[J].特种油气藏,2006(02):40-42.

猜你喜欢

高含水含水投产
海上高含水原油新型静电聚结脱水器试验应用
大唐澄城农光互补光伏电站成功投产
世界最大抽水蓄能电站正式投产发电
HD高含水油田水平井适应性评价研究
中国西部地区首条光伏玻璃生产线在自贡投产
高含水油田聚合物驱注入工艺全要素评价分析
基于含水上升模式的海上油田水平井稳产调控策略
国内生产规模最大的纯电动汽车工厂即将正式投产
抽油机井合理沉没度影响因素研究与调整措施
十几年后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