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分类比较

2014-12-12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4年10期
关键词:汉志典籍藏书

瞿 瑶

(兰州城市学院传媒学院)

清代著名学者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称:“目录之学,学中第一要紧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目录书是读书治学的向导,是了解古代典籍流传状况的重要工具。现存正史两部里程碑式著作《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是我国文献学史上的重要文献目录,对我国目录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汉书·艺文志》

汉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成帝诏刘向领校宫中藏书于秘阁,前后十五年之久。每种书校订后由刘向写一叙录,所有叙录辑集为《别录》,共20卷,唐代已佚。刘向幼子刘歆随父校书,依《别录》而成《七略》,共7卷,全书已佚,现可从《汉书·艺文志》中了解其概貌。《汉书·艺文志》(以下简称《汉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综合性目录。据《汉志》记载:“《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辑略》为《七略》总要,大类称“略”,小类称“种”,全书分6略、38种、603家、13219卷,较系统地反映了西汉时期我国的典籍著录情况,是了解先秦古籍必备的目录书。从《七略》分类来看,是对西汉以前学术文化的一个总结。班固著《汉书》时,对《七略》“删其要”,成为《艺文志》,共分 6 略、38 种、596 家、13269卷。较之《七略》少7家、多50卷。“艺文志”这一名称是班固首创,“艺”即“六艺”,指儒家经典;“文”指广义的文学,包括哲学、历史、文学等各个学术领域。“志”为《汉书》的一种体例,是班固变司马迁《史记》中的“书”而来。

《汉志》分类如下:

六艺略: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

诸子略: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

诗赋略:屈原赋之属、陆贾赋之属、荀卿赋之属、杂赋、歌诗。

兵书略: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

术数略: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方技略:医经、经方、房中、神仙。

二、《隋书·经籍志》

《隋书·经籍志》(以下简称《隋志》)是继《汉志》之后,我国第二部现存的综合性图书目录,由魏征、房玄龄等以隋炀帝大业年间编定的《正御书目录》为依据和基础,修于唐代初期,将群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集部之后附道经、佛经。《隋志》继承了《汉志》“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传统,参考了魏晋南北朝图书目录发展的状况,是对唐以前的图书目录的全面概括与总结,是我国现存的第二部史志目录。它与《汉志》体制相似,有总序、类序、子目类序,总序置于篇首,经史子集四部大序均置于每一部的末尾,类下有小序。

《隋志》的产生,是对魏晋以来图书分类法的总结,标志着正统的四部分类法的确立,成为以后目录学家编制目录类分群书的圭臬。此后的宋元明清历朝,无论是官修的政府藏书目录、史志目录,还是私修的私人藏书目录,大都遵循四部分类法。

《隋志》的分类是四大类四十小类。

经部: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谶纬、小学。

史部: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

子部:儒、道、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兵、天文、历数、五行、医方。

集部:楚辞、别集、总集。

道经部。

佛经部。

三、《汉志》与《隋志》的分类比较

《汉志》与《隋志》,在图书分类上有各自的特点,从二者的区别中,我们可以看出先秦西汉至隋代的藏书情况和学术变迁。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反映了不同时期的藏书与学术情况

《汉志》将儒家六经独立归类。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诗》、《书》、《礼》、《易》、《春秋》被奉为经典。 比较全面、准确地反映了先秦至西汉时期我国的藏书与学术情况,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水平。《隋志》是唐代的官修目录,它是依据隋代存留的国家藏书,在隋代藏书目录基础上加以改进而编成的。它不但著录隋代藏书,反映了隋代现存藏书的状况,而且通过附注的方式,把南北朝时期的典籍著录状况也反映了出来,它反映的是东汉至隋这一历史时期的书籍留存状况及学术源流。

(二)《汉志》是六分法,根据当时国家图书的实际情况,将所有书籍按其内容分为六类

它不但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图书分类体系,还为每一类写小序的方式,使人们能够由目录了解学术源流。

《隋志》用四分法,是对魏晋以来图书分类法的总结,它将东汉至隋的图书按内容分为经史子集四类,集后附有道、佛二类,实际也是分六类,但是道、佛二类,并未有典籍著录,仅据道佛专目,录其大纲附于四部之末,故内容上与《汉志》有不同。

四部分类法虽创立于荀勖,但荀勖及其后的李充,仅以甲乙丙丁为次序,部类群书。至《隋志》始以经史子集为四部的名称。

《隋志》的出现,标志着荀勖所创的粗疏的四分法走向了成熟,开始了以四部分类为正统的局面。《隋志》著录的是隋代的现存藏书。著录藏书时,不是对隋代的书籍一概加以录入,而是根据《正御书目录》为标准,加以删改、修正。其对于前代书籍的著录,并不注明出自何种目录,只是将其列在隋代藏书之后,注明卷数、作者、亡佚情况等。《隋志》的小注,把梁代所藏书而已经散佚或已经残缺的图书附在本书的条目之下,自加注文如“梁有……今无”的方法反映图书存佚情况,人们可以从中考见隋代的藏书及梁以来书籍的离散存亡和六朝时的图书变动情况,起到了保存隋代藏书与考查梁代书籍存佚的双重作用。

(三)分类渐趋细致科学

历史类书籍,如《国语》、《战国策》、《史记》等先秦至西汉的史籍,在《七略》中附于六艺略中春秋类。因为当时史学还不发达,历史书籍的数量不多,不足以独立为一类,只能附录,附于其他类都不合适,只有《春秋》是史书,故附于春秋。

《隋志》中设史部一类,又有十二种小类。章学诚在《校雠通义》说“《七略》之流而为四部,如篆隶之流而为行楷,皆势之所不容已者也。史部日繁,不能悉隶以《春秋》家学,四部之不能返《七略》者一”。汉魏以下,史书渐多,史体日兴,纪传编年之外,还有旧事、杂事等。说明学术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图书分类法也必须适应学术发展变化的现实做相应的变革。

《汉志》的诗赋略有五类,即屈原赋之属、陆贾赋之属、荀卿赋之属、杂赋、歌诗。《隋志》集部共三类,即楚辞、总集、别集。

兵书、术数、方技在《七略》中各为一略。刘向负责校经传、诸子、诗赋;任宏校兵书;尹咸校术数;李柱国校方技。任宏本人身为步兵校尉,以内行负责兵书的校理,故兵书的分类详细而又条理。兵书、术数、方技在《隋志》中都被归入子部。《隋志》中子部的天文、历谱、五行三类,在《七略》中属术数略。《隋志》中子部的医方在《七略》中属方技略,整理图书的多由秘书郎、秘书监、著作佐郎担任,这些人对术数、方技之书不一定内行,也不一定重视。

《隋志》的经部比《七略》的六艺略多出纬书。纬书是相对于经书而言的,是指混合神学附会儒家经义的书,有《诗》、《书》、《礼》、《乐》、《易》、《春秋》、《孝经》七部经书的纬书,即“七纬”。西汉末,纬书逐渐流行,东汉时更加兴盛。隋炀帝时,禁毁纬书。《隋志》所列纬书一类,是录当时尚留存者。纬书的出现与兴盛,与统治者的提倡和争权夺利的需要密切相关。从《隋志》中出现纬书可以考察西汉至隋的社会思想变化。

以上为《汉志》和《隋志》分类的不同之处,从中可以看到先秦西汉至隋的学术变迁,史部日繁,史学书籍日益增多,独立为一部;西汉末,纬书逐渐流行,混合神学来附会儒家经义多是荒诞的神学迷信,它之所以能盛行一时,与统治阶级提倡神学迷信、利用其欺骗作用以争权夺利密切相关。

《汉志》是在《七略》的基础之上编著而成,反映了西汉时期我国典籍的存佚情况。《隋志》是根据隋代政府藏书目录编制而成,反映了隋代以及南北朝时期我国典籍的著录情况。《汉志》著录了上古时期的典籍,《隋志》著录了中古时期的典籍。这两部目录学巨著是研究中国上古和中古时期典籍以及学术情况的重要参考。

[1]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魏徵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8.

[3]余嘉锡.目录学发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章学诚.校雠通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5]王鸣盛.十七史商榷[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

[6]陈国庆.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

猜你喜欢

汉志典籍藏书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中国传统语文学类文献在《汉志》、《隋志》、《直斋》和《四库》中的分类及演变
从《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到《隋书·经籍志》“集部”看文学观念的发展变化
在诗词典籍中赏春日盛景
珍惜每一本藏书
典籍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启发
先秦典籍中的男嬖形象探微
千载藏书风 化绩于当下——《嘉兴藏书史》评鉴
别宥斋藏书题记拾遗
越鳗堂藏书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