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喜福会》的读者接受理论根源

2014-12-12◎邵

参花(下) 2014年7期
关键词:福会喜福会根源

◎邵 莉

论《喜福会》的读者接受理论根源

◎邵 莉

本文简单地概述了《喜福会》的主要内容,然后结合读者接受理论对于《喜福会》根源研究。

《喜福会》 读者接受理论 根源

一、《喜福会》概述

小说是围绕四位来美国定居的中国女性展开的,这四位母亲的性格不同,命运不同,以及她们在美国出生成长的女儿。这四位母亲,她们是第一代移民,虽然生活在国外,但她们的性格、观念都表现出中国女性的特征,是彻头彻尾的中国女性。而他们的女儿,出生在美国,成长在美国,与她们的母亲有着一样的东方面孔,却在与中国截然不同的文化环境下长大,并不得不亲身承受两种文化与价值观的冲撞。母女之间有着不可避免的隔膜代沟与怨恨,但骨肉亲情又表现得淋漓尽致,既相互深爱又相互伤害。但是最后还是在母亲的帮助下,女儿逐渐成长,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时代女性。

二、读者接受理论

接受理论是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美学思想,主要代表人是姚斯、易莎尔。接受美学不是从作者出发,与文本中心完全相反,它的关键所在是受众,主要是读者本身的感受。姚斯的观点是,一本书在没有读者阅读之前只是一个半成品。读者的阅读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读者是在与作品进行无声的对话,读者通过阅读,与作品交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发掘作品的种种意蕴。在整个接受活动中,读者是对作品进行再创作的过程,真正地体现作品的意义。作品与读者的水平有着一定的差异,因此读者的接受活动就千差万别,产生审美距离。

在读者眼中,《喜福会》的魅力在哪呢?它的接受根源是什么?

三、《喜福会》读者接受理论根源

首先是西方读者,《喜福会》一经发表就受到西方读者的热捧,西方学者也给予了极大的兴趣。《喜福会》这部作品中对于中国文化的描述,进一步加深了西方人对于中国这个东方古国的固有印象,因此,作品一发表就受到美国主流白人的关注,很多评论家给予了高度好评,以及引起大部分华裔女性知识分子的共鸣。从而削弱了华裔抗拒白人的种族歧视的战斗力。在《喜福会》中所表现的中国民俗文化,引起西方读者对于神秘的东方古国的兴趣,书中所描绘的中国“五行”等离奇的事情、经历,这些神秘的“东方灵异”,极大地满足了西方读者的好奇心。1989年3月,许多热情洋溢的书评开始在美国的重要媒体上出现。对于这种接受态度,其根源是出自对中国、中国人以及中国文化的兴趣。

其次是生活在移民国家的中国人,为了生存,他们需要融入另一个民族文化当中,这与他们身上的民族文化印记格格不入,也不得不认同其文化,但隐藏他们意识里的民族文化又无时无刻不与新的民族文化发生冲突。《喜福会》的视角独特,主要从女性的角度去描写,所以,这部作品不仅抨击种族不平等,同时也反映了性别的不平等,因此引起许多华裔男性的强烈的批判,他们一般以华夏中国的文化身份自居。他们认为《喜福会》加深扩大了西方人对中国以及中国文化刻板印象。王秀玲就指出“这是有意识的不同化,是极有选择性和阶段性的,目的是讨好主流,并非威胁主流。是去除了有害成分、政治色彩,纯粹为娱乐消遣而提供的货色”。因此,作品与读者产生了碰撞。海外华人读者的接受态度其根源是自身的民族文化印记与新民族文化的冲突。

而对于中国读者,他们熟知中国历史,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也有一定的了解,再者,他们生活在这样的语境环境中,对于作品中所表现的“西方话语霸权”“西方至上”等经历没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更多的是对作者的理解和宽容。有的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会对作品中文化中国的众多原始的、奇异的描述产生共鸣,觉得是自我生存状态、剖析自我的存在本源。对于《喜福会》的接受,中国学者也有不一样的观点,谭恩美的华裔身份使她融入不了主流之内,作品中既表现了他者又表现了自我的一种矛盾。由于所处的环境以及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中国读者与华裔华人对于《喜福会》的接受态度不同,对于作品中的中国文化苦涩味耿耿于怀,当然,读者的文化修养、知识水平等的差距,他们不会像学者那样从各个层次去剖析整个作品,而更多的是理解和包容。

不同的身份及由此带来的归属感不同,文化的差异是读者对于作品的接受态度不同。《喜福会》本就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讲述着不同文化的故事,在自我和他者的矛盾中纠结。究其这种不同的根源是文化的差异。西方人对于作品的接受是他们对于中国、中国人等的兴趣,华裔的批判是自身的一种矛盾,而中国读者则因为没有亲身经历则更多的是包容。读者的不同接受态度真正的根源是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自身的经历。

[1]邹建军;谭恩美小说中的神秘东方——以《接骨师之女》为个案[J];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06期.

[2] 程爱民,张瑞华;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对《喜福会》的文化解读[J];国外文学;2001年03期.

[3] 刘淑芝;陌生人回家——对《喜福会》中人物身份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4.

(作者单位:衡阳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 冯雪峰)

猜你喜欢

福会喜福会根源
一道电偏转创新题的命题根源剖析
帮孩子找出问题的根源
跨文化视阈下的中美文化冲突
浅析《喜福会》的叙事结构
从《喜福会》看华裔家庭的文化困境
凑合是离婚的根源
电影《喜福会》中母女双重文化境遇中的自我追寻
中英礼貌用语对比及跨文化冲突——以《喜福会》为例
《喜福会》文学评论综述
浅论东方主义在《喜福会》中的建构与解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