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宋所筑水洛城隶属问题考

2014-12-12王艳霞

黑龙江史志 2014年21期

王艳霞

[摘 要]水洛城系今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为北宋仁宗时期大将刘沪所筑,目的为防卫西夏国的侵略。因它曾在区域划分上隶属于陕西省而被一部分人误以为它现今依旧属于陕西省,笔者在此对其的隶属问题做一简单梳理。

[关键词] 水洛城;刘沪;隶属问题

北宋时期,为对付北方的辽与西北的西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有一项就是修建堡寨,而水洛城即为当时出于此目的而筑,它就是今天的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但笔者近来在李强先生的《“争水洛城事”的发生及影响》与《“争水洛城事”与庆历士风》两篇文章中看到,水洛城即今陕西省庄浪县,且李强先生在这两篇文章中开篇就说:“水洛城在今陕西省庄浪县域内。”[1]这让我大为疑惑,难道有两个水洛城不成?但根据李强先生所述,他所说的水洛城应为今甘肃省庄浪县,虽然在历史上它曾一度隶属于陕西省。但而今它已划归甘肃省了。

水洛城的建造由来已久,并且学者对水洛城修筑一事研究甚多,对庄浪县的关注也较大。陈守忠先生在《宋史论略》书中的《刘沪筑水洛城及相关事迹考》一文中就水洛城的地理位置,发展历程及刘沪将军生平做了详尽而细微的考证。但就庄浪县在北宋以后的归属演变问题,未做系统说明。[2]陈秀实先生在《庄郎族与庄浪县》一文中道:“甘肃省平凉地区庄浪县,历史上称水洛城,金元之际才改名庄浪。”[3]刘雁翔教授在《成纪县治迁徙讨论》中道:“水洛城治所在今甘肃庄浪县县城(水洛镇)。北魏水洛城(亭)原址上,北宋刘沪所筑水洛城址轮廓至今依旧可见。”[4]虽然这些结论无可厚非,但就水洛城的历史发展过程,却鲜有文章说明,也可能基于此,李强先生才会有此误断,认为水洛城现今依旧隶属于陕西省。

笔者不否认水洛城在清以前隶属于陕西省,如《明史·陕西志》载:“元庄浪州,直隶陕西行省。”[5]今平凉城内有明初所置陕西行太仆寺和陕西苑马寺。另有韩王府。但康熙八年,平凉改属甘肃,之后的行政区划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动,由此可见,水洛城系今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而非今陕西省庄浪县。

一、水洛城的修筑缘由及其重要性

《宋史》载:“庆历三年,冬十月,甲子,筑水洛城。”[6]当时筑水洛城时,波折颇多,郑戬、刘沪及董士廉支持修筑水洛城,而韩琦、尹洙和狄青却反对修建水洛城,为此韩琦还上书了修城“利害十三条”,历数修城之弊。但最终还是按期修筑了水洛城[7]。可见水洛城这一城寨在当时的西北防务中,确实是无法舍弃的要塞。《宋史》里记载到:“西南去洛阳二百里,中有城曰水洛,川平土沃,又有水轮、银、铜之利,环城数万帐,汉民之逋逃者归之,教其百工商贾,自成完国。曹玮在秦州(即今甘肃天水市),尝经营不能得。沪进城章川,收善田数百顷,以益屯兵,密使人说城主铎厮那令内附。会郑戬行边,沪遂召铎厮那及其酋属来献结公、水洛、路罗甘地,愿为属户。戬即令沪将兵往受地。”[8]由是,水洛城的修筑提上了日程。《宋史·孙甫传》载:“边将刘沪城水洛于渭州,”[9]渭州即今甘肃平凉市,由此句可见水洛城确是隶属于甘肃省无疑。

陈守忠在《刘沪筑水洛城及相关事迹考》中道:“水洛城当上陇孔道番须道要冲,北魏以降,一直是军事重镇。其名称《魏书》凡五见,宋代,水洛城依然是陇右最重要城堡之一,《宋史》凡十七见,《金史》凡六见。宋仁宗庆历三年十月至四年三月,北宋名将刘沪在原址上增筑、补葺,成新水洛城,达到了“以通秦(州)、渭(州)之路”的效果,从而形成了东连渭州,南通秦州,北以陇干为屏障的陇右防御体系。[10]可见水洛城所处的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同时也可看出水洛城是连接渭州与秦州的重要交通枢纽。也可简单得出水洛城确实属于今甘肃省。

二、出土碑文可证水洛城究竟系何地

刘沪修筑水洛城初期,《宋史·刘沪传》载:“聚兵数万合围,夜纵火呼啸,期尽杀官军”,刘沪迎战,“一战氐溃,追奔至石门,酋皆稽颡请服”,石门堡在今朱店镇石门口附近的半山腰,是一处易守难攻的军事要塞。水洛城停筑期间,“氐众惊,收积聚、杀吏民为乱朝廷遣鱼周询、程戡往视,氐众诣周询,请以牛羊及丁壮助工役,复以沪权水洛城寨主······乃命其弟淳为水洛城兵马监押,城中有碑记沪事。”[11]但《甘肃省志》、《平凉府志》、《静宁州志》都未见记载,民间亦无传说。“1995年11月中,陈守忠先生来庄浪县参加庄浪县新志修成的审稿会,得以考察水洛城。遗憾于宋代时所立碑已不存在,不知道没于何时,碑文亦没有流传下来,也许埋没于地下,将来会有出土之日。书此以待来者。”[12]陈先生所料如神,如今,果真出土了。

2000年5月9日,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韩店镇西门村在扩宽街道路面时,在韩店镇宋代城墙西门附近距地表2米左右深的地段处挖出了石碑一通。碑高185厘米、宽88.5厘米、厚16厘米,红砂岩石质。碑首呈半圆形,碑体呈长方形,沿碑边阴刻花草纹一周。碑阳首刻“大宋王家城新建城隍庙之记”,楷体书写,下刻“皇宋王家城城隍庙碑铭”。据康熙《庄浪县志》记载,城隍庙即今庄浪县南湖镇,明洪武三十一年,知县高成修建。县内各地再无修建有城隍庙的记载。碑文749字,字迹依旧清晰易辨,仅9字已难以辨认。碑阴刻水洛城、王家城、结宗堡三地的人名共29人,其中标明进士的一人。关于刘沪收复水洛城的过程,《宋史·郑戬传》和《宋史·刘沪传》都语焉不详,碑文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信息,补充了史料的不足。可见其就是《宋史》中所载之碑,要不然,为什么《宋史》传文和所出土的碑文互相印证的如此合拍,竟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刘沪将军的葬地及祭祀可作证

庆历七年五月十四日,水洛城事件的主角刘沪,患头疮而卒。《宋史·刘沪传》载:“其弟渊将护丧东归,居人遮道号泣,请留葬水洛,立祠城隅,岁时祀之。经略司言:‘得熟户蕃官牛装等状,愿得沪子弟主其城。乃命其弟淳为水洛城兵马监押。”[13]乃葬北山(今庄浪县水洛镇李庄村庙坪山),立祠祭祀。徽宗崇宁四年,敕建刘沪将军忠勇庙(今庄浪县委党校院内)于水洛城。大观元年,追封忠烈侯。

刘沪将军因修筑水洛城,安抚黎民百姓而深受庄浪人民爱戴,至今所有庄浪县人民都怀念刘将军,农历正月十二日为刘沪将军的生日。庄浪县几十万众齐聚水洛,对刘将军顶礼膜拜,感恩将军的再生大德。

从1994年开始庄浪县委县政府把这天就定为“庄浪文化艺术节”。因为水洛城的加筑有效地防御了进犯的西夏军,确保了当地老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老百姓切身感受到了刘沪将军带给自己的福祉,自然而然的对刘将军万分感激,无比思念,所以将各种光环都赋予他的身上,久而久之就将其从人化成神,而庄浪县每年一度的社火节,最早就是为了给刘沪、刘淳两位将军歌功颂德的。中国人信奉神灵,但历史上的刘沪将军即为今天庄浪人心中至高无上的神灵,所以,建庙祭祀,侍奉至今。

参考文献:

[1]李强.《“争水洛城事”的发生及影响》,前言刊,2005年第11期.《“争水洛城事”与庆历士风》,江淮论坛,2005年第4期.

[2]陈守忠.《宋史论略》,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1年,第100-110页.

[3]陈秀实.《庄郎族与庄浪县》,西北师大学报,1999年11月,第36卷第6期.

[4]刘雁翔.《成纪县治迁徙讨论》,敦煌学辑刊,2009年第3期.

[5]《明史》卷42《陕西志》.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74年.

[6]《宋史》卷11《仁宗本纪三》.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5年.

[7]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49,仁宗庆历四年五月壬戌条.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6年.

[8]《宋史》卷324《刘沪传》.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5年.

[9]《宋史》卷295《孙甫传》.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5年.

[10]陈守忠.《宋史论略》,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1年,第109页.

[11]《宋史》卷324《刘沪传》.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5年.

[12]陈守忠.《宋史论略》,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1年,第109-110页.

[13]《宋史》卷324《刘沪传》.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