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强“本土新闻”的三条有效途径

2014-12-12陈亚洲

中国记者 2014年1期
关键词:郑州市民民生

□ 文/陈亚洲

(作者是郑州日报社高级记者)

编 辑 吴长伟 mailv@xinhuanet.com

做强社会“本土新闻”,提高传播力

人们对发生在身边的新闻,即“本土新闻”关注度高。面对激烈的报业竞争,地方党报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优势,不断扩展“本土新闻”报道领域,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发现与抢抓汇聚正能量的独家新闻。

有这样一个事例难以忘怀:2009年8月4日,记者一上班就接到新闻热线电话,称郑州市二七区地税局一位副局长在豫西大峡谷奋勇救游客,当地媒体正在追访英雄。郑州市民在外地的救人壮举,作为郑州本地媒体,应该尽快报道,这是一条汇聚正能量的社会“本地新闻”,新闻价值高。

可有人提出异议:救人者是不是公款旅游?究竟要不要报道?记者与同事作了分析,认为在他人处于生死关头,这位郑州市民奋不顾身救人的义举值得报道,党报要理直气壮地大力传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弘扬主旋律。于是,记者开始调查采访,这位副局长叫杜华,利用星期天和家人朋友自驾到三门峡卢氏县的豫西大峡谷游玩,救了两个不慎掉入20来米深的大淙潭中的游客。杜华回到郑州后,仍像往常一样上下班,直到《华商报》记者向二七区地税局办公室询问杜华的联系方式时,他在豫西大峡谷深潭中的救人壮举才“浮出水面”。

于是,《郑州日报》以《郑州地税干部豫西峡谷救游客 做好事不留名 媒体追访英雄》为题在郑州率先作了报道。紧接着,省会媒体和中原网等数十家网站相继跟进报道,大大提高了传播力。

事后,被救的山西游客专程来到郑州感谢救命恩人,送上锦旗。《郑州日报》又刊登了《晋获救游客 来郑谢恩人》的追踪报道,使这两篇汇聚正能量的社会“本土新闻”更加出彩。

像这样见义勇为的典型,用一颗赤诚之心,诠释和彰显着人间“善”的力量。报纸应该大力弘扬,努力传播正能量,引起社会关注,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做足社区“本土新闻”,提高竞争力

目前,许多报纸对本地的社区新闻非常关注。《郑州日报》从2007年起就开设了“区街新闻版”,2013年《郑州晚报》还创办了社区报,让“草根人物”唱主角,让报道那些小事件小故事的社区“本土新闻”占据报纸的“半壁江山”。如2012年3月14日《郑州日报》社区新闻版头题报道的《母子接力关爱智障女》的社区“本土新闻”,母子16年来持之以恒,用真情温暖着非亲非故的智障女一家的动人故事报道后,在大街小巷广为传颂。

地方媒体通过细腻微小的细节描写,表现、折射、记录先进人物的美好心灵,更多更好地挖掘“本土新闻”,回归地域性媒体本色,发挥地域独特优势,做足具有本地特色的社区“本土新闻”,就能提高竞争力。

做深民生“本土新闻”,提高亲和力

民生“本土新闻”主要是为市民吃穿住行提供有价值的实用信息,方便市民日常工作、学习、生活和娱乐。同时,要报道那些为民排忧解难、解决实际问题的民生“本土新闻”,使报纸与市民息息相关,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如郑州市一家小面馆的老板李刚身患重病缺少医疗费,无奈之下在网上发帖求助,很快小面馆的生意火爆,不少人吃了一碗面,就把100元、200元甚至500元悄悄放在柜台上。郑州爱心人士预售了6000张“爱心面卡”,筹集了6万元善款,加上此前的捐助,李刚顺利进行了手术。2013年1月29日,《郑州晚报》抓住这一民生“本土新闻”,以《吃一碗面 献一份爱 温暖一座城》为题作了报道,引起了当地各家媒体的关注,纷纷参与报道。2月1日晚7点央视“新闻联播”头条,以《河南郑州:一碗面温暖一座城》为题,首播这个温情故事,并配发评论员文章。《郑州晚报》刊发的这条“本土新闻”很快辐射到全国。

要想把“本土新闻”写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就要切实体验人生冷暖,了解百姓疾苦,关心百姓痛痒,只有带着感情去写稿,多挖掘那些民生话题,紧扣百姓生活的“本土新闻”,才能说出老百姓爱听的话,提高报纸与读者的亲和力。

如《郑州晚报》《瓜车翻了瓜撒了一地,市民纷纷献爱心》的本土新闻,这一郑州的“凡人善举”,得到了央视“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的关注。再如《挺住,娃娃!爸爸去找解药》《娃娃,天堂太冷,我们不去》的民生“本土新闻”刊发后,激发了社会正能量,也引起了新华网、中国新闻网等100余家新闻网站转载,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宣传效果。

猜你喜欢

郑州市民民生
第九届“博博会”将在郑州举办
哥哥从郑州来
哥哥从郑州来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梦启郑州
话剧的盛会·市民的节日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