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苏辙《老子注》对儒、道的融合

2014-12-12刘海霞刘庆友衣抚生

黑龙江史志 2014年21期
关键词:苏辙道家老子

刘海霞+刘庆友+衣抚生

[摘 要]苏辙《老子注》对《老子》的诠释,并未严格遵守《老子》文本,而是进行了重大改造,其目的是“六经注我”,创造三教合一的新思想体系。苏辙融合儒、道的表现在:调和了儒、道关于仁义礼乐的争执;将儒家的中庸思想和道家的贵阴柔思想融于一体;借《老子》探讨儒家的性命之学;融合儒、道的圣人理论。

[关键词]苏辙;老子;儒家;道家;儒道融合

引言

《老子》一书言简意赅,博大精深,从问世之初就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最早的解释《老子》的专著是韩非子的《解老》、《喻老》。从那以后,历朝历代都有很多学者研究《老子》。其中,北宋学者苏辙所著《老子注》是比较重要的《老子》注本。该书最大的特色在于以《老子》为基础,融儒、释、道于一体,试图实现三教合一。本文专门就苏辙《老子注》对儒、道思想的融合,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一、调和儒、道关于仁义礼乐的争执

通行本《老子》强烈反对仁、义、礼、圣、智。比如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三十八章:“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仁、义、礼、圣、智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要想融合儒、道,首先就要解决这种冲突。苏辙采取的方法是:

(一)区分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不同作用。

儒家思想用于维护社会秩序,“君臣夫子之间,非礼法则乱”[1](P93)。道家思想以出世为主,可以让人“心存至道,虽为天地师可也,而以之治世则乱”[1](P94)。儒、道各有所长,圣人应该融儒、道于一体,“中心行道,而不毁世法”[1](P94)。这样,苏辙就从整体的高度上为儒、道融合奠定了基础。

(二)肯定仁、义、礼、圣、智的正面作用。

只有圣智,才能了解“道”:“非圣智不足以知道”[1](P24)。仁义恰恰是孝慈的必要条件:“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仁义所以为孝慈也。”[1](P24)礼能彰显忠信之美:“礼立而忠信之美发越于外”[1](P48)。

(三)解释老子反对的仁、义、圣、智的涵义。

苏辙指出,老子反对的并不是真正的仁、义、圣、智,而是有名无实的假仁、假义、假圣、假智,即“以巧胜物”[1](P24)的假圣智,“窃仁义之名以要利于世”[1](P24)的假仁义。

(四)分析孔子重视仁义礼乐、老子反对的原因

苏辙认为,“道”是形而上的道,更为本质;仁义礼乐是形而下的器,更为易懂易行。两者都是真理,只是侧重点不同。老子“绝仁义、弃礼乐以明道”[1](P25),是害怕道被器掩盖,而非仁义礼乐真的不好。孔子明白,“道”不是常人所能把握的,人们容易“为道之所眩”[1](P25),所以提倡更为易懂易行的仁义礼乐。老子和孔子都有忧世之心,他们的思想可以互相补充,而非截然对立。于是,老子和孔子、“道”和仁义礼乐,就成为真理的两面,只有合二为一才能更好地掌握真理。

二、融合中庸和贵阴柔思想

儒家思想主张中庸,反对偏于一面。而《老子》的重要特征是推崇雌、水、曲、婴儿、守贱等,恰恰偏于阴柔一面。两者的差别很明显。苏辙对此进行了调和。

苏辙找到一个“理”字,认为圣人根据事物的“理”进行活动,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不能一味阴柔。这实际上就是《中庸》里所说的“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不过,“强梁者不得其死”,“刚强之不足恃”[1](P45),人应该“以柔弱自处”[1](P45)。也就是说,为人处事的标准应该是中庸(“理”),而中庸的内容当以阴柔为主。这样,苏辙就将儒家的中庸思想和道家的贵阴柔思想统一起来,并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道家一味贵阴柔的弊端。可举以下两个例子为证:

(一)对贵曲的改造

《老子》二十二章说:“曲则全。”意为委曲才能求全,推崇曲。苏辙解释说:圣人根据事物的“理”进行活动,该直就直,该曲就曲,不能一味委曲求全;倘若该直的时候,却曲了,那也是不行的(“圣人动必循理,理之所在,或直或曲,要于通而已。”[1](P29))。

(二)对守贱的改造

《老子》三十九章:“不欲碌碌如玉,珞珞如石。”玉贵石贱,《老子》主阴柔,主贱。所以历来的学者多解释为:不愿像玉那样贵,而愿像石那样贱、质朴。苏辙解释说:“非若玉……贵而不能贱;石……贱而不能贵也。”[1](P50)这样,苏辙就将《老子》的守贱思想改造成能贵能贱,并非一味守贱。

三、融合道、德和心、性、命

苏辙还将道家重视的道、德和宋儒关注的心、性、命等概念进行了融合。融合的关键在于道家的德和儒家的性具有某种相似性。

《老子》认为,“道”存在于万物之中,决定着万物的本质和规律。存在于万物之中的那部分“道”就叫做德。《中庸》说:“天命之谓性”。可见德和性都是来自于天(或“道”),都是人的本质属性,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苏辙在《老子注》中很少说德,而是说“道无所不在,其于人为性”[1](P9),以性代替了德。又说“命者,性之妙也”[1](P18)。这样,苏辙就将《老子》对道、德的讨论,部分转化为对性、命的讨论。

据笔者统计,《老子注》中,性字出现84次,复性21次,命13次。由此可见苏辙对性命之学的重视,以及苏辙融合儒、道的努力。不过,苏辙所说的性和《老子》所说的德并不完全一致,区别在于:德只有善,人们的恶行、恶果都是背离“道”和德的缘故。而苏辙说:“妄出于性”[1](P89),可见性中有“妄”,有恶的成分,并非纯善。

四、融合儒、道的圣人理论

儒、道思想的理想人格都是圣人,不过其含义有所不同。苏辙认为,圣人应该融儒、道于一体,“中心行道,而不毁世法”,所以《老子注》中就体现了儒、道的圣人理论的融合,其表现主要在两个方面:

(一)引儒家经典中的圣人理论,来注释或描述《老子》中的圣人

比如,注文“圣人……不勉而中,不思而得”[1](P18),出自《中庸》第二十章。注文“苟知此矣,则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1](P26),出自《中庸》第三十章对孔子的论述。注文“圣人从心所欲不逾矩”[1](P47),则引自《论语·为政》中孔子的自述。

(二)将道家圣人老子和儒家圣人孔子进行某种程度的同化

《老子》八十章讲“小国寡民”,幻想一个“鸡犬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具有明显的出世思想。但苏辙却故意曲解原文,说老子“生于衰周”,想济世救民而不得,“故于其书之终,言其所志,愿得小国寡民以试焉”。[1](P90)这样,老子就被改造成一个积极入世的政治家,而且和孔子具有了某种相似性。公山弗扰占据费城反叛,招孔子。对孔子而言,费城何尝不是“小国寡民”?但孔子不嫌小,想去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能,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这和苏辙说的老子“愿得小国寡民以试焉”,非常相似。

五、总结

综上所述,苏辙所著《老子注》具有比较明显的儒、道融合的思想倾向。苏辙调和了儒、道关于仁义礼乐的争执,将儒家的中庸思想和道家的贵阴柔思想融为一体,借《老子》探讨儒家的性命之学,融合儒、道的圣人理论。苏辙《老子注》并未严格遵守《老子》文本,而是对《老子》进行了重大改造,其目的是“六经注我”,创造自己的三教合一的新思想体系。

参考文献:

[1](宋)苏辙.《道德真经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4](魏)王弼著,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9.

[5]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6]高明.《帛书老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6.

猜你喜欢

苏辙道家老子
苏辙晚年诗中“老卢”为谁?
苏辙骂皇帝不为拆台为补台
苏辙:做苏东坡的弟弟是一种什么体验
苏辙的诗歌创作特点研究
漫画道家思想
漫画
《庄子说》(二十五)
漫画道家思想
《庄子说》(十九)
智者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