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刊概要

2014-12-11

世界知识 2014年19期
关键词:席尔瓦塞夫加沙

加沙停火:埃及政府成为最大赢家

【英】《中东》2014年8月

8月底,以色列和哈马斯在埃及的斡旋下达成了长期停火协议。埃及的塞西政府是协议背后的最大赢家,它使得冲突双方接受了曾被他们拒绝的停火方案,提高了自己在国内外的声望。在国内,塞西政府仇视穆斯林兄弟会,对作为穆兄会分支的哈马斯也十分敌视。埃及电视台曾公开鼓吹应让哈马斯和加沙自生自灭,官方报纸还高度赞扬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停火协议中,埃及也并未明确承诺要结束对加沙的封锁,只同意有限开放拉法口岸。在地区国家中,埃及在以色列的配合下,成功制止了卡塔尔、土耳其加入调停的努力,巩固了自己作为加沙冲突唯一调停者的角色。同时,埃及的调停也得到了美国和欧盟的赞扬,使西方国家降低了批评塞西政府的调门。埃及的行为自然有高昂代价,但这些代价却是由别人特别是加沙人民承担的。 (唐恬波)

墨西哥能源改革恐系“美国制造”

【墨】《进程》2014年8月

2014年8月11日,墨西哥總统培尼亚·涅托签署能源改革二级法案,这标志着墨历史上最受争议的改革法案进入实施阶段。西方国家和跨国能源巨头一片叫好之际,墨西哥民众猛然发现,如此重要的法案虽产生于墨西哥,却是彻头彻尾的“美国制造”。舆论指出,此次通过的能源改革法案由美国参院资深议员理查德·卢格精心设计和计划。早在2012年美墨签署《跨境碳氢化合物协议》之际,作为参议院对外关系委员会成员的卢格就预言,所谓的“跨境协议”未来将成为“特洛伊木马”,最终引发墨能源产业对外资的全面开放。为此,他还特地造访墨西哥,与涅托的过渡执政团队、墨西哥国家石油公司高层以及参众两院议员代表会谈。此后,美参议院的一份报告露骨地指出,墨西哥的能源改革将决定墨西哥以何种方式构成美国乃至北美的能源安全。

(严谨)

欧元区经济面临周期性停滞

【英】《经济学人》2014年8月16日~22日

欧元区经济复苏的步伐已愈加蹒跚。在一季度仅仅0.2%增速的不利开局下,二季度欧元区产出出现停滞。虽然荷兰和葡萄牙经济在一季度萎缩后出现反弹,分别增长了0.5%和0.6%,西班牙增速从一季度的0.4%升至0.6%,但这些表现无疑被三大经济体的惨淡数据夺去了光彩。第三大经济体意大利呈现0.2%的萎缩,将其推入“三底衰退”;第二大经济体法国经济继续停滞;欧元区长期依赖的“发动机”德国产出也下滑了0.2%。此外,持续的低通胀也使欧元区滑向通缩的担忧加剧。在西班牙及其他三个欧元区国家,物价已开始下跌。欧元区拥有高额的私人债务和公共债务,低通胀即已削弱债务人的还债能力,更遑论通缩时价格和工资下降,债务将更难偿还。欧洲央行已引入负利率,准备实施量化宽松措施,并敦促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加大结构性改革。目前,各方的耐心已快消耗殆尽。 (陈璐)

没有书的图书馆

【美】《连线》2014年9月

在美国,有着这么一些图书馆,它们总共约有109家之多,除了正常的图书馆的功能之外,它们还为用户提供“制造者空间”,比如田纳西州的查塔努加公共图书馆和克利夫兰公共图书馆等。以查塔努加图书馆为例,它的四层就是“制造者空间”,这里没有书,却有激光切割器、化学实验室、3D打印机、缝纫机等,人们在这里可以设计、编程、制作影音作品和实物模型。这种新型图书馆形式有其优势:一是相较于传统图书馆的“吸收”模式,其独特之处在于“实践和创造”;二是其门槛低,成本低廉,人们仅需要办一张图书卡即可;三是其对那些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人们尤其具有吸引力,而这些人往往并非传统图书馆的常客;四是其提供了难得的用户间互动的机会,为大众间的信息交换提供了平台。 (李默)

美国想在非洲“将中国一军”?

【英】《新非洲人》2014年8/9月

近十年来,非洲经济快速增长,已成为西方人眼中的“希望大陆”。非洲发展银行报告指出,过去30年来非洲的中产阶层人口增长三倍达3.13亿,近两年年均吸引外资超过400亿美元。8月初,华盛顿召开史无前例的“美非峰会”,以贸易和投资为主要议题,50位非洲国家领导人与会,美国宣布多项密切美非经贸、安全联系的新措施,对非洲商机和中国在非影响力的迅速扩展做出了双向回应。中国的存在已明显改变了非洲市场原本由欧美垄断的旧格局,再加上印度、韩国、土耳其等新兴国家积极进军,使在非反应相对迟缓的美国人坐立不安。50年前,恐怕不会有人想到中国会具备挑战美国全球霸主地位的实力,但今天,以中国为引领的“金砖国家”正在改写世界经济新秩序,而非洲成为中国影响力拓展最快或许也是欧美秩序最先瓦解的地区。为此,2013年奥巴马访问非洲时提出“电力非洲”计划,便是美国“学习”中国重视非洲基建的表现。但美国能否真正将非洲视作平等的商业伙伴而非受援对象或是需要教导的“民主差生”呢?解决好这个问题,才是美国抵挡中国对非魅力攻势的关键所在。 (王磊)

乌克兰的未来何在?

【英】《新政治家》2014年9月5日~11日

今年8月底,北约公布“俄入侵乌”的卫星图像,并称其已决定向东欧新基地派遣部队;9月3日,俄乌达成停火协议,但乌东部亲俄分裂分子尚未表态;部分乌民众坚信,俄攻占基辅计划只是“暂时搁置”;国际社会亦不明了俄真实意图,是要兼并东乌克兰,还是建立准自治政府?……乌克兰局势正被俄操控于股掌之间,即确保乌东部持续乱局,使乌政府无法正常运作并推行国内改革,以此阻止其加入欧盟和北约。目前,欧美已对俄实施金融制裁,若俄仍不改变其对乌战略,还将采取更多制裁手段。但这种威胁是否能迫使俄“重返和平”,取决于两方面:第一,普京能否理性决策。乌分裂分子曾指责俄未提供充分援助,这或表明乌克兰危机中仍有一条俄不愿逾越的红线。第二,当普京非理性决策时,什么能阻止他。很多专家对此持消极态度,认为“唯有军事手段方能改变普京入侵乌克兰的决定”。当前局势下,发生战争的不确定性持续越久,双方误判的可能性就越大,甚或引发灾难性后果。届时,被摧毁的不仅是欧盟内部的稳定,维系人类和平25年之久的后冷战时代的世界秩序亦将随之而亡。 (高阳)

玛丽娜·席尔瓦

【英】《经济学人》2014年9月6日~12日

8月13日,巴西社会党总统候选人爱德华多·坎波斯意外死于飞机失事,这一惨剧却把他的竞选副手玛丽娜·席尔瓦(Marina Silva)推向了舞台中央。如今,民调结果显示,席尔瓦的支持率几乎已与现任总统罗塞夫并驾齐驱,并且不断地从罗塞夫最大的对手阿埃西奥·内韦斯阵营那里分走不少支持者。有媒体预测,她将挺进第二轮投票并击败罗塞夫。

席尔瓦1958年2月8日出生于巴西西部阿克里州乡村,家乡位于亚马孙河沿岸腹地。她16岁时自学成才,随后成为一名历史教师。20世纪80年代初,她投身环保运动,后来帮助罗塞夫总统的前任卢拉成立劳工党,并在2003年~2008年在卢拉政府内担任环境部长。2008年5月,席尔瓦以政府只关心发展、不考虑环境为由辞去部长职务,并离开了巴西劳工党。

照目前形势看,席尔瓦要想获胜需要考虑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她不妥协的性格会为其执掌巴西增添难度,因为在巴西,多党联合政府是常态。二是缺乏执政经验。罗塞夫是现任巴西总统,“姗姗来迟”的席尔瓦则被诟病缺乏政治经验,而且几乎对经济一窍不通。 (孙成昊)

猜你喜欢

席尔瓦塞夫加沙
足坛告别中场魔术师
以军持续空袭加沙
何以为家
难处
加沙街头
罗塞夫被推向“最终审判”
查韦斯骂哥伦比亚防长“弱智”
中国人同情苦难加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