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看元明,说怀仁

2014-12-11◎殷

参花(上) 2014年4期
关键词:云州封地建文帝

◎殷 谦

看元明,说怀仁

◎殷 谦

核心提示:

一、山西怀仁县是元世祖忽必烈之母克烈唆鲁禾帖尼的封地之一,也当被称之为“四帝之母故里”。

二、明朝第二个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出亡,在代王朱桂的安排下在怀仁县海北头乡的西安堡躲藏了三个月。

山西怀仁县历史文化悠久,从历史文献来看可追溯至辽代。迄今为止,怀仁县仍然以“后唐李克用和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会盟于此”的说法为该县历史导源。但怀仁县与李克用、耶律阿保机二人有没有联系呢?

据怀仁县县志记载:“辽析云中县地,置怀仁县。”也就是说,辽代的时候,将云中县地分割出来设置了怀仁县。那么,这个云中又是什么地方?《辽史•地理志》:“奉义县本汉陶林县地,析云中置。” 就是说,云中是我国西汉时期的陶林县分割出来的,今天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东北大黑河西岸,这个云中在东汉光武年间就废除了。

《辽史•地理志》:“开元十八年置云州。天宝元年改云中郡。乾元元年曰云州。”就是说唐开元十八年这里就设置为云州,天宝元年(742年)时将它改为云中郡。乾元元年(758年)云中郡再改为云州。经过朝代更替,对于地理上的分野总是含糊不清,很多地方的行政区域也经过多次迁移。经过严谨考证,我认为这里的云州应为今山西省忻州市的定襄县,另一个是有所争议的河北省赤城县的云州乡,历代被称为卫护京都的“朔方屏障”“北方锁钥”,而云中郡指的是今天的山西大同市。

《辽史•地理志》:“乾符三年,大同军节度使李国昌子克用为云中守捉使,杀防御使,据州以闻。国昌卒,克用取云州。既而所向失利,乃卑词厚礼,与太祖会于云州之东城,谋大举兵攻梁,不果。”李克用和耶律阿保机在云州东城会盟商议攻取后梁未果,而这个云州东城指的是奉义县,辽史上记载的他们会盟的确切地点正是今天的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北大黑河西岸。

《辽史•地理志》记载:“怀仁县。本汉沙南县。”沙南县是西汉设置的,位于今天的内蒙古准格尔旗二十连城乡所在地黄河南岸的台地上,“隋开皇二年移云内于此,大业二年置大利县,属云州,改属定襄郡。隋末陷突厥。辽改怀仁,在京南六十里。户三千。李克用败赫连铎,驻兵於此。”就是说在隋朝开皇二年,又将云内这片区域划分到了这里,在隋朝大业二年设置了大利县,属于云州辖区,又改属于定襄郡辖区,隋末的时候被突厥攻陷,辽朝又将大利县改为怀仁县,距西京大同南边的六十里,当时有三千户人家。这里提到的是,后唐大顺元年(890年),李克用大举进攻赫连铎,曾路过怀仁驻兵于此,随后攻陷云州东城。即使如此,也只能说明李克用曾路过怀仁并扎过营,但这段文字没有说明怀仁县与耶律阿保机有什么联系。

怀仁这个县名真正是从元初(元宪宗元年1251年7月1日)开始的,至今再也没有变动过。

怀仁县是元世祖忽必烈的母亲、庄圣皇后克烈•唆鲁禾帖尼的封地“谦谦州”的核心区域之一,更由于克烈•唆鲁禾帖尼于1252年2月随秀才赵璧去过怀仁,所以可以称之为怀仁是“四帝之母故里”,尤其在非常崇敬母亲的忽必烈的心目中怀仁显得尤为重要。

历史上,元朝和怀仁县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元朝享有赫赫声名的中书省平章政事、宰相赵璧就是怀仁人。赵璧精通蒙汉两种语言和文化,不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且还有经天纬地、治国安邦之才,少年时期就名噪南北,后来得到了克烈•唆鲁禾贴尼的认可和重视。赵璧是克烈•唆鲁禾帖尼专门为忽必烈推荐的汉学老师,所以才受到忽必烈的厚遇,忽必烈初次见他时,还亲自命王妃为赵璧亲手缝制了一套衣服作为见面礼,《元史》记载,忽必烈见赵璧后不直呼他的名字,而是尊敬地称他为“秀才”,并将他推荐给蒙哥大汗为臣。赵璧曾奉忽必烈的命令广招贤士,忽必烈后来的辅政大臣如姚枢、王鹗、郝经、李冶、杨奂、张文谦、刘秉忠、商挺、窦默、李俊民、徐世隆、张德辉等人就是由他罗致并推荐的,忽必烈把他留在身边,商议军国大事。即位后,国家典章制度,他都参与设计草定。所以我认为没有赵璧就没有忽必烈的大元天下。赵璧参与了元朝国家典章的制定,建立了行省制度,这成为后代行政制度的雏形,元朝的建立和治理在历史上与怀仁人是分不开的。

1242年9月,藩王忽必烈尚在潜邸时,克烈•唆鲁禾帖尼就召见了赵璧,问他关于自己封地的事。拖雷是蒙哥和忽必烈的父亲,在征金回军途中病死,当时大蒙古国大汗窝阔台为了补偿他的妻子克烈•唆鲁禾帖尼,就将谦河(主要区域在今俄罗斯图瓦共和国境内)赐给她作为她的封地,元初称为谦州。对于这个路途遥远、地广人稀的封地,克烈•唆鲁禾帖尼认为它只是象征性的恩惠,所以并不重视,主要原因还是这块封地并没有为她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实惠。1251年7月1日,她的长子蒙哥即大汗位后想给她重新划分封地,这时候赵璧就派上了用场。此前,赵璧与金国学者元好问就经常交流学术,其间就提到了自己的家乡怀仁县,他们一致认为怀仁县是难得的风水宝地。

奉召而来的赵璧为克烈•唆鲁禾帖尼划分了一块理想的封地,就是以太行山南北为界,北有怀柔、怀来、怀安、怀仁;南有保定、正定、平定等地。至今这些地方的民俗和文化基本相同,尤其是方言都没有太大的变化。按赵璧的说法,太行山是龙脉,而怀仁正是火龙所在,若以这七个地方作其封地,有“北斗之尊”的寓意,会使其子孙后代江山稳固,延至万年。克烈•唆鲁禾帖尼非常高兴地采纳了赵璧的意见,于1251年8月向蒙哥提出就以这片区域为她的封地,并为她的第二个封地赐名为“谦谦州”,史学界有人认为谦州就是谦谦州,其实不然,这前后两个封地的名称不应该被混为一谈,应该是先有谦州,后有谦谦州。事实证明,“谦谦州”这个封地是克烈•唆鲁禾帖尼有意为之的,就是为了帮助忽必烈了解汉文化,深入汉人心,为忽必烈取得南宋土地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至今怀仁人依然保持着克烈•唆鲁禾帖尼的那种善良和宽容、大度的高贵品质。

赵璧还向克烈•唆鲁禾帖尼建议应该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在怀仁燃烧旺火以敬火龙神,一向对神灵虔诚的克烈•唆鲁禾帖尼很高兴地采纳了这个建议。元宪宗二年(1252年)正月十五,克烈•唆鲁禾帖尼在赵璧的陪同下观看了七座大旺火,当时的旺火是以木炭和木材作材料的,也不叫旺火,而是直呼“火龙”,它是以北斗七星状排列的,在城中这个叫法在怀仁延续至今。另据《怀仁县新志》(P70)记载:“火龙王庙,在东门南,未详创始。供木像,天将雨,则鼻闪有汗珠,庙内古榆,相传为唐时物。”这里所说的“火龙王庙”正是1251年10月赵璧奉唆鲁禾帖尼的旨意回乡建造的,因为元代的建筑构件装饰以木雕或砖雕为多,县志的描述与实际情况相符。除此之外,怀仁旧有火神庙,供奉“祝融、炎帝、回禄”三圣,所建年代与火龙王庙同一时期。

克烈•唆鲁禾帖尼在怀仁观看了旺火,赵璧还为她精心安排了一台戏,叫做“般涉调•耍孩儿”的戏剧。也正是因为观看燃烧“火龙”时忽冷忽热,她染上了风寒症,农历1252年正月十六在赵璧的护送下赶往大都,1252年3月8日夜,克烈•唆鲁禾帖尼病逝。此后,每年的元宵节元廷都会在怀仁县燃烧“火龙”,“火龙”点燃时,都会表演耍孩儿剧,据考证,耍孩儿剧虽然起源于辽金,但作为宫廷剧的一种很难为人所知,更谈不到普及了,而耍孩儿剧在元朝初期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从王谢堂前燕,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由此看来,研究元朝的历史必然和怀仁有密切的联系。

说完元朝那些事儿,那么大明王朝又与怀仁县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据我考证,明朝第二个皇帝建文帝朱允炆从南京皇城出亡后曾在海北头大明西安堡避难,怀仁县海北头乡有独一无二的元末明初时期的历史文化遗迹,据研究,其中位于海北头乡的西安堡、圣水泉(亦称“祈来泉”)等都与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允炆有关。

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第二子,朱元璋四子朱棣的侄子,年号“建文”,所以史料上一般称他为建文帝,他在靖难之变后下落不明。

《明史•恭闵帝本纪》记载:“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同时明朝的史书中对这段历史的记载也是不清不楚。这使得各种传闻风声四起,明末清初的历史书《罪惟录》中关于建文帝的下落就有23种不同的说法。官方说朱棣攻入皇城之后,建文帝在宫中自焚,民间说他出亡。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中的记载最具有代表性,他的说法是建文帝化成和尚从南京皇宫密道中逃出。《明史》记载说:“先未至,传言建文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于是,600多年来,建文帝下落之谜成为历史悬案。

那么建文帝到底是自焚了还是出亡了?据我的研究,我倾向于谷应泰的说法,那就是建文帝是出亡了。据史载,万历二年十月,明神宗就建文帝下落一事问首辅宰相张居正,张居正答曰:“国史不载此事,但先朝故者相传,言建文皇帝当靖难师入城,即削发披缁,从间道走出,后云游四方,人无知者。”可见首辅张居正也倾向于“出亡说”。

一、南京著名的大报恩寺琉璃塔,据说是朱棣为报朱允炆让位之恩而修建的。

二、南京明城墙清凉门段发现一个涵洞,史学界说这是建文帝出亡的有力佐证,当年建文帝就是从这个涵洞逃出城外的。

明清史学家们根据《推背图》第二十八象图卦谶颂中“家中有鸟,郊外有尼”和“真龙游四海,方外是吾家”四句猜测建文帝乔装成尼姑,从而躲避明成祖的追捕。

再看清代学者《纲鉴易知录》中的记载:“丙戌(1406年),四年三月,建文帝至重庆大竹善庆里。夏四月,建文帝至西平侯沐晟家。五月,结茅白龙山。”就是说永乐四年三月,建文帝来到重庆的大竹县的善庆里这个地方,四月又去了位于河南境内的西平侯沐晟家里,五月又来到位于山西岚县的白龙山编茅为屋,在这里建造了一个简陋的房子。据笔者考证,比较有声誉的白龙山还有两个地方,一个是“浙江温州乐清市白龙山”,另一个是“山东潍坊诸城市白龙山”,那么,建文帝当时编茅为屋的白龙山究竟是哪个地方呢?从地理位置来说,重庆、河南、山西这三个地方都距离非常近,建文帝可以一月就能往来其间,但是如果是温州和山东潍坊的话,那就不一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往来其间了,所以说,可以肯定,建文帝编茅为屋的地方,正是位于山西岚县的白龙山,而不是其他什么地方,至于浙江温州乐清市和山东潍坊的白龙山都有各自成形的传说,其中根本没有提到建文帝,那就说明这两个白龙山与建文帝没有什么关系。而山西岚县的白龙山也有其他的传说故事作为白龙山的文化,遗憾的是其中也没有提到建文帝,山西岚县的白龙山究竟是不是建文帝避难的地方呢?这里有一个证据,就是岚县县志中记载说白龙山有个白龙庙,“庙始建年代不详。据石碑记载:‘汉晋随唐邈无所稽’‘神之谱第莫考,庙之始创无征,断碣虽存,仅化封号于赵宋,颁祀兴于朱明’。”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白龙庙究竟是什么年代始建的,这个没有明确的记载,到底是汉晋年间的,还是随唐年间的也没有办法去考证它,里面到底供奉的什么神也无法考证,虽然有些断壁残痕,所说的也不过是赵宋时朝廷封号白龙山,而白龙庙在朱明时朝廷曾颁布命令祭祀。从这里可以推断,明朝第二个皇帝朱允炆当时所在的地方正是山西岚县的白龙山,而这个白龙庙,实际上是史书上记载的白龙庵,白龙庙有一眼井叫做“圣水井”。

那么建文帝如何来到山西岚县的白龙山,又怎么会到怀仁海北头乡的西安堡避难呢?这还要从朱允炆出亡那天说起。

燕王朱棣攻入南京后,建文帝一时不知所措,六神无主。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前朝太监王钺告诉他,太祖临终前有个遗物就在奉先殿内,让在紧要关头时交给他,建文帝和周围的一些大臣听到这里如遇救星,就火急火燎地去奉先殿取来,原来是一个带锁的铁盒子,砸开之后发现里面有代表僧侣身份的度牒三张,还有袈裟、剃刀,包括白金十锭。里面有朱元璋的御笔书信,字数不多,就说如果你不想死的话就跑,往哪里跑呢?去找代王那里避难,并让他从鬼门出,其他人要从御沟水门走,到薄暮的时候在神乐观会齐。建文帝无奈,只好与他的几个近臣落发为僧,按照他爷爷的指示逃走了。

《明史•恭闵帝本纪》记载:“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朱棣进入皇宫之后,皇宫就出现了大火。寻找建文帝无果,于是他就怀疑建文帝逃了。可见朱元璋对他这个四子朱棣是十分了解的,早就预感到他将来会篡位夺权,那么他为何要让建文帝去找代王呢?代王又是谁?朱元璋有26个儿子,16个女儿,一共42个子女,这个代王就是朱元璋的第十三子朱桂,他就藩于大同府,大同地区是他的封地。从史料记载来看,朱桂智力发育不是很全,他虽然在自己封地横行霸道,但他却没有夺位篡权的想法,对他的亲人也非常好。朱元璋虽然立嫡长子朱标为皇太子,但他心里喜欢的是四子朱棣和十三子朱桂,朱棣有勇有谋,但野心太大,而朱桂不但没有什么出息,而且也没有野心,朱元璋也是非常同情这个儿子,几乎到了要星星不敢给月亮的程度。从一件事可以看出来,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之后,这个傻乎乎的朱桂竟然进宫面圣,在他父皇面前说也想当皇上,说这种话可是犯大忌的,但朱元璋却没有生气,对他这个十三子是又气又爱,于是就拨款为他按照皇宫的结构和布局改造王府,并建造了一面九龙壁,这面九龙壁至今还在大同,当时比明皇宫里的九龙壁还要大,除了他这个傻儿子,其他的儿子谁还能享有如此殊荣呢。

朱棣1402年即位,朱允炆逃出皇宫后的第三年,也就是1405年(永乐三年)12月来到怀仁,果然得到了十三叔朱桂的庇护,将他藏在位于怀仁县海北头乡的西安堡,并临时加盖了一座翁城掩人耳目。位于怀仁县河头乡的王皓瞳堡始建日期是洪武八年(1375年),那是官方的兵站。西安堡的始建年代据《怀仁县志》记载是明朝天顺八年(1464年),据笔者考证,这一年乃至前三年北方没有发生过任何战事,北边的鞑靼蒙古部落每年还入朝纳贡,这个时候根本没有再建兵站的必要。

西安堡始建年代是建文元年(1399年),因为这一年发生了一件事,就是由于代王朱桂在大同经常欺压百姓,欺负良家妇女,这事有人举报给了建文帝,他在建文元年(1399年)时被建文帝下旨废为庶人,虽然是庶人,但他依然是建文帝的叔叔,并不缺钱财,就在海北头建了一座城堡,当时这座城堡是没有瓮城的,是建文帝来到后临时加盖的“瓮城”,这个瓮城与众不同,一般瓮城都是圆形的,而西安堡与怀仁乡的王皓瞳堡相比,古堡面积要比王皓瞳堡大,除了代王朱桂,谁又有这么大的胆子建一个超标准超规模的古堡呢?而经过现场考察发现,王皓瞳堡的瓮城是圆形的,而西安堡的瓮城确是方形的。

1406年建文帝来到怀仁时身边只有一个近侍了,与他一样也是和尚的装扮,快到西安堡时,由于饥渴他们就停下来休息,口干舌燥的建文帝望着烈日感叹道:“朕若为天子,天当将雨。”说完之后,天上并没有下雨的迹象,这使建文帝非常沮丧,就在起身要走的时候,突然从平地冒出一股清泉,建文帝又惊又喜,洗了一把脸,美美喝了一顿泉水。

据《怀仁新志》记载:“圣水泉在海子村北。村旧无甜水,忽平地涌泉,清甘而冽,民咸赖焉,旱祷辄应。”就是说,村里过去没有这样的泉水,忽然有一天平地涌出泉水,清澈,甘而冽,冽是寒冷的意思,足以证明记载的是冬天涌出的泉水。后来村民就以此水赖以生存,每到干旱年代时,即使泉水不出了,只要一祷告,就又涌出泉水了。那么为何叫做圣水泉呢?这和建文帝朱允炆有关。

建文帝来到西安堡住了三个月就于1406年(永乐四年)南下重庆了。为什么住这么短的时间呢?因为朱棣从来没有停止过搜寻他。这里还发生一件事,也不知道是谁透露了消息,说建文帝来到怀仁,于是,朱棣就暗中派了一支军队秘密到怀仁来抓建文帝。据《怀仁县新志》记载:“永乐壬戌敌围怀仁,官民叩祷关帝庙乞救。是夕,敌见火光中有无数神兵,灵威可畏,遂北循老鹳台遁去。”据笔者考证,永乐1403年—1424年,干支中就不存在壬戌,这里是不是有意笔误无法知晓,但永乐时期干支中有丙戌,也就是1406年,这段记载与建文帝来怀仁西安堡有密切的联系。建文帝在重庆的足迹比较多,重庆有很多地名都是因他而取的。

[1]张之翰:《赵璧神道碑》《西岩集》卷十九

[2]虞集:《赵璧谥议》《道园学古录》卷十二

[3]《元史 赵璧传》

[4]王恽:《中堂事记》上,《秋涧集》卷四八、八○

[5]《史集》第 2 卷,汉译本页 5、196、235、236

[6]陈垣:《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页122、123

[7]《世界征服者史》汉译本下册页 657

[8]《明史•恭闵帝本纪》

[9]《纲鉴易知录》

[10]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

(责任编辑 冯雪峰)

殷谦,以笔名北野闻名中国当代文坛。当代著名作家、独立学者、文艺评论家、诗人。1977年7月11日出生于新疆伊犁。世界华文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殷谦于中文一面,精通文言文、白话文,集古今中外学问智慧于一身,殷谦爱好文学、哲学、社会学、伦理学、人类学和易学、经济学。他的文字有独特而显著的风格,作品涵盖多个文学和学术范畴,包括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文、杂文、随笔、诗歌、文学评论、戏剧、哲学等,以犀利而秀雅的文字和深刻的哲理见长,国外媒体曾评价他是当代的散文大师,也是最重要的批评家之一。近期东方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考古历史小说《蒙古秘藏》《忽必烈秘器》《传国玉玺》三部。

猜你喜欢

云州封地建文帝
大同云州区 喜收“致富花”
云州区唐家堡村 致富黄花分外香
朱棣“魂牵”建文帝
大同市云州区:开展农资市场监管检查
大同市云州区峰峪湿地菊花节开幕
建文帝:虚心纳谏反被耍
“国家”一词的由来
孝文帝爵制改革后的北魏散爵封地
孝文帝爵制改革后的北魏散爵封地
建文帝与高峰山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