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四平调剧本《陈三两爬堂》的审美分析

2014-12-11◎白

参花(下) 2014年4期
关键词:唱词抒情戏曲

◎白 丽

对四平调剧本《陈三两爬堂》的审美分析

◎白 丽

《陈三两爬堂》是地方戏曲四平调中的经典剧目,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美学价值和研究价值。本文中笔者将站在中国戏剧审美的视角,分析《陈三两爬堂》剧本中的美学价值和艺术特色。

四平调 剧本 陈三两爬堂 艺术美

一、引言

戏剧不仅具有表演性还具有文学性,剧本就是戏剧文学性的完美示现。正所谓“剧本,剧本,一剧之本”[1]。金乡县最著名的地方戏曲是四平调,距今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其中的移植传统剧目《陈三两爬堂》极具代表性。本文中,笔者将从中国戏曲审美的角度,考察《陈三两爬堂》剧本中所蕴含的艺术美。

二、《陈三两爬堂》剧本中的艺术美分析

1.本质特点:重抒情

戏剧素来被认为是第三种类型的文学,必然蕴含着中国文学的传统特色——抒情性。正如陈世骧先生在《中国的抒情传统》中所讲的那样:“中国的传统戏曲,却在叙述架构之上,展现了抒情的精神。”在我国的戏剧作品中,抒情是胜于叙事的,很多情节的设置都和主人公的情感表现紧密相连,并按照主人公的情感发展来发展,尤其是在主人公表达心理感受之时,整个舞台空间仿佛凝固了一般,主人公的大段抒情成为观众最为关注的焦点。在《陈三两爬堂》中也存在着许多大段的抒情戏,以描述人物的心理活动为主。女主人公陈三两有多处唱词展示其心理活动:“忽听差人一声喊,不由三两心胆寒……陈三两我没做亏心事,他问一声我答他一言”“一阵迷来,一阵清,不晓得南北共西东”等。最为经典的还是贪官李凤鸣的心理活动:“陈三两舌尖似铁针,句句刺在我的心”“陈三两在这里实话讲,吓得我三魂起了容啊”这些唱词是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充分展示,把陈三两的聪明睿智和李凤鸣的贪赃枉法、欺压善良、胆小怕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些唱段都是观众屡看不厌、屡听不厌的。

2.语言美:含蓄蕴藉,方言特色

中国戏曲文学受《诗经》的影响颇深,善于借物言志,借景抒情,“赋比兴”是最典型也是最富美学色彩的手法。在剧本《陈三两爬堂》中“比”“兴”手法运用得尤为突出,使剧本的语言展现出含蓄蕴藉的特点,也最能体现剧本的美学价值。例如,李凤鸣的唱词“浮萍草生来无有根,妲花行中无好人”“陈三两舌尖似钢针,句句刺在我的心”“那念情人眼里出西施‘容’字”。其中的比喻甚是真切,把人物的心情和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再看陈三两的唱词:“大人只知小女子是烟花妓女,你可知莲花生于淤泥而不染”“奴比莲花不差毫分”“渴急了知道要水喝,回头忘了掘井人”。女主人公的唱词中非常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贪官的深恶痛绝,比起明明白白的骂更有讽刺力度。

此外,虽然本剧是从兄弟剧种中移植过来的,但是为了演唱的方便和吸引观众,必须要对个别的词句进行修改,使之符合观众的审美心理。剧本中的“交代的宽、小娘们、老汉、屁股颤颤几颤颤、扒开了黄河难堵窟窿、倒栽葱、响马、叫我屈心不屈心、他三位根底儿知道的这样清”,还有一部分虚字衬词,如“啊、哪、哇、呀、哟嚎呀”等使整个剧本的语言增添了浓郁的地域色彩,从而成为当地人喜闻乐见的经典剧目。

3.人物美:悲情人物,感人肺腑

中国传统戏曲中以悲情为主题的剧目多不胜数,悲情人物是传统戏曲中最为侧重的人物形象。用悲情来激发观众的同情心、善良感和正义感是传统戏曲最为重视的手法之一。《陈三两爬堂》就是以妓女陈三两的悲苦命运为主线的,通过唱词的编写,极为细致地刻画了陈三两卖身为奴、堂上受刑的各种苦难。其中有几个情节堪称经典:一是陈三两的父母被刘瑾害死,结果姐弟俩成为孤儿,为了生存陈三两卖身为奴;二是陈三两为救陈奎使劲了浑身解数;三是陈三两再次被卖,结果被亲生弟弟上了大刑。此外,剧中还对陈三两的洁身自好、博学多才、机智勇敢进行了描写。把悲苦的命运加在善良柔弱的女性身上最能获得人们的怜悯和同情。

4.结构美:大团圆结局,符合观众的审美心理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中国人民一直信奉的准则,体现在戏曲中就是“大团圆的结局”。这种大团圆结局的设计是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期待的,任何沉重的悲与苦在团圆的结局中都会得到减轻,观众所受的心理刺激也能够得到缓解,其无比紧张的心理也能得到安慰和释放。《陈三两爬堂》的结语也是大团圆的:陈三两沉冤得雪、无罪释放;李凤鸣被降低官职,弃恶从善;老鸨儿等待着律法的制裁。这一结局安排是符合中国传统戏曲的审美理论的,这正彰显了该剧本的美学价值。

结语

综上所述,《陈三两爬堂》的抒情本质、语言特色、人物塑造和结构设计都蕴含着浓郁的美学色彩,符合中国传统戏曲的审美理论。为进一步传承、保护和发扬四平调这一地方剧种,对该剧目的研究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 姜鹤)

猜你喜欢

唱词抒情戏曲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博采芬芳酿花蜜——“风流三部曲”唱词创作谈
春 日
1961电影、1978舞台艺术片《刘三姐》的唱词文本研究
会抒情的灰绿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简论抒情体
明代戏剧唱词“白”范畴非原型颜色词研究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