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清照的词与愁

2014-12-11王静静

参花(下) 2014年4期
关键词:愁情赵明诚愁绪

◎王静静

李清照的词与愁

◎王静静

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声声慢》凄凉了多少人的心,多愁善感的才情,使得“愁”成为了李清照的表达主题。而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愁,又体现了作者不同的心境与忧虑。

李清照 词 愁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土,济南章丘人。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的散文家,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时任北宋后期礼部员外郎;母亲王氏,出身名门,亦善文。这样的书香门第无疑会给李清照以较高的天赋和极好的家庭熏陶,为她的文学创作之路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她的家庭气氛也比较宽松开明,因而造就了她率真自然的性格和心灵,奠定了其独立自由的文学创作风格。

一、少女时期如有若无的“闲愁”

李清照自幼聪慧,少女时代就已开始了她的文学创作生涯,并初步崭露了过人的文学才华。这个时期由于社会安定,家庭生活富足,加之个人心情舒畅,因此她的词作内容和格调都是欢快无忧的,其词境也充满着乐趣。下面这首《点绛唇》则比较典型地表现了这一特点: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那位天真活泼而又聪慧的少女,她没有忧虑也没有烦恼,在天真活泼之中又带着几分顽皮羞涩。从李清照另外几首早期词中也可以了解这一形象,例如《浣溪沙》中那个“绣面芜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的多情少女;那个在《如梦令》中叫嚷“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率性女孩;还有那个唱着“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怨王孙》)的快乐女孩;那个“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的爽性女孩,这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无一不在显露她率真、率性、爽快而多情的个性!透过她的词,我们还可以得知她并不是一个一味贪玩、不知所静的女孩,她也会在“淡荡春光寒食天”(《浣溪沙》)里,做甜甜的梦;她还会“倚楼无语理瑶琴”(《烷溪沙》),独自一人默默地暗想心事。

李清照早期的少女情怀总是夹杂着淡淡的滋味,似有似无的愁绪感染着我们。少女的闲情雅致以及郁郁寡欢的生活成就了词人笔下精彩的词作。少女的闲愁着实是词人的真实生活反映,不是无病呻吟。不过,由于阅历甚少,这时期的词作,或是风卷残红引起的伤感,或是因骤雨摧花引起的忧郁。李清照少女情愁的词作,始终少了一些远大的理想内涵,缺乏较为深刻的社会意义。

二、少妇时期缠绵细腻的“离愁”

在李清照十八岁的时候,遵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大学士赵明诚结为伉俪。赵明诚是位古文化的研究者和爱好者。李清照和丈夫不同于封建时代那些貌合神离的夫妻,他们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夫妻之间这种和谐平等的关系使得每当赵明诚出游,李清照就思之情切,往往以委婉动人的诗词表达这种情思。李清照和赵明诚的美好婚姻关系却要忍受着离别的痛苦。由于丈夫历任州郡行政长官,时常需要离家远出。李清照的愁绪就这样溶于词中。如她著名的《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李清照写和丈夫间离别的愁苦和相思的愁绪的词还很多。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李清照词的内容也多为触景伤情所作,李清照通过“花自飘零水自流”这句词,深刻地表达了自己感悟到年华似水,自己无奈地在这样的等待和思念之间,已经慢慢褪去红颜,那是多么的惋惜,在此也可以感受到李清照和丈夫的这种离别在李清照看来已经是经常经历的事情,所以在这词句中,词人成熟的愁情已经远比少女时期的愁更赋于人生的感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体现了李清照因为思念丈夫,所以把思念之情变为善解人意之情,他相信自己的丈夫,相信这种想念是相互的,李清照并没有怀疑丈夫会因距离而忘记自己,她深信丈夫和他一样,在另一个地方思念着自己。李清照这样从两方面来写相思之苦较于当时的一些词作是比较特殊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词人直接表达了自己根本无法消除这种愁绪,词人超脱当时封建礼教的束缚,大胆地讴歌自己纯真、深刻的爱情,抒发夫妻之间心心相印和无法排遣的相思愁情。

三、晚年时期凄凉哀苦的“国愁”

李清照词在少女和少妇时期属于她人生中前期的作品。无论是少女的闲愁还是少妇时期抒发的离别相思之愁,都是词人局限于家庭的小视野中进行创作的,总体上是平静而美满的。但是“靖康之变”完全改变了李清照的生活。其词抒发的愁情更有深刻的时代意义,远远高于抒发个人人生的情感,艺术上也趋于成熟。

靖康元年,金兵攻汴京,次年,北宋亡。李清照被迫走出闺房和书斋,踏上了流离漂泊的道路。金兵陷青州,赵明诚所存的书画古器等收藏十余屋被焚。之后赵明诚死,李清照失去了她那时唯一的亲人,痛苦不已。祸不单行,她又被诬告有通敌之罪。祸不单行的她后改嫁却因为不如意而离异。李清照在流离失所、伤时怀乡的晚年,以病弱之身,完成了《金石录后序》。在晚年时期,李清照备尝了国破家亡、逃难漂泊、珍品散失、再嫁离异等惨痛和艰辛。这些不幸,使得李清照后期的词愁绪更为深刻,比如李清照的《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逃乱于金华时所写的这首词以缓慢顿挫的节奏,回肠荡气的旋律,抒写词人深重的忧愁。“风住”是以风住后的结果写出狂风劲吹,落红阵阵,化为泥土但仍有余香的整个过程。李清照把花事阑珊的暮春景和词人极目是愁的惜春悲切之情统一成一体。“物是”是词人写情,十分沉痛,她感慨“事事休”,说明人生的变化莫测,包括了引起愁情的一切个人和社会、时代等因素。比如自己的亡夫、漂泊流离、伤感病老、再嫁离异,还有国家的山河破碎、百姓遭难等等,这种悲痛是词人永远无法消除的。“事事休”这三个字,我们可以体会到词人无奈的语调。人往往就是看多了,看透了,才可以坦荡地发出这样的声音。“物是人非事事休”这催人泪下的词句是李清照愁情的最佳发泄,是她晚年对人生成熟思考后的表达。她将人生种种变化和遭遇概括性地抒发出来,不是简单的愁绪了,而是感人至深的心的呐喊。

词人想借出游来消愁,却把拟泛轻舟消愁转到恐舟轻愁重而载不动,继而再转向欲游又止的变化,最后点出是“愁”。就是因为她心理的瞬间多变,才更为形象地表现内心的矛盾和愁苦。把无形的愁情变为有形的可以载动似有重量的东西。

李清照晚期的愁情之沉重表现在其词厚重的历史情感,词人对生活对苦难的经历所抒发的真切的感情。如李清照著名的《声声慢》,这首词是她晚年的佳作,抒写其孤苦无依的生活境况和极度哀伤的内心痛苦。“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描写词人寂寞痛苦却无法告知的凄苦。她心神不安,怅然若失,她看到的外在意境是凄清的,其实映射出了内心世界的空虚和孤寂。“窄暖还寒时候”到“到黄昏、点点滴滴”,是词人一天之中愁情的蔓延和一发不可收拾。这其实是词人情感生活的真实写照,萦绕在心间的愁绪是从早到晚的。“满地黄花堆积”,指的是满园菊花盛开,然而“憔悴损”是李清照说自己因忧伤而容颜憔悴,衰弱瘦削。她这么写是想表达,正因为自己满腹愁苦,所以正值菊花盛开,也无心采摘欣赏。这首词句句是词人血泪的咏叹。景和人的结合比较更突出李清照这位词人愁情所在。如《菩萨蛮·咏梅》中的一句:“人怜花似旧,花不知人瘦。”借写花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孤寂之情。人还是像从前一样怜惜花,但花却不知道人的苦心。这样的无可寄托的愁才是苦之至深之愁。李清照晚年的词的愁苦情调,绝不是她个人生活境界的简单反映,也不仅仅是她自己的凄苦哀愁的“低吟”,而是包含着她对人生、社会、时代等内容。

李清照的词在中国文坛上的地位直至今日仍然居高,她的愁情源于生活,源于所处的环境和时代背景。李清照作为写愁情的高手,其作品给予我们后世人许多深思。李清照在词创作上走的是传统的婉约道路,即把词限制在抒写离别情绪和个人幽怨与哀怨方面。李清照词在不同时期的愁情虽不同,但可以看到这位杰出的女词人的淡雅情趣和高尚的人格是历史不可否认的。

[1]孙崇恩:《李清照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2]邓立勋:《婉约词三百首》巴蜀书社出版,2001年版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邓绍基:《中国古代十大词人精品全集之姜夔、李清照》大连出版社,1998年版

(作者单位:河南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 冯雪峰)

猜你喜欢

愁情赵明诚愁绪
乡愁
何家英人物画的愁绪之美
风起了
小两口的幸福生活
婚姻的真相
Egan, Ronald. The Burden of Female Talent: The Poet Li Qingzhao and Her History in China
悲雨说
悲雨说
李清照,错付了情爱与旧时光
愁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