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镇与群山的孤独与荒
——李志勇诗歌简评

2014-12-11刘书行

参花(下) 2014年4期
关键词:群山小镇意象

◎刘书行

小镇与群山的孤独与荒
——李志勇诗歌简评

◎刘书行

李志勇诗歌中小镇与群山带有明显的西部地域特点。小镇与被雪覆盖的群山,正是李志勇诗歌中的核心意象,它们透露诗人的孤独情怀与对世界荒诞感的追问,是解读李志勇诗歌的关钥。

核心孤意象 独 荒诞感

诗人李志勇豹隐于甘南,是诗人中的另类。他的诗歌不跟风,不随潮,书写本真内心,记录灵魂之旅,将奇特的诗意想象揉进日常生活,往往产生出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可以这样说,李志勇的诗歌,大多是诗人独自面对一片荒野时的灵魂出窍,是用一个非常人的视角回望庸常的人生。在他的诗歌中,小镇与群山频频出现,带有明显的西部地域特点。小镇与被雪覆盖的群山,正是李志勇诗歌中的核心意象,也是解读李志勇诗歌的关钥。

一、载意之象:小镇与群山

在李志勇的诗集《绿书》中,小镇这一意象出现接近二十处,而群山则更多。通读诗人的作品,可以认为,这两个意象是其诗歌中的基本意象与核心意象。在这两个意象的统领下,其他一系列意象纷纷加入,形成了意象群。这几个意象群共同构成了一个场域,而诗歌的意义也就在这一场域中向读者敞开。

要想分析意象群,首先应该分析组成意象群的一系列单独意象。而小镇意象则是其核心,最值得我们分析。小镇这一意象在《绿书》中频繁出现,有的篇什还以小镇为名,例如《小镇》《高寒小镇》。之所以如此固执地书写小镇,应当与诗人精神成长和精神对应物有关系。在我看来,小镇就是诗人的精神生长之地,因此诗人对这样一个地方频频回顾,而被雪覆盖的群山则是诗人的精神对应物,高大连绵、神秘莫测、洁净荒寒,正对应着诗人李志勇的精神特质。

小镇作为实象,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它处于城市和乡村之间,是连接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一个中间环节,是小型化的城市,也是扩大版的村庄,按照诗人的说法就是“只有些城市的萌芽”,因此也就既具备城市文明的某些特征,比如,马路、橱窗商店、医院饭馆,偶尔稠密的人群聚会等,另一方面它又具备了村庄的特点,比如不喧闹,不拥挤,缓慢的生活节奏,“有广阔的地方”等特征。

在李志勇的诗歌中,这样一个意象所带给读者的阅读体验是明显的:宁静、平和的生活氛围和安时处顺不违天和的生活态度。因此这一意象成为核心意象,也就体现出诗人诗歌中的基本情感基调——不激昂扬厉不喧嚣浮躁,而是平缓的宁静的,所有的情感诗意都是娓娓道来,不疾不徐,我们在这样的意象组合成的诗歌中似乎看到诗人随着时光慢慢前行的自然生活状态。当然在这样的意象中我们还会发现诗人内心的孤寂甚至是孤独。

在小镇这一核心意象的基础上,有了商店、操场、马路、橱窗、肉铺、修自行车的摊位……尽管这些意象没有强烈的情感倾向(极力抹掉其情感倾向是李志勇诗歌中的一个显著特征),可是一旦附着在小镇这一核心意象之上,就一切都显得那么平静安详甚至是有些时光停滞的感觉。“小镇上,初冬的太阳已经倾斜得很冷了”《羊肉午餐》,“有一只大鸟在我前面独自走着/但这比在空中飞行还要孤独”《奇怪的岁月》。总之,这一意象群带给我们的阅读体验就是一种近乎澄明的静寂。

另一个核心意象是群山。在李志勇的诗歌中,群山意象是作为背景意象出现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群山意象不重要,相反,群山这一意象极为关键。首先,群山意象的出现,给李志勇诗歌地理做了一个界定。李志勇的诗歌所向我们提供的境域远在青藏高原,在我们的理解中,是相对荒凉的。这样一来,群山意象就在小镇意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地为其诗歌确定了情感基调:荒凉、空旷、静寂,天高地迥,远离现代尘嚣。其次是群山意象带给我们一个阅读期待,神秘和让人惊奇的奇观。在群山意象群中,李志勇构建了牦牛、豹子、高空飞翔的鸟、鹰、蕨菜、红桦树、各种各样的马等带有高原特色的意象,比如“成群成群的牦牛……/数量能有二百万到/三百万头……我和牦牛,我们身上的血都在无声地流淌着/几只鹰盘旋在空中/一年四季,都在上面高高地飞翔着”《美丽草原》;“蕨菜的叶子有鹰翅那么大,却纱一般/薄薄的一片/这时已不能扇动/离开地面在山中飞起来。不过,它还是/一种站着的绿鸟/……它甚至还在夜深人静时/在这山谷里啼叫”《蕨菜》。这拓展了整个诗歌场域,使诗人的情感在诗歌场域中尽情表露。

二、 象中之意:孤独与荒诞

意象作为诗歌中最基本的审美单元,按照一定的关系组合起来成为有机的艺术整体,其目的在于把诗人的主观世界和外部客观世界联系起来,使其成为由外部世界通向诗人内心世界的桥梁渠道。在李志勇的诗歌意象中,小镇和群山等意象群同样具备负载意义的功能,向我们袒露诗人的情怀。

比如诗人生活状态的安闲和隐隐透露出的焦虑:“黑黑的影子在地上,一言不发移过下午”《我的女人》;“多少群山看上去,都人为地沉睡在那里”《绿书(一)》;“西北小镇。从窗口能看到风慢慢移动,空地上/人们把马和破旧的木车联在一起,慢慢地形成了/一辆马车”《一梦》。比如诗人努力挣脱庸常生活的孤独意绪:“整年面对着这些群山,大家有时也到一些事物背后的院子里去散步”《散步》:“我提着一袋水果回家,像烟一样无声”《高寒小镇》;“已经到了下午,街头还有些空气在等着/让风带走,或者让一片森林走过来呼吸/而我缓缓地穿过了它们/……没有和它们说话/也没有呼吸它们”《十一月六日》。应当说,李志勇在诗歌中流露出的孤独感是比较明显的,尽管诗人在抒发情感时十分节制,甚至有意不流露出痕迹。李志勇大约是受了中国传统诗学的影响,因此只是呈现,并不言说,更没有轻易地明确地表露。我们来看这一首《十一月二日》:

“村庄/静静的/鸟们飞过山丘/飞过田野/那天他真的像他所写的那样是存在的/在场的/站在一座村庄的外面/周围几乎没有声音/田野是空的/天空是甘肃的大海/却缓缓地飘下雪来/河水结满厚冰,阳光斜照着/寒风中/杨树从枝头麻雀的小爪上/感到了温暖”

这是较能体现诗人抒情风格的一首诗。我们在这首诗中几乎看不到诗人流露出任何的情感,诗人只是将意象根据诗歌逻辑联接起来。可以说诗人只是打算交给我们这些意象,而我们则必须从这些意象及意象组合中去感受其情感。在这里,诗人给我们描绘出一个静极的世界,连雪都下得缓慢,诗人就站在村庄的外面,感受麻雀小爪上的温暖。这是一种极为纯粹的平静,一种非常真诚的孤独。没有造作伪装,完全是一种独对内心时的从容与虔敬。而这种情感,则必须是通过对意象的解读才能够领会。

除了孤独感,李志勇的诗歌还通过一系列意象来表达他对这个世界荒诞感的理解。读李志勇的诗歌,有时会有这样一种感觉,你会在读到某几句时感到一种哲理玄思,而这则是建基于一种荒诞感上的。“我存在,然而又面对着广阔的虚无/……公园的某处,有个人在叫我/我答应了,然而却走向了另一个地方”《公园》;“镇上每个人,最后都会向/一种东西献出自己的生命,我还不知道那是什么”《绿书二》;“我穿过市中心,听到了脑后它一声尖锐的一声啼叫/它再一次证明了我们活着/证明了我们旁边出现了一片语言的荒野”《夏天》。在这些诗句中,我们都明显地感觉到李志勇在对我们通常认为合理的存在进行了质疑,同时对人在这个世界中的理性生活提出质疑;我们对生活的设计往往会在某个地方突然拐弯,我们对人生意义的放弃追问以及我们活着的证据需要鸟叫的配合等等无不显示出诗人对这个世界荒诞性的追问不舍。

[1]李志勇《绿书》[M]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0年10月

[2]耿建华《诗歌的意象艺术与批评》[M]济南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10年7月

[3]黎志敏《诗学构建:形式与意象》[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8年5月

(作者单位: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 王曦)

猜你喜欢

群山小镇意象
安安静静小镇
抚远意象等
“CK小镇”的美好
熊的小镇
小镇(外一篇)
起起伏伏的群山
群山
群山
隐匿之美——《白象似的群山》中的言语行为解读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