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想起“洋车子”(外一篇)

2014-12-11李恩江

参花(下) 2014年4期
关键词:老杨哥们车子

◎李恩江

建昌县文联专栏

想起“洋车子”(外一篇)

◎李恩江

洋车子就是自行车,上世纪80年代前,人们多将自行车叫洋车子。现在老年人也叫洋车子。洋车子顾名思义,是早在清朝后期传入中国的自行车。和人们日用品中的洋火、洋油、洋驴子等洋货来历一样。现代中国是世界上机械制造、轻工产品最发达的国家,轻工产品出口居世界之首,洋车子已是“昨夜星辰”了,“中国制造”已遍地开花。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拥有自行车的人家寥若晨星,有的也都是洋车子。那时候的洋车子多是“鹰把”洋车子,全城就一台“洋驴子”,还是邮电局传递电报专用的重要工具。一座县城就三四台自行车,且都是半新不旧的,连科局级干部去上班都一麻儿步行,直至70年代,国产自行车才蜂拥而至。“永久”“凤凰”“红旗”“东方红”等国产名牌列入计划生产。然摆在县城权威五金百货商店的仅一家,而且就五六台,凭票购买,“永久”“凤凰”“红旗”这等名车都得主管商业的副县长批条。商业局长也只能批个“红旗”牌的。

大街上谁要是骑一台“永久”牌自行车,会吸引很多羡慕的眼光。不像现在你开个百八十万一辆豪车也没人理睬,那时候人们最大的奢侈就是能拥有一台像“凤凰”牌这样的名牌自行车。上初中时,有一个班主任老师骑一台嘎嘎新的“凤凰”牌自行车,一到放学时同学们都将老师这台“名车”围得水泄不通,比看航母还专注。老师对自己的自行车十分珍惜,将自行车煞费苦心地“装修”一番,大梁都用深蓝色塑料带缠裹上,后轮安上电轨,前车架上安上“摩电灯”。那时候丢一台自行车去公安局报案,公安局立马当大案要案去侦办。因为养三头肥猪也换不来一台普通牌子自行车。

那时,我有个远房亲戚在粮店上班,是个小副主任,当时商、粮、供系统相当吃香,计划经济时代使这些部门都握有特权,相互间都有个通融和照应。我这个亲戚没费劲就买了一台“永久”牌加重自行车,他将自己的旧洋车子送给了我们,别看是台老掉牙的破洋车子,我们如获至宝,对于我们来说也叫有车族哇!

到手的洋车子稀烂稀烂的,两个脚蹬子是光棍儿,磨得锃亮锃亮的,链盒子瓦盖子早都没了踪影儿,一句话完全的“光杆司令”。两个内胎总计打了54个补丁,外后胎也打起3寸长的补丁,最要命的没有前后闸,刹车靠脚踩前轮制动。车大人小,我们用这台洋车子学会了“掏裆”骑法,每天最少骑个十里八里的,那瘾头儿大着呢!

读初中时的一个暑假的早晨,我兴致勃勃地骑着这台破洋车子去宫山咀水库兜风,一路风光一路兴奋。沿水库的道路起伏坡度很大,拐弯地段有好几处路标显示。每遇下坡地段耳边掠过嗖嗖呜响的风声,令人十分惬意。正当享受在无比的惬意中惊险的一幕从天而降!一辆“嘎斯”汽车自拐弯处疾驰而来,一场车祸难免了。急中生智,路边的一棵杨树成了救命草,我纵身一跃紧紧抓住树干,将洋车子丢给了“嘎斯”汽车,那场景比影视剧惊险镜头还精彩。那精彩太可怕了。

高中毕业后,家里给我买了一台“白山”牌加重自行车,那时候自行车主要分加重和轻便两种型号,也就是“285”和“275”这两种型号。大凡买加重自行车多是用来“生产”,买轻便自行车多是代步和享受的。有了一台新自行车就如同拥有一辆小货车一样,到了年根儿,一大早将苹果、白梨等水果捆绑好,骑自行车到50华里外集市去卖。晚上九点以后才赶回来,人说年轻是本钱,一点不假,那时候骑自行车往返一百里也不知道啥叫累。后来又干脆骑自行车到朝阳、喀左、绥中、兴城等邻县市集去做买卖,倒动牛羊肉、活鸡、花生、地瓜等农副产品。每次往返货重都在百八十公斤左右,起早贪晚地奔波,一个月下来挣七八十块钱,顶现在的七八千块钱,那时职工干部月工资就二三十块钱。

后来,我这台洋车子成了卖玻璃画专用交通工具。那时,我画的美女图和花鸟及山水在市场上很抢手,每次都是乘兴而归。四扇屏玻璃画用自行车带着是有一定风险的,玻璃画间隔都夹上五层纸壳儿,几道绳子捆绑结实后才能远行,到乡下赶圈集每骑一步都得小心翼翼。因为一个星期的劳动和心血都在里边。再后来,新自行车变成了旧自行车,被锁进小棚子退休了,胜利地完成了使命。上班以后骑上了“凤凰”牌轻便自行车,轻便自行车的感觉真好,蹬一下窜出很远,那是一种享受。现在的自行车五花八门,越野的赛车的,最好的自行车听说有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

眨眼之间,洋车子没人叫了。自行车不仅是代步工具,更是人们生活中进行有氧运动的优先选项。去年,我北京一个亲戚硬是将自己刚买到手不到半年的高档轿车赔钱卖了,买了一台自行车用于上下班骑行。也许我这亲戚是明智之举,时下大都市里车潮如涌,交通环境拥阻现象日重。驾车都没有走步快,况且机动车尾气排放殃及大气环境,城市雾霾天气日趋严重。说实话,我觉得在小县城里生活工作倒挺享福,气新日丽,山青水秀,不见雾霾。说什么百万千万的高级轿车,若干年后或许重拾自行车成为一种最良性趋势。一句话,骑洋车子好处多!

老杨的故事

老杨实名叫杨得志,名字起得挺狠,与共和国大将同名。因为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其实人生的命运与时代的发展密不可分,要么咋说时事造英雄呢!成人以后,老杨背着父母硬是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杨忠实,他想脚踏实地的做个诚实的人,干点实在的事儿。

话说70年代初期,小城里掀起一股工业热,酒厂、陶瓷厂、酱腌厂……接二连三地上马。离县城4公里左右又建起了一座国营红砖厂,用工达200来号人,当时也算名副其实的大企业。这些工人都是由公社严格政审合格后推荐上来的正经八摆儿的贫下中农。在这支“咱们工人有力量”的队伍里我结识了“大将杨得志”。

红砖厂的厂貌很气派,3米高的红墙体上写着庄重有力的黑体字:“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那时,红墙内外有差别,墙外隔道是一片连一片的农田,在田里干活的是农民,在墙里,别看是干泥活的都是工人,体现着工农差别,在一般人眼里工人是高人一等的。最明显的是搞对象不成问题,谁家姑娘要是嫁给了工人阶级,那脸上绝对有光!除非,除非像我认识的那个朋友杨哥们杨忠实,长得实在困难,成为厂里唯一没有搞上对象的工人同志。

那时,老杨二十四五岁,就当时而言绝对的大龄青年,也不知道是谁给他的命名,都叫他杨哥们儿。国营砖厂初期,厂里没有工人宿舍,只有干部宿舍。所以,工人都分散居住在附近农村。招工人住房,家家都觉得挺光彩,不用公社干部做工作,都腾出最好的房子让工人们住。老杨就住在我的邻居家,时间长了我们便成了好朋友,老杨这人性格诙谐、幽默、童心,平时“荤的素的”啥都扯,在他那里体验的都是开心一刻,说实话有时真拿他当礼拜天过。给我的核心印象是老杨仗义疏财心地善良。

老杨1.6米的个头儿,心宽体肥,标准的武大郎身段,脸色是古铜色,眼睛是金鱼眼睛,往外冒冒着,四方大嘴,厚厚的嘴唇后四颗棒粒似的大门牙上镶着金光闪闪的四颗大金牙,正常呆着时也露出一半金牙,一张口四颗大金牙全部亮相。且不知他那四颗大金牙是纯金的还是黄铜的?那时候镶金牙是一种美,跟现在人戴的金首饰一样彰显富贵和身价。不知何因,老杨平时总是有意无意地龇一下牙,尤其光线暗时四颗门牙相当显眼。特别有人夸他的金牙好看时,老杨总是神情得意。当时,厂里未婚青年都“说上人儿了”,唯老杨无人问津,冲他是工人相继相看了几个,都是乘兴而来扫兴而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时他百思不得其解,自言自语地说:我小伙差啥呀!

一段时间里,杨哥们真的心灰意冷了,后来厂里有一位女工离婚了,老杨决意再碰碰运气,四处琢磨打探人家的住址。要说功夫真的不负有心人,记得那是个晚秋的季节,不到7点,夜幕降临。老杨轻轻地叩开了人家大门,一看是杨哥们,老同志!人家女工客气地给他倒了一杯热水,老杨觉得有门,应该“说事儿”了。看着老杨那双金鱼眼睛和四颗闪亮的大金牙,女工友半开玩笑地递过一句听着让人感觉洼凉洼凉的一句话: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虽然声音压得很低又带微笑说的,但杨哥们听得还是一清二楚。返回的这一路老杨绝望透了:就连这“二手货”也到不了自己这儿。

到了80年代初,国营砖厂资源几近枯竭,企业开始分流、回乡、自寻门路等大裁员,有“门道”的有的后来都当上了局长和公社主任了,只有一小部分回乡务农,只有几个人留在县城里自谋职业。杨哥们杨忠实便是最后的一种:在城里做点小买卖,他觉得自己是“小学本科”毕业,有“两把刷子”,肚子里的嘎咕词也是一套一套的。但究竟怎样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呢?在集市上他终于找到了答案:卖耗子药!全县岭上岭下二十几个集,还不算小集。老杨逢集不落,集市上,他也是抢眼的人物,不仅形象“出众”,声音也高,尤其是他手里的板打得山响。人越多他板打得越起劲儿:小耗崽,真淘气,跐着锅台上笼屉……都是自编自演的顺口溜,用现在的话说:一麻原创。老杨忽悠得十分卖力气,嘴角都是白沫子了还在忽悠。不管咋说每集的耗子药都让他忽悠精光,小钱真没少赚,有钱就有精神头儿,老杨起早贪黑,干劲越来越足兴。

有了钱,老杨在县城边儿上租了三间瓦房,屋里也摆上了像样的家具和生活用品,还雇佣了一个半大老太太给打理日常生活。每次凯旋回来时手里总是不断猪耳朵、烧鸡、干豆腐等熟食,小桌的酒菜摆得十分丰盛,那时市面上没啤酒,商店里卖的最实惠的是原浆老白干。俗话说一个人不喝酒,两个人不耍钱,老杨每次都找上几个“对劲儿”的哥们儿一起喝酒助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喝酒是老杨当时的兴奋点,也许就冲这一点,老杨是不醉不罢休。他嗓门高,一边喝一边喊上两口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李玉和“临刑喝妈一碗酒”唱段,这是他最喜欢唱的,也是每醉必唱的段子。那时候没有电视,他托人在北京捎来一台名牌半导体收音机,每天晚上都搂在被窝里听戏,直到呼呼大睡,天亮了,收音机还在吱呀吱呀响个不停,收音机是他唯一的伴儿。

杨哥们还有一个绝技:打哨,独自一个时很少打哨,在赶集的客车上,车厢里除发动机声外十分肃静,唯有老杨的打哨声振得山响,车上的乘客不时投上目光,这时老杨的打哨声更响了!他为自己的打哨赢得这么多听众而得意。

岁月如梭,转眼20多年过去了。在满怀豪情跨世纪的岁月里,杨哥们如何?后来老杨去河北亲戚那儿做生意,当小老板,还打过一年工,再后来又回到农村老家承包了一片300多亩的山地,在山地里栽上了核桃树、李子、山杏及苹果、安梨等果树,转眼间成了花果山的“山大王”,还办起了养鸡场,年收入都在五六十万左右。岁月沧桑,一切都在改变,老杨已不是昨天的杨哥们了,他变得沉稳低调睿智,原本该是打铁光棍子的杨忠实杨哥们如今已膝下拥一双儿女,都在上县城里的小学,还都是学校里的尖子生和三好学生。快到60的杨哥们的媳妇才三十七八岁,而且长相还正经可以!老夫少妻!

如今,杨哥们儿已不能与过去同日而语了,家里摆放两台电脑,其中一台是他专门在网上学习科普知识的。还有两台车,一台皮卡是专门上山“视察”工作的,另一台嘎嘎新的“尼桑”是专事跑业务的。四间大“北京平”里的饮水、洗澡、空调等等比城里楼房的功能还强。

老杨还是那副尊容,四颗大金牙还依然闪亮,看上去比过去还年轻,大概是人有奔头儿心里就年轻。归根到底是时代滋润了他!

猜你喜欢

老杨哥们车子
老同学
车子睡觉的一天
老杨的那片红果园
好玩的车轮
请注意,奇形怪状的车出没
知足吧
哥们,让人煮了?
识破
早上离家晚上回
捡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