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华简《祝辞》弓名和射姿考论

2014-12-05

古代文明 2014年2期
关键词:注疏周礼中华书局

胡 宁

[作者胡宁(1978年—),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1]

新近公布的《清华大学藏战国楚竹书(叁)》中有《祝辞》一篇,原无篇题,在五支简上写了五段文字,每段皆包括祝辞以及与念诵祝辞相配合的仪式或行为规程,第一段是关于“恐溺”即防止溺水的;第二段是关于“救火”的;后三段都是关于射箭的。1《祝辞》简出土情况及主要内容,可参考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清华大学藏战国楚竹书(叁)》,上海:中西书局,2012年,第158、163页。射箭祝辞以弓名区分为三种,简中称为“弓”、“外弓”和“踵弓”,不同的弓有不同的用途。三弓之名、祝辞及相应姿势动作的记述,皆不见于其他文献,反映了当时弓的种类与使用情况,本文拟考论之。

先将简文释录于下:

一、祝诵之辞

祝诵之辞皆两句,上句是祝诵的原因,下句是祝诵的目的,第一段“将注为死”言明是为了杀死敌人而射箭,与后文“射戎也”前后呼应。第二段“将注为肉”是为了获取猎物的肉而射箭,与后文“射禽也”前后呼应。第三段言“将射音”,原整理者释“音”为“干函”说:“音,影母侵部字,读为匣母之‘函’,铠甲。射干函,与《周礼·司弓矢》‘射甲革、椹质’意近。或说‘音’读为‘椹’,箭靶,但声母较远。”1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清华大学藏战国楚竹书(叁)》,第165页。此二说虽在“音”字的训释上不同,对整句的理解则同,都将简文与《司弓矢》“射甲革、椹质”联系起来。关于“射甲革、椹质”,《司弓矢》郑玄注解说:“甲革,革甲也。《春秋传》曰:‘蹲甲而射之。’质,正也。树椹以为射正。射甲与椹,试弓习武也。”2贾公彦:《周礼注疏》卷32,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855页。按,《祝辞》简文中“”字当读为“”,指皮制的臂衣,典籍中又写作“扞”,“音”字当如整理者所释,读为“函”。《汉书·酷吏传》:“被铠扞、持刀兵。”颜师古注:“铠,甲也。扞,臂衣也。”3班固:《汉书》卷90,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674页。“音”连言,犹“铠扞”连言,指革制的防护衣,与《司弓矢》“甲革”同义。4有的研读者认为音当读为“翰音”,即《礼记·曲礼下》“鸡曰翰音”、《周易·中孚》“翰音登于天”的“翰音”。(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034.2013年1月8日。)此说不可从,“翰音”是鸡的别名,但并不能简称为“音”,且上文已言“射禽也”,鸡亦在“禽”(鸟兽)中。《左传》成公十六年:“潘尫之党与养由基蹲甲而射之,彻七札焉。”5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卷28,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918页。“蹲甲”即聚甲,以作为射箭的靶子。革甲坚韧,非强弓利箭不能射穿,故郑玄言射甲是“试弓习武”。

“阳(扬)武即救(求)尚(当)”一句,三段皆同。原整理者说:“阳,读为‘扬’,扬武意谓发扬武德。或说‘扬’训举,‘武’训拇,拇为手足的将指,扬武意云举指释弦,但‘武’能否指手指,尚待考证。”6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清华大学藏战国楚竹书(叁)》,第165页。言“发扬武德”,用于祝辞中似较牵强,而“武”又并无“将指”之义,《诗经·大雅·文王》“履帝武敏歆”,7孔颖达:《毛诗正义》卷16,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502页。训为“拇”的是“敏”而不是“武”。“阳”确应训为“扬”,而“武”义为“半步”。《国语·周语下》:“夫目之察度也,不过步武尺寸之间。”韦昭注:“六尺为步,贾君以半步为武。”徐元诰《集解》:“按《司马法》曰:‘凡人一举足曰跬,跬三尺也。两举足曰步,步六尺也。’然则跬与武同,声转耳。”8徐元诰:《国语集解》卷3,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08页。又《仪礼·士相见礼》“执玉者,则唯舒武”、9贾公彦:《仪礼注疏》卷7,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978页。《礼记·曲礼上》“堂上接武,堂下布武”,10孔颖达:《礼记正义》卷2,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239页。皆指步伐而言,“扬武”犹言举足、跨步。引弓射箭虽是手部动作,却当以站位始,即前跨半步,才能侧身控弦。“扬武即求当”即自站位欲射之时就求射中。

二、射箭姿势

“引且言之”即边引弓边说,三段皆同,表明念诵祝辞需在拉弓欲射之时。“同以心”指引弦之手的位置正当心,“同以目”即正当眼睛,“同以骮”即正当锁骨。11骮是的异体,《广雅·释亲》谓:“缺盆,也。”王念孙考证曰:“《玉篇》:‘,缺盆骨也。’《史记·仓公传》云:‘疽发孔、上入缺盆。’《素问·气府论》‘缺盆各一’,王冰注云:‘缺盆,穴名也,在肩上横骨陷者中。’……据此则缺盆在肩。”(王念孙:《广雅疏证》卷6,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04页。)“抚额”,原整理者说“疑指引弦之手循额后拉”。12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清华大学藏战国楚竹书(叁)》,第165页。非是,《尔雅·释兵》:“弓……中央曰抚。抚也,人所抚持也。”文献中又称为“柎”、“弣”,即弓体中部手持之处。“抚额”即持抚与额平齐。拉弓射箭,一手持抚一手引弦,两手连一线,就决定了箭射出的方向。箭飞出后,受重力影响,飞行轨迹是一个弧形,所以射一定距离外的目标,不能平射出去,而要仰射一定的角度。如果要射的远,仰射的角度就要大。由此可知,弓的射姿“同以心,抚额”是引弦之手当心而承抚之手齐额,角度最大,可以及远。踵弓的射姿“同以骮,抚额”是引弦之手当肩而承抚之手齐额,角度较小。外弓的射姿“同于目,抚额”则近于平射,只能射近处的目标。

三种射箭姿势是与所射目标相适应的。三段末句分别是“射戎也”、“射禽也”、“射音(函)也”,与祝诵之辞的“将注为死”、“将注为肉”、“将射(扞)音(函)”相呼应。“戎”指敌军,“禽”指猎物,“音(函)”即作为箭靶的革甲,射敌军是远射而射鸟兽是近射。这正与《司弓矢》所载“六弓”的用途相类似。《司弓矢》曰:“掌六弓……及其颁之。王弓、弧弓,以授射甲革、椹质者;夹弓、庾弓,以授射犴侯、鸟兽者;唐弓、大弓,以授学射者、使者、劳者。”1贾公彦:《周礼注疏》卷32,第855页。简文中的“(扞)音(函)”即这段话中的“甲革”,已如前述。简文中的“禽”也就是“鸟兽”。《司弓矢》郑玄注说:

王、弧、夹、庾、唐、大六者,弓异体之名也。往体寡,来体多,曰王、弧。往体多,来体寡,曰夹、庾。往体、来体若一,曰唐、大……犴侯五十步,及射鸟兽,皆近射也。近射用弱弓,则射大侯者用王、弧,射参侯者用唐、大矣。学射者弓用中,后习强弱则易也。使者劳者弓亦用中,远近可也。2贾公彦:《周礼注疏》卷32,第855页。

“往体多,来体寡,曰夹、庾”云云,是引用《弓人》之语而略有更易,原文曰:“往体多,来体寡,谓之夹、庾之属,利射侯与弋。往体寡,来体多,谓之王弓之属,利射革与质。往体、来体若一,谓之唐弓之属,利射深。”3贾公彦:《周礼注疏》卷42,第937页。所谓“往体”、“来体”,即弓体两端外向弯曲部分和弓体中部内向弯曲的部分。弓的强弱,就在于二体的多寡,往体寡来体多则中部内弯弧度小,弓强,反之则弱。4《司弓矢》曰:“天子之弓合九而成规,诸侯合七而成规,大夫合五而成规,士合三而成规,句者谓之敝弓。”孙诒让论之甚明:“此四等成规之度,以割圆术言之,合九者其弧四十度,合七者五十一度强,合五者七十二度,合三者百二十度也……凡弓有往来体,则有倨句,故《诗·大雅·行苇》云‘敦弓既句’,毛传云:‘天子之弓,合九而成规。’是王弧之属亦得谓之句。此经‘敝弓’,则指极句合三之弓而言,明合三之句直不任用也。”(说详孙诒让:《周礼正义》卷61,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2564—2565页。)以贵族之等次配合弓之强弱,恐不可信,唯言弓弧度越大则越弱,则是。这是因为选用的干材越优良,则弓的钩曲度越小的缘故。5杨泓:《中国古兵器论丛》,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203页。王弓、弧弓的射力最强,故可用以射甲革、椹质。夹弓、庾弓射力最弱,所以用于近射犴侯或鸟兽。唐弓、大弓射力中等,可以射距离较远的目标,故运用范围最广,学射者、使节等皆用此类弓,战事所用亦以这种弓为主,因为它与一般人的体力相适应,简文中用以“射戎”的“随弓”应即这种弓。而且,夹弓、庾弓用于近射,唐弓、大弓可以远射,正与上文随弓的射姿是远射而外弓的射姿是近射相合。因此,将《祝辞》与《司弓矢》相对照,可知前者之“弓”相当于后者之“唐弓、大弓”,前者之“外弓”相当于后者之“夹弓、庾弓”,前者之“踵弓”相当于后者之“王弓、弧弓”。

既然弓之强弱在于往体与来体之多寡,强弓往体寡来体多,内弯弧度小,弱弓则反是。那么强弓就要比弱弓长,故《弓人》曰:“弓长六尺有六寸,谓之上制,上士服之。弓长六尺有三寸,谓之中制,中士服之。弓长六尺,谓之下制,下士服之。”贾公彦疏:“此即《槀人》所谓‘弓六物为三等’也。士亦谓国勇力之士。”6贾公彦:《周礼注疏》卷42,第936页。《槀人》亦在《周礼·夏官》,其中云“乃入弓于司弓矢及缮人”,7贾公彦:《周礼注疏》卷32,第857页。可知“弓六物为三等”即王弓、弧弓等六弓以强弱为三等,强弓长而弱弓短。按《祝辞》中的弓名来说,则“外弓”最短,“随弓”较长,“踵弓”最长。《弓人》所说的三种长度,分别相当于现在的152、145、138厘米,杨泓、陆敬严等先生都统计了春秋、战国楚墓中出土的竹、木制弓长度,与《弓人》的上制、中制、下制进行比较,对后者的实际可操作性作出了肯定的判断。陆先生说:

这约可说明当时制作弓的长度与《考工记》中所定弓的长度范围大体相近,说明书中所定的弓的长度是可行的,但弓的实际长度又不是很严格地合于书中所定上、中、下三种长度,有些出入,从楚地的情况看是如此,古代发生这种情况是不足为怪的,同时,这种出入并不影响弓的质量,还可看到上、中制的弓数量都不太多,下制的弓要多一些,这一方面是因为以上有些短弓应是与弩机配套的弩弓,另外或也因为三制中,下制弓与楚人的身高和体力适应之故,如在北方或中原地区上、中制的弓式会多些。1陆敬严:《中国古代兵器》,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45页。

清华简《祝辞》“三弓”形制、功能及射姿一览表

可知这种制度大致符合先秦制弓的实际情况,但又并非绝对不变的长度规定。弓的出土地多在楚,而《考工记》是据齐制而言,其间差别当有地域因素在内,且远短于古制六尺的弓多是竹制而非木制,说明楚国并不以竹为制弓的下材,而是发展了用竹制弓的技术。2关于弓的出土实物与《考工记》所言之间的差距及其原因,可参考杨泓:《中国古兵器论丛》,第203—205页。考虑到这些因素,我们可以认为《弓人》所言弓的长度分类是大致符合当时实际的。另外,因为《祝辞》是战国楚简,所记三弓之名虽与《司弓矢》六弓可形成对应,实际所指的长度范围很可能与六弓是有差别的。

三、弓名含义

句于三体,材敝恶,不用之弓也。覆,犹察也,谓用射而察之。至,犹善也。但角善,则矢虽疾而不能远。(侯弓,)射侯之弓也。干又善,则矢疾而远。(深弓,)射深之弓也。筋又善,则矢既疾而远,又深。5贾公彦:《周礼注疏》卷42,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第937页。

“踵弓”犹言三至之弓、深弓,即弓力强劲、可射深透的弓,故可用以射革甲。

综上所述,《祝辞》中的弓名、射箭祝辞连同相应的姿势动作,其所反映的弓的形制、功能以及使用技巧,如上表所示。可见简文虽短,所能获取的信息却相当丰富,不仅印证了《周礼》所载弓按功能、长度分类的可信,而且记述了当时用不同类型的弓射箭的姿势细节,填补了这方面文献记载的空白。

猜你喜欢

注疏周礼中华书局
张满菊 周礼平作品选
周礼与儒学的机理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潜心磨砺 精益求精
陆费逵的出版生活史述论
《大学》“明明德”的理解与阐释
还好,我们没有放弃
浅谈中华书局企业文化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心经》翻译及注疏的学术史考察
《诗经原始》中评点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