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人才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2014-11-28杨红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4年3期
关键词:综合素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

杨红

摘要:针对我国高职教育在师资队伍、教学科研、学生培养等方面表现出的不适应性,研究探讨近年来高职教育存在的不正确办学倾向,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提高高职教育的办学水平及人才培养能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教育;办学倾向;人才培养;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03-0091-02

近年来,高职教育经历了跨越式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载体。但根据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和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一些高职院校在办学上仍存在偏差。因此,高职院校应客观把握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深入探索办学方向和发展路径。

1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但一些高职院校目前仍不能突破思想羁绊和行为制约,在办学实践中表现出种种不良倾向。

1.1 重视专业技术性教育,忽视职业社会性教育

职业人才培养只有与职业及职业所突出的社会性契合,才能得到社会认可;职业人才的能力和知识只有得到社会认可,才能实现职业化。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只关注专业技术性,对职业及职业所突出的社会性注重不够。尽管高职教育的第一特征是职业教育本位的理念已被广泛接受,但在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和课程设计中尚未得到很好的落实,嵌入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的课程依然很少,在课程设计中注重的是“是什么”“为什么”,而忽视“怎样做”“怎样做的更好”,致使毕业生缺乏将自身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能力,很难将个人活动转化为职业活动。因此,高职院校在课程设计中必须对组织能力、技术技能、经济核算能力的培养进行一体化设计,以保证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更好的实现。

1.2 重视“制器”,忽视人文培养

在办学实践中,一些高职院校将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推到一种极端位置,把院校看成是某一行业(或某一职业)所需技能的培训机构,把精力主要用在“制器”上,不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导致人文课程设置明显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方法缺乏创新,进而使得学生人文素质的整体水平不高。学生缺乏人文素质的具体表现为:人文知识欠缺:极度缺乏文学、艺术、语言、历史、哲学等经典人文学科知识;人文能力不强;语言和文字的表达运用能力不强,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审美鉴赏能力偏低;人文精神滑坡:缺乏理想信念、正确的人生追求、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基础文明修养不足。高职院校只有高度重视人文教育,在课程设置、师资建设、教学方法、教学载体的应用上积极探索,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才能全面提高人文素质的教育水平。

1.3 重视高学历师资队伍建设,忽视学生培养目标实际需求

高等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目标,是由学生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决定的,高职院校更应如此。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内涵包括:一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面向企业、行业、地方的基层岗位,直接从事生产一线的生产、管理、服务工作;二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从事技术应用和开发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因此,要求教师要有理论、会教学、熟悉一线、注重应用;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重职业道德;要进行教学特别是高职教育教学研究。由此可见,高职教教师应具有本科学历或研究生学历,但并不强求达到博士以上学历。当前,一些高职院校亟于引进、培养高学历教师的作法是盲目的、不切合实际的,常因教师调转造成队伍不稳定。

1.4 重视教学,忽视科研

高等职业教育若单纯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学质量和水平很难提高。目前,高职教育在教育理论和方法上还有欠缺,教材与教育教学目标适应性有待加强,教材内容需要淘汰更新,解决此问题的唯一途径是加强科研研究。忽视科研,丢掉产—学—研中的“研”字,高职教育永远“高”不起来。只有寻找课题立项,发动教师研究,培养一些从项目里“滚”出来的教师,整个学校才能“高”起来。

1.5 重视硬件工程,忽视软件建设

普通高等院校应该具备雄厚的物质基础,具有相应的基本办学设施条件。一些硬件条件较差的新升格高职院校,在短期内加大硬件投入、提高装备水平、改善办学条件,是适应高职教育、保证教育质量的需要。但如果自觉不自觉地把主要精力用在铺摊子、购设备上,则是不正确的做法。有些新组建的高职院校忙于筹措资金上项目,与其它高校攀比硬件条件,结果由于资金短缺,不能很快改善办学条件,加之忽视理论教学、学生个性培养等软件建设,顾此失彼,导致学校的教学质量提高困难。高职院校在处理硬件和软件的关系时,应把软件建设摆在首位,花大力量长期坚持不懈地抓实。

2 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措施

在办学过程中进一步探索、实践高职教育的规律,是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今后的工作重点。

2.1 明确办学定位

一是找准办学目标。要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培养具有较好理论知识和较强动手实践能力,工作在建设、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专门人才为办学目标,避免与其它普通高校 “错位经营”。二是把握办学方向。根据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结合客观环境和主观条件确定办学方向,始终把加强教学基础建设、改善实习实训条件、优化师资队伍、促进产学研结合、提升办学质量作为办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确保可持续发展。把近期发展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结合起来,既要立足当前,满足现实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要超越现实,把握高职院校发展趋势,准确预测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适度超前发展,切实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

2.2 深化教育改革

一是转变办学思想。要突破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制约和思维定势,明确高职院校教育和经济的双重属性,强化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二是改进办学模式。既要转变培养模式,搞好市场需求和预测,在培养目标、课程计划、教育教学方法、评估评价体系等方面搞好规划,实施订单培养;又要转变办学运作模式,走中职与高职衔接办学、依托地方政府、政府业务主管部门、企业(或产业办学)等社会力量办学、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等内外结合的发展道路,继而实现办学运作模式的多样化。三是推进产学研结合。要把“研”字摆到突出位置,大力开展应用技术研究,立足本地, 面向周边,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学校发展需要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不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四是强化办学特色。要搞好超前性研究,把握优势专业发展方向,打破“时空”汇集教师,做强做大优势专业,进一步形成自身专业发展的特色。

2.3 完善办学体系

一是合理设置专业。要确立市场观念,根据地区经济发展趋势设置和调整专业,把握新行业、新职业发展动向,结合劳动力的供给状况确定专业口径宽窄与规格要求。二是强化综合能力的培养。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强化教育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发掘学生的优势智力领域,开发其综合应用多方面知识和智力的能力,不断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三是优化教师队伍。选拔中青年教师到企业参加培训,建立兄弟院校校际间兼课制度,聘请校外专家为客座教授,引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进而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四是加强办学软件建设。要强化教育思想观念和办学理念,培养和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水平,把握教学规律,形成以软件促硬件、以软件带硬件、以软件补硬件的办学氛围。

猜你喜欢

综合素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以心育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的研究
浅谈规划展览馆讲解员的综合素质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