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UG和ANSYS的流线翼形深松铲建模与分析

2014-11-28藏宇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4年3期
关键词:应力三维建模有限元分析

藏宇

摘要:为满足辽西地区保护性耕作的要求,设计可减小土壤阻力的流线翼形深松铲,利用UG软件建立深松铲三维模型,并采用ANSYS软件进行静力分析,确定深松铲耕作时的变形和应力分布情况,为深松铲的研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深松铲;三维建模;有限元分析;变形;应力

中图分类号:S2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03-0024-03

深松可打破犁底层、改善土壤结构、建立土壤水库、促进作物高产,是保护性耕作的关键技术之一。深松耕作需打破犁底层,作业深度一般在25 cm以上,耕作阻力大,能耗高。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通过合理优化深松部件结构、改变土壤物理机械性质来减小牵引阻力和降低能耗。为此,设计一种可减小土壤对深松铲阻力的流线翼形深松铲,并利用UG和ANSYS软件对深松铲进行三维建模和有限元分析,确定深松铲的结构特征和模态参数,为深松部件的设计提供参考。

1 深松铲设计要求

深松铲是深松机的主要工作部件,承受耕层土壤内复杂且随机变化的载荷作用。深松阻力过大,易导致深松铲弯曲变形。深松铲的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1) 入土容易,作业时入土行程短;2) 对表层土壤扰动小,对土壤破坏的横向影响范围小,不损伤作物根系;3) 外形圆滑过渡,没有较大的应力集中;4) 结构简单,使用维护方便。

2 深松铲结构设计

流线翼形深松铲主要由铲柱、铲尖、铲尖立板和左右铲翼组成。作业时,随着深松铲与土壤的接触,切削角不断变化,碎土而不翻土。深松铲的各项具体参数见图2。

翼张角2γ是深松铲两翼沿着拖拉机前进方向的水平面夹角,其确定依据是使秸秆(或草根)沿铲刃口滑动切割,以减小切割阻力,避免杂草(或秸秆)缠绕。只有切割阻力沿刃口的分力大于秸秆(或草根)和刃口间的摩擦阻力,秸秆(或草根)才能顺利地沿刃口向后滑移。秸秆阻力取决于秸秆种类、土壤类型及其物理机械特性,不同的土壤耕作应采用不同的γ角。实施保护性耕作的辽西地区土壤介于砂土和中壤土之间,浅松时的2γ可取70~80°,以减小土壤的侧向位移。根据以上分析,翼张角设计为60°。

隙角ε是铲尖下表面与水平面间的夹角,其值不宜过小。为保证铲尖的入土性能,γ设计为8°。碎土角β的作用是破碎土壤,其值越大,碎土能力越强。但碎土角过大,会搅混上、下土层,增加土层侧向位移及牵引阻力。结合实际情况,γ设计为10°。入土角α的设计应满足疏松土壤、且不翻转土层的要求。α越小,切土阻力越小,但入土性能会减弱。综合考虑,入土角设计为18°。

深松铲的幅宽B根据入土条件、松土性能和强度要求确定。根据田间试验结果和机具设计要求,幅宽设计为100 mm。为减小作业阻力及深松铲的横向影响范围,深松铲双翼设计一定夹角δ。结合实际情况,翼夹角设计为120°。铲尖宽度b影响深松铲的入土能力和作业阻力,因此应结合深松铲的具体结构,尽量减小铲尖的宽度。b设计为25 mm。铲尖曲率半径R是保证深松铲入土性能的重要参数。根据我国传统的犁铧曲率半径取值,R选用800 mm。铲尖立板和直铲柱构成抛物线型铲柄,以不铲秸秆为原则,确定曲率半径R0为400 mm。深松铲采用65Mn经调质处理,硬度达到HRC40以上。

3 深松铲三维建模

利用UG软件,通过画草图、拉伸、扫略、求和、求差、镜像等操作建立深松铲的三维模型。为进行有限元分析和建模方便,对流线翼形深松铲进行处理:将螺纹连接的部分去掉,假定全部采用焊接连接,同时去掉板上所有小于φ20的孔特征。在文件中建立深松铲整体模型,并把装配关系变为布尔和关系。

4 深松铲有限元分析

用UG软件把深松铲的UG模型导出IGES格式,再导入ANSYS进行静力分析,分析步骤为:【导入模型】→【定义单元类型】→【定义材料性能参数和密度】→【划分网格】→【施加约束和载荷】→【求解】→【查看结果】。根据深松铲材料的属性和深松作业实际情况,固定深松铲铲柱的上端面,在铲尖面施加3.15×107 N/m2压力,静力分析结果如图4所示。

由图4可以看出:在深松过程中,铲柱变形很大;铲柱两侧、铲尖立板同铲柱结合处、铲尖立板同铲尖结合处应力集中,应该加强铲柱强度,并加强铲柱与机架的联接,减小铲柱变形。

5 深松铲改进设计

对深松铲的静力分析可以看出:深松作业阻力较大时,深松铲承受较大的应力,容易发生形变。为增加深松铲的刚度,对深松铲进行结构改进,重新设计深松铲与机架相连接的部件,形成深松机单体上的深松铲总成。

对深松铲总成进行网格划分,根据深松作业的实际情况和土槽试验结果,固定铲柱连接板的上端面,在铲尖施加水平力1 202 ×1.5=1 800(N)和垂直力1 913×1.5=2 870(N)。深松铲总成静力分析结果表明:深松铲总成产生的最大应力为4.2×108 N/m2,在右翼的前端部;最大应变为9.6×10-4,发生在右翼的前端部。与改进前相比,最大应力和最大应变均有不同程度地减小,说明深松铲的强度和刚度得到了提高。

6 结论

根据保护性耕作深松技术要求设计的流线翼形深松铲,耕作阻力较小,但在耕作过程中铲柱变形较大,且在铲柱两侧、铲尖立板同铲柱结合处、铲尖立板与铲尖结合处应力集中严重,应从材料选择和尺寸方面加以改善。

摘要:为满足辽西地区保护性耕作的要求,设计可减小土壤阻力的流线翼形深松铲,利用UG软件建立深松铲三维模型,并采用ANSYS软件进行静力分析,确定深松铲耕作时的变形和应力分布情况,为深松铲的研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深松铲;三维建模;有限元分析;变形;应力

中图分类号:S2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03-0024-03

深松可打破犁底层、改善土壤结构、建立土壤水库、促进作物高产,是保护性耕作的关键技术之一。深松耕作需打破犁底层,作业深度一般在25 cm以上,耕作阻力大,能耗高。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通过合理优化深松部件结构、改变土壤物理机械性质来减小牵引阻力和降低能耗。为此,设计一种可减小土壤对深松铲阻力的流线翼形深松铲,并利用UG和ANSYS软件对深松铲进行三维建模和有限元分析,确定深松铲的结构特征和模态参数,为深松部件的设计提供参考。

1 深松铲设计要求

深松铲是深松机的主要工作部件,承受耕层土壤内复杂且随机变化的载荷作用。深松阻力过大,易导致深松铲弯曲变形。深松铲的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1) 入土容易,作业时入土行程短;2) 对表层土壤扰动小,对土壤破坏的横向影响范围小,不损伤作物根系;3) 外形圆滑过渡,没有较大的应力集中;4) 结构简单,使用维护方便。

2 深松铲结构设计

流线翼形深松铲主要由铲柱、铲尖、铲尖立板和左右铲翼组成。作业时,随着深松铲与土壤的接触,切削角不断变化,碎土而不翻土。深松铲的各项具体参数见图2。

翼张角2γ是深松铲两翼沿着拖拉机前进方向的水平面夹角,其确定依据是使秸秆(或草根)沿铲刃口滑动切割,以减小切割阻力,避免杂草(或秸秆)缠绕。只有切割阻力沿刃口的分力大于秸秆(或草根)和刃口间的摩擦阻力,秸秆(或草根)才能顺利地沿刃口向后滑移。秸秆阻力取决于秸秆种类、土壤类型及其物理机械特性,不同的土壤耕作应采用不同的γ角。实施保护性耕作的辽西地区土壤介于砂土和中壤土之间,浅松时的2γ可取70~80°,以减小土壤的侧向位移。根据以上分析,翼张角设计为60°。

隙角ε是铲尖下表面与水平面间的夹角,其值不宜过小。为保证铲尖的入土性能,γ设计为8°。碎土角β的作用是破碎土壤,其值越大,碎土能力越强。但碎土角过大,会搅混上、下土层,增加土层侧向位移及牵引阻力。结合实际情况,γ设计为10°。入土角α的设计应满足疏松土壤、且不翻转土层的要求。α越小,切土阻力越小,但入土性能会减弱。综合考虑,入土角设计为18°。

深松铲的幅宽B根据入土条件、松土性能和强度要求确定。根据田间试验结果和机具设计要求,幅宽设计为100 mm。为减小作业阻力及深松铲的横向影响范围,深松铲双翼设计一定夹角δ。结合实际情况,翼夹角设计为120°。铲尖宽度b影响深松铲的入土能力和作业阻力,因此应结合深松铲的具体结构,尽量减小铲尖的宽度。b设计为25 mm。铲尖曲率半径R是保证深松铲入土性能的重要参数。根据我国传统的犁铧曲率半径取值,R选用800 mm。铲尖立板和直铲柱构成抛物线型铲柄,以不铲秸秆为原则,确定曲率半径R0为400 mm。深松铲采用65Mn经调质处理,硬度达到HRC40以上。

3 深松铲三维建模

利用UG软件,通过画草图、拉伸、扫略、求和、求差、镜像等操作建立深松铲的三维模型。为进行有限元分析和建模方便,对流线翼形深松铲进行处理:将螺纹连接的部分去掉,假定全部采用焊接连接,同时去掉板上所有小于φ20的孔特征。在文件中建立深松铲整体模型,并把装配关系变为布尔和关系。

4 深松铲有限元分析

用UG软件把深松铲的UG模型导出IGES格式,再导入ANSYS进行静力分析,分析步骤为:【导入模型】→【定义单元类型】→【定义材料性能参数和密度】→【划分网格】→【施加约束和载荷】→【求解】→【查看结果】。根据深松铲材料的属性和深松作业实际情况,固定深松铲铲柱的上端面,在铲尖面施加3.15×107 N/m2压力,静力分析结果如图4所示。

由图4可以看出:在深松过程中,铲柱变形很大;铲柱两侧、铲尖立板同铲柱结合处、铲尖立板同铲尖结合处应力集中,应该加强铲柱强度,并加强铲柱与机架的联接,减小铲柱变形。

5 深松铲改进设计

对深松铲的静力分析可以看出:深松作业阻力较大时,深松铲承受较大的应力,容易发生形变。为增加深松铲的刚度,对深松铲进行结构改进,重新设计深松铲与机架相连接的部件,形成深松机单体上的深松铲总成。

对深松铲总成进行网格划分,根据深松作业的实际情况和土槽试验结果,固定铲柱连接板的上端面,在铲尖施加水平力1 202 ×1.5=1 800(N)和垂直力1 913×1.5=2 870(N)。深松铲总成静力分析结果表明:深松铲总成产生的最大应力为4.2×108 N/m2,在右翼的前端部;最大应变为9.6×10-4,发生在右翼的前端部。与改进前相比,最大应力和最大应变均有不同程度地减小,说明深松铲的强度和刚度得到了提高。

6 结论

根据保护性耕作深松技术要求设计的流线翼形深松铲,耕作阻力较小,但在耕作过程中铲柱变形较大,且在铲柱两侧、铲尖立板同铲柱结合处、铲尖立板与铲尖结合处应力集中严重,应从材料选择和尺寸方面加以改善。

摘要:为满足辽西地区保护性耕作的要求,设计可减小土壤阻力的流线翼形深松铲,利用UG软件建立深松铲三维模型,并采用ANSYS软件进行静力分析,确定深松铲耕作时的变形和应力分布情况,为深松铲的研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深松铲;三维建模;有限元分析;变形;应力

中图分类号:S2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03-0024-03

深松可打破犁底层、改善土壤结构、建立土壤水库、促进作物高产,是保护性耕作的关键技术之一。深松耕作需打破犁底层,作业深度一般在25 cm以上,耕作阻力大,能耗高。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通过合理优化深松部件结构、改变土壤物理机械性质来减小牵引阻力和降低能耗。为此,设计一种可减小土壤对深松铲阻力的流线翼形深松铲,并利用UG和ANSYS软件对深松铲进行三维建模和有限元分析,确定深松铲的结构特征和模态参数,为深松部件的设计提供参考。

1 深松铲设计要求

深松铲是深松机的主要工作部件,承受耕层土壤内复杂且随机变化的载荷作用。深松阻力过大,易导致深松铲弯曲变形。深松铲的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1) 入土容易,作业时入土行程短;2) 对表层土壤扰动小,对土壤破坏的横向影响范围小,不损伤作物根系;3) 外形圆滑过渡,没有较大的应力集中;4) 结构简单,使用维护方便。

2 深松铲结构设计

流线翼形深松铲主要由铲柱、铲尖、铲尖立板和左右铲翼组成。作业时,随着深松铲与土壤的接触,切削角不断变化,碎土而不翻土。深松铲的各项具体参数见图2。

翼张角2γ是深松铲两翼沿着拖拉机前进方向的水平面夹角,其确定依据是使秸秆(或草根)沿铲刃口滑动切割,以减小切割阻力,避免杂草(或秸秆)缠绕。只有切割阻力沿刃口的分力大于秸秆(或草根)和刃口间的摩擦阻力,秸秆(或草根)才能顺利地沿刃口向后滑移。秸秆阻力取决于秸秆种类、土壤类型及其物理机械特性,不同的土壤耕作应采用不同的γ角。实施保护性耕作的辽西地区土壤介于砂土和中壤土之间,浅松时的2γ可取70~80°,以减小土壤的侧向位移。根据以上分析,翼张角设计为60°。

隙角ε是铲尖下表面与水平面间的夹角,其值不宜过小。为保证铲尖的入土性能,γ设计为8°。碎土角β的作用是破碎土壤,其值越大,碎土能力越强。但碎土角过大,会搅混上、下土层,增加土层侧向位移及牵引阻力。结合实际情况,γ设计为10°。入土角α的设计应满足疏松土壤、且不翻转土层的要求。α越小,切土阻力越小,但入土性能会减弱。综合考虑,入土角设计为18°。

深松铲的幅宽B根据入土条件、松土性能和强度要求确定。根据田间试验结果和机具设计要求,幅宽设计为100 mm。为减小作业阻力及深松铲的横向影响范围,深松铲双翼设计一定夹角δ。结合实际情况,翼夹角设计为120°。铲尖宽度b影响深松铲的入土能力和作业阻力,因此应结合深松铲的具体结构,尽量减小铲尖的宽度。b设计为25 mm。铲尖曲率半径R是保证深松铲入土性能的重要参数。根据我国传统的犁铧曲率半径取值,R选用800 mm。铲尖立板和直铲柱构成抛物线型铲柄,以不铲秸秆为原则,确定曲率半径R0为400 mm。深松铲采用65Mn经调质处理,硬度达到HRC40以上。

3 深松铲三维建模

利用UG软件,通过画草图、拉伸、扫略、求和、求差、镜像等操作建立深松铲的三维模型。为进行有限元分析和建模方便,对流线翼形深松铲进行处理:将螺纹连接的部分去掉,假定全部采用焊接连接,同时去掉板上所有小于φ20的孔特征。在文件中建立深松铲整体模型,并把装配关系变为布尔和关系。

4 深松铲有限元分析

用UG软件把深松铲的UG模型导出IGES格式,再导入ANSYS进行静力分析,分析步骤为:【导入模型】→【定义单元类型】→【定义材料性能参数和密度】→【划分网格】→【施加约束和载荷】→【求解】→【查看结果】。根据深松铲材料的属性和深松作业实际情况,固定深松铲铲柱的上端面,在铲尖面施加3.15×107 N/m2压力,静力分析结果如图4所示。

由图4可以看出:在深松过程中,铲柱变形很大;铲柱两侧、铲尖立板同铲柱结合处、铲尖立板同铲尖结合处应力集中,应该加强铲柱强度,并加强铲柱与机架的联接,减小铲柱变形。

5 深松铲改进设计

对深松铲的静力分析可以看出:深松作业阻力较大时,深松铲承受较大的应力,容易发生形变。为增加深松铲的刚度,对深松铲进行结构改进,重新设计深松铲与机架相连接的部件,形成深松机单体上的深松铲总成。

对深松铲总成进行网格划分,根据深松作业的实际情况和土槽试验结果,固定铲柱连接板的上端面,在铲尖施加水平力1 202 ×1.5=1 800(N)和垂直力1 913×1.5=2 870(N)。深松铲总成静力分析结果表明:深松铲总成产生的最大应力为4.2×108 N/m2,在右翼的前端部;最大应变为9.6×10-4,发生在右翼的前端部。与改进前相比,最大应力和最大应变均有不同程度地减小,说明深松铲的强度和刚度得到了提高。

6 结论

根据保护性耕作深松技术要求设计的流线翼形深松铲,耕作阻力较小,但在耕作过程中铲柱变形较大,且在铲柱两侧、铲尖立板同铲柱结合处、铲尖立板与铲尖结合处应力集中严重,应从材料选择和尺寸方面加以改善。

猜你喜欢

应力三维建模有限元分析
农用风力发电机叶片设计
护坡植物根系分布及抗拉力学特性
超静定钢架结构的危险截面及应力分布规律测试
自锚式悬索桥钢箱梁顶推施工阶段结构分析
随机振动载荷下发射装置尾罩疲劳寿命分析
有限元分析带沟槽平封头的应力集中
数控仿真系统三维建模技术研究
基于GIS的网络三维系统的构建及应用
飞机起落架支撑杆强度有限元分析
宁东矿区新第三系红层软岩物理力学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