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白蛾的生物学特征及防治措施

2014-11-28王春蕾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4年7期
关键词:美国白蛾化学防治生物防治

王春蕾

摘要:分析美国白蛾在我国发生、传播、为害情况及防治的必要性,介绍其在各个生长时期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征,从检疫、人工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方面,介绍美国白蛾防治措施及应用效果。

关键词:美国白蛾;生物学特征;化学防治;生物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07-0014-02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 (Drury)]又名美国灯蛾、秋幕毛虫,属鳞翅目、灯蛾科,是世界性检疫害虫,在美国、加拿大、东欧各国及日本、朝鲜等北纬19°~55°之间的国家广泛分布,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辽宁、山东、河北、天津、陕西、上海等省市,严重危害白腊、国槐、柳树、椿树、泡桐、核桃、金银木、苹果、法桐、山楂、速生杨等几十种树木,严重影响树木的观赏和生长。为此,园林绿化部门及林业部门每年都要划拨大量经费用于防治美国白蛾,但效果仍然不够理想。

美国白蛾原产于北美洲,1940年传入欧洲,现已传入欧洲10多个国家,以及日本、朝鲜半岛、土耳其等国。1979年,美国白蛾传入我国辽宁省丹东一带,1981年由渔民自辽宁捎带木材传入山东荣成县,并在山东相继蔓延,1985年在陕西武功县发现并形成危害。美国白蛾主要通过木材、木包装等进行传播,还可通过飞翔进一步扩散。其繁殖力强,扩散快,每年可向外扩散35~50 km,可为害果树、林木、农作物及野生植物等200多种植物,在果园密集的地方以及游览区、林荫道发生严重时,可将全株树叶食光,造成部分枝条甚至整株死亡,严重威胁养蚕业、林果业和城市绿化。此外,被害树长势衰弱,易遭其他病虫害的侵袭,并降低抗寒抗逆能力。幼虫喜食桑叶,对养蚕业构成威胁。

1 美国白蛾的形态特征

1.1 成虫

白色中型蛾子体长9~12 mm。复眼黑褐色,口器短而纤细;胸部背面密布白色,多数个体腹部白色,无斑点,少数个体腹部黄色,上有黑点。雄成虫触角黑色,栉齿状;翅展23~34 mm,前翅散生黑褐色小斑点。雌成虫触角褐色,锯齿状;翅展33~44 mm,前翅纯白色,后翅通常为纯白色。

1.2 卵

圆球形,直径约0.5 mm,初产卵浅黄绿色或浅绿色,后变灰绿色,孵化前变灰褐色,有较强的光泽。卵单层排列成块,覆盖白色鳞毛。

1.3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28~35 mm,头黑,具光泽。体黄绿色至灰黑色,背线、气门上线、气门下线浅黄色。背部毛瘤黑色,体侧毛瘤多为橙黄色,毛瘤上着生白色长毛丛。腹足外侧黑色。气门白色,椭圆形,具黑边。

1.4 蛹

体长8~15mm,暗红褐色,腹部各节除节间外布满凹陷刻点,臀刺8~17根,每根钩刺的末端呈喇叭口状,中凹陷。

2 美国白蛾的生物学特征

美国白蛾在美国、加拿大、东欧各国及日本、朝鲜等北纬19°~55°之间的国家广泛分布,在我国可发生2~3代/a。

美国白蛾传入我国已有20多年的时间,在其演化过程中形成几个纬度的渐变群。美国白蛾在我国可能的生存范围为北纬26°~50°、东经79°~l32°,年发生代数的外界条件主要有光照、温度、湿度。其发生代数区域划分如下:北纬40°~50°地区,美国白蛾发生2代/a,个别年份为不完整的3代,这一区域包含现疫区河北省的唐山市、秦皇岛市及陕西省的武功县;北纬35°~40°地区,美国白蛾发生2~3代/a,第3代有相当部分能完成生活史,这一区域包括现疫区天津市,辽宁省大连市及山东省东营市、威海市、烟台市;北纬30°~35°地区,美国白蛾发生完整的3代/a,这一区域为现疫区上海市。

3 美国白蛾的防治措施

3.1 加强检疫

疫区苗木不经检疫或处理严禁外运。同时,疫区内积极进行防治,以控制疫情。

3.2 人工防治

在幼虫3龄前发现网幕后,人工剪除网幕,并集中处理。如幼虫已分散,则在幼虫下树化蛹前采取树干绑草的方法诱集下树化蛹幼虫,定期定人集中处理。

3.3 物理防治

利用美国白蛾性诱剂或环保型昆虫趋性诱杀器诱杀成虫。在成虫发生期,把诱芯放入诱捕器内,将诱捕器挂设在林间,直接诱杀雄成虫,阻止害虫交尾,降低繁殖率,达到消灭害虫的目的。

欧美及日本学者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对该虫的性信息素生物学、化学结构鉴定、人工合成及应用等进行研究。我国在此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80年代),但在人工合成性信息素与应用方面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4 化学防治

在幼虫危害期做到早发现、早防治。重点检查桑树、悬铃木、臭椿、榆树、金银木、桃树、白腊等树种是否有幼虫危害,一经发现,全面对所辖区域进行检查,及时防治。用Bt乳剂4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 5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1 000倍液、5%来福灵

4 000倍液喷药防治,均可有效控治此虫危害。

3.5 生物防治

自20世纪中期以后,美国白蛾在我国的危害日趋增大,传统防治方法的效果越来越差。1998年,我国启动美国白蛾治理工程,使生物防治成为突破口。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 Yang)原产我国,是美国白蛾的天敌。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中国林科院杨忠歧研究员主持下,从生物控制的角度出发,系统地调查美国白蛾寄生性天敌,并从其卵、幼虫和蛹中饲养出多种天敌。经过筛选,发现一种寄生率高、出蜂量大、能有效控制美国白蛾的蛹寄生蜂——白蛾周氏啮小蜂。这种小蜂寻找在各种隐蔽场所化蛹的美国白蛾,并产卵寄生。该项研究成果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不杀伤天敌,是防治美国白蛾的先进技术。

以虫治虫与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NPV)、苏云金杆菌(Bt)等生物制剂相结合的措施,在大连、陕西、山东、秦皇岛等疫区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利用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是我国生物防治的一个创举,使我国利用昆虫天敌防治美国白蛾的技术跃居世界前列,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目前,这种高效、经济、无污染的生防研究技术成果已通过鉴定,正在疫区大面积推广使用。

魏建荣、杨忠岐等利用生命表评价白蛾周氏啮小蜂对美国白蛾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1) 气候和鸟类捕食是美国白蛾幼虫期的重要致死因素;美国白蛾蛹期在放蜂区的主要致死因子是白蛾周氏啮小蜂的寄生,放蜂区不使用化学农药,能够保护其它寄生性天敌,在多种天敌的综合作用下,美国白蛾蛹的存活率大大降低。然而,对照区的美国白蛾蛹期亡率则较低。2) 从种群趋势指数的比较来看,无论是第1代还是第2代美国白蛾,释放白蛾周氏啮小蜂区的种群趋势指数值均小于l,表明下代种群数量呈显著下降趋势,说明释放白蛾周氏啮小蜂对美国白蛾的种群扩张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照区美国白蛾各阶段死亡率虽然也较高,但由于美国白蛾产卵量大、孵化率高,因此两代的种群趋势指数值仍大于1,表明其下代的种群数量将继续呈增长趋势。3) 美国白蛾生命表研究表明,在美国白蛾化蛹初期和盛期各释放一次白蛾周氏啮小蜂,可以达到有效控制美国白蛾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科伟,刘慧珍,何余容.玉米螟赤眼蜂雌蜂繁殖力与年龄的关系[J].昆虫学报,2005,48(5):712-717..

[2] 杨忠岐,王小艺,王传珍,等.白蛾周氏啮小蜂可持续控制美国白蛾的研究[J].林业科学,2005,41(5):72-80.

[3] 王卫斌,陈瑞琴,张卫光,等.利用家蚕蛹人工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的研究[J].植物保护,2007,33(2):99-101.

猜你喜欢

美国白蛾化学防治生物防治
基于Web of Science的抑病型土壤文献计量分析
首届国际生物防治大会在北京举行
植物镰刀菌枯萎病防治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