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安打造皖江示范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4-11-26孙邦国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4年23期
关键词:集中区六安市六安

□文/孙邦国

(中共六安市委党校 安徽·六安)

2010年,国务院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是全国第一个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规划,也是安徽省第一个国家战略层面的区域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下简称皖江示范区)的规划范围为安徽省长江流域,主要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全境和六安市的舒城县、金安区,共59 个县(市、区)。安徽省委省政府决心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陆续出台扶持示范区建设的优惠政策。《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指出:“按照国家规划的要求和‘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总体部署,全方位高水平推进示范区建设,确保如期完成规划目标任务,努力成为引领和带动全省加速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与其他九市情况不同的是,六安市只有舒城县和金安区(包括市经济开发区,下同)被纳入皖江示范区,另外四县(金寨县、霍山县、霍邱县、寿县)和二区(裕安区和叶集实验区)没有被纳入示范区范围。因此,六安市委市政府意在充分发挥舒城县和金安区先行先试的示范作用,然后带动六安市整体融入皖江示范区,实现六安市跨越式发展。

一、皖江示范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建设资金不足。安徽省为平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省财政资金支持的重点是皖北地区,对于皖江示范区的支持主要是政策。目前,对皖江示范区的直接投入是从2010年起连续6年,省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0 亿元用于集中区建设,但是重点是用于两个省级集中区建设,六安市分配的额度非常有限。从六安市财政来看,每年投入集中区的基础设施的财政资金只有3,000~5,000 万元左右,皖江示范区和集中区的投入主要靠自身筹措,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

各园区的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目前,六安市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主要是银行贷款,而六安市地方性金融机构数量少、规模小,能力有限,金融机构仍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受银行体制、管理方式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对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动力不足,强调风险控制较多,贷款准入门槛高,信贷操作过于审慎,无论在投放贷款总量上,还是在金融产品上,都难以满足中小企业巨大的资金需求。信贷支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信贷产品比较少。现有银行贷款大多是流动资金贷款,缺少对技术改造和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信贷支持,抵押担保条件设置也较苛刻。

(二)土地供应紧张。虽然安徽省年度新增计划用地指标预留15%用于皖江示范区重大项目建设,但是实际额度还是很小的。安徽省政府对集中区的规模实行控制,原则上两个省直集中区起步面积暂定20平方公里左右,其他园区起步区面积暂定15 平方公里左右,六安市集中区发展受到用地指标的严重制约,包括一些优质企业入驻园区都要受到土地指标的制约,这也是制约园区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三)承接平台受限。六安市被纳入皖江示范区的舒城县、金安区(包括市开发区)都感到现有的经济开发区规模太小,容量有限,亟须扩区增容,否则会影响项目落地。以金安开发区为例,该园区规划面积为12 平方公里,现已建成5~6 平方公里,到今年底将建成8~9 平方公里,按照每年不少于4 平方公里的推进速度,到2011年底将全部建成。金安开发区由于区位、环境、资源等比较优势十分明显,众多项目纷纷“抢滩登陆”,造成了在金安开发区和城北工业园投资项目要预交土地款排队等候土地开工建设的局面。金安开发区和城北工业园现有的规划面积无法容纳产业转移的大潮。因此,解决经济开发区扩区增容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

(四)辐射带动乏力。六安市委市政府出台的《意见》明确指出:“着力构建以合六工业走廊六安产业承接集中区为主轴、以舒三工业集聚区和新桥国际产业园为两翼的‘一轴双翼’产业布局,辐射并带动全市整体融入示范区”。六安市被列入皖江示范区的只有舒城县和金安区,区内的大企业大项目偏少,产业的集聚程度不高,企业的产业链比较短,辐射和带动能力还比较弱。

二、对策和建议

(一)强力推进招商引资。与皖江示范区的其他九个市比较,六安市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存在的不利因素是比较多的。一是工业基础薄弱。2013年六安市的三次产业比重为:20.8∶47.3∶31.9,农业所占比重过高,工业所占比重较低,仍然处于工业化初期,是个典型的农业大市、工业小市;二是发展方式粗放。六安市的工业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少,工业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拼资源、拼能耗,增长方式呈粗放性;三是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短缺。企业人才一般包括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企业人才特别是企业家队伍短缺,是制约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因素。

谋求皖江示范区大发展,必需突破这些制约因素和障碍,为产业转移搭建良好平台。在招商引资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要转变招商思路和策略,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探索科学化的招商手段,建立高效的招商组织机构和高素质的招商队伍,从而使招商引资从一般性的项目招商向以大项目、大企业为主和以高新技术项目为主转变;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从零散式向组团式转变;从被动式向主动出击式转变;从以引进产业资本为主向引进产业和金融资本并重的招商。

(二)充分发挥舒城县、金安区的示范带动作用。舒城县、金安区是皖江示范区正式成员,要充分利用好先行先试权,在体制机制、政府服务、社会管理、区域合作等方面大胆创新。加快示范园区建设,科学确定产业定位,创新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提高产业承载能力,增强产业集聚效应。高水平承接境内外产业转移,着力引进带动性强、技术水平高的龙头项目,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只有先行先试,当好“排头兵”,才能辐射和带动其他县区真正融入皖江示范区。具体包括:一是吃透用尽各种政策。政策已经出台不少,关键在于争取和利用。如:《关于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简称“皖江40 条”),《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自主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简称“皖江创新21 条”),《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等,国务院各部委也出台了有关政策措施促进皖江示范区的发展,国家工商总局出台了《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支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意见》共24 条措施力促示范区发展;二是积极向上级争取政策。对在建设中遇到的土地紧张、资金不足等问题,应及时向市皖江办及相关部门争取支持;三是严格项目准入标准,选择优质企业入驻园区。在土地日趋紧张的情况下,土地必须向优质企业倾斜。从过去的“捡到篮子都是菜”向“招商选资”转变,瞄准世界500 强企业、大型央企和知名民企,寻找机会与他们对接,通过引进大项目、大企业和知名企业扩大县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发挥皖江示范区等区域发展规划的政策叠加作用。在加速六安区域经济崛起的战略规划中,除了皖江示范区外,还有覆盖全市的合肥经济圈和包括六安市的寿县、霍邱县的皖北地区。2008年《安徽省会经济圈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实施,2009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合肥经济圈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加快推进合肥经济圈建设。《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皖北地区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六安市的寿县、霍邱县是沿淮七县之列,该《意见》提出十条关于促进皖北地区加快发展、加速崛起的意见。

以上三个区域性经济组织对促进六安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给予的各项支持政策要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合肥经济圈赋予的政策对全市具有普遍意义,而皖江示范区和皖北地区的政策目前只限于部分县区,因此要发挥所有支持政策的叠加作用。

(四)发挥其他县区的主动融入作用。六安市虽然只有一县一区被列入皖江示范区,但是其他县区不等不靠,主动作为,积极作为,按照六安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部署,“辐射并带动全市整体融入示范区”,“通过6~8年左右的发展,把六安建成为合肥经济圈副中心城市、泛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经济增长点、鄂豫皖地区的区域经济中心,六安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安徽省第一方阵。”

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金寨县紧紧抓住承接产业转移机遇,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资源为依托的特色产业逐步形成。寿县依托新桥国际机场和六安市“一轴两翼”的产业布局,坚持错位、配套、承接发展汽车、家电、纺织、高新技术、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导产业,以发展商贸服务及房地产为配套产业,适时发展空港物流业。叶集试验区为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平台,大力推进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建设,高起点规划建设了孙岗工业园区,对经济开发区进行升级扩区,在沪陕高速和312 国道之间建设高规格产业承接平台,大力引进和发展汽车零部件、纺织服装、农产品深加工、新型建材、高新技术、大型物流和都市农业等主导产业。霍邱县着力打造产业转移平台,编制完成铁矿开发和深加工发展规划及开发区30 平方公里城市建设控制性规划,完善长集农产品加工园和城北、姚李工业项目区控制性规划,指导各乡镇工业集中区制定发展规划。赋予经济开发区经济社会独立管理职能。进一步明确城北、姚李工业项目区和长集农产品加工园、临淮船舶制造园的投资、建设及管理主体。

(五)借鉴其他皖江示范区建设的成功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六安市来说,皖江示范区建设是一项崭新的事业,更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皖江示范区建设既不等同于招商引资,也不等同于工业园区建设,它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标准产业准入。由于客观的原因,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六安市的承接经验与其他九市相比较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在和安徽省皖江办保持密切联系的同时,要借鉴其他九市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尽量避免走弯路。同时,还要密切关注两个省政府直管的集中区——江北产业集中区和江南产业集中区的规划建设发展、招商引资等新动向,借鉴他们的先进经验和超前做法。■

猜你喜欢

集中区六安市六安
解析几何试题精选
安徽六安:乡村直播 “云端”致富
镇村工业集中区综合整治的常熟实践
甘肃省第一批、第二批化工产业集中区承载能力认定名单
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批化工园区(化工集中区)名单
安徽六安:致力打好产业扶贫“特色牌”
六安市水资源评价研究
六安市金安区构建环保法治新秩序
吴月娘爱的,贾母不待见的,都是这杯六安茶
六安市四院承担儿童“窝沟封闭”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