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贵州发展的新机遇

2014-11-25李裴

当代贵州 2014年28期
关键词:新机遇常态城镇化

李裴

贵州积极应对新常态,即可化挑战为机遇,迎得先机和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深刻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新变化,充分展现了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处变不惊的决策定力,也为我们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我们要树立世界眼光和战略眼光,充分认识新常态具有辩证性,既有“缓慢而痛苦”,也有“加速和希望”,积极应对,科学谋划,化挑战为机遇,推动加速转型升级,靠创新驱动赢得先机和未来。

第一,产业升级的新机遇。当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工业增加值率还比较低,未来一段时期是我国产业升级加快提速的新时期。从近期数据看,我国主要产业淘汰落后、改造升级正在出现积极变化。据统计,今年上半年钢铁行业投资下降8.4%,粗钢、水泥产量增长不足4%,而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同比增长都在12%左右。国内产业的加快升级,将带动全国范围劳动生产率和产品附加值的提高,使得各行各业面临新的“洗牌”机遇,并极大提高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我们要紧紧抓住新常态下国内产业升级的新机遇,坚定工业强省战略不动摇,深入实施工业“百千万”工程,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型材料和新医药产业,加快新型工业化后发赶超,带动一产和三产协同提速,使经济发展走上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之路。

第二,城镇化转型发展的新机遇。目前,我国部分特大城市主城区人口压力偏大、“城市病”问题突出,中小城市集聚产业和人口不足问题并存,城镇化已经到了必须转型发展的新阶段。新常态下,新型城镇化将是我省最大的内需所在。2013年,我省城镇化率37.8%,进入了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顺应新常态下城镇化发展的新要求,推动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会使城镇消费群体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潜力不断释放,也会带来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等巨大投资需求,助推生产要素和产业在空间上的优化配置,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引擎。

第三,扩大开放的新机遇。中央明确提出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把内陆开放作为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最大潜力。这既是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应有状态,又是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更是贵州发展的新机遇。我省欠发达、欠开发,根本上是欠开放。开放带来的活力在一定意义上比改革还要大。我们要抓住交通瓶颈逐渐打破、“高铁时代”即将到来的良机,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对内对外开放,主动对接珠三角,融入长江经济带,借力成渝经济圈,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把贵安新区、贵阳综合保税区、双龙临空经济区建设成为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把“5个100工程”建设成对外开放的“新引擎”,把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等打造成为我省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平台,用“开放红利”稳固“发展红利”。

第四,科技创新的新机遇。中央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新一轮发展的强大动力。面对新常态下守住“两条”底线、后发赶超的新要求,我们要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科技创新带动理念创新、管理创新、工作创新,推动科技和发展的深度融合,围绕我省重点产业、园区建设和企业的技术创新需求,有效撬动企业和社会的创新投入,使企业逐步成为创新需求的主体、创新投入的主体、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大力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为我省经济发展从外延型、粗放式、高消耗、高污染、低技术含量、低附加价值向内涵型、集约式、低消耗、低污染、高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迈进提供强大动力。

此外,我们还面临着政策的新机遇。新常态下,中央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仍然是要服务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并且将宏观政策的“稳”和微观政策的“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总量宽松、粗放刺激转向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宏观审慎政策,宏观政策在未来一段时期将具有“点、面”结合且“以点带面”精准调控的特点。这为我们积极主动作为争取中央支持拓展了政策空间,可以更多地谋划抢抓国家产业布局调整和产业转移、加大扶贫开发和扩大基础设施投资等机遇,向上向外争取更多项目和政策。(作者系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研室主任、省委改革办主任 责任编辑/吴文仙)

猜你喜欢

新机遇常态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中国最北自贸区助力龙江扩大开放
5G赋能产业企业如何把握新机遇
新高考 新机遇 新挑战——对福建省推行新高考制度改革的思考与对策
智珠二则
“5+2”“白+黑”是否应鼓励?
习近平不要滥用“新常态”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