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中山与振兴中华

2014-11-24沈祖炜

世纪 2014年6期
关键词:振兴中华孙中山变革

沈祖炜

11月12日,为孙中山先生诞辰日,我们每年都要纪念。

一代伟人孙中山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谱写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曲。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博大精深,弥足珍贵。其中“振兴中华”的思想是他留给后人的最为核心的遗产。

孙中山学贯中西,具有世界眼光。他在自传中写道:自己“幼读儒书,十二岁毕经业,十三岁随母往夏威仁岛,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其后,他兼习英文和中国经史之学,他自述“于中学则独好三代两汉之文,于西学则雅癖达文之道,而格致政事亦常浏览,至于教则崇耶苏,于人则仰中华之汤武暨美国华盛顿焉”!所以他能够洞悉西方文明的崛起和中国近代以来的落伍,于是立志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他在《孙文学说序》中明确宣示自己的革命目标:“万众一心,急起直追,以我五千年文明优秀之民族,应世界之潮流而建设一政治最修明人民最安乐之国家。”孙中山的革命目标绝非食古不化的旧文人旧官僚可比,也非一味崇洋的假洋鬼子可比的。

1884年中法战争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孙中山萌生了“决覆清廷”之志,在多年探索酝酿的基础上,孙中山开始集结同志,团聚力量,组织革命团体。1893年,广州兴中会是孙中山亲手创立的第一个革命团体,赫然以振兴中华为自己的旗号。1894年11月在檀香山成立革命组织,孙中山担任会议主席,提议组织定名为兴中会,并规定以振兴中华维国体、挽救危局为宗旨。1895年2月,兴中会与辅仁文社合并,仍以兴中会为名,除了重申原先的宗旨以外,强调兴中会“专为联络中外有志华人,讲求富强之学”,对于入会者的要求是:“心地光明,确具忠义,有心爱戴中国,肯为父母邦竭力,维持中国以臻强盛之地。”兴中会章程分析说,“中国今日政治日非,纲维日坏,强邻轻侮百姓”,“倘不及早维持,乘时发奋,则数千年声明文物之邦,累世代冠裳礼义之族,从此沦亡”。因此兴中会要联络四方贤才志士,寻求富国强兵,化民成俗的道路,最后达成振兴中华的目的。如果说,广州兴中会宗旨带有较多的反清的民族主义色彩,那么,此时的兴中会则吸纳了几乎所有当时盛行的维新改革主张,更加突出了振兴中华的目标。

其实,在孙中山看来,政治变革和非政治变革都是手段,只有在非政治变革道路走不通的情况下,才义无反顾地用革命手段,以便扫清达成振兴中华目标的障碍。这就很容易理解1894年初孙中山的《上李鸿章书》和筹划北上请愿之事。因为如果真的能够通过李鸿章这样的汉族大员实现非政治变革,实现实业救国,岂不是振兴中华的代价最小的途径吗?孙中山在《上李鸿章书》中的进言,几乎都是振兴中华所必须做的事业。如“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尽其流”,孙中山把这四者看作“富国之大经,治国之大本”,而要做到此四条,必须“仿行西法以求自强”,孙中山批评洋务派“徒为坚船利炮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当时李鸿章被世人看作是了解世界大势,致力于中国富强的一流人物。但是孙中山的上书,因为种种原因而吃了闭门羹,于是他进一步坚定了反清革命的政治变革的决心。

同样,我们可以理解,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之后,终于迎来了辛亥革命的成功,终于推翻了帝制,但是为了和平大局,为了维护共和新政体,孙中山却可以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自愿任职中国铁路总公司,以期致力于铁路建设,为振兴中华做实事。当袁世凯倒行逆施之际,孙中山又挺身而出,发动二次革命。为了打倒军阀,他组织广东革命政府,推动北伐。同时,他又不顾病体亲赴北京,寻求和平统一的途径,并最后在北京赍志以殁。我认为,这并不是什么软弱性或妥协性的体现,而恰恰说明孙中山的伟大情怀,为了实现振兴中华的目标,他不计个人得失,作了种种努力和探索,并且作出了巨大牺牲。最后还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真可谓百折不挠矣!

孙中山的理论探索从未停息,民权、民族、民生,三民主义中处处体现出振兴中华的思想光辉。

今天,当我们回顾孙中山的伟大历史贡献的时候,应该牢记他的“振兴中华”的思想,千万不可耽迷于“不断革命”的神话,以为只有政治变革才是唯一目标。中国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如何实现中华振兴。而振兴中华的任务是全方位的,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只有立足于中华文明之本位,展开世界性的视野,看到自己之不足,奋起直追,才会实现振兴中华的中国梦!

猜你喜欢

振兴中华孙中山变革
学习孙中山热爱祖国的崇高风范
孙中山的绰号
孙中山的实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卷首语
王绪阳孙中山人物画作品选
变革领导力的三个层面
孙中山彰显气度
“致敬变革者”颁奖盛典
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应与时俱进
变革中的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