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亚楠散文诗的忧患意识

2014-11-23谭爱娣

散文诗世界 2014年8期
关键词:亚楠忧患散文诗

谭爱娣

散文诗研究

论亚楠散文诗的忧患意识

谭爱娣

我国散文诗是作为新诗的一翼,崛起诗坛的。亚楠坚持几十年如一日,用这种文体抒写着对家乡、对自然的热爱,充满着对这个世界的忧患意识。他对散文诗的追求实际上是为美而忙碌,为紧随时代的步伐同时寻找一片宁静的所在而孜孜不倦的耕耘。他在发现中快乐,在快乐中行走。他的散文诗记录着他的忧郁,记载着他与大自然的情缘。

亚楠;散文诗;忧患意识

散文诗是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独特的“袖珍”文体,灵巧精微是其特点。谢冕对其定义是:“一种用作诗的方法做成的包容了诗的全部抒情特点以及诗化的某些散文性叙述特点的、具备了诗的内涵和散文的外形之完美结合的文体。”[1]散文诗作为一种独立文体,近百年来,我国作家自觉地掌握和运用,并在创作实践中不断地加以发展和创新。

亚楠,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在边疆伊犁,他接触了鲁迅、纪伯伦、泰戈尔、波德莱尔、兰波等大师的散文诗作品,从此,与散文诗结下了不解之缘。上世纪80年代,他开始了散文诗创作。伊犁,这片“塞外江南”是他创作的源泉,故乡的点点滴滴成了他笔下活灵活现的意象,优美的意境源源不断呈现出来。至今,他在散文诗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耕耘,一门心思地默默地付出自己的辛劳汗水。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那么大的毅力可以几十年热衷于一种文体,而且还是比较“冷门”的文体,但亚楠做到了。一路走来的艰辛和迷茫,也许就像他发表《远行》的获奖感言所说那样:“甘苦寸心知”。[2]2005年,他的散文诗《马背上的少年》曾被中央电视台3套配乐播出。散文诗作品集《远行》在2007年“纪念中国散文诗90周年大型评选活动”中,被评为“中国当代优秀散文诗作品集”,这是对他多年在散文诗领域坚持不懈的肯定和鼓励。《落花无眠》是他的第三本散文诗集。海梦认为他是《散文诗世界》一颗脱颖而出的西部明星,他的散文诗,地域色彩浓厚,时代感强烈。无论是他的《远行》,还是他的《落花无眠》,都“守望着伊犁河畔”[3],都体现了他对大自然、对家乡的忧患意识。这种意识,在《落花无眠》中体现得尤为强烈。

《落花无眠》共分为十个部分。除了描写新疆本地的自然风光和日常生活外,还涉及了全国各地方的名胜古迹。如,张家界、丽江古城、凤凰古城、敦煌、莫高窟、布达拉宫等,在作者的笔下,这些意象似乎有了灵性一般,缓缓地在眼前呈现出来。跟随他忧郁的目光,即使是没有去过的人也能感受那一丝丝的情愫。他把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对这个社会的感受,对世间万物的怜悯都融合进了这本200多页的散文诗集里。

一、清新朴实的语言透露着强烈的忧患意识

语言是灵魂的外壳,是精神的载体。印度著名散文诗作家泰戈尔的《飞鸟集》,以平静的语言表达着“经不起失败,但是真理却不怕失败”的睿智;屠格涅夫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制造着严峻得让人透不过气的场面;亚楠则用青春和光明的词语直抒胸臆地表达着对家乡、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亚楠对故乡的语言书写,就像一位丑媳妇见公婆一样,语调温婉儒雅,表面上语气平和,内心则是波澜壮阔。丰富的情感,构成恬淡而简约的意境,不知不觉地引领读者进入美的享受中。随处可见的自然景物,他不猎奇,不矫情,在不经意间显现真情。亚楠写道:“我在思想的深谷里,踽踽独行。看那些旋转的草叶随风舞蹈,看满山满谷的秋色飘零无助,一种无言的愁绪就会驻足我的梦中。它时时敲打我的瘦骨,就像敲打一棵沉默的树,那灵魂深处所有正派、青春、光明的词语,就被无情地震落下来。”[4]无言的愁绪,与其说作者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不如说他是个时刻关注大自然这个孩子的生长状况的父亲。每一寸土地,每一片落叶都牵动着这个父亲的神经,忧虑便会爬上心头。正派,青春,光明,这三个词正是作者欲挽救“无助的秋色”的行动。

(一)淡淡的“康桥”,浓浓的忧患。

阿米尔曾说过,“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轻轻的”“悄悄的”这样的叠词使用以及不动声色的离开让人觉得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亚楠面对家乡的自然风景,多次使用类似的叠词来表达自己忧患、忧郁的情感,让人有种淡淡的《再别康桥》的忧伤。“那就静静地离开吧,在这秋声渐远的季节,不留一丝痕迹……”[5](下文出自同意著作,只注明页码,不再特别注释。)“我悄悄走进这片花的世界,掬一缕清香,让一颗流浪的心获得安宁。没有什么更能打动我了,眼前的这片幽蓝,那淡淡的花香,早已深及我的灵魂。/就这么静静地离去吧,不带走一片花瓣。”(P51)“我知道,所有的生命都来去匆匆,就像太阳静静地来了,又静静地走了一样”(P117)之所以会静静的离开,是对生命,对自己所珍惜的事物的一种保护,不打扰才会保持风景持续的艳丽。淡淡的愁绪萦绕心间,是因为他对万事万物都柔情似水。作者多次使用类似“静静的”这样的词语来表达他的多愁善感,这也正体现了他害怕大自然的生物的原本生存状态被破坏的忧患意识。

(二)动态的风情画,故乡的忧郁情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亚楠生长在伊犁,他与他的故乡声息与共。正如他在《在寂静中坚守》中说“我所生活的伊犁大草原,mii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我非常熟悉这里的山山水水,它的历史文化,它的民俗风情,它的百姓,它的牛羊,它的欢笑,它的眼泪,它的期盼,它的忧伤,都与我的生命息息相关。我是一个草原之子,在苍茫的暮色里,我愿意为草原祈祷,为草原祝福和歌唱”。[6]在散文诗集的前三部分,他对伊犁的自然风光和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都信手拈来。早春的伊宁街头,街头的烤羊肉摊,斯大林街的那些桃花,维吾尔庭院,早市等等这些让人一闪而过或者习以为常的意象他却能笔下生花,发现生活中的诗意。他通过对花草树木、牛羊马群等这些随处可见的事物表达他对故乡的爱。夕阳中的芦苇花,阳光下的向日葵,伊犁的郁金香、干草垛、残荷、风铃、野蘑菇等仿佛就在眼前飘过,就像置身于其中一般。“窗前的那串风铃,总是在清幽的夜晚,飘逸着轻轻的叹息……一阵风吹来,叮叮当当,仿佛天国静谧的梵音”。(P48)“走在细雨蒙蒙的路上,青青芳草漫过眼帘。微风徐来,鸟羽划过远处的山峦,刹那间,消逝得无影无踪。星星点点的野蘑菇,仿佛大地一只只深情的眼睛”。(P49)“啊,春天就要来了。白桦林舒展腰肢,山杨吐着新绿,漫山遍野的草,放飞着自己的春梦”。(P61)“俊美的天山。辽阔的草原。牛羊遍地。四季牧歌。还有那美丽的阿瓦尔古丽,让我们心存感激,永远心醉”。(P171)不需要奢华的语言,这些朴实的话语就已经饱含着他对故乡深深的眷恋。鸟语、花香、虫鸣、马叫、狗吠等等,都是他情感的载体。这种自由自在的诗意的生活就存在于他所熟悉的环境中。正如刘亮程为《落花无眠》写的序中所说, “这是一个人对一方山水的专情、对一片草原的独钟”。[7]

除了对故乡的赞美和热爱,他也对故乡的未来有着忧患的意识。“而霞光弥漫的天空,宛若一幅凝重的油画,寂静、苍凉、悠远。那一抹残红,是人类最后的叹息吗?”(P45)本来是一幅非常美的夕阳红,但是在作者的眼中为何就成了人类最后的叹息呢?“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作者担心诗意而又浪漫的地方还能够存在多久,是不是以后只能存在我们的记忆之中呢?作者对故乡的忧患就在这样朴实的反问中明确下来,就是希望这样美景能够在不断前进的时代脚步中存留下来,不被这个社会吞没而留下遗憾。

二、高远深沉的立意镌刻着忧患的灵魂

就像波德莱尔所言,“在那雄心勃发的日子,我们谁不曾梦想着有一种诗意散文的奇迹呢?没有节奏和韵律而有音乐性,相当灵活,足以适应灵魂的充满激情的运动、梦幻的起伏和意识的惊阙”。[8]亚楠的散文诗也有这样灵魂的抒情,波动的迷人的梦幻世界和惊跳的生命的意识。他所追求的审美理想在行走间,在诘问间,在伏笔于写作间,他表达得是那样明显,将事物人格化,倾注他全部的热情和他理想的精神。他在用生命的姿态快乐地抒写,他的每一首散文诗都是一次灵魂的旅行,每一次灵魂的旅行都是对生命的一种体验。他在风景中思索,将理想置于现实之中。“谁能够在金钱至上的世界里平静地做完一个梦呢?谁又能够在飞旋的梦中,保持一种独立的人格和清醒的思想呢?”[9]在这个追求名利钱财的社会,他始终坚守自己纯净的灵魂。他的审美理想不是天方夜谭,而是跟随着现实的轨道行驶的。他所要寻找的灵魂栖息地就存在于他生活的地方,存在于人们内心深处的灵魂中。正是这些思想镌刻着他忧患的灵魂。

(一)深沉的诘问,逼视灵魂的忧患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诗是感情的跳跃”,而散文诗在本质上属于诗。亚楠的每一首散文诗都是他情感的载体,灵魂的旅行。除了他清新明朗而又光明的语言给人以清风般凉爽的感觉外,他灵魂的抒情总是在不经意的叩问中动荡,让人不得不深思: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还有多少灵魂是不被污染的?他对大自然的抒情,对人类的淡淡的谴责中,加深我们对自身灵魂的自问。灵焚在对亚楠的散文诗评价中说过,“因为亚楠那接近于固执的‘自然风景’的视觉中朴实的抒情与思索性的诘问让人不得不停下匆忙的脚步侧耳倾听”。[10]“哦,有谁能知道,世界上最后一滴水,会不会就是我们人类的眼泪?(P209)“假如天空不再这样湛蓝,假如大海被我们深度污染,/假如马头草侵蚀了整个草原,假如人类变得无比贪婪,/假如…假如真的有那么一天,/世界还是如此宁静吗?(P216)“没有风的天空是苦涩的,没有绿的土地是悲哀的。可是没有灵魂的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呢”?(P24)他在这些疑问句中,抛出了自己的忧患: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工业化所带来的危害,人类被贪婪侵蚀的心灵。他害怕“心灵枯萎了,生命就显得苍白”(P33)的假想真的实现。看似是不在意的诘问,实际上他已经在诘问中给出了现实的答案。一连串的设想,一句句发自肺腑的疑问,不得不让人停下匆忙的脚步,倾听灵魂的诉说。这些朴素的语言抒发着作者的真挚的情感。或许太过于显露的语言已经刺醒了沉睡中的纯净的灵魂,思索着这些文字所带来的魅力,给灵魂留下一片宁静的之所。

(二)梦幻的描画,拷问心灵的忧患

他不去写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给人们带来的欢欣,也不去写酒吧、股票这些明显有时代特征的事物,而是通过寻找大自然的美,融合进这个城市化、商业化的社会。他细心发现大自然的美,描写出迷人的梦幻世界,是在告诫那些以利益为中心的人不要忘记了心灵的栖息地。“还是到我们的杏花林吧。在这里,我们可以静静地感受美,感受清风和煦阳光明媚以及大地养育的所有生命”。(P45),这样简洁而又诚恳的邀请不是对城市化,商业化的拒绝,而是他想采用自己熟悉的、亲近的生命源风景慢慢的楔入到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天空澄碧,云卷云舒,仿佛无数洁白的羊群悠然走来……”(P45)这些让人看了都不知不觉会神往的景点,在他的笔下汩汩而出,“诱惑”那些已经失去生命本真的人寻找回丢失已久的记忆。梦幻而又真实存在的意境给这个社会带来一股清泉,滋润着被利益冲晕头脑的人们,同时在另一个意义上也加入了时代的步伐。

他笔下的伊犁就像是一个开放的世外桃源,它接受外来的人群来观赏这里的美,来找回爱情的甜蜜。“草原深处,夜莺的歌声婉转动听。月光下,一对哈萨克恋人相依相偎。激情被点燃,爱成为草原最美的风景”。(P186)亚楠所构建的自然美中,让人不得不相信,人是可以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的。那些诱人的意境谱写着快乐的乐章。“松林唱着浑厚的山歌,球虫如影相伴,此起彼伏。寻梦的人接踵而至。告别烦恼,告别那些城市的喧嚣、灯红酒绿、污浊的空气和那些挥之不去的功名利禄”。(P187 )作者把阔尔克比喻成沉睡的少女,可想而知,这样迷人的夜色是如此的让人如痴如醉。耿林莽评论这首散文诗道:“一经进入那温暖的大自然,诗人便会如获解救的轻松与喜悦。”[11]

(三)人文的关怀,镌刻生命的忧患

亚楠与大自然为邻,与大自然的许多动物称兄道弟,视大自然为自己的朋友,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在《一只受伤的鸟》中,他说:“这只鸟好像就是我的兄弟”。(P67)因为是密不可分的兄弟,他精心照料这只受伤的鸟,建立一种信任,作者在阳台看书的时候,这只鸟就在台上静静的看着他,为他唱歌。一人一鸟的世界就是晴天。“一只鸟落在不远的沙丘上,它瞅着我,仿佛有许多话要对我述说。在这遥远的异地,我们如同他乡遇故知一般,情真意切,却又相对无言”。(P108) “我知道,在这个日益冷漠的世界上,所有善良的灵魂,都会成为我们最好的朋友。”(P66)在他的笔下,所有动物都是与人类一样有着喜怒哀乐的感情,他就像这些小动物的大哥哥,保护着他们,不允许我们贪婪的人类去伤害。在《一只雏鹰》中,他写道:“阳光下的草原,是谁让一只鹰这样痛苦,又是谁,在蓝蓝的天空下,把罪恶的手,伸向这些无辜的生灵?风无言,只有那些草,还在为我们的人类默默哭泣”。(P62)他代表着无辜的生命控诉人类的罪恶,他无法改变这些它们的生存状态,但是他在用含泪的文字捍卫着这些生命存在的权利。让人警醒,感人肺腑。他是生活的歌者,不管他驻足何处,他都在表达他的生命意识。

在亚楠的散文诗里,“忧郁”“忧伤”的字眼出现的次数是比较多的。如,“宁静中饱含着淡淡的忧郁,喧嚣中奔突着永恒的安详”(P4)“他们蜷缩在那里,清冷的风阵阵吹来,瘦削的脸上充满了苦涩的忧郁”(P5)“啊,快乐吗?抑或遍地忧伤?我看见,这红艳艳的花朵,迎来灵魂的洗礼,却又送走了那么多幸福时光。”(P93)不管是凄凉的流浪汉还是风雨飘摇中花朵,在他眼中都是洗涤灵魂的最好药方,都是能够撞击他内心柔弱的意象。他看到这些美景的背后是少女般的忧郁,使文章蒙上一层悲情的色调。他对这些生命的关注充分展示了他的人文关怀,担心诸如流浪汉的生存状态,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花凋谢了,他也会感叹生命的易逝,淡淡地叹息。

三、平静独特的视角,裸露着自然界颤抖的忧患

亚楠的散文诗除了在朴实的白描的推波助澜中揭示生物的生存状态外,他还擅长以小见大和留白的方式来写出社会和大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他不用华丽的词语,他只是平静地将自己情感、艺术和思想融汇成一炉,融化成金,闪闪发光,引起急速行走的人们注意,继而使得他们驻足品味。太过抽象的创作反而不利于唤起人们与生俱来的真善美,而亚楠正是用一种朴实的语言,发自内心的力量去拉近与这个社会的距离,拉回已偏离真善美的人群的原始心灵。亚楠的作品透视出了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价值观,或批判人性恶,或思考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或呼唤时代精神等,这也是他对自己所忧患的事物的一种措施或者说是一种安慰。

(一)以小见大的独特视角,裸露着无处不在的忧患

“一滴水能反映太阳的光辉”。在亚楠的散文诗里,他总会通过一件小事情来凸显出这个问题的普遍性,揭露出社会现象或揭示人生哲理,融进自己的一种寄托或寓意。如在《一只雏鹰》中,虽然是在质问是谁让一只鹰这样痛苦,实际上在更大的层面上是在谴责人类总把罪恶之手伸向这些像雏鹰这样无辜的生灵,由此引出那些拐卖幼儿的人贩子。他没有直接说出内心的忧愤之情,但是这种悲悯和愤怒已经让读者的心灵震撼。

“门前的小河已经干涸。我不知道,多雨的江南,当水成为一种渴盼,会不会有眼泪淹没忧伤的心田”。(P92)一条小河干涸了,在现在看来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作者却将视野放在更宽阔的地方,想到了整个多雨的江南也会因为水的干涸而失去光泽。水资源日渐匮乏的问题,已不止是凸现在北方干旱地区,连雨量充沛的江南也正受其威胁。这样的忧患,关乎整个人类。散文诗虽然篇幅短小,其理性的力量和深刻的内涵,深蕴在作者的情怀和格局中。

(二)跳跃飞宕的想象视角,弥漫着大自然颤抖不止的忧患

“空白,是跳跃的节奏,是意境与意境之间的一种间歇;表面上像是一个段落,一个起伏,实际上是一种贯性的推进”。[12]在《六月的喀拉峻》中,他的第一句就是“六月,喀拉峻就像一幅油画,绿草如茵,烂漫的”,(P190)于是,聚精会神地将花的海洋、牛羊马驹的欢乐、牧歌悠扬等情景描绘成一幅画,用心观赏,玩味,以至于暂时忘记其他的事情。但看到“这只鹰盘旋着进入松林,它目光犀利,神态那么自若、安详。我看见,一群野兔夺路而逃,四散的惊魂落满草丛……”(P190)又可以想象到野兔惊慌逃亡,老鹰紧追不舍,进而想象到野兔被残忍撕咬的毛骨悚然场面。“暮色里,血腥的风把山谷轻轻掩埋。我看见,一些生命就这样消失了,而另一些生命刚刚诞生”。(P208)狼群追逐藏羚羊的血腥场面与羊安静觅食的情景,美好与残忍的鲜明对照,突然的转折,给人强烈的视觉和心灵的冲击,引人深思。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竞争,揭示着食物链的残忍,也提醒着我们应该如何去尊重自然,尊重生命。邹岳汉在《落花无眠》的跋中说道:“亚楠作品,语言甘醇流畅,于平和的叙述中隐藏奔放的激情,在不事雕饰的词语里显示事物内心的华美,体现人与大地与自然相互尊重、相互呼应的和谐”。[13]

亚楠在他的散文诗里歌唱伊犁的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他行走在全国各地,发现大自然的美景,停留在每一片心灵栖息地。他平静地赞美,平静地诘问,将自己的忧患意识和深沉的思索,凝注于笔端,于平静中彰显力量。

他的爱是深沉而含蓄的大爱,源自于他对大自然的眷恋,对于故乡的深情。在他的散文诗中,能体会到他的赤子之心,能闻到杏花飘香,能感受“塞外江南”不一样的风味。他的理想,他的忧患意识,在他的行走的散文诗里显露得透彻。正如郭从远所说的“这漂泊,是追求,是奋斗,是独立思考后的上进,是要进入自己的理想王国,或者说,是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一段必经之路”。[14]

[1] 王福明.中国散文诗90年(1918—2007)[M].河南:河南文艺出版社,2007:1257.

[2] 亚楠.甘苦寸心知[J].散文诗世界,2007(12):29.

[3] 邹岳汉.守望着伊犁河畔[J].散文诗世界,2008(6):79.

[4] 亚楠.远行[M].四川:四川文艺出版社,1997:135.

[5] 亚楠.落花无眠[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75.

[6] 亚楠.在寂静中坚守---首届“中国·散文诗大奖”获奖感言[OL]. http://blog.sina.com.cn/s/ blog_5dad51b70100lncc.html,2010-08-03.

[7] 亚楠.落花无眠[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序,5.

[8] [法]夏尔.波德莱尔.巴黎的忧郁[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4:2.

[9] 亚楠.远行[M].四川文艺出版社,1997:136.

[10]灵焚.行走于风景中的思索—亚楠散文诗印象[J].西部新世纪文学,2008(14):152.

[11] 亚楠.落花无眠[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序,3.

[12] 柯蓝.中国散文诗概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52.

[13] 亚楠.落花无眠[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219.

[14] 亚楠.远行[M].四川文艺出版社,1997:序,4.

猜你喜欢

亚楠忧患散文诗
Never give up 永不言弃
一起到白头
送别
画里有话
散文诗八骏
哲理漫画
有一种守望等待你来陪伴(散文诗两章)
亚楠在伊犁河谷地
散文诗漫议
当代散文诗的“突兀”艺术